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保加利亚通史【第四次校对完整版】 -- 生命之歌

共:💬39 🌺9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第二卷 保加利亚人到来之前的保加利亚(第七部分)

      罗马帝国在保加利亚的500年统治,给后来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的各民族都留下了深刻影响。也正是从这时开始,整个地中海地区成为了一个整体。罗马人对于巴尔干原有的文化进行继承和融合,并利用他独一无二的地理优势,把这些文化装进同一个熔炉之中。“大量的希腊思想被他们纳入其务实而充满活力的精神中,通过他们的转化,并以——经过罗马人统治下的诸民族的改变而被用于日常生活——某种样式流传下来。”但我们所指的是他们并不是直接拿来,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适当的修改。就像俗语所说:“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我们都清楚民主制、共和制、君主制、僭主制全部来自于希腊,但希腊只是一个发现者,而真正进行实践的则是罗马人。“罗马遗产的重要性不在于他创造了一种君主制度,因为在那之前已经有过许多君主国了。它的贡献在于他把绝对的专制主义与高度发达的法律体系结合起来。”也正是罗马人第一次把希腊人的创造制成完善的法律,在当时可以说是西方最完备、最有力的法律。正如塔西佗所说:“当公正不复存在,野心和暴力取代了谦逊和克己的时候,专制制度就在许多国家成了永恒的现象。有一些城市,或者从最初的时候起,或者是在对国王的统治感到厌倦之后,决定改行法治。最早类型的法治是头脑简单的人的朴素的创造物,其中最著名的可以列举出克里特的米诺斯、斯巴达的利库尔古斯和雅典的梭伦所制定的法律。在我们这里,罗慕洛斯的专制统治结束之后,努玛把宗教的束缚和一部天命的法律加在我们头上。还有一些法律上的发现是图卢斯和安库斯做出的,然而最早制定法律的却是赛尔维乌斯图里乌斯,就是国王们对自己制订的法律也是服从的。”

      在君主制政治集权和法律的维护下,罗马帝国“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把整个地中海统一在一个政权下”。当罗马帝国崩溃后,建立大帝国的理想一直阴魂不散,査士丁尼一世、查理曼大帝、奥托一世、苏莱曼大帝等一直想要恢复那光辉的帝国。同时罗马帝国的强盛也是建立在不断军事扩张的基础之上的,马其顿人的军队和方阵给予了罗马人丰富的想象力,让罗马人在这个基础上创造出了适合自己的军事体制和军队传统,并且发展出纪律化和多样化的军团,让罗马人的力量在战斗中一直处于上风。“近5个世纪的岁月中帝国军队努力保持了严明纪律和优良技术的传统,并因此保持了希腊——罗马的战场优势。”同时为了保证战争的胜利和军队的应变能力增强,罗马人还修建了大量的“亚平宁大道”,这些石子路的出现,一方面让罗马军队可以在几天之内从罗马开赴到帝国的任何一个战场,另一方面也便利了帝国人员交通、贸易和邮政系统的通畅无阻。“道路的修建最初是出于军事和行政管理的需要;他们随需要而发展,并最终为战争和和平、贸易和交通等各种目的服务”。甚至到了中世纪这些道路还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被中世纪的各诸侯国作为军队使用或者商用大道。“路基直到今天还在,许多排水沟和污水渠同样精致而耐久。”

