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忠耶奸耶中行说 -- 无心之云

共:💬17 🌺2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忠耶奸耶中行说

中行说被百口一辞指为汉奸,且加上汉奸鼻祖,已有两千余年历史。近来颇有些为他翻案的文字,主要的着力点在于一个“逼”字,指出中行说之所以成为汉奸,是被逼的。这样的翻案自然毫无说服力,如果汉奸是被逼而成的就有可原谅处,那完全有悖于中华民族崇尚的“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的道德标准。那么中行说是不是板上钉钉的铁杆汉奸?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他的行迹。

汉文帝前六年(公元前174年),匈奴的一代天骄冒顿单于去世,他的儿子稽粥继位,号为老上单于。汉文帝按惯例派出公主前去和亲,同时指派太监中行说傅公主,一同前往匈奴。这个傅字,是教导和辅佐的意思。史书上保留下来的官方的行文,这个傅字,往往下得很慎重也很郑重。也就是说,汉文帝指派给中行说此行的任务是教导和辅佐公主,使她在匈奴不忘故国的德义风俗。这样说起来,中行说在这一次的和亲队伍中被预设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不同于那些服侍公主生活的下人。

但中行说明确表态,不愿意去。不过他的这个意愿被漠视,“汉强使之”。被强使之之后的中行说再一次明确表态:“必我也,为汉患者。”如果一定要我去,那我就将做汉朝的敌人。他的这再一次的明确表态又再一次的被汉庭漠视,他还是被派出去了。

这两次表态很有意思,也很有意味。如此抗旨不尊以及大逆不道还会被忽视,只能说是很蹊跷的事情了。

到了匈奴之后的中行说,他的所作所为,看起来是完全履行了自己当时在汉地时的誓言,开始了处处和汉庭做对的行为。

他的行为表现为五件事,首先的一件事是移风易俗,不过是反过来的。他一到匈奴,就发现匈奴上下很热衷于汉地的衣服和食物。这种热衷必然还带来对汉人仪态礼节进行模仿的风尚,受此波及的或许还有匈奴的旧有制度,要不然中行说也不会说出“单于变俗”这样的话来。中行说在匈奴有移风易俗的倾向时,踩了刹车,并掉头返回。他的理论是,匈奴人众的数量和汉人比起来还没有他们一个郡的人数多,汉朝有多少个郡?但是匈奴以比汉朝少得多的人众而称强于汉朝,使他们年年纳贡代代和亲,就是因为匈奴人的饮食习惯和穿着习惯和汉人不同。这两大基本生存需要可以在草原上得到自给自足,而不必仰仗于中原。要是这两大习惯改变了,匈奴人全都习惯穿汉地生产的缯帛丝绵所制的衣服,以及全都习惯吃汉地出产的食物,那这两种基本生存需要全都来源于汉地,而汉朝只要掐断这两种来源,匈奴就只能归附于汉朝了。

中行说这一理论的逻辑是单方面的,他似乎完全没有考虑到棉絮丝帛在匈奴的土地上也是可以生产出来的,而且匈奴的土地除了繁育牛羊生产奶酪类食品外,也可以耕作并生产出汉地那边的食品原料。所以说,即便匈奴人改变了他们古老的吃穿方面的习惯,也不会落到完全要仰仗汉地的供给的地步从而被汉朝控制住。何况这两种必需品的原料,在匈奴对汉地一次次的掳掠和汉朝一次次的贡献中并不缺乏来源和再生产的技术。在匈奴,应该不会缺少懂得操作这两方面生产的技术的汉人,不管他们是被匈奴人掳掠来的还是跟着一次次的和亲队伍过来的,以及到匈奴商贸的汉人和因各种原因逃到匈奴的汉人。这些在匈奴的汉人,完全可以支撑起匈奴移风易俗后的新的物质生产的初规模阶段,然后越来越多的匈奴人可以加入这些生产之中。而如果匈奴完成这样一个移风易俗,对汉朝来说,是危险的。可以说是极其危险的。

中行说的这一理论被采纳了,他首先至少说服了老上单于。接下来他做的第二件事是巩固这一理论在匈奴的地位,并广泛传播于广大的匈奴人的思想之中。做这件事最好的办法是提升匈奴人对他们古老习俗的自豪感,并引导他们对汉地风俗的再认识。中行说用了比较的办法。

