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20) -- 江南水

共:💬76 🌺50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老大,讲讲两个竹书纪年的沿革吧

        很有兴趣的说

      • 家园 献花,吴起最后这段一直挺奇怪的

        楚悼王尸体还没凉那些保守派就能自己动手干吴起,可早一分钟都不行,病重时楚悼王还能管用?吴起这种水平居然也没料到报应来的这么快,不说组织一下自卫力量,连逃跑的机会都没有。可偏偏他愣有机会去抱楚王尸体,难道楚王住在他们老吴家?

        我觉得中间肯定有故事,可惜没流传下来。

        比如臆测一个:

        楚相吴起在上朝时向大家沉痛的汇报了楚王已经去世的情况,号召大家化悲哀为力量。。。没想到追悼会还没开完,下面就骚动了。原来大家都隐约听到了大王不行了的消息,作为公卿,携带武器上朝是没问题的,这时一经确认,一起拔出武器声称吴起是弑君凶手,大家一起为大王报仇。吴起虽然做了布置,没想到卫士们很多因为改革降低了工资,或者因为提高了业务考核要求,被降职,心里非常不满,一个个呆若木鸡,眼看着公卿们追杀吴起。楚国习俗追悼会上是没有棺材的,就在吴起身后晾着。于是吴起只能使用最后一手,为自己死后报仇了。

        • 家园 突然想起了古代的葬礼制度,希望能够与兄探讨

          先秦的葬礼是天子死后,停灵七天,七个月后下葬;诸侯死后,停灵五天,五个月后下葬;大夫、士人和百姓死了,停灵三天,三个月后下葬。

          所谓的“停灵”就是遗体先不入棺,让人瞻仰遗容。

          楚国自称为王,他的领导人死了,恐怕是要按照天子的规格来举行葬礼,要停灵七天。

          这七天足够楚国的保守派做文章了。

          即使是按照诸侯的规格,五天的时间,也够楚国的保守派用的了。

      • 家园 史记楚世家里

        好像根本就没有提到吴起,悼王十一年惨败于三晋之后就是二十一年悼王卒了...

        不知道是因为孙子吴起列传里讲了这个事情所以省略呢,还是这个事情对楚国的发展实在微不足道...

      • 家园 清华简里好像有《竹书纪年》
      • 家园 吴起败就败在手段太软了

        他知道变法要动很多人的饭碗,却仅仅只是砸掉他们的饭碗,而没有用暴力手段铲除一部分反对派,特别是去除他们的私人武装,至少也要把他们流放到边疆减小阻力。商鞅变法尽管有时间的优势,但实际上仅仅十年后民众就已经“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所以说时间问题只是一个因素,具体还是在政策的制订和执行上。而商鞅对于变法中的反对派可是毫不客气的动用国家机器,对太子的师傅都能动刑,而吴起对楚国三昭景恤三家却没有类似的记录,吴起被那群贵族政变杀害,正说明他变法的不彻底,贵族的私兵居然能够在没有王令的情况下大批的携带兵器进入王廷,这在秦国是不可想象的,商鞅被赶下台虽然是旧贵族的反扑,但却是以君主的名义执行的,商鞅自己的私兵完全无力对抗整个国家机器,商鞅以自己的死让秦王看到了他变法的具体成果,天网恢恢,无处可藏。

        • 家园 吴起只是打工的

          他手段的软硬起不了决定性作用,关键是老板的决心

          从各种史料来看,吴起到达楚国的时候,楚悼王已经是晚年了

          一个上了年纪的人,怎么着也有点动力不足

          反观商鞅的老板秦孝公,是刚上任的年轻人(二十岁左右),动力十足

          所以说吴起的运气比商鞅差一点,时间不在他这一边,不只是行政的时间,老板的年龄也是时间啊

          当然了,吴起失败,商鞅成功,有更多更复杂的原因,不是一两个人的缘故,这个以后再细细分析

          不过我还是认为,如果秦孝公不幸短命,商鞅还能不能如此成功,是可以商榷的

          • 家园 吴起有点像罗马的马略

            军事能力高于政治能力,他在楚国和魏国的变法很大程度上是在练兵,而没有像商鞅那样从政治制度上彻底进行调整,这样作的后果是军事能力可以短期增强,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内功,持久性不够。商鞅的变法不仅有体系,而且有明确的规划,这点正是吴起缺乏的。

            ps:年龄不是理由,吴起如果觉得楚悼王年龄过老,就应该早点考虑下一任君王的变法普及教育,这样才能保证变法的连续性。

            • 家园 战国时代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吴起如果觉得楚悼王年龄过老,就应该早点考虑下一任君王的变法普及教育,这样才能保证变法的连续性。