      可是也因为罗马帝国内公路网的发达,造成了后来“三世纪危机”不断加剧。“三世纪危机”本来是在帝国政治上出现危机,造成军人跋扈,各地生活陷于混乱,国家机器彻底无法运转的一次危机。可是这次危机所造成的后果却和多瑙河边的保加利亚有着直接关系。原本戴克里先意欲恢复罗马的统一,但结果却是越弄越糟,最后仅仅由君士坦丁短暂统一。但君士坦丁一直以罗马东部为中心。在那个时代,君主在哪里,罗马就在哪里。而东部虽然是罗马帝国中最晚罗马化的,但它本来就比西部开化的早,所以在东西部的竞争中逐渐占据了上风。西部已由于高卢帝国等的分裂搞得四分五裂,相对来说东部则比较稳定,因此东部反倒成了罗马帝国的中心。公元330年,罗马帝国迁都到了“新罗马”——君士坦丁堡。东部地区超越西部成为新的帝国中心,巴尔干成为罗马帝国的腹地,其地位直线上升,意大利反倒成为了与其他地方一样的行省。此时的巴尔干成为了一个新的历史舞台,与以前的历史不再一样,也会朝着更新的阶段发展。自从拜占庭帝国建立以来,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巴尔干一直是政治和经济中心。比如君士坦丁的世袭制度的确立,就是正式承认了君主制。尽管元老院对皇帝还有部分的约束,但已经彻底成为橡皮图章。皇帝把自己神化,让万民景仰,并集中了各种权利于一身。古罗马时代的那种“为人民服务”的领袖和官员不再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一批具有封建等级的官吏,他们对皇帝负责,而不对人民负责。拜占庭帝国建立起等级森严的官僚制度、司法制度和军事制度,等于是把整个国家专制化了。保加利亚北部作为多瑙河边区,更是加大兵力,以备来犯的日耳曼人进攻。但令人心惊的是日尔曼人已经通过渗透进入拜占庭的军队中。那时由于军队的规模逐步增长,人员紧缺,拜占庭只得使用国外的日耳曼雇佣兵,这也为后来巴尔干的全面混乱,埋下了伏笔。但由于拜占庭实行专制,也让军队的战斗力增强,从而部分抵挡住匈人和阿瓦尔人的疯狂进攻。后来斯拉夫人和阿拉伯人一直进攻到君士坦丁堡城下,但由于各官吏都对君主负责,让君主可以及时指导战况,再加上外交的胜利,让拜占庭一直存在到15世纪。在6-7世纪迁入的斯拉夫人和保加尔人进入巴尔干以后也都以拜占庭的制度作为自己的蓝本,从而建立了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等辉煌的大帝国。

    • 家园 第二卷 保加利亚人到来之前的保加利亚(第六部分)

      热爱土地的罗马人当然对这件事情不能坐视不管。同盟战争后,罗马人就开始对本都的打击,史称“第一次米特里达提斯战争”。公元前87年,苏拉完成对马略党人的大清洗和屠杀后,终于稳定罗马城的统治,之后就开始对本都进行战争。当年,苏拉德五个军团在伊庇鲁斯(Epirus)登陆,先迫使底比斯人投降,接着以这里为基地,开始对希腊的中心——雅典展开进攻。其实苏拉的本意是要希腊再次臣服罗马,但却发现希腊人已经一心与本都王国同呼吸共命运,因此只得展开进攻。此时希腊的本都将领是阿克劳斯(Archelaus) ,该人出生于小亚细亚,有很强的军事才能,所以被米特里达提斯六世作为守卫希腊的总将领。苏拉则不管那一套,他先围攻阿克劳斯所在的城市——庇里尤斯(Piraeus),该城是雅典的要塞,只要攻下那么雅典指日可得。不过阿克劳斯仗着自己的海军厉害,一点都不怕苏拉的围攻,同时还时时得到海上的补给。随着围攻一直没有任何进展,苏拉自己士兵的军饷也快消耗殆尽。为了防止士兵哗变,一个主意油然而生。一天,他下令让士兵去希腊的德尔菲神庙和奥林匹斯神庙抢劫,所有的东西都归士兵所有。其实罗马人的神也是从希腊神转变过来的,畏惧神的士兵们都很害怕,不过苏拉振振有词的告诉他们:神不仅不会怪罪他们,还会欢迎他们来抢劫,因为他们是正义的。抢劫还能说出大道理,真不愧是罗马的能人。在长期对峙中阿克劳斯也粮草也渐渐不济,他也在想办法意欲找到更多的钱和粮食。当他发现苏拉的军队已无太多的战斗意识,就想突围出去到雅典运粮。可在他意料之外的是苏拉早已买通城内的两个希腊奴隶,要求他们每天送城内的情报。他们送情报的方式更是可笑,居然是把情报装在铅球里,然后猛扔出城外,这样罗马军队就可以知道里面的情况。这里我们只能说希腊人的奥运精神确实很强,连打仗的时候都记得用奥运项目锻炼身体。苏拉知悉情报后,立刻派一队人马伏击了阿克劳斯的运粮军队。实际上,阿克劳斯也心知肚明内部有奸细,就假意用运粮为幌子,趁罗马人伏击运粮的时候,打击罗马军队,烧掉罗马人的攻城武器。一年的时间,两人都没有任何战绩。

