淘客熙熙

主题:忠耶奸耶中行说 -- 无心之云

共:💬17 🌺2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忠耶奸耶中行说

    中行说被百口一辞指为汉奸,且加上汉奸鼻祖,已有两千余年历史。近来颇有些为他翻案的文字,主要的着力点在于一个“逼”字,指出中行说之所以成为汉奸,是被逼的。这样的翻案自然毫无说服力,如果汉奸是被逼而成的就有可原谅处,那完全有悖于中华民族崇尚的“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的道德标准。那么中行说是不是板上钉钉的铁杆汉奸?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他的行迹。

    汉文帝前六年(公元前174年),匈奴的一代天骄冒顿单于去世,他的儿子稽粥继位,号为老上单于。汉文帝按惯例派出公主前去和亲,同时指派太监中行说傅公主,一同前往匈奴。这个傅字,是教导和辅佐的意思。史书上保留下来的官方的行文,这个傅字,往往下得很慎重也很郑重。也就是说,汉文帝指派给中行说此行的任务是教导和辅佐公主,使她在匈奴不忘故国的德义风俗。这样说起来,中行说在这一次的和亲队伍中被预设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不同于那些服侍公主生活的下人。

    但中行说明确表态,不愿意去。不过他的这个意愿被漠视,“汉强使之”。被强使之之后的中行说再一次明确表态:“必我也,为汉患者。”如果一定要我去,那我就将做汉朝的敌人。他的这再一次的明确表态又再一次的被汉庭漠视,他还是被派出去了。

    这两次表态很有意思,也很有意味。如此抗旨不尊以及大逆不道还会被忽视,只能说是很蹊跷的事情了。

    到了匈奴之后的中行说,他的所作所为,看起来是完全履行了自己当时在汉地时的誓言,开始了处处和汉庭做对的行为。

    他的行为表现为五件事,首先的一件事是移风易俗,不过是反过来的。他一到匈奴,就发现匈奴上下很热衷于汉地的衣服和食物。这种热衷必然还带来对汉人仪态礼节进行模仿的风尚,受此波及的或许还有匈奴的旧有制度,要不然中行说也不会说出“单于变俗”这样的话来。中行说在匈奴有移风易俗的倾向时,踩了刹车,并掉头返回。他的理论是,匈奴人众的数量和汉人比起来还没有他们一个郡的人数多,汉朝有多少个郡?但是匈奴以比汉朝少得多的人众而称强于汉朝,使他们年年纳贡代代和亲,就是因为匈奴人的饮食习惯和穿着习惯和汉人不同。这两大基本生存需要可以在草原上得到自给自足,而不必仰仗于中原。要是这两大习惯改变了,匈奴人全都习惯穿汉地生产的缯帛丝绵所制的衣服,以及全都习惯吃汉地出产的食物,那这两种基本生存需要全都来源于汉地,而汉朝只要掐断这两种来源,匈奴就只能归附于汉朝了。

    中行说这一理论的逻辑是单方面的,他似乎完全没有考虑到棉絮丝帛在匈奴的土地上也是可以生产出来的,而且匈奴的土地除了繁育牛羊生产奶酪类食品外,也可以耕作并生产出汉地那边的食品原料。所以说,即便匈奴人改变了他们古老的吃穿方面的习惯,也不会落到完全要仰仗汉地的供给的地步从而被汉朝控制住。何况这两种必需品的原料,在匈奴对汉地一次次的掳掠和汉朝一次次的贡献中并不缺乏来源和再生产的技术。在匈奴,应该不会缺少懂得操作这两方面生产的技术的汉人,不管他们是被匈奴人掳掠来的还是跟着一次次的和亲队伍过来的,以及到匈奴商贸的汉人和因各种原因逃到匈奴的汉人。这些在匈奴的汉人,完全可以支撑起匈奴移风易俗后的新的物质生产的初规模阶段,然后越来越多的匈奴人可以加入这些生产之中。而如果匈奴完成这样一个移风易俗,对汉朝来说,是危险的。可以说是极其危险的。

