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保加利亚通史【第四次校对完整版】 -- 生命之歌

共:💬39 🌺9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第三卷 中世纪的保加利亚 第三部分

      虽然阿斯巴鲁赫率领的保加利亚人取得胜利,但不管怎么说,拜占庭在这个时候仍旧是巴尔干半岛的实际主宰者,还继续占据最好的地区。而且由于军区制的改革,使得拜占庭在各方面实力都迅速提升。当与保加利亚人战争之前,君士坦斯二世(Constans II,641-668)一直在与新兴的阿拉伯国家战斗,耗费大量的国力,而且由于保加利亚人的突然出现,造成两线同时作战,拜占庭只能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因此君士坦斯只得有所取舍的放弃巴尔干地区。实际上这一地区早在保加利亚人到来之前就已经被斯拉夫人所占领,拜占庭人对这里只有一个名义上的统治。但是保加利亚的建国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它不仅导致巴尔干全面混乱时代的来临,而且也促生出南斯拉夫王国的产生。在放弃这一地区后,君士坦斯二世一心一意对付阿拉伯人,但是不论是阿拉伯人的骆驼兵,还是阿拉伯人的海上舰队拜占庭人都没有干掉。不仅如此,因为阿拉伯人的强烈反击,反而拜占庭人倒是以大败而告终。后由于阿拉伯人的内讧拜占庭人才险而逃脱彻底失败的厄运,最终于659年与阿拉伯人订立合约。但是令他害怕的是,当他腾出手来整理巴尔干秩序的时候发现一切已经无法收拾。因此索性对南部的斯拉夫人进行清剿,俘虏大量斯拉夫人以便让马其顿斯拉夫人承认拜占庭的宗主地位。其实君士坦斯内心一直想把帝国的首都再次迁到西方去。究其原因主要是君士坦斯的宗教政策的严厉以及用宗教问题迫害自己的兄弟让他四处树敌,甚至连百姓都不依附于他,所以使得他无法在君士坦丁堡立足。君士坦斯二世也终究不是泽诺皇帝,他不可能把支离破碎的意大利教会再次统一起来。此时的意大利人也已经习惯了被征服,原本的永恒概念早已经永远消失。7世纪时的拜占庭领土就像是在伦巴第人汪洋大海中的小岛,随时都会被攻占,意大利的战争永远不会宁息,拜占庭人不是救世主,而纯粹就是一个让本来就已经很乱的意大利局势乱上加乱的破坏者。君士坦斯二世为巩固自己的皇权,顺道拜访罗马这个从帝国开始以后几百年都没有罗马皇帝的首都,并且打算把首都迁往叙拉古。谁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用帝国的钱财来供养这个时刻都会被攻占的小岛,纯粹就是一笔诺大的负担。他已经激起了极大的民愤,所以不久以后的668年,君士坦斯二世被杀死在自己的私人浴池中。继位的君士坦丁四世(Constantine IV,668-685)又再一次面对阿拉伯人的入侵。在君士坦斯二世为迁都把帝国闹得一团糟的时候,阿拉伯人的内讧已经平息,他们又开始了每年一次的对拜占庭的进攻。这场战争一直打了十五年,也就是一直打到君士坦丁四世进攻多瑙河的前一年。这场战争两国各有胜负,直到拜占庭人研究出了“希腊火”(一种用石油和硫磺制成的武器)才彻底打败了阿拉伯人的进攻。这场战争的胜负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附近各部又重新承认了拜占庭的宗主权,而且拜占庭“因此在东部和西部都享有长久的和平”。君士坦丁四世在胜利以后立刻进攻保加利亚,但是心骄意满的他却只品尝到大败,因此只好承认保加利亚国家的地位。在这以后,他又转向了基督教问题的解决上,他明白只有内部的安定才能让他夺回巴尔干与小亚细亚的领土。因此他主持召开了第六届基督教大公会议,暂时缓和了与西部罗马教会的紧张关系。没过多久,公元685年9月君士坦丁四世去世,他的儿子查士丁尼二世继位(Justinian II,685-695,705-711)。这个孩子的头脑并不聪明,而且也不会耍手腕,并不是一个合适的皇帝,但是他却得到了天赐的好运。他继位后阿拉伯人由于哈里发继承的问题又一次开始内讧,所以与拜占庭再次结好。亚美尼亚不再被进攻;塞浦路斯两国共管;最主要的是阿拉伯人每年还会给拜占庭进贡。东方的和平不能不说是天赐良机,让这位查士丁尼二世皇帝得到了有一展自己才华的机会。688年至689年,他借口他父亲君士坦丁四世允诺的给保加利亚的年贡已经失去效力可以不再履行,想要挑起战争。从688年开始逐步进军打败了斯拉维尼亚人,斯拉维尼亚的领地是保加利亚的南疆,这次打击就是意味着对保加利亚的宣战,而保加利亚人也没能阻止其有效的防御,原因就是阿斯巴鲁赫正在抵御北部哈扎尔人的部队,根本无暇顾及拜占庭人的疯狂进攻。690年,拜占庭军队彻底打败保加利亚军队,斯拉夫人的一部分附庸到拜占庭一方,他们被迁到奥普希金军区和比塞尼亚省等地,同化在拜占庭人民中,而保加利亚也没敢于报复反击。公元701年阿斯巴鲁赫在与哈扎尔人的战斗中去世,次年其子特尔维尔(Tervel,702-718)继承保加利亚汗位。在他在位期间,事情又发生根本转变,保加利亚再度强大起来,并开始与拜占庭重起战端。他上台后第一件事就是与哈扎尔人签订合约,以后不再相互攻打,并互相承认对方的独立。最主要的是要摒弃前嫌,以前哈扎尔人打击保加利亚人的事情一笔勾销。由于这个政策,保加利亚北部边境自此永远和平下去,数百年哈扎尔人都没有再次进攻。料理完了北方的事宜,这下保加利亚可以全力来对付拜占庭人了。特尔维尔一直在等待一个天赐良机,好让他可以插手拜占庭的事务。

      在长久的等待中这个时机终于来到。公元695年,拜占庭发生内乱。查士丁尼二世被赶下台,阿拉伯人入侵拜占庭。可这时被削掉鼻子的查士丁尼二世又从监狱脱逃,投奔哈扎尔汗国。哈扎尔汗国的布茨科尔可汗(Busir)善待他,并把妹妹嫁他为妻。但君士坦丁堡政府派出使者对哈扎尔汗国的举动提出抗议,使哈扎尔汗国可汗举棋不定,最终同意派人刺杀查士丁尼二世。在得到消息后,查士丁尼二世提前逃跑躲过一劫。特尔维尔抓住了这次干涉拜占庭内政机会,接纳逃亡中的查士丁尼二世,并答应帮助他夺回王位,但条件是拜占庭必须与保加利亚同盟并联姻。查士丁尼二世很爽快地答应了这些条件,并且与特尔维尔可汗歃血立誓。特尔维尔感到很满意,他知道入主君士坦丁堡的愿望就快要实现了。为了遵守誓言,公元705年,特尔维尔的保加利亚——斯拉夫军团共1.5万人攻打到君士坦丁堡城下。但由于保加利亚人的武器对于拜占庭来说相对落后很多,所以特尔维尔围城三天都没攻上城墙。查士丁尼用这三天的时间也一再向现任皇帝提比略二世(Tiberius,698-705)要求得到皇位。但他得到的却是嘲笑与讽刺。因此,他用了查士丁尼一世时攻占那波里的方法,攻占了这座城市,那就是在晚上的时候派兵从饮水桥偷偷摸到城中,再里应外合。一切就这么简单,查士丁尼二世又恢复了皇位,而特尔维尔也劫掠君士坦丁附近的村庄满载而归。查士丁尼为酬报特尔维尔,特别赐封他为凯撒,并同意进入君士坦丁城内接受人民的欢呼。其实这时的凯撒已不是罗马帝国时期的那种皇帝称号,只是一种没有实际权力的头衔,尽管它是仅次于皇帝的,也只能表示这是查士丁尼对特尔维尔的一种谢意而已。但这个称号足以说明拜占庭已经承认了保加利亚的合法性以及保加利亚与拜占庭处于一种平等关系之下。尽管特尔维尔没有得到妻子,但他对于他得道的无尽财富和充满了希望的名号也很高兴。同时,查士丁尼二世还把扎戈腊和斯利文等拜占庭的城市割让给保加利亚,以作为谢礼。特尔维尔可汗带着上万磅的黄金和礼物回到了保加利亚。自此以后三年间,两国都没有任何事情发生。但是由于这次攻打君士坦丁堡,让特尔维尔对拜占庭的奢华与财富已经在头脑里产生了一种印象,为以后的再次南下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持。到公元708年,查士丁尼二世这个残暴的皇帝并不想让自己的国土受到异族的统治,所以想尽办法要夺回那些割让的土地。该年夏,查士丁尼二世单方面撕毁与保加利亚人的和平协定,亲自率领军队从君士坦丁堡出发。他们乘坐大帆船,直接在保加利亚的波莫里埃登陆,揭开战斗的序幕。先头部队的士兵到达波莫里埃的沼泽地后,便开始安营扎寨,准备等大军全部到齐后发动对保加利亚人的总攻。可是他们不知道,保加利亚的密探已经探听到他们的意图,并已回报给保加利亚可汗特尔维尔。特尔维尔当下决定趁着这些人立足未稳,发动进攻已歼灭敌人。拜占庭的军队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到处烧杀抢夺,为统一进攻作准备。可就在几天后,正当他们在帐篷里睡觉的时候,突然保加利亚的骑兵杀到面前。大量的拜占庭士兵在睡梦中被生擒活捉,连反抗的力量都没有。查士丁尼二世皇帝见自己的企图不仅没有得逞,甚至于还被保加利亚人杀的大败。同时又害怕特尔维尔可汗对他下毒手,所以再没有进攻的意图,立刻挥师回到君士坦丁堡。特尔维尔也出于战略的考虑,没有再追赶拜占庭的军队。他在与拜占庭的边界上建立了大量木堡垒,上面布满了射击孔,以抵御拜占庭的突然袭击。

      公元711年,君士坦丁堡发生暴动。也许查士丁尼二世天生就是一个残忍的皇帝。在他的第二次统治时期到处都是恐怖,不知是不是因为他被割掉鼻子的原因,刚继位就在君士坦丁堡内进行一次大清洗活动,而且他对外大肆进攻,只要失败就会严厉惩罚军队,因此他只能受到军人兵变的惩罚。当他去黑海讨伐车绳时,因军令过于严酷,兵变自己被杀,幼子提比略也没有幸免。而且他的头颅也被送到罗马和拉文纳,给那些恨不得生啖其肉的人看。亚美尼亚人腓利皮克斯——巴尔达尼斯(Philippicus-Bardanes,711-713)在其之后继承皇位。保加利亚人听到了查士丁尼二世被杀的消息高兴异常,特尔维尔知道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借口为好友报仇立刻挥师南下,进攻君士坦丁堡。因新拜占庭皇帝闭门不战,特尔维尔只能抢劫君士坦丁堡的郊区地区,这些地区本来是为了君士坦丁堡中的富贵人家夏日避暑的,但这时却被保加利亚人彻底洗劫,大量战利品落到保加利亚人的腰包。要说真是靠了拜占庭人定期发生的内乱,要不是这些内乱,保加利亚决不会在几十年内坐大,最终变为拜占庭人心中永远的痛。拜占庭混乱多年,战争中烧毁大量房屋,到处残破不堪。为了稳固保加利亚人,公元716年,拜占庭人与保加利亚人订立协议,规定从黑海的保加利亚湾到梅里奇河中游一线为两国边界,这条线就相当于今天的布尔加斯港到普罗夫迪夫一线。保加利亚人梦想的色雷斯北部平原被正式承认成为保加利亚领土。老谋深算的特尔维尔还在协议中得到了这样一个条款,即两国必须进行定期的国际贸易活动。换句话说,也就是保加利亚的商人将会取代拜占庭的商人,控制拜占庭帝国各大中城市的谷物进口和手工业出口,其经济意义和军事意义皆不可小视。

    • 家园 【原创】第三卷 中世纪的保加利亚 第二部分

      630年,奥尔加诺去世,科夫拉特成为新的保加利亚汗王。科夫拉特刚刚当上汗王,就开始积极准备脱离阿瓦尔人,以求得独立。在他刚继位之时,阿瓦尔人为了先发制人,凭空捏造了他们要暴动的证据,追杀9千名保加利亚人一直到法兰克统治下的巴伐利亚地区,在阿瓦尔人的大屠杀下,仅有7百名保加利亚人在一个叫阿济格(Alzeco,与努尔哈赤的儿子同名)的保加利亚首领领导下逃跑至阿尔卑斯山东部。统治此地的斯拉夫国家——萨莫王国国王萨莫认为阿瓦尔人的行为是对于他们的一种挑衅,便对其发动进攻。与此同时,在阿瓦尔人统治下的保加利亚人也在科夫拉特可汗的领导下统一起来,经过周密安排,科夫拉特在635年联合匈人余部以及斯拉夫人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反阿瓦尔人起义,从而一举成功。阿瓦尔人也因为其双线作战国土日渐狭小,最终成为一个无法对各大国形成威胁的“二流小国”,不久便淡出了历史舞台。科夫拉特可汗在收服原阿瓦尔各部落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保加利亚人国家——老大保加利亚。其国土东达库班河,西接第聂伯河,北抵顿涅茨河,南达亚速海和黑海,都城在塔曼半岛的法纳戈里亚(今捷姆留克附近)。自这以后,老大保加利亚和拜占庭帝国一直处于友好融洽的关系,在科拉夫特的统治下,北方游牧民族也没再发生大规模的侵袭。

      在奥尔加诺和科夫拉特统治时期,估计是受到拜占庭的影响,保加利亚人的生活有很多根本改变。据考古证据和文献资料显示,此时的保加利亚人已经脱离游牧生活,开始定居制造房屋。虽然房屋还是用刚刚砍下的原木垒成,但已经出现了专门的锯,这是游牧时代根本不可能有的东西。在房屋群落中我们还看到了养殖家畜的栏笼,可以知道他们的生活已经开始富裕,有了大量的剩余产品。另外在他们居住地不远,考古学家还发现大片农田,这一点可以证实此时的保加利亚人已经过渡到农耕社会。据推测,此时的保加利亚人使用斯拉夫人奴隶耕种土地,土地上主要种植粟和小麦,他们会自己制作面包和麦茶。但他们手工业和贸易很不发达,仍旧处于以物易物的时代,最多也只是牲畜作为中介。虽然其农业有较大发展,但他们的政治和社会生活却没有大的改变,还是以家长作为部落议事会的主要成员,整个部落的重大决定都出自他们的讨论结果。而且武器也很原始,基本军队都用马刀、长绳、吹箭、毒矢、手斧等,盔甲也未发明出来。由此看来,他们的社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