      前86年,罗马城马略和秦纳复辟,苏拉知道回罗马已然无望,便孤注一掷的准备直接攻打雅典取得战争胜利。没料想围攻不久之后雅典就被攻破了,为了报复雅典以及泻自己的私愤,苏拉下令在雅典城里大屠杀。“居民因为缺少营养,无力逃跑。苏拉下令,不分青红皂白大加屠杀,妇女和小孩也不饶恕。”因为这件事,“马略宣布他为罗马人民的公敌,破坏了他在罗马城内以及乡村的房屋,杀害了他的朋友们。”苏拉为此更加气急败坏,相信只有打下本都王国才能让他再次夺回罗马的统治权。杀得红了眼的罗马军队在之后的喀罗尼亚战役(Chaeroneia)和奥科美那斯战役(Orchomenus) 中彻底消灭了本都王国的主力军队。

      本都王国自知已无法与罗马抗衡,不得已与苏拉签订合约,宣布本都放弃在巴尔干占领的全部领土,并同意支付赔款3千塔连特。接着,苏拉返回罗马继续争权夺利。之后的10年罗马一直在内战之中度过。前70年,原苏拉部将庞培成为执政官。他根据需要修改了苏拉的政策,使之顺应民心,这一政策得到元老院的一致同意。之后,在前67年元老院选他为“海上独裁官”,责成在三年内消灭地中海的所有海盗,他也不负众望,仅用90天就消灭了地中海的诸多海盗巢穴,地中海通行无阻。由于他的政绩斐然,公元前66年他正式成为米特里达提斯战争的统帅。在他的领导下,3年就彻底击败了米特里达提斯六世,本都国王米特里达提斯六世服毒自杀(更可能是他下令让手下杀死自己的)。小亚细亚和叙利亚彻底成为罗马的领土,整个巴尔干也持续了几十年的和平。

      自此以后,罗马又经历长期的内战,终于在屋大维时期再次统一,进入到罗马帝国时期。公元前29年,色雷斯的巴斯塔内人(Bastarnae)宣布独立,奥古斯都匆忙组织军队镇压起义,并把这里划归为色雷斯行省,允许色雷斯国王暂保自治,保加利亚南部再次成为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前16年,色雷斯以北的凯尔特人进攻伊斯特利亚半岛。奥古斯都闻讯,立刻派兵攻打,但只打下诺里克,后来又经过3年的时间才平定潘诺尼亚,也正是在这次战争中提比略崭露头角,成为奥古斯都眼前的红人。公元6年,奥古斯都在麦西亚设立行省,保加利亚全部领土自此成为罗马的组成部分,多瑙河边疆也成了罗马人防守的重点。“从此时开始,军队的功用是保卫边疆。约20万罗马公民组成的25-30个军团,在由人数大致相当的当地征召兵源所组成的‘辅助部队’的协助下,驻扎在那些可能遭受境外威胁的行省,或那些其军民尚未罗马化德行省;因为,如同我们将看到的那样,罗马军队是一股强大的教化力量。”随着保加利亚当地人民的罗马化加强,其与罗马的联系也越来越强烈,甚至于在后来公元2世纪居然在多瑙河以北出现了一个由罗马人命名的土地,也就是现在的罗马尼亚。罗马人此时已把整个巴尔干纳入了自己的政治体系之中,特别是公元69年,驻扎在保加利亚北部的多瑙河兵团为了争夺罗马帝位,不惜拒绝元老院的命令,拥护自己的统帅韦斯帕芗为皇帝,并在12月占领了罗马。从公元前230年罗马人第一次踏上巴尔干一直到哥特人进入到巴尔干造成全面内乱为止的500多年间,罗马人在保加利亚一直是一个充满了残酷剥削和残暴统治的历史。但是罗马人也第一次使这里文化发展超出其他地区,并且连精神文化也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