    中行说的这一理论被采纳了,他首先至少说服了老上单于。接下来他做的第二件事是巩固这一理论在匈奴的地位,并广泛传播于广大的匈奴人的思想之中。做这件事最好的办法是提升匈奴人对他们古老习俗的自豪感,并引导他们对汉地风俗的再认识。中行说用了比较的办法。

    他将从汉地传输过来的缯絮丝帛所制的衣服和匈奴本地所产的皮衣分别让人穿上,在荆棘丛中驰走,目的就为证明皮衣比缯絮丝绵所制的衣服结实耐用,更适合匈奴人。自然,这种选择性很强的实验完全达到了预设的目的,缯絮丝帛所制的衣服在荆棘丛中很快就破绽百出。穿,这一方面的汉匈两地所产被中行说比较出了优劣,匈奴胜。吃,这一方面,由于味觉没有直观的比较标准,中行说便仍旧采用行为上的比较,即歧视法。他将一切来自汉地的食物全部丢弃于地,尝都不尝以示不如牛羊肉和奶酪美味。这种歧视法很迎合匈奴人的种族自豪心理,这种心理是放诸四海而皆有的,加以有目的的引导,就能达到某种目的。这一次,中行说又成功了。经过这两种比较,中行说成功阻止了匈奴人对汉人物质生活的热衷。

    但离完全制止住匈奴人移风易俗还有一步,即对汉人仪态礼节的风尚。对这一趋势的反正,中行说用的是辩论。

    汉匈除和亲外的双边交往还有一项是互派使者访问,中行说就抓住在他之后而来的汉朝使者的轻薄狂妄之辞展开了他的辩论。

    汉使者嘲笑匈奴风俗没有礼义,言下之意,匈奴人是野蛮的。这一行为应该是较为公开的轻薄,因为接下来中行说就当面驳斥了他。《资治通鉴》的简化版的中行说的辩词是这样的:“匈奴人的礼节少,所以容易实行,不会动辄失礼;匈奴人君臣间的从下到上的道德义务和行为义务不象汉朝君臣间那么繁多,所以匈奴人君臣间的关系能够长久;匈奴单于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跟任何一个匈奴人过个人生活的指导思想一样简单,就是为了种姓的传承。所以匈奴人的伦常虽然在你们汉人看来是混乱的,但在不论是国家的管理人还是家族的管理人的继承上,立的都是宗种。你们汉人虽云有礼义,但亲属间却不如匈奴这边这样团结,经常互相争夺互相杀害,以至于大到国家小到家产的所有权往往易主,换了别的种姓来掌握。”一番针锋相对的辩论之后就是言辞激烈的训斥和通牒,警告汉使回去向汉皇禀告,输送给匈奴的缯絮粮食,一定要保质保量地送来,如果弄虚作假,等到汉地那边庄稼成熟的时候,匈奴就会派出骑兵前去报复。

    这里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汉庭和亲匈奴的目的是什么?是为稳住匈奴,免其侵扰边境。因此和亲之后,汉庭应该不会去做任何激怒匈奴的事情。但这时,在中行说一行之后,汉庭却很诡异地派来轻薄的使者,在匈奴取笑匈奴人的风俗。也许可以做另外一种解读,那就是中行说故意挑起汉匈两地风俗的辩论。不管哪种可能,总之可以确定的是,汉朝派出的使者是不稳重而且也口齿不伶俐的人。中原地区盛产辩士,在大汉立国之后,就出现过刘敬和陆贾这样的超一流辩士。很难想象汉朝往匈奴遣使时,会找不到一个辞锋锐利的人。即便找不到,找一个稳重的人应该不难吧?找一个轻浮之人去冒挑衅匈奴之险,颇堪玩味。