      据拜占庭史学家尼基弗鲁斯记载:当科拉夫特可汗死前,曾经把他的孩子们叫到床前,给了他们每人一根树枝,让他们掰折,大家都很容易就能做到。之后他又给大家一捆树枝,结果谁都没有掰折。他借用这个比喻告诉他的儿子们,只有大家同心协力才能保证国家的稳定,希望自己死后他们能互相帮助,维持这个国家的和平。公元642年,科夫拉特可汗去世,其死后被葬在今乌克兰的帕里斯车皮纳,1912年坟墓被考古学家发现。长子巴特巴颜(Batbayan,642-690)即位,他的弟弟们仿佛根本就没有听科夫拉特可汗的遗训,在其刚刚去世后就开始内乱,各自为政,特别是之后发生的一件事将彻底改变保加利亚国家的进程。

      当阿瓦尔人式微后,拜占庭也对保加利亚不再友好。在数年的多次战争后,拜占庭帝国边界再次拓展到黑海北岸的车绳。由于这里苦寒的气候以及物质的缺乏,拜占庭人便把这里作为他们的罪犯流放地。公元654年,曾经有一个罗马主教因为谴责“基督一志论”而被拜占庭皇帝流放到这里,他就是马丁一世(St Martin I,?-655)。在这里他记载下一些很重要的事件,让我们可以知道此时保加利亚的一些情况。6世纪中叶,哈扎尔人进入保加利亚人统治地区,利用各部落的混乱,逐步控制了保加利亚人所在地区,并不断向巴尔干半岛纵深战斗,造成了拜占庭帝国的又一次危机。据现存史料可知,哈扎尔人属于突厥人的一支。他们出现在6世纪,从属于中亚地区的突厥人国家。据称他们与阿瓦尔人西迁的原因一样,是由于突厥人的残酷压榨,而不得不西迁,寻找自己的乐土。在西迁过程中,这些人逐渐壮大力量,实力突飞猛进。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从原始氏族制过渡到奴隶制,吸收了大量的其它民族的居民加入,如:高加索人、斯拉夫人、阿拉伯人、犹太人,甚至还有芬兰乌戈尔人,在多种文化的熏陶下,哈扎尔人建立了国家,都城设在伏尔加河下游的伊提尔城,甚至还建立了一个避暑的夏宫,叫谢缅杰尔,坐落在里海边上。

      但是同时的保加利亚人则开始了最后一次迁徙。在哈扎尔人到来之后,巴特巴颜认为只有臣服了这些新来的强悍民族,才能保持保加利亚人的独立,而他的弟弟们则不这样认为,他们凭借着保加利亚人的那种不服输的精神,要求迁徙到更好的地方。为此两方发生了争端,保加利亚各部落迅速分裂,离开了这块活跃了200年的水草肥美的宝地。科夫拉特的几个儿子带领着各自的部族,四处迁徙,从此保加利亚人天各一方,各自发展出强大的国家:长子巴特巴颜带领的部落,一直留在亚速海及其邻近区域,在公元660-670年的战争中多次输给哈扎尔的卡班可汗,最后残部投降,渐渐同化于哈扎尔人;次子科特拉格(Kotrag)听说其兄长已经失利,遂索性直接投奔卡班可汗,率众北迁到伏尔加河流域,建立了伏尔加卡姆保加利亚,即“大壇的民族”,都城布加尔,1236年,被蒙古的拔都所灭亡;四子埃姆纳特祖尔(Emnetzur)西迁到了多瑙河附近,后来被阿瓦尔人并吞;幼子巴尔克则率众西迁,一直到达意大利伦巴德人(Lambards)的国家,与意大利诸民族融合;三子就是我们的主角,第一保加利亚王国的建立者——阿斯巴鲁赫汗(也叫伊斯比里赫,Asparuch,642-701)领导的保加利亚部落,他们西迁到多瑙河的北面。在这里他们与斯拉夫人的“七部落”军事联盟联合,并迅速壮大。此时的保加利亚民族已过渡到农耕社会,迫切需要居留地驻留。一方面为躲避大草原民族的袭击,另一方面也为自己民族的再次兴起。

      阿斯巴鲁赫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积极和拜占庭人接洽,要求在色雷斯平原得到一块地方以为民族放牧之用。拜占庭出于多方面考虑,勉强接受这个条件。但接受条件的前提是要求保加利亚人以后必须为拜占庭人进行多瑙河岸前线的防卫,并随时抽调兵马帮助拜占庭人去攻打阿拉伯人。阿斯巴鲁赫同意了该条件,便逐步定居于多瑙河入海口地区。据《保加利亚编年史》记载,阿斯巴鲁赫率领的保加利亚人此时居住在多瑙河到黑海之间的区域,为拜占庭人守边。但因为拜占庭的官员们对他们横征暴敛,并大肆抢夺财物,因此保加利亚人感到很不满,积怨最终发展成起义。开始是小规模的反对,继而发展成了全部落的大抗争。他们“在阿斯巴鲁赫的率领下,与统率‘斯拉夫七部落联盟’的当地斯拉夫贵族达成了协议。他们共同建立一个斯拉夫——保加利亚国家(即第一保加利亚王国),并为抵抗拜占庭人和其他敌人新的侵袭而采取了措施。”保加利亚人首先定都在黑海附近的瓦尔纳(Varna),后迁都到普里斯拉夫(Preslav),这一举动象征着保加利亚国家的正式建立。拜占庭人当然不允许一个独立的保加利亚国家出现在自己的北方,并威胁到自己的统治,所以公元680年皇帝君士坦丁四世(Constantinw IV,668-685)率领军队御驾亲征,企图把这个新兴国家扼杀在摇篮之中。

      君士坦丁四世亲自率领了水陆大军8万人开赴北方前线。其一部分为海上舰队,这支舰队从君士坦丁堡启航,经过黑海,直接到达多瑙河的河口地区;另一部分为步兵,该批步兵是从刚刚结束战斗的小亚细亚调集的,他们都有充分的战斗经验。从这点看来,君士坦丁四世此举乃势在必得,意欲彻底铲除阿斯巴鲁赫率领的保加利亚人。阿斯巴鲁赫提前得到拜占庭人进攻的消息,便与将军们商议如何击退拜占庭人,以求得在此地的生存权。他们知道,这场战争决定的是自己的命运,如果不成功那整个民族就会消亡,只有放手一拼才是上策。在长时间的商议中,保加利亚将军们达成共识,共同制定周密的计划。他们在拜占庭人来到战场之前事先大量砍伐树木,在多瑙河边沼泽地旁用砍下的一部分木头制作了坚固的堡垒,同时在堡垒下挖掘出深达两米多的壕沟。在堡垒内部,保加利亚人预先准备大量的石头和前端削尖的木头、以及烧成滚烫的煤油,作为当拜占庭人攻城时打击他们的有力武器。除此之外,在堡垒外围的开阔地区,保加利亚人还挖掘出大量土坑,让弓箭手藏在里面,上面覆上草席,以遮人耳目。亟待拜占庭追兵达到之时,给他们出其不意的一击。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四世根本就没把保加利亚人放在心里,他认为这时的保加利亚人也是游牧民族,必然也会像过去的历次游牧民族迁徙一样抢完东西就跑,决不会在这里久居。可是他这次却完全判断失误。虽然拜占庭人数众多,且都是身经百战的士兵,但由于夏季的多雨以及地面过于泥泞,所以推进很慢。虽然如此,君士坦丁四世的军队仍然军威浩荡,一点没有混乱的意思。当拜占庭军队到达战场后,立刻就发现保加利亚人新造的堡垒。知道自己已经贻误战机的君士坦丁四世匆忙搭好凉棚,在下面观战。他仗着自己的人多,命令军队在稍事休整后即开始进攻保加利亚人的堡垒。他的军队进行一波又一波的攻城战,堡垒内部的保加利亚人也一波又一波的用石头和木棒打击进攻的拜占庭人。一天过去了,拜占庭人没有任何斩获。第二天清晨拜占庭人改变进攻方式,君士坦丁四世要求自己的军队排成阵法用盾防卫保加利亚人的进攻,并采取一切手段攻入保加利亚人的城堡内。保加利亚人也采取了轮流的小组制,每个小组轮流用石头、木棒和煤油扔到拜占庭军队的身上,以逸待劳。与此同时,阿斯巴鲁赫还另派遣了一支骑兵。该骑兵队仅有百十来人,但每匹马的马尾上都系着一条柳枝,以便扬起尘土。这支军队偷偷接近拜占庭军队驻地,先用火箭对准帐篷发射,同时迅速的用马尾上的柳枝造成烟尘。君士坦丁四世得知这个消息后,因不知敌兵的多少,就派1万人去增援。没想到就在增援的同时,在后方袭击的保加利亚人已经开始撤退。君士坦丁四世认为自己的进攻起到了功效,就下令追击。这可中了阿斯巴鲁赫的圈套,保加利亚的骑兵把拜占庭人引到开阔平原之上,也就是刚才保加利亚人挖坑埋伏弓箭手的地方。先是一部分拜占庭人踩中绊马索,一个个跌落马下,被生擒活捉。之后又碰到藏在草席下面的弓箭手,连续的进攻使得步兵和骑兵都伤亡惨重。此时的拜占庭军队十分害怕,已经毫无战心。君士坦丁四世见自己的大军无法得胜,亲自披挂上阵,希图与阿斯巴鲁赫一决高下。可他刚刚参加入战斗,就被保加利亚人的弓箭伤到大腿,没办法君士坦丁四世只好撤退。保加利亚人乘胜追击,把实力扩展到瓦尔纳河。君士坦丁四世这次的远征其实并没有消灭敌人,更别提给自己带来荣耀。相反的,他却帮助敌人可以长驱直入,一直进入拜占庭的腹地。

      在一段时间的休养后,第二年保加利亚人再次对拜占庭北部边境进行侵扰。他们进入巴尔干山脉附近,大量的巴尔干地区被蹂躏。君士坦丁四世发现自己已经无法解决这个民族,无奈之下与阿斯巴鲁赫订立和平合约。681年,君士坦丁四世先承认保加利亚人对这块土地的所有权,接着又许诺每年进贡金币和绸缎给保加利亚人。这一举措造成拜占庭举国一片哗然,很多人都认为君士坦丁四世真是丢尽了拜占庭人的脸,这个条约是对拜占庭人的最大侮辱。尽管如此,保加利亚人还是在这块土地上定居下来。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迅速征服附近的斯拉夫七部落联盟以及塞维鲁人,这些部落后来都成为保加利亚人的附属部落,他们的联合拥有着同一个理由,那就是抗击拜占庭帝国。这场战争改变了东欧的历史,保加利亚人的国家开始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与他们站在同一战线的斯拉夫人则在公元9世纪以后逐渐造就了新的东欧,自此后,东欧彻底成为斯拉夫人的天下。

      阿斯巴鲁赫的保加利亚第一王国开创了巴尔干半岛的一个新时代。此后的巴尔干不再是拜占庭人的天堂,它已慢慢变成了保加利亚人和斯拉夫人占据的地区。阿斯巴鲁赫建立的保加利亚王国的疆域占据着东至黑海,西至多瑙河东岸,南至巴尔干山脉,北至达得涅斯特河的广大地区。也就是相当于今日的乌克兰、摩尔多瓦、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国土的总合。普里斯拉夫(Preslav)成为这个王国的首都,这个城市进可攻退可守,并可以快速直达君士坦丁堡,直抵拜占庭人的心脏。为巩固自己的统治,阿斯巴鲁赫专门采用民族怀柔政策。他把斯拉夫各部落迁移到王国的西部和南部,以抵御阿瓦尔人与拜占庭人的进攻,并防止拜占庭的同化,这部分就是后来南斯拉夫各国的雏形;斯科拉文尼人则被迁移到东部,在黑海附近抵御拜占庭人的袭击。同时还把保加利亚人分散居住,以保持国家的稳定。最重要的一点是修筑“长城”。根据阿拉伯人的记载:阿斯巴鲁赫曾经沿着南部边境修筑了一道“长城”,其实该“长城”就是一道荆棘做的篱笆,在篱笆间每隔一段开一个木窗,用以射击入侵者。正是由于这些,保加利亚成为了当时欧洲国家里唯一能与拜占庭抗衡的国家。

      阿斯巴鲁赫建立的保加利亚第一王国(汗国)200年一直没有再向南扩张,他们主要致力于与斯拉夫人的融合。斯拉夫人本来是被征服者,但是现在却像希腊和罗马一样开始扮演起征服者的角色。他们的征服过程可以说简直与俄罗斯人的发展轨迹一模一样。斯拉夫人自从公元300年左右进入巴尔干半岛后,就一直在拜占庭的影响下逐渐“拜占庭化”。他们抛弃游牧生活,开始进入定居的时代。我们知道每个民族都是只要定居后便会快速发展,斯拉夫人自然也不例外,因此他们在这块土地上迅速的发展起来。不过因为匈人与阿瓦尔人的进攻暂时打断了他们的发展进程,这些人又回到部落联盟时代。但他们的经济文化已经是这些民族中最高的,所以他们会反过来影响他们的征服者,保加利亚人就属于这样一个被影响的民族。尽管最初保加利亚统治者自成一体,并且一直保留着自己本民族的显赫姓氏,但是由于斯拉夫人大大超过保加利亚人的数量,而且在各方面都占有绝对优势,因此保加利亚人的上层贵族逐渐接受斯拉夫人的“文明”礼仪,而下层人民也开始抛弃自己的“野蛮”习俗,向斯拉夫人靠拢。他们开始学习斯拉夫语言,因为这种语言通行于巴尔干半岛,如果学会了这种语言就能到处都走得通。最主要的则是保加利亚人向斯拉夫人学会了“耕种技术”,这就为保加利亚人的定居提供条件,并开始逐步演化为近现代保加利亚国家。“这样,今天的保加利亚人就成为了纯粹的斯拉夫人了,除了他们还有少量的匈奴血统以外,他们已经没有任何古代传统了。”自此以后,尽管这个国家的主体是斯拉夫人,可是因为领导者是保加利亚人,所以这个国家被称为保加利亚国家,而在这个国家的人民就被强行称作保加利亚人。