    • 家园 第二卷 保加利亚人到来之前的保加利亚(第四部分)

      不过这种乡村风景画似的镜像并未持续多久,就被波斯人所打断。公元前6世纪,新兴的波斯帝国在伊朗高原上迅速崛起,他们南征北战,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在长久的征战中波斯人所向披靡,至公元前5世纪其西进的道路上只剩下一个敌人,那就是希腊。希腊人在小亚细亚半岛上建立诸多城邦,正好影响到波斯人的利益。波斯人为了向地中海扩张自己的势力,便寻找借口发动举世闻名的“希波战争”。波斯人本想依靠希腊人的分裂一举打败他们,可是得到的却是希腊各邦的联盟共同出击波斯人,最后竟然把波斯人赶回伊朗高原,从此波斯便一蹶不振。可是希腊人在胜利以后并没有注意到自己的弱点,不知道组成一个大的国家是对所有城邦继续存活的保证。仅仅在“希波战争”几年后,大家就又开始内部争斗,在争斗中经常搞的两败俱伤。希腊的内战和衰弱最先得益的是色雷斯国王西塔尔凯斯,他趁着希腊内乱的机会,在公元前429年进入马其顿,对希腊北部横加蹂躏,不过因为自己国家内部发生了叛乱,才不得已回到保加利亚。这次的征战虽然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但是却促成了一个伟大的国家的诞生,那就是马其顿王国(将来的亚历山大帝国的前身)。

      公元前359年,马其顿国王菲利普二世于23岁时登基。由于他对军事的狂热以及拥有超群的智力,所以先铲除了内部的分裂势力,之后就开始其征战生涯:他首先征服伊利里亚人,继而又开始对保加利亚南部的征服。在数年内他东征西讨各个击破,最后终于征服保加利亚南部的色雷斯人联盟国家,打下了原来用色雷斯琴师奥菲斯弟子埃夫莫尔皮命名的著名城市埃夫莫尔皮阿季(今普罗夫迪夫)。为了炫耀自己的武功,菲利普二世把这座城市改名为菲律波波利(意思即菲利普的城市)。其它的色雷斯人因为这件事,一致向菲利普二世称臣纳贡,表示绝对不会反抗他的意志。当后方完全稳定,菲利普二世又开始对希腊各邦的征服,公元前337年他主持召开了全希腊城邦大会。正当他想一展才能的时候却突然被刺杀,他的儿子亚历山大继承了他的王位。亚历山大小时候曾经接受过亚里士多德对他的私人教育,对于希腊的文化和地理情况简直就是了如指掌。为了实现其父亲的愿望,并成就自己的野心,亚历山大先对保加利亚的色雷人下手,几个月内几乎所有的色雷斯部落都成为了亚历山大帝国的疆土或者属国。接着亚历山大又根据在实战中所总结的经验,建立了著名的“马其顿方阵”,在10年时间内,亚历山大依靠“马其顿方阵”和马其顿骑兵,建立了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虽然该帝国从印度河一直延伸到尼罗河,可是却因为疆域广大各地,造成根本无法互相交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大帝国其实只是一个松散的国家而已。也正是这个原因,在亚历山大死后,帝国立即分崩离析。继承帝国遗产的主要是亚历山大的四位将军,其中控制保加利亚和希腊的是马其顿王国,不过这个王国已经今非昔比,早已不存在打击希腊或者让色雷斯人臣服的力量,色雷斯人也在马其顿式微后的公元前3世纪再次独立建国。当马其顿王国与希腊各城邦慢慢玩拉锯战的时候,罗马人突然出现了。