    这一场辩论,以中行说大获全胜告一段落。由于中行说的大获全胜,使得汉使者的轻薄不仅没有当场激怒匈奴,造成即时的严重后果,反而达成了中行说对匈奴中出现的风尚汉人仪态礼节的现象的反正。

    至此,中行说对匈奴向汉化的移风易俗的反正初告成功。接下来,他还做了两件事。一是,传授单于左右以会计知识,使单于懂得统计他的民众和畜产。二是,指导单于派兵在汉地的关键所在地等待有利时机,出动掳掠。

    做完五件事,中行说使得匈奴成为对汉境无占领欲望的国家。因为一个排斥中原文明的马背民族,中原对他们来说,白登时期的冒顿单于的阏氏所说的话,就仍旧具有现实意义。

    当年冒顿在白登将汉高祖困住,他的阏氏在接受汉使的贿赂和威胁后,劝冒顿撤兵时说:“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为什么,风俗不同,而地产相迥的原故。这句话得到冒顿的首肯,加上对王黄赵利等人的疑惑,他终于解围一角,让汉高祖遁逃。

    因此,中行说之后的匈奴,对汉朝来说,是一个只有相害力量而没有颠覆意愿的政权。这一现象,对当时的汉庭来说,是极为重要和极为及时的。

    那么,在中行说之前,匈奴有没有入主中原的意愿,以及有没有争霸中原的条件呢?同时汉朝那边有没有出现了什么不得不解决但又顾及匈奴而不敢去解决的问题呢?理清这几个问题,再来判断中行说是不是铁杆汉奸,应该是比较稳妥的态度。

    • 家园 哈哈!我看成中国银行的中行了

      这两天的股市,也够大家说说这个中行的好坏了

    • 家园 我觉得匈奴的祖先是中原王朝给安的吧

      可怜那些少数民族,没有文字,不通历史,更不懂中原文字书籍,要说他们能给自己准确的找上一个有点牵扯的祖先,那叫荒谬。

    • 家园 又是一个死太监
    • 家园 中国传统历史观对这些问题解决得很好

      有些是凭心迹,大部分是凭行为。都是以仁义为宗旨。

      但从来没有以“结果”来评判的。

      这是中X部的傻货们以庸俗“辩证结果主义历史观”来掺和,弄成了郑成功阻碍民族大团结这样可笑的局面。

      前清为降将立贰臣传,我们历史上对这些问题解决得很好,基本没有自相矛盾的地方。

      • 家园 历史问题还需历史看待

        兄台,我真的不敢跟您进行历史的辩论了。您一句话已经将我打入当代的语境之中。我希望兄台能够仔细看下我的文章,如果不同意的是那一部分,为什么,说出自己的意见,不要笼统的说些大道理。我这篇不是政论,我希望得到历史的批评。或者,我希望得到有谁直批我这篇文章狗屎不如,但要给出我信服的论据。

        我要再次重申,我写的不是政论。只是一段历史的猜测。

        关于历史的某些引发人猜测的部分,我们应该有什么态度?

        当然,我知道,最少要有史学。在这方面,我真心期待学习和提高。

        • 家园 评价历史

          就是在彼时彼地的那一刻,发生的事情,谁对谁错,忠奸美丑,都根据那一个时刻的状态来评价。

          对于现在,汉朝已经是几千年前的事情了,所以不能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待。

          所谓现代的语境,就是我们已经知道了中行说说话以后的几十年上百年,“又”发生了什么事。

          评价历史,应从中行说同时期人的角度来评价。同时期的人并不知道中行说以后,匈奴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你以中行说死之后匈奴的发展变化结果来评价中行说的言行,就是因您是现代人,已经知道结果了。

          评价历史人物的忠奸美丑,就像评价当代人物一样才行。你说当今薄熙来是忠奸美丑?要用同样的眼光。重庆以后将要发生什么,我们不知道,我们只能根据已经发生的事情来评价。

    • 家园 忠耶奸耶中行说之二

      在中行说来匈奴之前,匈奴人有没有入主中原的意愿呢?有两件事可以证明其有这个意愿。

      第一件事是匈奴人宣称他们是夏王朝的后裔。夏朝被商朝取代之时,夏王朝的余种从中原撤向了草原大漠。有何证据证明是匈奴人宣称他们是夏王朝的后裔而不是事实呢?

