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从“史文恭”谈起,(1) -- 史文恭

共:💬93 🌺46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从“史文恭”谈起,(1)

    呵呵,题目似乎有点怪,但其实并不玄妙。

    “史文恭”是俺的ID,有些同学见了都以为这取自水浒里面那个教头,实际上,渊源并非在此。俺对《水浒》了解得不深,而对里面的这位反面角色更是兴趣不大,-----当初在别处论坛混得时候,随手取了这个ID,是因为看到那个论坛里面,有些年轻同学在缺乏必要常识的基础上用联想的方式来写历史,觉得他们很是唐突,于是取名“史文恭”,即“史文.恭”之意也,现在想来,真是倚老卖老教训别人的架势,很是可笑啊。

    到了西西河,俺才发现,如果把“史文恭”作为一个定语,在青史大栏里,论及对史料的严谨程度,真正做到“史文恭”的,应该首推禅人,逸云三洲,双石,王外马甲等等大佬,或者RUL,苍野兄这样的评论家,尤其是苍野兄,将来萨苏文集出版的时候,应该让他做《解放》里面金冲及那样总顾问的角色才对。------至于俺自己,准备用楷书写两幅斗方,一个自用,一个送给方军老师,正文都是“史文恭”三字,下面小款,“与方老师共勉”。。。。

    以上可不是谦虚,而的确是俺最近作功课的肺腑之言啊。俺以前以为,所谓历史,都是已经发生的事儿,换句话说,也就是无法改变的事儿,那么,写点历史的东西,别的不说,具体到一件事,一个人,总有个准信儿,所以只要态度端正,没别有用心的目的,那么,写点“史文恭”的帖子,应该不那么难吧,

    但残酷的事实告诉了俺,历史其实远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儿,好多事儿,好多人儿,都不是那么简简单单,能有两三句话,千八个字儿说得清楚的,尤其是大的事件,牵扯的各种因素非常多,而各个因素之间的联系又非常复杂,所以想理清头绪,找到主线,是非常之难的。俺在这里举一个小小的例子,大家来看一下。

    杨勇上将,是解放军开国上将里面所谓“三阳开泰”里的一位,看看他的照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大家的第一印象恐怕都会觉得他是一位豪迈的猛将吧,俺的第一印象就是如此,后来翻书看到文革里面,说到杨勇上将把斗肖华上将的消息不慎泄露,更觉得杨上将似乎勇猛有余,而精细不足了。

    直到后来,有一次看一本王近山中将的传记,提到二野后来整编时,刘邓任命杨勇为兵团司令,而任命王近山为副司令,王中将很是不服,找邓公闹情绪,结果邓公问他:

    “你比杨勇哪里强?”

    “打仗!”

    “除了打仗以外呢?”

    “.……”

    当然,王近山中将的战功在二野里是极为显赫,因为他打得都是硬仗,狠仗,也有巧战,在二野的屡次关键时刻,都立下特别贡献。所以,他打仗比杨勇强是自然的,但在其他方面,杨勇上将居然都比王中将厉害,这是俺没想到的。但究竟强在哪里,俺还是不知道。

    再后来,有一次翻到廖汉生中将的回忆录,上面记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说是1960年初,原来接替刘帅作军事学院院长的廖中将被调任北京军区政委,这个位置有多重要,是不言而喻的。但廖中将为人低调,上任的时候特地嘱咐秘书,定了南京到北京的夜车,希望在凌晨一点到达后,免去接来送往的热闹。但想不到,廖政委在深夜到北京时,站台上赫然站着北京军区司令杨勇上将了。

    上将凌晨来接中将,司令特地为政委接站,------这看似一件小事,却有很多值得玩味的细节,比如,杨勇上将是如何知道廖中将到来的,这可见他的细心,又如,在明知道廖中将不愿张扬,但仍不失礼数地迎接,这份胸襟更是难得。

    所以这样的小例子,可以侧面看出杨勇上将的一个小部分,--------但假如细究起来,这个小例子后面还有更多的细节:比如,1954年,43岁的廖汉生中将就官拜国防部副部长了,号称最年轻的副部长,(当时还未授衔,但后来授衔后,恐怕国防部副部长里面,只有廖是中将吧。),所以,看似杨勇上将来接中将,但也可以理解为他来接国防部副部长啊,又如,1960年1月这个时间,廖中将调任北京军区政委,是否和前一年庐山会议后彭总下台,林,贺上位有关?-------在这样的时间点内,廖中将履新,杨上将是否更要注重礼数呢?