      正当马其顿国王菲利普五世(前231-前179)在干预希腊内战时,就已经有一些有识之士强烈呼吁停止内战,现在的当务之急是时刻注意“西方升起的乌云——罗马人”。此时的罗马人已经在亚平宁半岛兴起至少500年,国力雄厚,并已基本统一整个亚平宁半岛。在希腊内战中,大量城邦为了得到强力的外援,不惜出卖自己的兄弟国家以求得罗马的军事援助,这等于就是交给罗马人干预巴尔干各国内政的信号。不过眼下罗马人正在布匿战争中脱不开身,根本无暇顾及远在东方的以马其顿为首的巴尔干各国。其实罗马人何尝不想占领整个巴尔干呢?在前280年的时候,罗马人已经征服了北部和中部的意大利,为了得到更多的土地,罗马人南下第一次进攻希腊人的殖民地他林敦。这是罗马人首次与希腊人作战,他林敦是希腊最著名的斯巴达的殖民地,尚武风尚贯穿整个历史,因此罗马人不仅没有得到便宜,反而整个舰队全军覆没,一部分被杀,另一部分成了奴隶。实际上他林敦的军事能力并不强,他主要靠的是希腊伊庇鲁斯王国的援助。为了报复罗马人,他林敦人请求伊庇鲁斯王国国王皮鲁斯打击背信弃义的罗马人。正巧皮鲁斯也正有统一意大利和巴尔干的想法,便爽快的答应了他林敦人的请求,率领25000人的军队进入了意大利。在赫拉克利亚,皮鲁斯第一次与罗马军交战。虽然取得全胜,但也以4000人战死沙场为代价。这场战争被人们称为“皮鲁斯式的战争”,即得不偿失的战争。后来皮鲁斯在次年派使者去与罗马元老院要求交换俘虏并承认他林敦等城市的自由,但遭到罗马人的拒绝。皮鲁斯只好再次在阿斯库鲁姆进攻罗马军队,尽管再次胜利,但又付出3500名士兵战死的代价。溃不成军的皮鲁斯为了保存实力,于前278年进入了西西里,与当地希腊人一起抗击迦太基人。在多次战斗中,皮鲁斯势如破竹,迦太基人被迫求和。因为军事上的成就,皮鲁斯开始自傲,逐渐看不起西西里各希腊殖民地。对叙拉古的内政更是强行干涉。西西里人逐渐对他产生厌烦情绪,发誓不再帮助他。因此之后的迦太基的战斗中皮鲁斯节节败退,不得已撤出西西里战场。前275年,皮鲁斯再次来到意大利土地上,与罗马人在贝内温图进行一场决定生死的恶战。战斗结果是皮鲁斯战败,只能被迫返回他林敦。前272年,罗马围攻他林敦,他林敦投降。因为这次在与希腊人的战斗中获得了甜头,罗马人便对富饶的巴尔干产生了非分之想,期待着有那么一天可以打进希腊本土,把整个巴尔干变成自己的领土。