      阿斯巴鲁赫的成功和国家的稳固,深深的刺激着在阿瓦尔人统治区域的一些非阿瓦尔民族。阿斯巴鲁赫的弟弟埃姆纳特祖尔在臣服阿瓦尔人20年后的公元683年突然起义,他被手下人立为当年的执政官(Archon),并且宣布独立,建立国家“多瑙河保加利亚”,定都西米翁城,史称“第二保加利亚”,以与阿斯巴鲁赫建立的“斯拉夫——保加利亚国家(第一保加利亚)”所区别。阿瓦尔可汗对于保加利亚人的背信弃义恼羞成怒,立刻发动猛烈攻击。此时的埃姆纳特祖尔虽然是国家领袖,但是他只是一个民选的执政官,建立的国家也只是一个共和国。而且其统治的居民大部分是基督徒,对保加利亚独立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因此经过6次大的战斗后,这个国家的国都被毁,国不成国。公元690年,埃姆纳特祖尔去世。随后,拜占庭人举兵占领该国,“多瑙河保加利亚”自此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下。

    • 家园 【原创】第三卷 中世纪的保加利亚 第一部分

      第三卷 中世纪的保加利亚

      和其他民族一样,保加利亚民族自从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就一直在追寻着自己祖先的来历,想要搞清自己民族的来历。但无论是保加利亚人还是外国的保加利亚历史研究者,都一直是,莫衷一是,所有的看法都仅仅是停留在推测阶段,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回答。据西方学者所言,最早提到保加尔人这个名词的是卡西奥多鲁斯(Flavius Magnus Aurelius Cassiodorus 约485~约580)的《哥特史》(已佚),在此之前则没有记载。我们从他们迁徙的地方挖出来的头骨据仔细考证是部分蒙古人种和高加索人种的混合。最早时期这些人的头骨都有一种奇怪的变形,枕骨部都向后突出。据考证,这种头骨的变形在大草原个民族很常见,是在这些人刚出生以后用一种压板压成的。而且他们的埋葬技术也显示出一种亚洲草原民族的特点。拜占庭学者则认为保加尔人起源于巴尔米拉,因为巴尔米拉曾短时间统治过保加尔人所在的地区,之后才逐步迁徙到巴尔干半岛的。到公元1762年,《斯拉夫——保加利亚史》的作者帕伊西,根据早期保加利亚基督教神学家的想象把保加利亚民族的谱系与《圣经》联系起来,添油加醋的制作了一个可以与正统神学不相互抵触的保加利亚民族来源表。该年表认为保加利亚人是诺亚的后代,曾经在迦南地建立过国家,后来在几代雄王的带领下,一步步地走向了现在的居住地。与他相佐证的还有一首在保加利亚当地流传许久的歌曲,该曲名为:《从地球边缘到多瑙河的移民》。该歌曲大致意思为:一群离开了中国的民族,他们准备与世界所有王国为敌。在打败中国后,他们又来到了西方。在天神的指引下,多瑙河冰冻了,渡过多瑙河的他们在这里建立了保加利亚……很显然这些曾经“与世界所有王国为敌”的人是匈人,他们在西迁的过程中所夹带的民族中包括保加利亚人,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保加利亚人在公元5世纪就已经来到东欧,他们曾经臣服于匈人麾下,为阿提拉帝国的建立立下了功劳。他们的血液中也有部分的匈人血统,是匈人后裔与几个民族的混血民族,更有可能的是他们比匈牙利的匈人更加正宗。

      当代考古学家跟据人种学、基因学和各种历史资料大概得出了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出现于19世纪末的欧洲,持该意见的学者认为保加利亚人来自于芬兰——乌戈尔人,今天已经基本没有多少考古学家对该说法应和。也许那时的考古学家只是根据语言上的相似或者索性就是根据古保加利亚的一个部落名称与乌戈尔人相同就下此断言。第二种意见是当前的主流说法,即保加利亚人属于保加尔人是原属于西伯利亚的突厥种族阿尔泰语系的都兰语族(Turanian race),他们原本是中亚地区的游牧民族,可能早期本来就是匈奴民族的一部分。该理论认为从语言学特征上说古保加利亚语和古突厥语一样,都是属于突厥语系的,在很多发音上也相同;保加利亚称自己的国王为可汗,使用突厥人经常使用的十二生肖纪年法,祭祀的主神名叫“腾格里”;风俗习惯也和突厥人基本相同,在突厥语中“保加尔”的意思就是叛乱或者混乱,这正好与保加利亚人的迁徙过程一致;同时,与保加利亚人同源的楚瓦什人也是使用突厥语的,由以上这些证据可以证明保加利亚人就是一个突厥人的西迁部落。实际上在语言中,我们可以发现各种通古斯语其实最早都是相似的,只是后来越来越分化。比如当保加利亚——斯拉夫王国(史称第一保加利亚王国)建立后的首个都城——普利斯卡(Pliska)的城市规划和今日蒙古草原的冬季营地规划完全一样。第三种意见是1990年由保加利亚历史学院士多波洛夫彼得提出,他认为保加利亚人原本的故乡是伊朗。主要理论是他根据文法特征发现保加利亚人根据保加尔人的某些单词发现他们有波斯语的遗存,因此伊朗才是保加利亚人的故乡,之后因为匈人联盟的过于强大,保加利亚才加入匈人联盟,后来逐渐迁徙到今天的保加利亚。他把这个学说在保加利亚科学院的刊物上发表,取得了一些保加利亚历史学家(如格奥尔基巴克洛夫、贝兹达尔迪米特洛夫等)的支持,他们还进一步提出最早的突厥语应该是波斯——大夏语,所以波斯——大夏语才是保加尔人的正宗语言,除了这个还有就是保加尔人的军事组织有波斯化的特征。从这两点来看,保加尔人应该是大夏人(Balh)的后代。大夏人在公元前就在帕米尔高原游牧,所以当时迁徙的保加尔人应该是他们的一支。2005年,乌克兰作家普莱斯基也采用了这个说法:“我们必须承认保加利亚人并不是突厥人,上个世纪那种不科学的学说必将一扫而光。”不过令人遗憾的是他们忽略了一点,早期的保加尔人与这些大夏人的酋长之间有二百年的空缺,他们就说某些早期保加尔酋长很长寿,能到达200岁,这就不符合事实了。其实在1981年,为庆祝保加利亚建国1300周年,保加利亚曾经发行过一本小册子,直言不讳的说自己的祖先来自于中亚,是经过多次迁徙才到达的今天的保加利亚,成为今天的保加利亚人。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保加利亚人的最早居住地定义为西至咸海东岸、东至帕米尔高原、北至哈萨克草原、南至伊朗高原北部沙漠地区的广大地区,正是这个地方生养了早期的保加利亚人(即保加尔人)。

      古代保加尔人的迁徙过程是极其复杂的,他们并没有作为一个整体同时迁入欧洲,而是经过三次迁徙才在今天的巴尔干半岛扎下根。第一次西迁是在3-4世纪到达黑海和里海之间的地方,350年左右在这里碰到了亚美尼亚和伊朗人,吸收和同化自然是很平常的事情;第二次是随着匈人的进攻欧洲一起迁徙的,他们是作为匈人的主力部队加入匈人联盟,后因阿提拉帝国分裂,在阿提拉幼子的带领下再次回到黑海和里海之间的土地,在这里又僵持了上百年;最后一次是由于阿瓦尔人的进攻,有的西迁、有的溃散,之后便形成了伏尔加河的保加利亚和多瑙河的保加利亚。

      从根本上来说,实际上保加尔人的第一次迁徙还是来源于中国的。在公元2世纪中叶,蒙古草原上鲜卑族开始崛起,以檀石槐(?~181 )为中心的鲜卑部落联盟迅速强盛起来。经过数年征战,在东汉桓帝时(146—167年)鲜卑已占有“东西万二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网罗山川、水泽、盐池甚广”。为了维护自己的统帅,他把鲜卑人分为三部,即东部、中部和西部,各部统兵10万,威震南北。由于鲜卑的逐渐强大,扩张土地也成为各部落首领追逐的除战争外的另一个财产来源。原本残留在草原西部的小部分北匈奴因为他们的挤压被迫西迁,不久便到达悦般国。不过由于悦般国离乌孙较近,乌孙人不愿意匈奴人在自己身边再次强盛起来,因此极力打压。在乌孙的打压下,匈奴人再次西迁,直到公元2世纪末这些西迁的匈人仍旧居无定所。但是,由于这些年的东躲西藏,匈奴人逐渐吸收大量的其他部落加入,比如丁零人、康居人、伊列人、乌孙人等等。尽管他们还有匈奴人的称呼,不过大部分已是混血种。之后的数年中,匈奴人的联盟逐渐扩大,四面的部落都开始加入其联盟,这其中就包括保加尔人的部落。可以说是那些被吸收进来的诸民族构成了2世纪末西迁的匈奴人的主力。

      无疑,这部分西迁的人有更大的能量。他们拥有更先进的技术作为后盾,无可辩驳的成为以后数世纪的强者。这批中亚的匈奴人已经不能再称之为匈奴人,而应该称之为匈人,因为他们已经不再是匈奴人为主体的联盟了,而是多民族的部落联盟西迁。这次仅用了十几年的工夫,他们就到达粟特国。粟特国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记载,在人们眼中这个国家就是一个遍地是黄金的国度,四方的商旅都在这里歇脚,粟特掌握着东西方的贸易。这样一个国家谁都会馋涎欲滴,为了得到更多的战利品以及更先进的文化,当然粟特国就是匈人的目标了。是在《二十五史》的《北史》中引《魏书西域传》说:“粟特国,在葱岭之西,古之奄蔡,一名温那沙……先是,匈奴杀其王而有其国。至王忽倪已三世矣。”由此可以见得,西迁后的匈人联盟依靠其先进的技术和力量已经可以完全打击从公元前5世纪就存在的强盛的国家。综上所述,匈人联盟在2世纪末至3世纪初到达咸海附近区域,粟特国被灭亡后,匈人联盟在这片土地上休养生息了几十年。公元4世纪,亚洲北方与东欧地区天气突然变得异常寒冷。匈人联盟的牲畜大量冻死,造成食物匮乏,各部落人心不安。为了稳定人心找到更好的牧场,匈奴联盟只好继续西进,一直到达黑海东岸。与此同时,一部分保加尔人不愿与匈人联盟一起西进,便对处于匈人联盟地区南麓的亚美尼亚人进行攻击,但一直到公元389年为止的扩张原始保加利亚人却并未取得实质效果,一部分扩张到亚美尼亚地区的保加尔人反而被亚美尼亚人所同化,成为将来大亚美尼亚的一部分。而绝大多数保加尔人人则跟着匈人的脚步来到欧洲,和匈人一起南征北战。

      公元453年夏,久经考验的政治家、军事家,有着多年领导才能的匈人杰出领袖阿提拉,因心血管突然迸裂,在多瑙河平原医治无效而亡。葬礼毕后,匈人帝国发生内讧,从此陷入内乱之中。因阿提拉属于暴死,所以并未有遗嘱保留,更大的可能性是根本就没想留遗嘱,因此这也造成刚继位的阿提拉长子埃拉克王位并不稳固。因匈人的尚武习俗,埃拉克的弟弟们对起领导权纷纷持怀疑态度,后不久以埃尔纳克为首的诸弟们便公开挑战埃拉克的地位,认为埃拉克应该按照游牧民族的风俗,各自占有一部分土地,平均分配阿提拉帝国。埃拉克害怕自己王位不保,所以只好暂时和弟弟们妥协,各自占有一部分土地,但他的弟弟们要尊他为王。不过日耳曼等诸多被征服的民族可不这样想,他们认为匈人帝国的分裂恰好给了他们一个复国的机会,所以以格皮德族国王阿尔达里克为首的日耳曼诸族秘密协商,准备利用阿提拉儿子们之间的矛盾找时机进行暴动。不过令人感到惊奇的是仅仅一年,这个计划就完全实现。公元454年底,埃尔纳克与弟弟邓吉茨克在争夺权力过程中被埃拉克打败,只得率领自己的部族东逃,而埃拉克害怕他们东山再起,所以亲自驱赶他们,一直把弟弟们驱逐到黑海和里海之间的地方。但是正当埃拉克凯旋班师的时候却出现一件足以改变后来历史进程的事情:那就是在黑海沿岸的某地,他们受到了一支日耳曼联军的阻截。具体情况我们已经无法查考了,只能从《尼伯龙人之歌》中寻找部分历史。我们推测这场战役是在黑海沿海低地进行的,四处不仅是沼泽地,而且荆棘丛生。这种战场无疑是对匈人不利的,匈人骑兵和弓兵根本派不上用场,反倒被占领有利地势的日耳曼步兵所冲散,再加上埃拉克自己队伍中的部分叛变者,足以让战斗呈现一边倒的局势。仅用一天时间,埃拉克的3万人马被彻底消灭,日耳曼人再次成为东欧之中欧的主人。

      丢开这些不管,让我们继续追踪埃尔纳克的踪迹。被兄弟追赶的无可奈何的埃尔纳克一直逃到伏尔加河附近,才开始聚集他的部族,这些部落绝大多数都是保加尔人的后代,但因为人口的增加已经分裂成多个部落。据卡西奥多鲁斯(Flavius Magnus Aurelius Cassiodorus 约485~约580)的《哥特史》中记载这些部落主要包括:欧诺古尔(Onogurs)、库特古尔(Kutrigurs)、乌提古尔(Utigurs)、萨里古尔等。这些部落在埃尔纳克的领导下被强行融合,最后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保加利亚人,据保加利亚汗王表记载阿提拉和埃尔纳克都姓“杜罗”,有可能就是杜佑在《通典》中记载的“咄陆”。在这里埃尔纳克好像复兴了匈人帝国。伏尔加河原名保加利亚河,后来由于斯拉夫人把“B”读作“V”,所以便成为了现在的伏尔加河。