      从太史公的《匈奴列传》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这篇传的首句便是:“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考虑到夏商鼎代之时是约在公元前1675年,到司马迁所在的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年,相隔一千两百余年。这期间,历商历周历秦。而即便是在春秋时的孔子,说到夏殷之礼时,也感叹文献不足,何况之后的太史公?所以《匈奴列传》中的首句应该不是出自文献而是出自传说,而这个传说的来源,不会是出自中原地带,只能是来自于匈奴。加上《匈奴列传》的首句之后便是“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而已,不象《秦本纪》那样有具体的谱系,也没有说明匈奴和那些早就存在于北蛮的民族有何区别,没有说明匈奴是比那些北蛮民族更早居住于北蛮过着随畜牧而转移的生活还是在商朝取代了夏朝之后才开始移居北蛮随畜牧而转移,更加证明太史公笔下所谓匈奴人是夏朝人后裔的说法是一种传言,一种特意制造出来的传言。

      而特意制造出这种传言的只能是匈奴人,他们为什么要制造出他们是夏王朝的后裔这种传言呢?这就涉及到统绪的问题。

      《史记》的本纪系列的前五个本纪,开宗明义说的都是统绪,也就是谱系。这些本纪所载的谱系,全部溯源至黄帝轩辕氏。也就是说,商取代夏,周取代商,秦灭六国之后取代周,其实都是在黄帝这一谱系之内轮转,使得取代看上去有那么点传承的意思,而每一个取代者也就有了正统的地位。

      匈奴人宣称自己是夏朝的后裔,就有占据统绪制高点的动机。他们能将自己溯源至黄帝,比起汉王朝的皇帝,只能溯源至“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的起于细微的谱系来孰高孰低,哪个更有中原的继承权?

      这一传言的制造和传播难道仅仅只是讲故事,而没有作为舆论在为某种行为铺路?

      第二件事是,在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当时的匈奴单于冒顿给汉朝的实际统治者吕太后写了一封言辞亵慢的信,引起吕太后的极大震怒,差点因此而出兵攻打匈奴。

      冒顿为什么要写这样一封信呢?他并不是性格轻浮的人,《匈奴列传》的冒顿部分记载的他,是一个和汉高祖一样深沉能忍的君主。这样一个君主,用一封言辞亵慢的信去挑逗另一个大国事实上的异性君主,这种行为,绝不是无聊的行为。其用意根本就是要激怒汉朝君臣,引发战争。

      冒顿时期的汉匈形势,是匈奴处于攻,汉处于守。在白登冒顿错过了攻汉地一城而获汉朝皇帝的机会,匈奴对汉的攻势便再没有决定性的一蹴而就的可能。他可以再次攻下汉地的一城一池,但汉朝的力量足够用于坚守最关键的地方。他只有创造一个机会,使汉朝倾全国之力来攻匈奴。而在对攻中,此时的匈奴有很大的把握取胜,从而极大限度地削弱汉朝可能用于防守本土的力量,然后他的攻便不会受到多大的阻力。于是,问鼎中原便可告成功。

      好在汉朝那边的中郎将季布及时制止了吕太后的冲动和樊哙的目空一切,不过这场虽然没有发生的战争还是给汉朝后来的君臣以非常深刻的印象,他们无时不感觉到匈奴人耽耽的狼眼。

      那么,在猥亵信之后的冒顿单于治下的匈奴还有没有争霸中原的条件呢?有,前面说过的匈奴人宣称自己是夏朝后裔,既是入主中原的意愿的表现也是他们争霸中原的道统上的条件,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品牌效应。他们借壳上市,而且看起来汉朝那边也没怎么提出反对的意见,从而使他们具备了相当的软实力。这软实力若加以很好的运用,是很有决定性意义的一种力量。