      前230年,罗马人第一次进入巴尔干半岛。这次的主要目的是铲除伊利里亚的海盗,让罗马人可以在亚得利亚海畅行无阻。这一年,罗马人第一次在巴尔干的土地上建立据点,这些据点将来会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现在却一点作用也没有。因为此时的罗马人根本就是自顾不暇,还在与强大的迦太基人作战。坎尼一战,罗马人损失惨重,甚至于只剩下了“半个罗马和半个元老院”。看到罗马的失败,在西西里的希腊人墙倒众人推,马上要求希腊本土的国家来支援他们。前215年,马其顿国王菲利普五世发现自己的霸业有成功的可能,所以要求与迦太基结盟,借以削弱罗马人的实力;并且他还在背后支持希腊殖民地反抗罗马,撕毁罗马与他们订立的合约。可是不幸的是这是他在错误的时间作的一个错误的决定,非常不高兴的罗马人反扑其大本营,第一次马其顿战争开始。此时的马其顿已远不是当年亚历山大时期的马其顿,虽然它占据了半个巴尔干,但在巴尔干东部保加利亚本土的色雷斯人和凯尔特人经常对其采取敌视状态,造成其后院经常起火。而且这些年的战争让马其顿人的军力大为削弱,所能集合的军队其实只相当于罗马的两个军团而已。不过迦太基人还是希望他能帮助他们在东岸袭击罗马人,同时迦太基人还鼓动叙拉古从南岸来夹击罗马人。在战争进行中迦太基人与马其顿缔结了盟约,不过在使者从迦太基回国的途中,却被罗马人的舰队劫持并杀害。以至于造成了马其顿人不能确知迦太基人,特别是汉尼拔的动向,让本来很有希望的进攻罗马本土的事业半途搁浅、束之高阁。虽马其顿国王菲利普五世曾率领一支舰队攻下罗马本土的阿波罗尼亚,但他却只是因为一句“一只罗马舰队正在向亚得里亚海驶来”的错误报告就仓皇脱离,不能不说真是失败的可笑,这也注定他永远成不了亚历山大大帝。罗马舰队由于马其顿对他的反叛,暂时抽调了一只舰队通过亚得里亚海,直抵伊利里亚。如果马其顿人在半路截击,完全可以取胜,但由于菲利普五世的软弱和迟疑,失去了宝贵的时机。正当罗马的五排桨的大船到达马其顿本土之时,菲利普五世不仅不迎击,反而调转船头落荒而逃,马其顿又一次失败。前214年,为了不失信于迦太基,菲利普五世硬着头皮再次进攻罗马,这次不仅全军覆没,甚至连刚刚夺下的罗马城镇阿波罗尼亚也被罗马人所收复。从此菲利普五世无奈只能龟缩在国内,只希望能统一希腊就已经心满意足。罗马人见马其顿人不再进攻,便改变方式希望能把这个大国在内战中消耗掉。打定主意后的罗马人利用马其顿人与希腊人的矛盾,于前212年集合了大量与马其顿有仇的小国,联合成反马其顿联盟——埃托利亚联盟,该联盟与马其顿打了10年内战,最后两败俱伤。前205年,马其顿与罗马和埃托利亚联盟达成和约,决定休战,不再互相进攻。第一次马其顿战争结束,马其顿和罗马都没有获得实质性成果,双方处于僵持状态。

    • 家园 第二卷 保加利亚人到来之前的保加利亚(第三部分)