    而且,这个小故事还有一个意味深长的尾巴,杨勇上将如此周全,但杨,廖二人的搭档似乎并不协调,后来文革初期,廖中将有一次上天安门,碰到东哥,东哥还随口告诉他,你们北京军区司令政委吵架,以后不要吵了。

    因此,一个小小的关于杨勇上将个性的话题就可以牵出很多头绪,----而值得注意的是,俺在这里仅仅是寻章摘句而已,根本没有第一手的资料,换句话说,看似俺写了一些例子,事实上,俺对杨勇上将的了解,是非常肤浅,----那么,大家可以看到,把握一个历史人物的难度有多大了。-----所以做到“史文恭”,的确很难啊。

    除了在收集资料上的难度之外,第二个难度在于对历史事实的评价。俺这里也举一个小例子,就是传说中的黄埔一期和黄埔四期的小故事。。。。喝水去先。。。。

    元宝推荐:宁子, 通宝推:龙驹坝,清嘴小麻籽,要你命3k,肯定没有被注册,
    • 家园 还以为是你的实名,原来有这番来历
    • 家园 史文恭这个名字好

      不过似乎史文正最好:)

    • 家园 “史文恭”到底是史进还是史湘云啊?这是一个问题。呵呵
    • 家园 对历史事实的评价确实很难

      个别的事实未必能够揭示真相。

      要想作一个历史的评价。要对一件事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都有清晰的了解。

      佛说“明三世因果” ,我倒觉得这是对一个真正的史学家的要求。

      很喜欢文恭兄的文章,衷心希望您更加史文恭,千万别学萨苏的评书风格。(呵呵,老萨的 fans 莫要砍我阿)

    • 家园 写点历史的东西,别的不说,具体到一件事,一个人,总有个准

      写点历史的东西,别的不说,具体到一件事,一个人,总有个准信儿,所以只要态度端正,没别有用心的目的,那么,写点“史文恭”的帖子,应该不那么难吧。

      此句足以浮一大白。

      • 家园 历史不是围棋,可以复盘的

        围棋很简单,每一步都有记录,所以可以打谱复盘,但是牵扯到起手当时的想法和心情,以及当时的忽发奇想和稍纵即逝的念头,就又是个说纷纭了,即使是下棋的当事人,如果时过境迁,再让他回忆,可能也恐怕会有缺漏的地方。

        毕竟所谓“完全真实”从技术上说就是一个海量信息,就是全部无保留的提供给你,你有兀兀穷年的决心,你也不可能有如此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

        你看,就这么简单的下棋,像“完完全全”的重建都是很困难的,何况军国大事,牵扯n多利益与恩怨纠葛,那能说得明白?

        所以,历史宜粗不宜细,还是有道理。

        至于你说的“老档”不会有假,我恐怕也有话说:一,老档于今至少几百年,正常物质消耗总有吧,虫蚀鼠啮,水火相侵,纸张老化,文字漫灭,总有吧?还有遗失混杂等,这些都是非故意的损害。二,有意识的毁坏:人为抽调,人为的借取未还,人为歪曲毁损,人为兵灾,当不可尽数。