      除他们刻意营造的软实力外,他们的硬实力更加不可忽视,在白登之后的十几年里,汉朝努力地使国家恢复自逐鹿以来受损的元气。而匈奴人也没有闲下来,他们也在加强着自己的实力。到了汉文帝前六年,匈奴人已夷灭月氏,降服楼兰乌孙呼揭等二十六国。做到了“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北州已定”的局面。这一局面,在草原上是亘古未有的。到了这时,汉高祖和冒顿定下的和约:“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命单于;长城以内,冠带之室,朕亦制之”就更加要看匈奴的眼色了。面对实力如此强大的匈奴,汉庭派遣至匈奴的使者带回他们的观察,匈奴人崇尚汉地的食物衣服,对汉人的礼仪也很风尚时,汉庭的君臣们不由得联想起前朝秦国的发迹史,从而更加芒刺在背。

      秦,自秦襄公在周平王那得到诸侯位置,从一个游牧部落还带着夷狄封印的附庸踏上了通向中原的台阶。从那时起,秦开始和诸侯通使通婚,并“祠上帝西畤”。这一行为虽然属于僭越,但表明秦族的礼在向中原靠近。随后秦文公二十年,“法初有三族之罪”,法又向中原靠近。在礼法大改,跟中原接轨之后,在这样一个平台上,秦穆公用熟悉中原制度的人百里奚,蹇叔,由余,来制定修正邦内的制度,至此,秦国由游牧型的部落族变俗而成城邦诸侯。在这样一个基础上,秦国逐渐归化于中原文明并成为其中的一支具有相当实力的存在。也是在这样的基础上,秦国对中原才得到一个放进撬棍的支点,从而具备博弈纵横的条件,而不象山戎,一对中原有了点觊觎的苗头,就被齐桓公率领中原诸侯国在尊王攘夷的旗号下打了回去。“微管仲,吾披发左衽”是中原士民敌视游牧民族的心理基础。

      而匈奴,如果在礼法上向中原模式做些改变,最大程度减弱身上夷的成分,创造出一个慕化的平台,中原那些有才能未受重视的人就会跑来为匈奴量身制定制度,创造舆论,跟汉朝争势,做好争霸中原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准备。夷夏之争,争的从来不是血统,而是道统。

      再者,匈奴和汉朝军事上的对比,最大的缺点就是他没有前进基地。这一原因是匈奴人随畜牧而转移的特点决定了的,所以即便是在匈奴强极一时的时候,他的进攻也只能是暴雨不终朝。匈奴的作战方式是无后方作战,靠掳掠提供补给,一旦受挫,便只能一退千里,回到北方的草原,再一次的进攻就要等到来年的草长马肥的时候。这样的战争模式在具有强大的物质储备和民众向心力的中原地区,是很难获得决定性的战功的。

      如果匈奴变俗,不用完全下马,只需在汉匈边境上建造城池,屯粮积谷,以待汉敝,便足以造成汉朝的恐慌。这时,汉朝便守不能守,只有提前进攻。那么战略上,匈奴便取得很大的优势。

      事实上,匈奴故地并非不适宜筑城,汉武帝就在河西设了四郡,不过是用来反制匈奴的。

      何况匈奴如果主动接受类中原模式的制度改变,他的军事技术和生产技术将会得到很大的提升,那时,晁错提到的“中国之长技五”也将不再由中原所独擅或优势不那么明显,而匈奴本身的“长技三”却还能得到保留。这样,匈奴就将复制灭六国时的秦国军事力量。要知道秦国当年有最犀利的弩箭,那是最高的军事技术,也有随弩箭之后冲阵的轻骑兵,那轻骑兵是秦国作为来自草原的民族所遗留下来的兵种。