      但是好景不长,仅仅6年后的460年,从东方又迁来了一个强大的民族——阿瓦尔人(即柔然人)。他们多路出击,几年时间就把保加利亚人赶出里海和黑海之间的沃土地区,保加利亚人虽有多次反击但每次都被击溃。与此同时,埃拉克的另一个弟弟,迁徙到多瑙河下游的邓吉茨克联合了大量的斯拉夫人和哥特人,也想再兴匈人帝国,因此便和君士坦丁堡交恶,多次指挥大军与拜占庭帝国战斗,可是在469年的大战中他不幸失去了生命,邓吉茨克的国家从此解体。埃尔纳克发现势头不对,便转变作风,向君士坦丁堡称臣,并允诺为罗马人提供雇佣军,自此以后开始了保加利亚人的幸福生活。十年后,埃尔纳克去世,保加尔人独立,属于乌提古尔部落的杜罗氏族开始当政,保加尔人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6世纪上半叶,保加尔人占领伏尔加河流域,伏尔加河自此得名。此时的保加尔人已分为两大部落,即库提古尔和乌提古尔,其中库提古尔势力较大

      6世纪中期,又一批阿瓦尔人从东方来到黑海附近。近代西方很多学者都认为这些人与第一批来到东欧的阿瓦尔人一样,也是柔然人的后代。但根据近些年的发掘,人们发现他们与柔然人并不一样,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证实《草原帝国》的假设,这些人的确不是柔然人。那么他们到底是谁?跟据近些年在中亚地区阿瓦尔人聚居地挖出的骨骸,发现他们混合了多种民族的血统,但唯独没有柔然人的血统,所以我们可以十分肯定地说他们不是柔然人。据近年来中国学者研究他们并不是从蒙古草原西奔的,而是原本就在咸海附近的匈奴悦般人。由于6世纪中叶突厥汗国的突然崛起,悦般人在突厥压迫下过得并不愉快,所以举族西迁。为了增强自己的气势,他们盗用曾经震动东欧的阿瓦尔人之名,对东欧进行远征。另还有一种解释,就是认为他们是乌孙人,在柔然统治时代乌孙依然存在,但当突厥兴起后,那里突然就变成乌孙故地,这中间很可能发生了西迁的事件,所以也可能是他们借用“阿瓦尔”的名字西迁。总之这些阿瓦尔人在公元555年左右,进入保加利亚人统治地区,仅用了5年时间就把保加利亚国家灭亡了,保加利亚人再次退回到各部落各自为战的时期。其中以扎伯干为首的库提古尔在阿瓦尔人的强迫下,联合斯拉夫人一起进攻拜占庭帝国。从559年开始多次进攻巴尔干腹地,虽然势头相当猛,但最后还是被拜占庭军队所打败,被迫撤回多瑙河下游平原地区。在这里他们成为了斯拉夫人的奴隶,开始与斯拉夫人融合,并最终消亡,而剩下的绝大多数的保加利亚人还是居住在黑海和里海之间的肥沃草原上,他们也受到阿瓦尔人的统治。与此同时,在这些保加利亚人中诞生了一位著名人物,他就是保加利亚欧诺古尔部落的奥尔加诺酋长(Organa,?-630)。据拜占庭学者记载,奥尔加诺小时候,曾经作为保加利亚人的人质在阿瓦尔人的监视下度过童年,但这却使其养成一种坚韧的意志,可以顺利地当上保加利亚的酋长。同时,他也是第一个到过君士坦丁堡的保加利亚人,而正是他和他的外甥科夫拉特可汗(有时也译作“库布拉特”,Kovrat,584-642,635-642为老大保加利亚可汗)一起缔造了保加利亚国家——老大保加利亚(或叫古代大保加利亚,635-642)。有人也把科拉夫特的名字翻译为:忽必烈——一个典型的蒙古名字,实际上从一个侧面上也说明了草原各民族的很多文化都是共通的,蒙古人本就和保加利亚人有一定的关系。实际上,在他称可汗之前的保加利亚库提乌尔部落中还有一位可汗就叫做蒙古儿(Mugel)。他们是保加利亚人欧诺古尔部落的王室咄陆家族的,自从阿瓦尔人兴起后,这个部落就开始压倒本来占据优势的库提乌尔部落艾米(Ermi)家族,成为保加利亚的唯一王室。

      公元6-7世纪,拜占庭帝国苦于阿瓦尔人的战争使其双线作战,因此想在阿瓦尔人内部造成事端,以削弱他们的力量。经过多次派遣使者了解敌情,最后看上了保加利亚人。认为这些在阿瓦尔人大后方的民族正是可以让阿瓦尔人帝国土崩瓦解的定时炸弹。因此,拜占庭皇帝伊拉克略一世(Herakleios I,610-641)派人越过黑海请求保加利亚酋长奥尔加诺到君士坦丁堡商议国事,实际上就是商量策反计划。保加利亚人能得到这样的礼遇当然是受宠若惊,因此奥尔加诺便带着他的外甥克拉夫特一起到达君士坦丁堡。据拜占庭尼基乌城主教记载:在君士坦丁堡,东正教大教长塞尔吉乌斯(Sergios,610-638)欢迎了他们。并带领他们在圣索非亚大教堂接受了洗礼,拜占庭皇帝伊拉克略一世还成为了他们的教父。自此以后,部分改信东正教的保加利亚人与拜占庭人结婚,并且往来密切。大量的金银珠宝、纺织品以及各种宗教礼仪都流到了保加利亚人手里,部分保加利亚贵族甚至拥有“罗马帝国的贵族”的称号。这些事件从此彻底改变他们的生活,加速保加利亚人封建化的过程。拜占庭人认为:“他们(保加利亚人)接受了洗礼,被重新赋予了生命,这可以改变和美化他们的教化,让他们彻底脱离那些野蛮人。”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拜占庭人想要他们来抵御北方阿瓦尔人的进攻,从而减小自己的压力。虽然公元601年阿瓦尔人的大部已经被拜占庭将军普里斯克斯干掉,但这些人仍旧是巴尔干北部地区的首要边患。甚至于这些阿瓦尔人还在619年差点俘虏了伊拉克略一世。所以伊拉克略一世就想到策反欧诺古尔人在阿尔瓦人的内部分化他们,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通宝推:威尔谭,
    • 家园 好!逐篇送花。
    • 家园 此等好贴居然无人问津。

      送花超上限了……

    • 家园 第二卷 保加利亚人到来之前的保加利亚(第十四部分)

      公元502年,又一批蛮族进入了多瑙河流域的保加利亚地区,他们的名字叫做斯拉夫人。根据希罗多德的《历史》记载,这些斯拉夫人是黑海北岸居民古代安特人的后代,而塔西陀的《日耳曼尼亚志》则把他们统称为维涅德人。到公元6世纪,他们共分为三支,分别叫做:维涅德人、安特人和斯克拉文尼人,他们所分布的地区大致在顿河下游到多瑙河下游以及黑海沿岸谷地。依靠今天的考古证据我们可以得知,他们最早于5世纪中叶开始向西迁徙,可能是被匈人联盟夹带在一起而西去的。但是这个民族的迁徙与匈人有着天壤之别:他们是小部落慢慢迁徙的,更具有慢慢渗透到巴尔干半岛的意思。总之,在马尔西林努斯的《编年史》中记载,他们在公元493年首次入侵色雷斯,击败了当时在此地驻防的拜占庭将领朱利安。公元502年、512年和517年,斯拉夫人在巴尔干半岛展开了三次抢劫活动,他们的来无影去无踪让拜占庭帝国的守军防不胜防。拜占庭皇帝阿纳斯塔休斯为了抵御这些“强盗”,特意加强边防,修建“色雷斯长城”。尽管如此,斯拉夫人仍旧时时可以突破其障碍,长驱直入到拜占庭帝国的腹地。拜占庭帝国发现这个民族与过去的哥特人何其相似,索性也用吸引他们进入边防军,以夷制夷。在普罗柯比的著作《哥特战记》中就有关于他们进入拜占庭边防军团的记载。《拜占庭帝国史》的作者奥伯林斯基则认为,匈人式微后入侵巴尔干半岛的只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部落,他们并不是斯拉夫人,但当之后的斯拉夫人到来时,这些小民族又加入了斯拉夫人,成为斯拉夫人的一部分。当时的拜占庭作家不知道他们的传承关系,便强行加在一起,认为是同一民族。

      在普罗柯比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早期斯拉夫人(斯克拉文尼人和安特人)的习俗:“这两个野蛮民族自古就有相同的制度和习俗:他们信仰同一个神,即光明创造神,是万物唯一的主宰。……这两个民族还有着相同的语言,绝对野蛮的发音。另外不仅如此,他们在外貌上相互绝对没有任何区别。……事实上,斯克拉文尼人和安特人在遥远的古代只有一个同样的名称。……他们自古就生活在民主制下,因此,任何涉及到其战争的事情,无论好坏,都要有人民决定。……他们崇拜河流和女神,以及某些神灵,并向所有的神祗献祭,他们将自己的命运与这些牺牲联系在一起。他们住在小茅草屋里,相互隔的很远,一个普遍现象是,他们每个人总是不断变换居住的地方。当他们投入战斗时,大多数人步行打击敌人,手中持有小盾牌和标枪,但从不穿盔甲。”学者根据这些记载与考古证据发现早期的斯拉夫人只是一个松散的团体,一般只有战争时期才会联合在一起,其他时间都是分散独立的小部落。如果拜占庭想要进攻,完全可以各个击破。也就是这个原因,斯拉夫人在哥特人和匈人进攻时一直是充当雇佣兵的身份。当哥特人和匈人都远去后,斯拉夫人的时代来临了。公元6世纪初,查士丁尼一世为了抵御斯拉夫人一波波的进攻,专门任命希尔布迪乌斯作为色雷斯将军。但仅仅三年后,他就战死沙场。“此后,伊斯特尔河门户洞开,蛮族随时随意过河袭击,罗马人的生命财产轻易受到洗劫,整个罗马帝国再也找不到一个敢于面对完成这一艰巨任务的人了。”

      正当拜占庭帝国被斯拉夫人的入侵搞得焦头烂额之际,又一个新民族出现在东欧,这就是阿瓦尔人。阿瓦尔人是中亚的游牧民族,很可能是柔然人的奴隶部落,因为突厥人的突然兴起,不得已西迁的。公元558年12月,阿瓦尔人使团进入君士坦丁堡。这个头上梳着长辫子,满身全是马粪味的使团给拜占庭民众引起了一场不小的骚动。但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还是“一视同仁”的把这个使团当作和其他野蛮人一样,想要用拜占庭的财宝把他们收买,作为自己边防的雇佣军。虽然赏赐给他们大量的贵重礼物,但是却对阿瓦尔人所要的土地和年贡避而不答,用空洞的语句搪塞掉。就像梅南德所说:“无论阿瓦尔人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在这两种情况下,罗马人都将是获利者。”普罗柯比则是从反面说:“罗马人民的钱财在查士丁尼活着的时候就被查士丁尼挥霍光了。”可是,最不幸的事情是拜占庭人的如意算盘打错了。

      公元559年春,斯拉夫人在保加尔人首领扎伯干的率领下通过冰封的多瑙河,直接扑向巴尔干半岛腹地。他们的7000铁骑在色雷斯和马其顿长驱直入,君士坦丁堡危在旦夕。查士丁尼只得在这时重新起用年近古稀的老将贝利萨留,在不久后的树林伏击战中拜占庭人获得全胜,暂时止住了斯拉夫人的前进步伐。同时,查士丁尼又派出使者要求阿瓦尔人从背后袭击斯拉夫人,双面夹击斯拉夫人。阿瓦尔人如约而至,也做到了把斯拉夫人驱赶走的约定。但是,当斯拉夫大军离开后,阿瓦尔人却不愿离开。不同意拥有查士丁尼所给予的潘诺尼亚地区,而坚决要占领巴尔干的土地。公元561年,阿瓦尔人第一次进攻夺取了多布罗加地区,第二年则深入至色雷斯地区,此时的盟友彻底转变为敌人。公元565年,阿瓦尔人派遣专使与新即位的拜占庭皇帝查士丁二世商讨土地问题,但却没有收到查士丁尼一世时的那种礼遇,感到被羞辱的阿瓦尔人立刻准备再次进攻拜占庭。但就在此时,世界局势发生了变化。在拜占庭的英雄们去世以后,阿瓦尔人迎来了他们最大的可汗——伯颜。在他即位之时,欧洲各国几乎都处在分崩离析之时,西部的法兰克王国已经分为四个国家、凯尔特人与盎格鲁——撒克逊人正在大不列颠岛上互相厮杀、伊比利亚半岛的西哥特和苏维汇人准备平分西班牙、莱茵河和多瑙河上游更是喊杀声不断。当斯拉夫人、保加尔人、波罗的各民族对阿瓦尔人宣誓效忠时,伯颜就开始了他的“二十年战争”。前期虽然他东征西讨,但到处碰钉子。为了获得绝对的利益,伯颜毅然决然的和伦巴第国王阿尔伯因交涉,并成立了联盟。伦巴第人占领了意大利,阿瓦尔人则占领了整个中欧。阿瓦尔的伯颜也在二十年内复制着阿提拉所走过的路,差一点又建立一个新的阿提拉帝国。这段时间斯拉夫人已经尽数投降阿瓦尔人,阿瓦尔人的实力再一次被扩充。在稳定地盘后,伯颜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开始其对拜占庭帝国的战争。对土地的贪得无厌成了伯颜的力量之所在,他一点点的蚕食拜占庭帝国的土地。直到最后拜占庭皇帝莫里斯同意每年给予其2万金镑另加一头大象和一张黄金床的提议都被他驳回,他知道拜占庭人的言而无信,现在的伯颜只知道得到土地才是真正能够谈判的价码。582年,希尔缪斯城被攻陷。在阿瓦尔人手下的斯拉夫人更是勇猛异常,“他们竟然打到了首都的外围,驱散了总数在数千匹的皇家马群,抢走了他们发现的所有东西。直到现在,他们还驻扎定居在那里,没有任何焦虑和恐惧的安宁地生活在罗马人的土地上,留下的是荒芜和焦土,而他们自己却富有抢来的金银、马群和武器,并学会了如何更好的与罗马人作战,以前他们可是粗俗的野蛮人……”584年,拜占庭帝国同意再每年增加2万金镑做年贡,而阿瓦尔人占领的巴尔干半岛的土地也被正式承认。两年后,阿瓦尔人鼓动已经定居在巴尔干北部的斯拉夫人举行大规模进攻式迁徙。仅仅几个月,拉提亚利亚、德罗斯托隆、扎尔达帕、波诺尼亚、马尔西安堡等都成为斯拉夫人的囊中之物。这时拜占庭人才真正认识到拿金钱换和平纯粹是与虎谋皮,遂决定对阿瓦尔人和斯拉夫人坚决剿灭。587年,伊利利亚总督克门条罗斯对阿瓦尔人进行了反击。阿瓦尔人和斯拉夫人的军队在撒布伦特战役、西色雷斯战役、亚德里亚堡战役中损失殆尽,被迫撤到巴尔干山脉以北地区。