        所以也许你能看到历史真实的一部分,也许你能看到历史的大概真相,也许你亲身经历,但你永远无法夸口你能完全把握住历史的全部,哪怕就是历史的一个片段的全部。

      • 家园 呵呵,比方说

        如果一对恋人分手了,而且他们两跟你都很熟,都自一开始就跟你说起过他们的事情。那么这段历史要你去探究、下定论的话,到底采信谁的呢?很难啊,比如这个例子

        艾蒳香:【原创】似乎发现了一个可以让统计方法为己所用方法

        先验。。。恩,每个人对每个事情其实都是有先验立场的。

        • 家园 历史有些不一样,不光有甲方陈述,乙方陈述,还有丙方丁方

          就像土共和国军抗战,除了土共国军陈述,小鬼子还有《华北治安战》,对了,国粉还有《圣华北治安战》

          历史的东西,是可以多方印证的。而且,我们讨论历史,是会采用“孤证不立”原则的,和梨花mm说这个例子,不太相同,呵呵。

          • 家园 呵呵,多头的证据就更难了啊

            比如,一次聚会,A回来告诉我B说了我什么坏话。这是证据一。

            我问B,B说他喝醉了,不清楚说了还是没说;或者B说了但不想告诉我。这是证据二。

            我问C,C说B没说过这些话,但C和B关系很好。这是证据三。

            我问D,D说B说了这些话,但D平常很喜欢开玩笑,说话不靠谱。这是证据四。

            A是TG,B是伪军,C是日本,D是国民党。

            那么这四个人中,我究竟是相信谁的呢?呵呵,很难啊。

            • 家园 多方印证+逻辑分析啊

              首先,可验性差的资料是会被淘汰的,比如张戎的文章那种;其次,同一个实例,可以多方印证的,比如台儿庄战役,平型关战役等,可以验证的几方文件都有;再次,有些文档是比较难伪造的,比如《满文老档》。最后,很多历史史实的考证证明历史是比较严肃的。最最后,研究表明,梨花mm你一定是来逗我玩的

              • 家园 是的咯,如果事实互相矛盾

                就必须用逻辑分析了。。。

                但逻辑这个东西呢,很费事情的,要是逻辑那么清晰明快,辩论赛的胜负上岂不是自抽签开始就确定了的?所以,史料的全与缺,事实的真与伪,视角的远与近,逻辑的清与浊,不要说研究历史了,你给我一堆的实验数据,我都可以给你论证出两个截然相反的设计方案出来。。。选择什么、采信什么,分析什么,这些都不可能完全客观的,而这些不那么完全客观的过程之后。。。

                就像给你举得那个统计例子而言,使用N-P法则就是一个用客观的统计方法进行一个不客观的数据统计分析,最后得出相反的结论。。。而我们要达到客观,就必须时刻警醒这些方法的适用范围,而这个警醒的过程,并不是依靠没有私心杂念就可以达到的 —— 这需要相当的功底和材料的积累,还有就是对史文的“恭”啊。。。

    • 家园 从“史文恭”谈起,(2)

      说起那个黄埔一期和黄埔四期的故事,可能大家都知道,就是解放战争后期,南线大追击中,黄埔四期的林彪元帅和黄埔一期的陈赓大将之间的小摩擦。这个小摩擦后来因为林总死在了外蒙古而被故意渲染了。具体的说法就是在南线追歼白崇禧集团时,林总曾发电报给陈大将,要求陈大将把麾下四兵团的几个师的电报通讯和四野总部建立起来,便于林总直接指挥四兵团各个师,陈大将用各师通讯机器不完善为由婉拒了。-----当然,这个理由是站不住脚的,淮海大战的时候,刘邓的总前委就是用陈赓大将的四纵通讯机器,----陈大将一直非常注意部队的电讯,这方面的工作,他做到很好。

      据此,后来有些文章就把这件事儿渲染成林总喜欢揽权,------直接指挥到师,不就是把军长,兵团司令架空了?----其实不然。

      要理解这个事儿,需要明晰当时的大环境。即在渡江之后,四野和陈赓的四兵团的主要任务,是围歼白崇禧的重兵集团。----而说起来,这个任务,其实是很艰巨,也很有历史意义的。----因为当时的局面,虽然对国民党和蒋介石而言,已经是大势已去了,但是对李宗仁和白崇禧这两个民国史后期最大的男配角而言,似乎机会到来了。------李白这两位,在民国史上,是很有意思的一对男配角,他们虽然出身于广西这片较为贫瘠的土地,但一直努力拼搏,好几处都在蒋介石后院放火而未遂,最后,好容易在解放军大军南临大江之际,逼蒋下野,让李宗仁当上了“代总统”,以为这是桂系咸鱼翻身的最后机会了,但最终还是一场游戏一场梦,所以,这两位以及桂系势力在民国史上的挣扎,的确是很好玩的一笔。

      而在当时支撑李宗仁和白崇禧的梦想的,就是号称‘钢军”的桂系王牌第七军,----请注意啊,这个“钢军”的得名是来自北伐时期,国民党的八支军队,---其中著名的是叶挺独立团所在的四军,号称“铁军”,---后来的‘新四军’就是继承这支铁军原来的威名,------那么,自然大家也就知道,这个号称“钢军”的七军,比起‘铁军’的四军,那个更厉害了。

      实际上,抛开抗战八年不说,在内战三年里,“钢军”第七军在华东战场给三野带来极大的麻烦,战绩比起邱清泉的第五军和张灵甫的第七十四师并不逊色,----而且,比起这国民党五大主力而言,钢七军成功地活到了解放军渡江,------并在整个国民党战线风声鹤唳之时,还在青树坪咬了四野一口,-------咬的就是人称‘中国巴顿’的钟伟少将率领的第49军,中了钢军的拖刀计, 在追击敌军时,进了埋伏圈,虽然突围成功,也是损失惨重。顺便说一下,在中了埋伏的146师里面有一个将领后来很有名,他叫赵永夫。