              每一个牛人只能伺候一任老板,吴起如此,商鞅也如此,张仪还是这样,帮助燕国几乎灭掉齐国的乐毅也是这个宿命。

              这些人伺候老板的时间不可谓不长,但是都没有跟下一代搞好关系

              也许当时的人跟我们今天的人相比有自己的特性吧

              时代太久远了,我们已经没法确切了解当时人的思维方式了

              冒昧揣测一下,因为当时天下大乱,这些人有“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的余地,犯不着提前寻找后路。

              后来的帝国时代,大臣们是“一处不留爷,爷就没活路”,所以有了提前寻找后路的动机。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这里需要区分

                张仪苏秦这类属于游说之士的政客,他们在各国的跳槽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没有根本的原则,典型的例子就是睚眦必报的范睢,他们对企业的忠诚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准绳。而吴起商鞅乐毅则是属于政治家一类,他们有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准则,他们的行事更加大气而有规划,商鞅不说,吴起在离开魏国之前曾感叹如果他能留任,他能让魏国灭秦,奠定争霸基业,乐毅攻齐七十余地,采用怀柔政策打算让燕国逐步消化这些地盘,这都不是做短线的那些政客所有的眼光。

              • 家园 未必是他们不肯或者没想到

                而是存在客观的困难。

                注意,这些被继位君主修理的人(严格地说吴起不能算,因为杀他的是贵族不是王)都有一个特点,就是直到旧君去世时依然大权在握,商鞅、吴起、乐毅都是。

                下面是二月河小说《康熙大帝》中的文字:

                “老皇上康熙一反常态,雷厉风行地处分了一大批朝臣,还停办了四王爷胤祯的差使。四爷百思不得其解,只好求教于府上的谋士邬思明。邬思明早已胸有成竹了,他向四爷说:皇上所以要这样干,第一,是为了保护一批贤臣,免得他们陷入党派纷争。‘还有第二层意思呢,’邬思明接着说,‘不知四爷注意到没有,这次皇上贬斥的,全是手握大权的治世能臣。谁的权力大,职位高,谁受的处分就最重,这是为什么呢?依学生看,这正是皇上英明过人之处。这些人,是非要拿下去不可的。’

                  胤祯诧异地问:‘哦?这倒奇了。胤祯不懂,请先生明言。’

                  ‘四爷,您别客气。其实,您只要设身处地地为这些人一想就明白了。如今,老皇上健在,他们身居高位,手握重权;一旦新皇上即位,他们的身价又会立刻暴涨,成了拥戴新皇登基的两朝元老、辅国重臣。他们本人,有的已官至极品,升无可升,赏无可赏。他们的手下,又有一大帮的门生、故旧,甚至结成了党派。如果他们联起手来,对付新皇上,将何以处之呢?当年鳌拜结党弄权、操纵朝纲之事,咱们还闻之色变呢,老皇上能忘了吗?权臣把持朝政,形成尾大不掉之势,是历朝历代都深深忌讳的呀!现在,老皇上一纸诏书,他们全变成了‘犯官’,变成了‘罪臣’,以前的功劳、苦劳,一笔抹煞,过去的门生、故交,也全都树倒猢狲散。等到新皇上登基,还是只需要一纸诏书,就可以让他们得到赦免,官复原职。他们能不感恩戴德地拥护新皇上吗?他们能不乖乖地从头做起。勤勉办差吗?四爷,老皇上用心深远,他替继位的君主,不但留下了万里锦绣河山,还留下了随时可用,又任意挑选的能臣、贤臣。四爷,您不觉得皇恩浩荡,不觉得皇上用心之良苦吗?’ ”

                李世民病重时,把李绩贬斥到外地,李绩连家都不敢回,立刻上任,于是李世民对他放心了,嘱咐李治可以大用李绩。

                但是战国时期,君主专制体制刚刚出现,无论君臣对于彼此相处之道都不太熟练,所以屡次出现对于先朝旧臣的大清洗。

              • 家园 看看今天也一样,一朝天子一朝臣,私企也是。人性吧。
      • 家园 送花
      • 家园 送花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