      在几年的和平后战事重开,公元591年拜占庭和波斯人订立友好条约后,北方的游牧民族便成了拜占庭帝国要对付的首要敌人。拜占庭皇帝莫里斯自带一个军团,将军普利斯克斯也带领一个军团,共同对付阿瓦尔人准备收复失地。对于多布罗加和多瑙河北部的推进让阿瓦尔人不寒而栗,伯颜意欲先发制人,率领大军攻打拜占庭堡垒,可是由于拜占庭皇帝直接指挥下的拜占庭军队气势高扬,阿瓦尔军队几乎到处都受到严厉的打击。一个月来,阿瓦尔人没有任何战果,土地反倒迅速收缩,黔驴技穷的伯颜不敢硬碰硬,开始鸣金收兵,仓促撤军。公元593年,拜占庭军队再次进攻阿瓦尔人。这次只由普利斯克斯将军带队,他们从多瑙河下游北进,迎面碰上了保加尔人的军队,两军厮杀很久,也没有分出胜负。阿瓦尔人对拜占庭人的挑衅行为十分不满,第二年夏季发动攻势,一直把战火烧到了爱琴海沿岸。597年,塞萨洛尼基被阿瓦尔人团团围困,拜占庭人即将丢失巴尔干半岛的最后一座堡垒。但普利斯克斯指挥的军队所向披靡,很快便为城市解围,在一年的拜占庭绝对优势战争中,阿瓦尔人节节败退,最后彻底让出多瑙河以南的巴尔干地区。公元600年,年迈的伯颜与普利斯克斯签订合约,重新承认拜占庭帝国对于多瑙河地区的主权,阿瓦尔人退到潘诺尼亚。在阿瓦尔人退军的过程中,又受到了拜占庭的打击,残部只能全部推到今匈牙利,200年后将会被法兰克人和保加利亚人打败,土地也将被两国平分。可惜没有嚣张多久的阿瓦尔人就这样昙花一现的结束了自己对巴尔干的入侵。

      当阿瓦尔人撤离后,便是斯拉夫人对巴尔干半岛的永久占领。在拜占庭与阿瓦尔战争时期,斯拉夫人利用两国都需要大量雇佣军的需求,得到了在巴尔干半岛居住的权利。因为斯拉夫人一直做着“顺民”,不对拜占庭发起进攻,让拜占庭帝国没有办法对他们发布驱逐法令,斯拉夫也就凭借着这个优势,在巴尔干半岛上大肆扩张。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他们一方面被拜占庭文化所同化,一方面他们有同化着当地的土著色雷斯人。他们在巴尔干半岛上的定居,使社会和经济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们用自己的独立农民村社替代了当地的奴隶制和隶农制,因为其在居住地区具有绝对优势,结果当地的色雷斯土著反而忘记了自己使用的拉丁语、希腊语和色雷斯语,而去改用斯拉夫语。斯拉夫人的汪洋大海几乎淹没了当地的所有文化,除了伊利里亚人(阿尔巴尼亚人的祖先)因为居住在山区还保留着其习俗,剩下的巴尔干各民族都被斯拉夫人所同化,甚至于后来进入保加利亚的保加利亚民族最后也被斯拉夫人所同化,而只有国名还记载着其过去的悠久历史。拜占庭的很多作家都对这次大迁徙有难忘的记忆。如7世纪的作家伊塞多利说:“斯拉夫人从罗马人手里抢走了希腊”;8世纪的香客维里巴尔德则说:“这些城市淹没在斯拉夫人的土地上”;10世纪的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七世更是直截了当的说:“整个国家都斯拉夫化了,都成为野蛮人了”。尽管这些话都说的比较偏激,但也从另一个方面说出了斯拉夫人对巴尔干半岛的占领与同化。本来应当是拜占庭人来同化斯拉夫人,而现在的结果却是斯拉夫人来同化拜占庭人了。在同化的过程中,斯拉夫人接受了拜占庭的传统,从游牧民族转变成农耕民族,原始公社组织逐渐解体,从野蛮走向了文明。

      促使他们走向文明的其实还是拜占庭人。因为拜占庭人发现这些斯拉夫人已经占据了大量的土地,而且在土地上繁衍生息。因为这些土地原本都是拜占庭帝国的,所以这些斯拉夫人就应当遵守帝国的规定,成为帝国的一员,当然最主要的就是要缴纳税款。此时的斯拉夫各部落根本没有能力抵抗强势的拜占庭政府,为了抵抗拜占庭政府的压迫,斯拉夫人也组成了联盟,这个时候在莫埃西亚(今保加利亚北部)出现了斯拉夫人的联盟——“七部落”。在这些部落中逐渐产生了克鲁卡斯5兄弟的传说(与保加利亚的阿斯巴鲁赫5兄弟如出一辙,很可能是同源),这也许就是对祖先的追述。此后数百年,这个地区的斯拉夫人一部分和保加利亚人联合,组成了保加利亚王国;另一部分和拜占庭联合,成了拜占庭的居民,一个拜占庭与保加利亚对峙的时代即将来临,而斯拉夫人正是这个时代来临的先头部队。

      第二卷总字数41825

    • 家园 第二卷 保加利亚人到来之前的保加利亚(第十三部分)

      公元365年,第一批匈人来到了巴尔干地区。他们与哥特人相比,虽然在军事上占到绝对优势,但人数太少,仅仅和哥特人打一个照面,就败退回去。370年,又一批匈人穿过了沼泽地,他们一改以前的态度,向哥特人示好。他们一方面用自己高超的狩猎技术帮助哥特贵族们赢得荣誉;另一方面还帮助哥特人镇压西逃的阿兰人。这个举动一下就获得哥特人的好感,哥特人同意他们作为雇佣兵留在多瑙河谷地。公元374年,东欧地区迎来了百年不遇的寒冷天气,匈人的牛羊大量冻死,生活和食物都极度短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著名的匈人酋长巴兰伯依据前人的迁徙遗迹,率领众多部族走向西方的平原地区。虽然东哥特人预料到匈人会西迁,但却没想到会这么快。东哥特国王埃尔马纳利克为了防止匈人士兵的哗变立刻集中军队,迎击匈人的部队。可是侵略者却有远远胜于他们的武器和马匹,在箭雨和套索的攻击下,哥特人溃不成军,连遭失败。他们的附庸萨尔马特人首先倒戈,反倒成为匈人的帮凶。不久,东哥特人的末日到了。同年(374年)哥特人祸起萧墙,埃尔马纳里克被刺杀,东哥特王国灭亡。这件事的起因是当匈人进攻哥特人之时,原本臣服于哥特人的禄山族突然倒戈。原因是哥特王埃尔马纳里克包养了一个名叫苏尼尔达的情妇,但他的情妇却是禄山人派来的奸细,用于刺探哥特人内部情况的。在匈人进攻时,苏尼尔达带给了禄山族哥特人大败的消息,立刻就造成禄山族的独立,不过很快还是被哥特人所压制。埃尔马纳里克发现苏尼尔达是一个奸细,就立刻对她进行“四马分尸”,在暴怒中美女变成了一团肉酱。当这个消息传到了禄山族中以后,苏尼尔达的两个哥哥马上采取行动,他们利用埃尔马纳里克对他们的不重视,偷偷接近他,在一次单独行走的时候,用剑刺伤了他。受到重伤的埃尔马纳里克立刻对这个民族进行全族屠杀,这个民族剩余的人一直逃跑到中亚地区才得以活命。也许逃到中亚的这些人中间在不久以后,将会诞生一个著名的人物,他就是安禄山,他将会改变唐朝的历史。公元375年,匈人领袖巴兰伯听到了埃尔马纳里克受重伤的消息后,就带领匈人军队全线进攻,哥特人腹背受敌。当时已经在病榻上的埃尔马纳里克听到这个消息后,知道东哥特王国马上就要走向末日,所以饮剑自杀。他的儿子胡尼蒙德也知大势已去,也举族投降,剩余的一部分东哥特人经过几次小的抵抗后也全部向巴兰伯投降。此时臣服于哥特人的保加尔人也在形势所逼中由酋长万达率领而投靠了匈人。巴兰伯和万达就是保加利亚历史所载的最早的两个可汗,这是我们所知的保加利亚历史中的明确可汗纪年的开始。

      公元408年秋季,匈人开始对多瑙河地区的进攻。在这之前,匈人已经成功地迫使拜占庭人承认他们是拜占庭人的边防警察,可以自由来往于拜占庭帝国的边境与大草原之间的各处。但此时的匈人已经羽翼丰满,东欧其它的游牧民族均已臣服。他们的当务之急就是打破这个腐朽的拜占庭帝国,建立一个横跨整个东欧的大游牧帝国。这一年冬天,匈人首领乌尔丁率领一支由匈人、东哥特人、阿兰人和斯基尔人组成的队伍,从已经冰封的多瑙河上越过,引军直捣拜占庭帝国的麦西亚和色雷斯行省(即今天的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在他们用计攻破由拜占庭帝国皇帝提奥多西建造的“提奥多西长城”后,整个多瑙河防线洞开。一时慌张至极的拜占庭帝国政府为了抵御这次突如其来的进攻,便一边调集军队,一边送金银给乌尔丁。拜占庭帝国的使者在与匈人的接触中发现匈人的军队由于民族混杂,并没有统一的统领,便依靠三寸不烂之舌到处说服那些异民族倒戈。这一招果然奏效,在409年的战争中,匈人全线溃败,乌尔丁骑着一匹瘦马逃回了多瑙河以北。经过这次大的打击,匈人和拜占庭帝国相安无事十几年。不过这相安无事的十几年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匈人仍旧不断进行小的骚扰。公元424年,匈人首领鲁吉拉统一多瑙河匈人各部,并把匈人势力从黑海扩张到潘诺尼亚地区(今匈牙利)。与此同时,匈人也开始了新的一轮对拜占庭帝国的进攻,拜占庭帝国皇帝非常害怕,便约定每年缴纳350金镑。433年,西罗马帝国皇帝瓦伦提安在匈人的逼迫下在承认匈人国家合法化的谕令上盖章,自此匈人国家被罗马人正式承认。

      公元434年,贝利达和阿提拉共同继承匈人王位。在最开始的几年两人通力合作,征服从伏尔加河到波罗的海的广阔土地,贝利达还用自己的名字建造了新城——布达佩斯。此时的哥特人、斯拉夫人和匈人各部落都归两人所统领,当然保加尔人也不例外。这时两人各自占有一半的领土,形成了像中国突厥帝国那样的东西帝国。不过这时的阿提拉只能算是贝利达的助手,并不是唯一的领导者。贝利达先利用手腕把拜占庭帝国每年的贡金翻了一番,接着与汪达尔王国国王交好,减少军事支出。在后者与拜占庭帝国在北非展开大战的时候,贝利达部下的各个匈人部落一举攻破多瑙河防线,进入保加利亚的北部地区,正式把南部边界推进到巴尔干山脉。惊惶失措的拜占庭帝国不得已在公元435年与其签订了合约,又增加年贡到1000金镑。公元442年,条约到期,贝利达立刻带着军队又来兴师问罪,一直进攻到亚得里亚堡。在这之后,贝利达率领的匈人又接二连三的进攻拜占庭帝国。甚至有一次正在与拜占庭帝国的谈判中,还攻陷了拜占庭帝国的城市。在匈人军队脚下瑟瑟发抖的拜占庭帝国君臣为了保持自己的城池不丢失、快速增援部队,忍辱接受了贝利达一次性要求缴付6000金镑的要求。这时的阿提拉看着贝利达得到了如此多的功勋非常不高兴,两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终于在445年,贝利达因为一次“意外”不治身亡,阿提拉成为匈人的唯一领袖。从公元447年初开始,阿提拉带领着匈人一连串的攻下了拜占庭帝国在巴尔干地区的近100座城市,整个巴尔干半岛都在匈人的铁蹄下呻吟。450年,拜占庭帝国皇帝马尔西安即位,他依靠自己的强势军力拒绝支付给匈人的年贡。阿提拉当然十分生气,马上率领军队进攻拜占庭帝国。不过意外却在这时发生,阿提拉的军队并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而是在伊利里亚被绊住了手脚,这里的林地让他善于在平原冲锋陷阵的骑兵无法发挥效应。在万般无奈下,阿提拉决定离开巴尔干半岛,去打击已经奄奄一息的西罗马帝国。451年,一场“毁灭整整一代人”的决战在马恩河附近的沙隆展开,西罗马和西哥特的联军共投入了数十万军队抗击匈人军队。但最终阿提拉兵败,匈人转向意大利北部扩张。不久,阿提拉在与新娘婚礼时暴死。匈人在他死后渐渐式微,阿提拉建立的大帝国彻底分裂。公元454年,继承匈人王位的埃拉克惧怕自己的弟弟也重蹈父亲的后辙,便狠心驱赶弟弟邓尼茨克和埃尔纳克到了黑海的东岸。正当他准备回到多瑙河流域,正在为自己的王位稳固而沾沾自喜时,突然被不知何处出现的日耳曼联军所打败,从此匈人一蹶不振,在巴尔干很少在见到他们的踪影。

    • 家园 第二卷 保加利亚人到来之前的保加利亚(第十二部分)

      这些部落就是我们在西方史籍中经常看到的匈人,是他们造成了欧洲的民族大迁徙,也促成了罗马帝国的彻底崩溃。那么这些人的来源到底是怎么样呢?其实这个问题大家已经探讨了上千年,但一直没有一个定论。笔者认为他们不是匈奴人,而是由多种民族混合的,其中也可能有10%以下的匈奴血统,原因是在大草原上不可能有一个民族是纯种的。

      首先,关于欧亚古书的记载。在罗马史中很早就有关于匈人的记载,公元2世纪左右曾有一个民族在黑海北岸出现,罗马人给这些人起名叫“Chonitae”。这些人有显著的蒙古特征,很可能是匈奴联盟的一部分。但在拉丁文中还有一个专指后来的匈人的“Hunni”这个词,很显然那些罗马人也知道这是两批不同的人种。不过在《魏书西域传》里也记载过“粟特国,在葱岭之西,古之奄蔡,一名温纳沙……先是,匈奴杀其王而有其国,指王忽倪已三世矣。”从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匈奴人向西迁徙,很可能就是欧洲匈人的后代。其实不然,让我们先看一下地理概念,在咸海边的粟特国“去代一万六千里”,这个距离比“去代二万四千二百二十八里”的波斯要近的多,更何况愿在他乡的欧洲呢?另外这段记载是在公元454年,而在欧洲的阿提拉与布雷达则是在公元434年即位的;同时欧洲史籍说匈人进攻东哥特人是在公元375年,我们就慢打满算粟特的每个匈奴王在位30年,那么就是往前推90年,即公元344年,能在不到30年之内到达那么远的地方好像不太容易哦。所以我们把如果说匈奴人去了欧洲这不是于理不通么?