      而且,白崇禧集团不仅有这样战斗力强的王牌军,关键的问题在于,此时李宗仁一直要白崇禧把部队拉到海南岛去,需要注意的是,李宗仁此时这个代总统还不是完全没用的,因此,如果白崇禧集团能够得以全身而退,跑到海南岛的话,那么,之后邓华上将的解放海南之战能否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前完成,就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猜想了。----而且,假如海南岛被桂系成功守住的话,那之后新中国的战略态势同样很有意思了。

      于是,为了这个原因,东哥必须用一个超级大的包围圈来罩白崇禧集团,因此,在白集团的正面是林总的三个兵团的大军,在白集团的侧后,陈大将的四兵团和四野十五兵团正要对白集团进行远程的大包抄。------而这个包抄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

      一个是白崇禧不能急于逃跑。

      另一个是这个大网要及时收拢。

      因此从总体上讲,这个一个很惊心动魄的过程。-------而关键的导演,虽然我们可以说是远在北京的东哥,但具体到整个过程的实施安排,应该还是四野统帅,----林总。

      当然,后来的结果我们都知道了,在衡宝战役里,由于两支部队的突出表现,------45军丁盛开国少将率领的135师(就是原来段苏权的四野八纵)突入白集团防线内部,纠缠住了桂系部队主力,而之后在合围过程里,后来朝鲜战争的英雄,徐国夫率领40军119师堵住了钢七军后退的唯一通道,所以四野得以较为完整地把白集团的脊梁骨,第7军和第48军四个主力师(除去一个师部加一个团)给歼灭了。-----此后,白崇禧集团就成了一群被追捕的猎物,麾下名将三兵团司令张淦最后被俘虏的时候是和民国总统黎元洪一样,从床底爬出来的。

      那么,话说回来,这和林总的直接指挥有啥关系呢?-----这道理就在,这样大规模的围歼战里,必须有一个各部队之间配合,协调,合成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里,信息的交流是需要时间和工作的,-----各部队之间通过电报,是要有一个收发和密码解读的过程,如果按照一般程序,从兵团到军再到师的话,很容易失去战机,---所以,虽然在武汉,但林总还是站在大地图前仔细地把各个部队编织在一起,----而对于关键位置的部队,比如丁盛的135师,他在确认该师的位置恰好在桂系防线之内时,马上命令,该师暂时归总部直接指挥。----因此,可见林总直接指挥到师(有时候甚至是团)是一个非常英明,有效的措施。

      但话说回来,林总要求直接指挥陈赓大将所部师,团时,也的确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他对陈赓所部的部队作风和战斗力并不熟悉,事实上,陈赓所部虽然在编制上是属于二野,但正如周公所言,在内战期间,中央是把它当做一个方面军使用的。而四兵团的战斗力的确强悍,----举个例子,白崇禧在青树坪一战对钟伟的49军玩了拖刀计,并且成功了,但之前他同样对陈大将的四兵团也玩过一次,对象是周希汉的13军,趁着13军渡河(抚河)之际,忽然集结兵力反扑,------以两个多师围攻四兵团主力团110团(原20团)仓猝防守的滩头阵地未遂。悻悻离去。----从这个角度看,对于陈赓这样一个方向的相对独立的“方面军”,在林总对其部队不很熟悉的前提下,似乎“直接指挥”并不一定能发挥他在指挥四野部队时的作用。

      所以,就这个“直接指挥”的小问题而言,我们可以说,林总的动机是完全正确的,而且有四野部队的战绩为依据,但具体到陈赓大将的四兵团而言,陈大将的拒绝同样是有事实依据的。-----把这个小问题渲染成当时的林总喜欢揽权是错的。但另一方面,陈赓大将拒绝林总的要求同样是对的。

      呵呵,有点绕口吧,-----但这就是“史文恭”的另一方面,很多历史事件是几个方面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很有可能发生这样看似对立的双方却都正确的情况。对于一个总体事件而言,并非所有部分的对错都是统一在一个整体之中的。------从这点出发,我们看待一些历史的帖子时,是否既要对这些帖子“过于明确”的结论留一份警惕,又要对那些不经意间随便下结论的作者多一份宽容呢?

      • 家园 送花还送宝!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