他将从汉地传输过来的缯絮丝帛所制的衣服和匈奴本地所产的皮衣分别让人穿上,在荆棘丛中驰走,目的就为证明皮衣比缯絮丝绵所制的衣服结实耐用,更适合匈奴人。自然,这种选择性很强的实验完全达到了预设的目的,缯絮丝帛所制的衣服在荆棘丛中很快就破绽百出。穿,这一方面的汉匈两地所产被中行说比较出了优劣,匈奴胜。吃,这一方面,由于味觉没有直观的比较标准,中行说便仍旧采用行为上的比较,即歧视法。他将一切来自汉地的食物全部丢弃于地,尝都不尝以示不如牛羊肉和奶酪美味。这种歧视法很迎合匈奴人的种族自豪心理,这种心理是放诸四海而皆有的,加以有目的的引导,就能达到某种目的。这一次,中行说又成功了。经过这两种比较,中行说成功阻止了匈奴人对汉人物质生活的热衷。

但离完全制止住匈奴人移风易俗还有一步,即对汉人仪态礼节的风尚。对这一趋势的反正,中行说用的是辩论。

汉匈除和亲外的双边交往还有一项是互派使者访问,中行说就抓住在他之后而来的汉朝使者的轻薄狂妄之辞展开了他的辩论。

汉使者嘲笑匈奴风俗没有礼义,言下之意,匈奴人是野蛮的。这一行为应该是较为公开的轻薄,因为接下来中行说就当面驳斥了他。《资治通鉴》的简化版的中行说的辩词是这样的:“匈奴人的礼节少,所以容易实行,不会动辄失礼;匈奴人君臣间的从下到上的道德义务和行为义务不象汉朝君臣间那么繁多,所以匈奴人君臣间的关系能够长久;匈奴单于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跟任何一个匈奴人过个人生活的指导思想一样简单,就是为了种姓的传承。所以匈奴人的伦常虽然在你们汉人看来是混乱的,但在不论是国家的管理人还是家族的管理人的继承上,立的都是宗种。你们汉人虽云有礼义,但亲属间却不如匈奴这边这样团结,经常互相争夺互相杀害,以至于大到国家小到家产的所有权往往易主,换了别的种姓来掌握。”一番针锋相对的辩论之后就是言辞激烈的训斥和通牒,警告汉使回去向汉皇禀告,输送给匈奴的缯絮粮食,一定要保质保量地送来,如果弄虚作假,等到汉地那边庄稼成熟的时候,匈奴就会派出骑兵前去报复。

这里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汉庭和亲匈奴的目的是什么?是为稳住匈奴,免其侵扰边境。因此和亲之后,汉庭应该不会去做任何激怒匈奴的事情。但这时,在中行说一行之后,汉庭却很诡异地派来轻薄的使者,在匈奴取笑匈奴人的风俗。也许可以做另外一种解读,那就是中行说故意挑起汉匈两地风俗的辩论。不管哪种可能,总之可以确定的是,汉朝派出的使者是不稳重而且也口齿不伶俐的人。中原地区盛产辩士,在大汉立国之后,就出现过刘敬和陆贾这样的超一流辩士。很难想象汉朝往匈奴遣使时,会找不到一个辞锋锐利的人。即便找不到,找一个稳重的人应该不难吧?找一个轻浮之人去冒挑衅匈奴之险,颇堪玩味。

这一场辩论,以中行说大获全胜告一段落。由于中行说的大获全胜,使得汉使者的轻薄不仅没有当场激怒匈奴,造成即时的严重后果,反而达成了中行说对匈奴中出现的风尚汉人仪态礼节的现象的反正。

至此,中行说对匈奴向汉化的移风易俗的反正初告成功。接下来,他还做了两件事。一是,传授单于左右以会计知识,使单于懂得统计他的民众和畜产。二是,指导单于派兵在汉地的关键所在地等待有利时机,出动掳掠。

做完五件事,中行说使得匈奴成为对汉境无占领欲望的国家。因为一个排斥中原文明的马背民族,中原对他们来说,白登时期的冒顿单于的阏氏所说的话,就仍旧具有现实意义。

当年冒顿在白登将汉高祖困住,他的阏氏在接受汉使的贿赂和威胁后,劝冒顿撤兵时说:“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为什么,风俗不同,而地产相迥的原故。这句话得到冒顿的首肯,加上对王黄赵利等人的疑惑,他终于解围一角,让汉高祖遁逃。

因此,中行说之后的匈奴,对汉朝来说,是一个只有相害力量而没有颠覆意愿的政权。这一现象,对当时的汉庭来说,是极为重要和极为及时的。

那么,在中行说之前,匈奴有没有入主中原的意愿,以及有没有争霸中原的条件呢?同时汉朝那边有没有出现了什么不得不解决但又顾及匈奴而不敢去解决的问题呢?理清这几个问题,再来判断中行说是不是铁杆汉奸,应该是比较稳妥的态度。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