      其次,关于语言学的问题。在欧洲的匈人所说的语言比较接近于古鲜卑语。有些中国学者也就根据这一点声称欧洲匈人是中国鲜卑人的后代。但实际上在中国北方有很多民族互相借用词汇,很多词汇都是各民族共有的,所以并不能完全作为一个根据说明他们的传承关系,充其量只是能证明草原诸民族在文化上是相似的。

      再次,关于考古挖掘的匈人遗骨问题。在中国、蒙古、俄罗斯以及东欧平原各地都能挖掘到大量的匈人和匈奴人的遗骨。如2003年3名法国人就在蒙古草原发现了90多具匈奴人遗骨,经过从遗骨中提取的DNA分析,这些匈奴人是东亚人的近亲,与欧洲匈牙利人几乎没有半点关系。另外在俄罗斯东欧平原发现的匈人遗骨则表现出典型的中亚人体型,与中国的匈奴人并不相同。因为在中国的史籍中所在的匈奴人都是身材高大雄伟,体毛很长,有深陷的眼窝和耸立的鼻子,并在头上向右梳着一个辫子,十分清楚的描述出这些匈奴人的可怖。但是在欧洲的古籍中发现进攻东欧的匈人则是体型矮小,体毛稀疏、颧骨宽阔、鼻子扁平,辫子更是左右各一。这根本就不是同一个民族的特征。

      最后,从文化方面。中国北方的匈奴失败日月为神的,他们把各种天气现象都看作是神的恩赐;每当战胜敌人时都会用敌人中的最勇敢者的头骨做成饮器,以期得到那个人的力量和智慧;结盟时要用马血放在酒里一起喝;如果哥哥或父亲去世,儿子或弟弟要娶他们的后母和寡嫂等等。而欧洲的匈人则是信奉萨满教,凡事都要先求萨满进行祭祀;他们从不用头骨作为饮器,而是每过一城必要屠城;儿子或弟弟不许可娶后母和寡嫂;在亲人死亡时要用刀割破自己的面部,使自己血流满面。从这也可以看出两种人的完全不同之处。另外,在他们所携带的器具上也有显著不同。比如匈奴人的马的头部是不加以装饰的,而欧洲匈人的马头上必须要有一个用纯金打造的马头盔等等。

      综上所述,欧洲匈人与中国北方的匈奴人完全不同,他们应该是一个民族混合体,打着匈奴人的旗号,一路上披荆斩棘最后到达欧洲的。就像我前面所说的,当欧洲的阿提拉帝国灭亡了一个世纪以后的6世纪,在中亚的根红苗正的匈奴后裔——悦般仍旧生活的十分惬意,所以可以完全排除匈人是西迁的匈奴人这个假设。那么他们到底是谁呢?笔者认为可能是丁零人。在中国的匈奴帝国临近灭亡时,丁零人已经分为了三个支派,一部分与匈奴人为奴,另外的两部分在匈奴北方和西方到处游牧。据《后汉书》记载,在匈奴衰落后,西丁零迁入了阿尔泰山到葱岭附近的土地,可是在后来的古籍中就再也没有记载,很有可能他们离开了这个地方,广泛的西迁了。然后再借用匈奴人的旗号,四处南征北战,与多种民族混合后,失去了民族的本来特征,最后辗转到达了罗马帝国的边境。

      这些匈人第一个进攻的是阿兰人。这个阿兰人可不是中国史籍记载的咸海边的“阿兰聊国”,而是在里海西部的另一支阿兰人(罗马皇帝马克西明的母亲就是这个民族的)。他们生活在黑海和里海之间的土地上,生息繁衍了数代,不料此时却被匈人所迫,举族投降。不久后,匈人的眼睛开始盯上哥特人。

    • 家园 第二卷 保加利亚人到来之前的保加利亚(第十一部分)

      这时,进入罗马境内的很多哥特人都已经接受基督教阿利乌斯派。阿利乌斯派是由在利比亚的希腊人阿利乌斯创立的,他确立基督教中的“圣子”和“圣灵”都来自于“圣父”,所以不存在“三位一体”,同时也创立了基督教历史上最大的异端。他的理论在东部传播很广,后来依靠哥特人战俘和经商的人群传到了哥特人的地区,最后甚至成为哥特人的主导性宗教。自此后,哥特人融入基督教世界,同时也由于他们的基督信仰促成以后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的事实。公元325年,君士坦丁大帝召开亚历山大宗教会议,宣布阿利乌斯教为异端,同时尊崇“三位一体”的尼扎教派为正统。尽管后来君士坦丁大帝多次想调和各教派的争执,但一直都没有成功。宣布为异端的阿利乌斯教派被到处驱赶,许多阿利乌斯教派的信徒感到在罗马帝国内部已经没有容身之地,还不如去国外发展。公元341年,君士坦丁堡教廷派阿利乌斯教派牧师乌尔菲拉到哥特地区去做主教。乌尔菲拉本身就有部分哥特血统,而且他对哥特人的习俗很熟悉,之所以很受哥特人的欢迎。乌尔菲拉为了扩大影响,自己发明了哥特字母,促使哥特文的雏形出现。他先用这种文字翻译了《圣经》,因为文字翻译贴近哥特人,所以被哥特人广泛流传。公元348年,乌尔菲拉的任期到达,虽然他已经卸任,但仍旧在麦西亚行省管理哥特移民。在他的努力下,为数众多的哥特人成了基督徒。此时的西哥特人已经基本基督教化,哥特王阿塔纳里克害怕基督教徒会彻底颠覆哥特人的原始信仰,所以开始大肆迫害基督徒。同时罗马帝国也又一次分成了两部分,罗马帝国的正式分裂指日可待。为了巩固自己的帝国,罗马皇帝瓦伦斯与哥特王阿塔纳里克在多瑙河上会见,双方进行了和谈。最后达成协议,哥特人不再迫害基督徒,罗马人每年支付给哥特人金币。

      公元322年,哥特人撕毁270年与罗马皇帝奥勒良的合约,纠集了大量人马攻入今保加利亚的维丁地区。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与其子克里斯普斯亲自率领大军,穿过多瑙河大桥去达契亚攻打这些“野蛮人”。在战场上,哥特人的散兵游勇终究无法抵挡装备精良的罗马军队,仅仅几个回合罗马人就完全占据战场的主动,没有得到任何便宜的哥特人只能退兵了事。不过罗马军队还是不依不饶的追踪到哥特人的驻地,俘虏了一些反叛的哥特人贵族,剩下的哥特人因为惧怕罗马人的力量便都倒向罗马人,纷纷表示愿意效忠。左西姆斯的书中称阿提拉(或者叫阿拉里克,不是匈人帝国的阿提拉)代表哥特人与罗马人订立条约,确定哥特人不再进攻罗马,并每年给罗马人提供4万人的军队,不过所有军需还是得由罗马政府供给。经过4年的和平后,阿提拉又开始蠢蠢欲动,他纠集哥特各部落在公元326年进攻达契亚的达尔马提亚人,不断袭击他们的车辆、马匹,后来又变成掠夺他们的粮食、肉类以及占领土地。达尔马提亚人不得以进入了今保加利亚境内,这里原本是几十年前哥特人的故地,哥特人反叛后就撤离了这个地方,大量山谷无人居住,这便成为达尔马提亚人天然的骑射定居场所。达尔马提亚人的力量和文化都远逊于哥特人,害怕哥特人心里促使他们求助罗马人保护自己。当是时,君士坦丁大帝已经平定内乱,正指定下一步向外扩张的方针,达尔马提亚人的不情之请让他在公元331年答应了他们的请求,亲自披挂上阵率领大军消灭哥特人。阿提拉也刚刚统一了在多瑙河附近的哥特人,他们也在等待着这场战斗可以去报几年前被剿灭的仇。哥特人在战争前先派出一个支队去罗马军营打探消息,可是令人吃惊的是正在前进的罗马军团居然被这个打扮得可怖吓人的小分队给驱散。罗马人不顾一切的一直跑回自己的驻扎营寨,罗马人的近十万人根本就是冻饿而死的,君士坦丁大帝顿感没有面子。次年,他再次进攻哥特人。这次特别订立规矩,如果逃跑就按“什一法”(即在逃跑的士兵里10人杀死1人)制约逃跑士兵。这一招果然奏效,在后面的进攻中尽管君士坦丁大帝率领的军队仍旧没有罗马人应有的胆魄和力量,但至少军威被树立其来。在他儿子的帮助下,哥特人被全部俘虏,据统计大概有数十万人。这些人都被赶到君士坦丁堡建立罗马的新首都,阿提拉的儿子也被充作人质,扣押在君士坦丁堡的朝廷中。哥特人刚被打败,萨尔马提亚人又取代哥特人的位置开始进攻拜占庭。他们宁可忘记罗马人给他们的恩惠,于公元334年以保加利亚为中心到处横冲直撞,近在咫尺的君士坦丁堡也是人心不稳,怒气冲冲的君士坦丁大帝只得去扶植哥特人的新领袖格贝里克打击萨尔马提亚人。此时的萨尔马提亚人已由汪达尔统领,在汪达尔领袖威苏马尔的领导下,两个民族开始拼死厮杀,而罗马人则是在一旁坐山观虎斗。果然,汪达尔人获得胜利,可是在胜利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呢?汪达尔本来是萨尔马提亚人的奴隶,一直被萨尔马提亚人压迫,这次的战斗主要是由他们领导的,所以奴隶们要翻身,主子就要失败。仅仅在获胜几天后,汪达尔人就反攻萨尔马提亚人,萨尔马提亚人屡战屡败,最后只得全部逃亡。一部分萨尔马提亚人逃亡到哥特人中,情愿做他们的奴隶,另一部份则去了罗马,在意大利北部和潘诺尼亚定居了下来。

      君士坦丁以后的几个皇帝都很重视哥特人的平定与收服,所以在30年内都没大的战争。罗马人很重视对哥特人的收编,他们允许部分哥特人进入拜占庭帝国,由游牧部落变为农耕部落。不过所有在罗马境内的哥特人都要在边境地区开垦荒地、缴纳赋税、提供劳役、应征入伍等。据当时人的记载至少有40万的哥特人移居到罗马境内,后来由于各地军团的各霸一方哥特人被强征入伍,形成了大量专门由哥特人组成的“哥特军团”。在长期的与罗马人接触中,哥特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并渐渐与罗马人靠拢。谁都知道,当一个民族越来越强盛时,他是不会甘居人下的。公元350年左右,一个被称作“哥特人的亚历山大”的人出现了,他就是后来的东哥特国王赫尔曼里克,在他即位之时他的前任格贝里克已经把东哥特扩张到整个今天的乌克兰。不过赫尔曼里克比他的前任抱负更大,他要灭亡世仇汪达尔人。在他统治的前几年,包括西哥特在内的12个部族都投向他,哥特人的力量马上壮大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从多瑙河到波兰都成为哥特王国属地。公元366年,因拜占庭人不愿再次给予哥特人贡品,赫尔曼里克便开始第一次进攻。他率领4万哥特人越过多瑙河,在色雷斯等地到处劫掠。早已做好战斗准备的罗马皇帝瓦伦斯在多次交锋中,依靠自己的指挥能力一直使罗马人占据上风,孤掌难鸣的哥特人只得采取和谈的方式。但罗马皇帝却并不同意,他利用自己的优势军队以死伤1千人的代价换取哥特人死伤1万人的结果。尽管后来赫尔曼里克又数次进攻罗马,但在战争中罗马几乎每次都占上风。哥特人见统帅力量不足,就迅速开始分化,哥特人见不能胜利就和罗马人在多瑙河上订立了条约,保证以后不再进攻罗马。可是这个条约仅维持了5年而已就变成废纸一张,因为一个更强大的民族来到了。

      在我们进入正题前先讲一个故事:在公元349年,有一群猎人已经很久没有抓到猎物。为了得到肉类,他们远远走出部落领地,来到一片荒凉的沼泽地。(这块沼泽地今天叫做“黑海沿岸低地”,在那个时代这里要比现在大的多,住在两边的人类都把这里看作是大地的尽头。)这些猎人到了这块沼泽地,看到不远处有一只银色的雄鹿,它正在沼泽地边吃草。已经饥肠辘辘的猎人发现它后立刻就追上去,不料同时这只鹿也发现了他们,便往沼泽地的方向准备逃之夭夭。这些猎人根据自己的经验知道,鹿已经没多少力气,只要追下去就一定能追上。可是他们见到这只鹿逃进大沼泽地,也让他们惧怕异常,因为进入这个地方的人没有一个曾经活着回来。不过还是最终饥饿战胜了恐惧,猎人们跟着雄鹿进入沼泽地,他们在一路上都插下标志,以防无法回到原地。他们拼命的追了一天,但总也追不上。等夜色慢慢降临时,他们突然发觉自己脚下的土地已经变得坚硬,而雄鹿也不知去向了。猎人们已经走出了沼泽地,前面是一片肥沃的土地,这个地方就是今天的俄罗斯草原。从此以后,这些猎人的部落就一个个的越过了沼泽,进入了这块“新大陆”。

    • 家园 【原创】第二卷 保加利亚人到来之前的保加利亚(第五部分)