      另外,匈奴所处的地理位置也引起汉朝君臣超越军事和政治上的考量的忧虑。匈奴在汉朝的北方,在这个方向出现的新兴国家,往往最后入主中原。《史记》“六国年表”有这么一段话,可以证明当时的博物君子对这一历史规律的刻骨认识:“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秦之帝用雍州兴,汉之兴自蜀汉。”这几个朝代的建立,都是起于当时中原的西北隅,以一州之地而终王天下。匈奴拥有的地盘比那几个朝代初兴时大多少?如果像周与秦那样变俗更法,争霸中原,那匈奴对汉朝来说就是天命而不可违了。 

      所以说,匈奴具备窥视中原的意愿和条件,只要变俗,就能达成。而在汉文帝时期,匈奴已露出了变俗的苗头。如果匈奴变俗成功,那汉匈两国的态势只会向对汉朝越来越糟糕的方向演变。

      而汉朝此时还不能凭自己的力量去扑灭这一苗头,一是力量储备不够,还没有完全从秦末群雄逐鹿时的战争创伤恢复过来;二是自身内部出现的新的问题需要解决。

      这一问题就是分封的诸王,他们在渐渐长大,朝廷当初派过去起控制作用的相渐渐的都退休了。这一问题,在匈奴未成为一个对汉庭无取代意愿的政权之前,汉庭还不能动手解决。

      汉朝在那个时候只能期待匈奴自己去扑灭变俗的苗头,成为一个对汉庭只有伤害能力而没有颠覆意愿的国家,从而为自己争取到时间,休养以及解决内部问题。

      这一点,看上去在中行说去了匈奴之后,做到了。因为中行说之后的匈奴,已经成为一个固守旧俗的国家,完全失去了时变的机能。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再多的范文程之流也无法施展。甚至连局部的军事变革也是在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那时中行说已经死了,才由汉朝那边过来的降将李绪做了些中原化的训练,而就是这么一点点改变,在还没有深入展开时,李绪就被李陵刺杀而中断了。总之,匈奴在中行说之后,彻底成为一个无文字,制度松散的政权,对中原只有掳掠的意愿而失去占领的雄图。

      此时的匈奴在汉庭这边,颜色从红色降为橙色。

      • 家园 后来匈奴还是从了汉俗

        然后灭掉了西晋,呵呵……赫连勃勃独立建国之后,其国号为“大夏”,是不是也是这个原因?

        • 家园 对啊,赫连勃勃就是把夏这旗号打出来

          他说过这样的话:朕大禹之后,世居幽、朔。祖宗重晖,常与汉、魏为敌国。中世不竞,受制于人。又说,今将应运而兴,复大禹之业。这就是在争统绪。他没有受禅让的机会,但他可以不奉汉的正朔,直接上大禹这个名号。匈奴对中原的觊觎,应该是其来有自的。

          到赫连勃勃这一辈的匈奴人,留在亚洲的都比较汉化了。不汉化的匈奴人去了欧洲做上帝的鞭子,阿提拉之后,那根鞭子也不行了。

      • 家园 汉奸也是论行为而不论结果的

        汪精卫是否客观上起到了保护被占领区人民免遭更严重破坏,与汪精卫的叛国投敌行为无关。

        中行说的行为产生的后果,是加强了匈奴的力量还是挫伤了匈奴的力量,与中行说的叛国投敌行为无关。

        百行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寒门无孝子。

        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

        1943年英国放弃了刺杀希特勒的行动,因为希特勒的指挥将加速德国的失败。。。但从没人希特勒的错误军事指挥,而称希特勒是反法西斯。

    • 家园 兄台的西汉版大棋
    • 家园 每个汉奸都有理由

      每个坏人都有理由。每个坏人都有好的一面。

      但仍然是坏人。这个案翻不了。

      百行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寒门无孝子。

      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

      所有孔子说: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中国古代一直以仁义为判断标准,而不是现在所谓的“客观上起到了加速民族团结”的笑话。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