      前205年,埃及国王去世,新王年幼。马其顿国王扩张的野心再次发作,他们发兵干政,占领了部分埃及的土地。之后为复仇又荡平埃托利亚联盟的部分土地,整个希腊立刻为之震惊。罗得岛和附近的希腊城邦一起结合起来对马其顿进行反击,暂时遏制住马其顿扩张的步伐。前202年,罗马元老院害怕马其顿再次强大,所以对马其顿人提前发出声明,即如果马其顿人继续扩张,打击希腊诸邦,那么将会在马其顿所不喜欢的时候得到战争。此时的罗马人完全是为找到一个口实再次与马其顿开战,实际上对于菲利普五世侵攻希腊诸邦,只需要赔礼道歉归还土地即可,与罗马人根本没有关系。前201年,马其顿的附属国阿开亚人误入雅典人的宗教仪式现场被希腊人所杀。马其顿大怒。没有事先正式宣战就攻入阿提卡。这时的罗马人终于抓住了口实,便于前200年派遣2个军团进入马其顿殖民地安提帕特里亚,并派使者进入保加利亚境内,要求色雷斯人以及北方希腊殖民地各邦来一起进攻马其顿,第二次马其顿战争正式开始。秋季,罗马人派甲板船100艘、轻艇80艘进入科西拉和庇拉尤斯,准备解救希腊人。因马其顿人的守卫过于严密,罗马人只得改变计划突然出现在卡尔西斯,攻入守备并不严密的马其顿城市卡尔西斯,在激战中该处的守军被杀戮殆尽。听到这个消息的菲利普五世勃然大怒,立即发兵回援,可当他到达的时候罗马人早已无影无踪。愤怒异常的他只得迁怒于雅典,再次进攻雅典。当罗马人从远方赶来时,菲利普五世立刻逃走,开始坚守自己的城市,战争再次陷入僵局。经过了三次大的战役,双发互有胜败。前197年,第四次战役开始,此次战役在居诺塞法利进行,双方共派了近6万人。战役初期,马其顿占据上风,用轻骑兵险些全歼罗马人的军队。但不服输的罗马人后撤,重新集结大批兵力,攻入马其顿的方阵,马其顿人因为互相践踏,以失败告终。菲利普五世逃往拉利萨,他的同盟投降罗马人,希腊独立,正式成为罗马人的属地。

      经过罗马人与塞流古的安条克之战后,罗马实力大增。前179年马其顿国王菲利普五世去世,其子珀尔修斯继承王位。因珀尔修斯曾经历过第一和第二次马其顿战争,心里十分清楚罗马人才是马其顿人的真正敌人。他有着马其顿人传承的战争传统,长期的军营生活,让他意志坚定。此时的马其顿也已恢复元气,军队至少有3万人,国库充足,足以支付十年的军饷,武器也足够10万军队使用的。比起第二次马其顿战争中的窘势,已经远超越之。虽然由此雄厚的资源,但在对外的国际关系上,珀尔修斯并不是一帆风顺。原本他想联姻促成叙利亚人和马其顿人站在同一条战线上,但以失败告终。同时还希望埃及可以帮助自己,但也没有成功。不过他还是把塞琉古王国给争取过来。在北方战线,他利用各色雷斯人的内部矛盾,击退罗马的附庸,色雷斯最强大的酋长阿迭陶鲁被刺客杀死,另一个最强大的酋长则投向马其顿,充当马其顿人在罗马的间谍。保加利亚的色雷斯最大部族酋长扣提斯则由于珀尔修斯的厚待,与马其顿结成联盟,准备一起攻打罗马人。此时的希腊人也好似找回了亚历山大时代的感觉,觉得立刻就会出现一个年轻的领袖带领他们再次走向辉煌。因此很多希腊城邦都抛弃罗马的联盟,而投靠到马其顿怀中。讨厌马其顿的帕加马国王欧迈尼斯二世指责珀尔修斯企图破坏其他城邦的法律,并且破坏马其顿与罗马之间的和平状态。罗马人担心珀尔修斯的所作所为会破坏罗马在希腊地区的政治控制力,并且恢复过去马其顿帝国对希腊城邦的统治权,这样希腊的权力平衡就会被破坏,于是思虑再三的罗马人向马其顿宣战。不久,珀尔修斯便在拉里撒直接面对普布利乌斯李锡尼克拉苏的军队。这第一场战斗,即卡利西纳斯战役,由珀尔修斯获得胜利。但可惜的是珀尔修斯并未趁胜追击。相反他向罗马提出订定和平条约的请求,但却被罗马所拒绝。罗马军队长期在平原训练,不善于在马其顿的多山地形战斗,因此罗马的指挥官无法成功地带军进入马其顿的国土内,时机被耽搁。在此同时,珀尔修斯在伊利里亚对抗另一支罗马军队。马其顿国王曾想争取帕加马国王欧迈尼斯二世与亚洲塞琉古帝国安条克三世的支持,但却失败了。前169年,执政官昆图斯马尔基乌斯菲利普斯穿过奥林匹斯山后成功进入马其顿。然而他的军队却在接下来首次与敌军会面的时候因为过于疲劳而无法继续战斗。虽然罗马军团多次失利,但还是在前168年6月22日的彼得那战役中由罗马执政官卢基乌斯埃米利乌斯保卢斯马其顿尼库斯的军队打败了珀尔修斯的军队。珀尔修斯的王位被废,并被带至罗马。为了彻底铲除马其顿的影响,罗马人还对马其顿境内大肆抢劫。数以百计的城镇被毁掉,数十万人被卖为奴隶,马其顿也被分成四个罗马附属的共和国。第三次马其顿战争后,罗马人在巴尔干地区开始其残暴统治。前149年,不堪忍受罗马人暴政的马其顿人与希腊人揭竿而起,举行声势浩大的起义,安德里斯克自称是珀尔修斯的儿子,号召人民重建马其顿,打击罗马人。很快,希腊人也接受他的起义号召,第四次马其顿战争开始。这时的罗马人迅速作出反应,调集大量军队镇压起义。前148年,马其顿小王国被合并为罗马的行省——马其顿行省,保加利亚南部成为罗马人的土地,北部仍旧由色雷斯人占领。前146年,罗马人打击了希腊人的起义,夷平了起义中心科林斯。雅典、斯巴达的民主政治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寡头独裁制。后整个希腊被并入罗马的亚该亚行省。

      当希腊人的战事暂告段落时,东方又有一个国家的军队来到保加利亚的土地上,那就是本都国王米特里达提斯的插曲。公元前121年,米特里达提斯六世正式成为本都国王。此时距第四次马其顿战争结束已经25年,距马略出道还有14年。我们知道本都这个国家很强盛,但他的强盛第一不是因为领土;第二不是因为军事力量,而是因为这个国家无视常规,敢于和实力最强的罗马叫板。本都建立于前3世纪,曾经只是小亚细亚的一个小国。在米特里达提斯六世当国王之时,本都实力大大加强。他的军队打败了来自大草原的游牧部落萨马提亚人和西徐亚人,本都势力一度扩张到今天南俄罗斯大草原的德聂斯特河,顿河,伏尔加河流域。强力的军队促使他欲在小亚细亚半岛本土扩张,统一整个小亚细亚。在罗马的森布里战争之后,米特里达提斯六世为了吞并其邻国卡帕多西亚,使用武力多次赶走其国王。卡帕多西亚人很懊恼但又没有办法,便向罗马人控诉。碰巧罗马人也想吞并这个地方,因此同意帮助卡帕多西亚国王复位。米特里达提斯六世也暂时忍耐,等罗马人撤走后,又一次怂恿自己的女婿亚美尼亚国王提加拉尼赶走了卡帕多西亚国王。罗马元老院对他的行为很愤怒,也对这种游击战战略很厌烦。终于公元前92年罗马人派出当时还没有多大名气的苏拉去调停,意欲给他们点厉害瞧瞧。苏拉果真不负众望,打击了米特里达提斯六世及其傀儡国王。当其他国家赶来调停时,事情才算暂时告终。

      公元前90年,罗马同盟战争爆发。内乱不止,罗马人再次无暇东顾。本都国王对挑战罗马的事情又开始跃跃欲试,这一年其邻国比提尼亚国王去世,本都准备吞并其领土,故干涉内政,想要立老国王的次子为王。但在罗马人的逼迫下,仍旧立长子为王。不过被派来的罗马官员却揪住他们这件事不放,一再的刺激米特里达提斯六世,支持比提尼亚国王和米特里达提斯六世打仗。其实主要原因仍旧是罗马人希望削弱这两个国家,借着比提尼亚的新国王座位未稳,害怕米特里达提斯六世再次把他赶下台这层关系,使自己坐收渔翁之利,同时把两国搞成两败俱伤。不过从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来罗马官员的贪赃枉法,对国际关系把握不准,专以个人爱好论是非。不过最终他还是挑起了这场战争。

      其实这场战争这正中米特里达提斯六世的下怀,他已经在国内搞了多年的战争准备,正没机会对外扩张呢。米特里达提斯六世集结近30万的兵马进攻比提尼亚,战争很快结束,比提尼亚国王全军覆没,罗马特使被抓。米特里达提斯六世厌恶罗马人的伪善,把特使游街后灌了溶化的黄金水,作为对罗马和比提尼亚的惩戒。罗马也不甘示弱,将军卡西乌斯带领着东方的4万新兵进攻本都王国,但还没开战,自己的兵马却逃亡殆尽,脸面无光的他本人也只得逃往希腊。没想到米特里达提斯六世则跟着他的脚步也来到了希腊,仅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几乎打下了整个希腊(投降的太多)。米特里达提斯六世果然聪明,刚进入希腊就声称要打击罗马在希腊的残暴统治。他约定和希腊人一起起义,屠杀城内的罗马移民,据说当时一共绞杀8-12万的罗马人,并且还免除希腊人的赋税5年。希腊(除罗得岛外)几乎都承认了本都的统治,从此成为了本都战争中和本都在一根绳子上的两只蚂蚱。公元前87年,本都向北扩张到了巴尔干山脉以南的所有巴尔干半岛地区,埃及和叙利亚成为他的盟友。

    • 家园 第二卷 保加利亚人到来之前的保加利亚(第八部分)

      在经济上,巴尔干半岛也是一个要冲。人们常说:巴尔干是西方的东方,同时也是东方的西方。也恰到好处的说明其经济中心和战略位置。在拜占庭帝国建立后,拜占庭就是以巴尔干旁边的黑海和爱琴海作为主要贸易线路,巴尔干半岛的意义极其重要。商业贸易活动的活跃,让东地中海成为地中海贸易的中心。从此处到达东西方只要进行转手贸易就可以获得大笔的钱财,再加上巴尔干地区在拜占庭初期比较稳定,大型商埠出现,特别是在保加利亚出现了所谓的“柜台”,即由拜占庭人说明价钱,以换取各外民族的土特产。也正是经济的发展,4世纪以后,帝国内部出现了封建制的萌芽。原本东部的奴隶制就不比西部发达,再加上土地占有制的不同,让东部走上了与西部完全不同的道路。严重的土地兼并没有出现,经济结构的多样让东部生产力发展的更快,灵活性与应变能力也远强于西部。另外因为巴尔干在欧亚大陆上的要冲地位,也让拜占庭成为了世界经济的中心。从330年至13世纪在整个欧洲和地中海地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达到这样的规模。

      在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宗教因其特殊性,逐渐成为了人们的精神支柱。基督教产生于公元初年的巴勒斯坦地区,曾经是罗马人能最痛恨的宗教。因为当时罗马是多神教,而基督教信奉的是一神,与罗马格格不入。但后来,罗马统治者发现基督教的好处,就开始扶植基督教,直至最终基督教更是成为国教。基督教为何会胜利呢?原因是罗马的多神教没有任何理论和哲学基础,是自发的宗教,对人们的心灵饥渴不能起到慰藉作用。而基督教则有深刻的内涵,有宗教书籍、法规信条以及一整套仪式,这是罗马多神教所没有的。那个时代“对物质上的解放感到绝望,就去追求精神上的解放来代替,追求思想上的安慰,以摆脱完全的绝望处境。”基督教正好提供这样一个舞台,由于他对人们有一定麻醉作用,对统治者有利,所以罗马统治者定其为国教。甚至在4世纪初,君士坦丁还亲自参加了宗教会议,钦定了教义、教会和教区。4世纪末更是排斥了其他宗教,成为拜占庭的唯一宗教。7世纪以后,基督教进入斯拉夫人和保加利亚人地区,让这些人迅速脱离了原始宗教,开始信奉基督教,同时也加快了封建化的步伐。甚至在9世纪,保加利亚汗王伯利斯还曾经为基督教的一些礼仪问题和教皇多次通信,可见基督教影响之大。

      总而言之,在拜占庭时期,巴尔干半岛相对稳定,政治和经济的高速发展让巴尔干成为了欧洲的中心。因为其有表率作用,后来周边许多异民族都借用他们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宗教制度,平稳而快速的发展起来。由此可见,罗马文化是保加利亚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他承载着过去,也预示着保加利亚的未来。

      公元前80年左右,正当罗马将军苏拉血洗罗马城,杀败他的宿敌马略,从而成为罗马的全权执政官的时候。在遥远的北方,今天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有一群人正在顶着肆虐的寒风,寻找食物。这个时候,全球的冰盖向南伸展,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居民的食物越来越短缺,永久的冻土让植物无法生长,凛冽的寒风使牛羊骨瘦如柴。而且由于冰原的不断扩大,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为了能活下去,这里的各部落联合起来,把所有的人分为三部分,由酋长抽签决定其中一部分要离开家乡,到遥远的南方,也就是今天的波兰和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经过抽签以后,其中一部分被指定远航。他们准备了三条大船,在短暂的离别后,驶入茫茫大海。这些人就是日尔曼人,在多次的北方饥荒中,他们逐步向南迁移。最早迁移的是辛布里人、条顿人和安布昂人,他们曾在公元前2世纪和罗马多次战斗,但在公元前101年被罗马将军马略消灭殆尽。但他们的后裔则分成了诸多部落,并占据了易北河附近的土地,在此生息繁衍。我们所说的这些船上的人是第二批进入此地区的人,他们在渡海的过程中发生了分化。据记载着三艘船在出发不久,就有一条船因为人比较懒,划桨不肯用力,结果远远落后于其他的两条船,拖了那两条船不少后腿。因为这件事,三条船上的人争吵了几次,结果毫无效果,前两艘船的人便不再理会他们,自己往南方航去。而第三艘船的人索性就不移动,停泊在今天的波兰。他们自称自己为格皮德人,在日耳曼语中的意思就是“懒人”。这批人后来随着匈人的铁蹄进入了多瑙河下游,但不久后就被伦巴第人所消灭,残余部落随伦巴第人进入意大利,成为意大利北方民族的祖先。其他两条船继续向东航行,进入维斯瓦河流域。他们下船后,又向东迁徙。本来他们都要度过维斯瓦河,到东岸去。但因为他们用来搭做浮桥的灌木牢固性不够,所以当第一艘船的人到达对岸时,桥就断了。结果第二艘船的人就留在了原地,第一艘船的人在东岸,被称为东哥特人,第二艘船的人在西岸,被称为西哥特人。哥特在日耳曼语中的意思就是“天神的后裔”,他们后来的所作所为也真配得上这个名字。自此以后,哥特人的名字出现在罗马史籍中,他们也开始了他们的英雄时代。

      • 家园 第二卷 保加利亚人到来之前的保加利亚(第十部分)

        公元248年,罗马建城一千年纪念。本来这应是罗马人最值得庆祝的时候,但坏事情却接踵而来。正当罗马帝国皇帝菲利浦准备庆祝这个节日的时候,却收到了一个消息:哥特人进犯麦西亚行省。他在位期间这种事见得很多,也就不太在意而继续举行他们的典礼。这次哥特人进攻的原因是什么呢?其实就是这一年的年初,皇帝菲利浦宣布撤销给哥特人的年贡,作为给罗马建城一千年的献礼。但是哥特人已经今非昔比,他们拥有的强大力量已经使周边的各日耳曼族臣服,斯拉夫人也作为他们的奴隶替他们打仗。罗马人竟然敢于不交保护费,这就是对哥特人的蔑视,因此哥特人集结大军进攻多瑙河沿岸地区。其实这次进攻并不是真的,而只是试探一下罗马人的反应。没想到他们刚刚走到多瑙河边,罗马军队就发生哗变。司令被军队拥立为皇帝,反而要联合哥特人进攻罗马。可是这时出现了一个元老德基乌斯,他经过多次的说服和武力压迫,强迫军队将司令杀死,回到多瑙河前线。罗马帝国皇帝菲利浦很高兴,就直接让德基乌斯作了麦西亚省的总督。德基乌斯在麦西亚生活多年,知道这里的情况。为了减员增效,他解散了一部份罗马士兵,用新的战略战术阻击哥特人的进攻。可他有他忽略了一点,那就是被裁减的士兵很多无依无靠,没有投奔的地方。出于私怨,一些被裁减的罗马士兵投靠了哥特人,并带去大量罗马人布防的内部消息。公元249年夏,哥特王奥斯特哥罗塔率领30万军队,跨越多瑙河,围攻马尔西安堡(今保加利亚瓦尔纳附近)。德基乌斯早已料到哥特人的进攻,就组织罗马军队把哥特人行进的地方的所有东西都搬走,让他们没有粮食供应。几个月后,弹尽粮绝的哥特人只得退兵,在退兵的途中,德基乌斯偷袭了哥特人的部队,哥特人损失惨重,丢盔弃甲的跑回多瑙河以北地区。因为这场大捷,德基乌斯的名声不胫而走。不久,军队就拥立他做了罗马皇帝。

        公元250年,为了报上一次失败的仇,哥特王克尼瓦再次率领军队进入罗马帝国。他分兵打击罗马的麦西亚省和色雷斯省。德基乌斯得到消息后就亲自率领军队打击哥特王,虽然他暂时收复了麦西亚,但色雷斯却被哥特人长驱直入。特别是菲利浦堡被攻破,哥特人得到大量的战利品更加鼓舞了士气。251年,双方在多瑙河决战,两军死斗多时,不分胜负,正当德基乌斯挥师追赶逃窜的哥特人时,不料中了埋伏,死于战场,成为罗马帝国第一个死在战场上的皇帝。新皇帝伽卢斯匆忙与哥特人订立和约,罗马人被迫“补偿了赤贫的野蛮人,赋予他们荣耀,并重新确认了日耳曼人的忠诚。”

        哥特人并不遵守约定,还是经常南下,不过罗马军队也异常的坚决守卫领土,双方一直在多瑙河角逐,不过哥特人也经常参加罗马军队,帮助罗马人打自己的兄弟。实际上如果哥特人真的能够集结起来并把周边民族也收集过来,至少能组成100万人的军队,罗马人根本就不是对手。不过由于其社会发展水平比较低,这种事一直未发生,因此罗马人也一直从容不迫。但海上罗马人就不占优势了,公元253年,哥特王克尼瓦联合了数个日耳曼民族,乘坐数十艘木质帆船从黑海西岸南下,一直进入爱琴海并打到了小亚细亚的以弗所。当时因为罗马帝国境内已经300年没有海盗,所以各罗马舰队得船只普遍年久失修,早已丧失了作战能力,让哥特人占了先机。以哥特人为首的日耳曼人满载而归,拉开了以后进攻的序幕。公元256年,哥特人再次扬帆进入罗马帝国境内,首先攻陷皮提乌斯城,之后又利用罗马人的疏忽,打下小亚细亚的黑海重镇——特拉布宗。在抵抗哥特人的战斗中,罗马人的本都舰队全军覆没,哥特人轻松获胜。之后的几年,哥特人又多次南下,数次打击罗马人的舰队,罗马在黑海的诸舰队皆名存实亡。此时的罗马人对于哥特人的进攻已经害怕至极,所有的军队都笼罩在恐怖之中,大量的守军遇到哥特人不经战斗即刻溃散。趁着罗马人的恐惧,哥特人在公元267年再一次南下。这次南下超过了以往,哥特人总共组织500艘战船,大约15000人的大军,从黑海沿岸一直劫掠到爱琴海沿岸。拜占庭、雅典、斯巴达、科林斯、阿尔戈等城市全部被劫掠一空,历史名城尽数捣毁,大量珍贵文物被付之一炬。268年,哥特人再次组织船只和军队进攻。这一次超过前面的所有次,据说哥特人共有2000多艘船(一说6000艘)进入罗马帝国劫掠。因为船只过多,再加上洋流的作用,哥特人的船只相互碰撞,损失了一批;另有一批越出主航道,触礁沉没。最后只剩下一小部分到了塞浦路斯和克里特。因为海上的失利,哥特人转为陆上战斗。当时的罗马皇帝克劳狄很有治军才能,在他的指挥下重整军队,罗马人在哥特人回师的地方进行埋伏。他们避开哥特人的先头部队,集中全力打击哥特人的后续部队,这次战役共歼灭5万哥特人,一举胜利。克劳狄吸收并整编了部分哥特军队,让他们进入罗马军团,另一些不合适作为士兵的则被分配给罗马将士进行开垦耕种和家用奴隶。

        克劳狄去世后,不干寄人篱下的哥特人再次反叛,多瑙河下游到巴尔干山以北的地区再次成为主要战场。新任罗马皇帝奥勒良没有能力解决哥特人的事情,只好在公元270年与哥特人达成和约。约定两方在多瑙河畔平等贸易,哥特人为罗马人提供两万士兵,罗马人放弃达契亚行省(今罗马尼亚)。这次哥特人得以名正言顺的进入罗马境内内生活,仅在色雷斯行省就有10万多哥特人定居。

      • 家园 第二卷 保加利亚人到来之前的保加利亚(第九部分)

        根据凯撒的《高卢战记》的记载,此时的日耳曼诸部落还处于部落联盟时期,因为在攻打日耳曼人时,凯撒发现经常有一些身着不一样的日耳曼人参加另一部落的进攻。所以他知道这些人已经有了初步的联盟,不是散兵游勇,而是可以集中部分力量进行战斗。他也提到了那时这些人的社会情况,如他们信仰原始宗教,“他们视作神灵的只有那些他们能直接看到的,或者能够明明白白从他们的职能取得帮助的,即:火神、日神、月神等,至于其他的他们全不知道,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听到过。”而且他们的生活还很落后,“他们的全部生活只有狩猎和追逐战争”,“男男女女同样都在河中洗澡,身上掩蔽的同样只是一片兽革或一块鹿皮遮羞布。”凯撒又说这些人连农耕是啥还不知道,食物大部分是乳酪和肉。“认为能蹂躏自己的边境,使本国外围有一圈愈大愈好的荒地包围着,是一件最最光荣的事情。”而且平时他们根本没有什么领袖,只有一个为摆平纷争而选出的德高望重的人。只有在战斗的时候,他们才“不管是别人对他们进犯,还是他们把战争加诸别人,总是选出握有生杀大权的首领来指挥战争。”而且,“抢劫的事情如果发生在自己疆界之外,就不以为耻。”塔西佗在他的《日耳曼尼亚志》中更是直接的提到了哥特人的生活,在公元1世纪左右,哥特人开始出现国王。塔西佗告诉我们:“他们由国王统治,虽较其他的日耳曼部落稍受约束,但仍不妨碍他们的自由。”而且,“他们的国王是按照出身推选的,而选拔将军则以武力为标准。国王的权力并不是无限的,他不能一意孤行;将军们也不是以命令来驾驭士兵,而是以身作则的统率着士兵,他们借作战的勇敢和身先士卒的精神来博取战士们的拥戴。但此外如死刑、囚禁甚至鞭挞等种种事务都只有祭司们才能执掌,因为他们并不把这些视为刑罚或是将军的军令。”“小事由酋帅们商议,大事则由全部落决议。”“当召集会议时,他们不能立即集合,而需要费两三天的时间才能召集,这倒是他们自由自在的一个缺点了。当聚合了相当多的人以后,会议便开始,大家都带着武器就坐。”他们的会议会有一个受大家尊重的人来主持,祭司们也用自己的权利保持会场的秩序。有时会有几个人各自陈述自己的想法,“如果人们不满意他的意见,就抱之以啧啧的叹息声,如果大家满意他的意见,就挥舞他们的矛:这种用武器来表示同意的方式,乃是最尊敬的赞同方式。……他们还在这种会议上选举一些长官,到各部落和村庄里处理诉讼事件:每一个长官都有一百名陪审者,他们是有人民中选出来作为他的顾问的。”虽然塔西佗称他们是国王统治下的社会,但此时的哥特人仍旧是部落联盟的晚期,国王权利受到大量限制,并不具有希腊和罗马国王的那种权利。“在战场上,酋帅的勇敢不如他人是他的耻辱,侍从们的勇敢不如酋帅也是他们的耻辱。酋帅们为胜利而战,侍从们为酋帅而战。”甚至于“他们还觉得:可以用流血的方式获得的东西,如果以流汗的方式获得,未免太文弱无能了。”可见此时的哥特人尚武精神之强,对待各种争端,仍旧以武力决定结果。

        公元2世纪,定居在维斯瓦河的哥特人由于人口再次膨胀,决定向南迁徙。他们一直迁徙到了黑海沿岸低地,左边是第聂斯特河,右边是第聂伯河。因为这里水草肥美,土地肥沃,适合哥特人游牧和捕鱼,所以就定居在此处。在这里他们也与罗马人进行贸易,一些希腊人进入了哥特驻地,传播大量希腊文化。在与罗马人的接触中,哥特人受益匪浅。他们学习到先进的知识,依据自然法制定出第一部日耳曼人的法律,与其他日尔曼民族相比,是接受希腊罗马文明最多的,也是日耳曼人中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的。也正是这些人,他们在社会发展水平提高的同时,军事力量也开始接近巅峰,他们将会成为罗马帝国的掘墓人。

        自从2世纪哥特人迁徙到黑海沿岸以后,就与罗马人的接触越来越多。甚至于有些哥特人就索性搬入罗马帝国的麦西亚省和色雷斯省,即今天的整个保加利亚。最早哥特人是与罗马人进行琥珀贸易而发家的,在普林尼的《自然史》上也记载着哥特人的琥珀贸易。直到中世纪人们还能在东欧发现这条贸易路线,“在古代,琥珀是颇为珍视的而波罗的海海底的树林,至今还是世界琥珀供应的主要来源,这些琥珀经过大风暴而被冲到海滩上的。由于原有运输中落下的零碎琥珀的‘发现物’我们发现了一条古代商路。这一条路是上行维斯杜拉河或尼门河,再从那里下行第聂伯河以达尤克辛海。”另外,“从碑刻方面,我们可知道莱茵河和多瑙河之间商业的重要性。尽管这些地方不像南方诸省有很多庙宇、戏院、凯旋门,然而在那里罗马遗迹还是重要的。”在这种贸易情形的发展下,“大量的商业资财一定是不可少的。”所以一部分哥特人为了做生意,直接搬到罗马帝国的边境或者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当时除了这部分人外,还有两部分人,一种是从军、一种是作罗马人的隶农的哥特人也相继进入罗马帝国。“日耳曼人通过参加军队,极其容易的进入罗马帝国境内。”这些人被罗马人编成“哥特人兵团”,几乎全部由哥特人组成,前期罗马人还比较宽容,后期“以至于高贵出身的罗马人竟拒绝在蛮族军团里服役”。作为隶农的哥特人被“移植在人烟稀少或荒芜的地区,有罗马人给予田地,甚至谷物种子以及役畜,便可着手工作。这一部分移民后来和各省内罗马奴隶阶级相混合,而成了中世纪的农奴阶级。”

        正是由于哥特人的大量涌入,在公元235年终于出现第一个有哥特血统的臭名昭著的罗马皇帝——马克西明。他是色雷斯行省的哥特移民的后代,父亲是哥特人名叫米卡,母亲是阿兰人名叫阿芭芭。马克西明因为个子高——据说有2.4米——和力量大被罗马军队看中,被选入罗马皇帝塞维鲁的近卫军中。他在近卫军中屡立奇功,因表现极佳,很快晋升成为近卫军司令。在权利欲望极度膨胀的心理作用下,公元235年马克西明发动了政变,杀害塞维鲁的族孙,亚历山大塞维鲁,名正言顺的坐上罗马帝国皇帝的宝座。公元238年,军人发动政变,马克西明被杀。他仅仅统治罗马帝国3年,但其却首开蛮族作罗马皇帝的先河,在他所作所为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日耳曼人进入罗马帝国,造成了帝国内部严重的民族问题。另外,一部分仍留在黑海的哥特人则控制了在亚速海的伯斯普鲁斯王国。在这里,他们制造出大量的战船,周期性的从黑海南下,进入马尔马拉海甚至是爱琴海。根据记载,他们曾经到达以弗所、塞萨洛尼基、科林斯和雅典,爱琴海诸岛更是无一幸免。但哥特人此时一直是采用抢了就走的策略,让罗马军团无法追赶。再加上此时罗马帝国内部严重的政治危机,让罗马人更是无法招架。因此,皇帝戈尔迪亚努斯委屈求全,签定协议,约定每年向哥特人缴纳年贡。虽然如此,哥特人还仍旧零星的对黑海沿岸进行抢劫。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