      公元前2000年,色雷斯人已经跨越原始社会的门槛。色雷斯部落许多地方出现奴隶制的萌芽,开始形成早期国家组织。以前人们总认为色雷斯人比希腊人发展水平低得多,但根据我们所发掘出的大量遗址来看,这种观点根本就是错的。色雷斯人有国家社会组织,有系统的冶炼技术工种,在冶炼厂中能冶炼出大量青铜和黄金制品。这些青铜和黄金制品中的一部分作为打仗用,另一部分则是上层人物使用的器具。色雷斯人深信人死后会在另一个世界中继续生活,他们可以与神同在,肉身不必再生就可掌握世间的一切。正因为如此,所以在保加利亚各地都能挖出大量的色雷斯人遗迹。他们的文化造就保加利亚一半以上城镇都具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如:1970年,考古学家曾经在瓦尔纳发现了距今5000年以上(现在测定为公元前40世纪末期)的黄金制品数百件,其中包括小金珠、重达200-300克的金手镯等。其中最有价值的则是两根“黄金君主权杖”,这个遗迹的发现让我们几乎改写了巴尔干古代史:在希腊刚刚展现文明曙光的时代,保加利亚的色雷斯人竟然已经出现有着牢固主权传统和相当复杂的社会结构!这些物品现存于瓦尔纳(原奥德索斯)的色雷斯遗迹以及索菲亚地下人行道旁的色雷斯遗物陈列馆。当保加利亚庆祝建国1300周年的时候(1981年),在旧扎戈腊也发现了一座色雷斯古墓,其中的壁画让人们第一次领略到了色雷斯人的上层生活:壁画上画的是公主和王子站在一个葬礼仪式的中心位置,他们依依不舍的向死者告别。他们身旁则是死者的父母和亲属,他们或牵着马,或拿着贡品,象征了他们对死者的无限哀伤,凄楚动人。它立刻被作为建国1300周年的献礼,也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被保加利亚政府严格保护。现在该遗址旁已建造一座陵墓模型,专供游客观赏。2005年9月,在索非亚以东80公里的地方挖掘出了一座大型色雷斯王陵,考古学家把其命名为达贝内墓地群。这座王陵至少有4000年的历史,共出土约10万件的黄金饰品,堪称青铜时代墓地之最。如这般的发现数不胜数,可见色雷斯人国家和社会之兴盛。

      公元前5世纪初,一部分先进的色雷斯部落社会经济愈益成熟,正在孕育着突破固有的氏族公社制模式。大概也是在波斯帝国征服和占领(前514~前480年)这一外来压力的促动下,南部赫布鲁斯河流域的色雷斯部落逐渐走向统一,这样,“氏族制度的机关便必须转化为国家机关,”从而形成了以奥德里西亚部落为核心的国家组织,特雷斯一世(TeresⅠ,约前480~约前450年在位)成为该王国的创建者。其子西塔尔塞斯执政期间(约前450~前424年在位),奥德里西亚王国国力兴盛,广拓疆土,先后降服罗多彼山区诸部落、培奥尼亚人一部,其势力扩至斯特里蒙河与哈伊莫斯山以北的盖塔人地区,还进抵马其顿南部平原和阿克修斯河谷一带。王国的海岸线从爱琴海的阿布德拉,延伸至黑海沿岸的多瑙河口,甚至连黑海西岸的一些希腊人城邦也不得不承认其霸权,并对之缴纳贡金。迄塞奥底斯一世(SeuthesⅠ)治下,奥德里西亚国王乃自称“色雷斯人之王”,其王国每年向内地土著部落和沿海希腊人城市征收的贡赋总额约达400塔兰特,一度成为亚得里亚海与黑海之间最强大的一个政治实体。人们至今还不太清楚色雷斯人当时如何具体称谓他们的国王,王国究竟是否一直拥有固定的首都,但可肯定的是,前4世纪时的统治中心是在塞普瑟拉。作为早期国家组织,奥德里西亚王国的统治结构尚颇松散,无常备军,兵力主要靠临时征召。王室的权力通常很大,但国王死后,国土往往由王的诸子加以分割。王室的威权之下,有较低层级的部落权贵,一般直接管辖几块领地,由他们的代表组成议事会,协助国王进行统治。而当王权处于弱势之时,部落权贵往往各自为政,彼此相争。这种局面常为周邻强邦所利用,乘虚而入,酿成分裂。公元前5世纪末阿玛托科斯(Amatokos)为王时,色雷斯人的奥德里西亚王国转而趋衰,前359年终致碎裂为三个不大的部落联盟,其中以塞奥波利斯(在今保加利亚卡赞勒克附近)为首邑的那个联盟存续时间较久。但色雷斯的土地最后仍相继落入马其顿人之手。卡扎劳提到,奥德里西亚王国衰败之后,在盖塔人中可能还出现过某些王国,大概是因为其地理位置在斯基泰人入侵浪潮的面前显得过于突出,首当其冲,结果未能持久。公元前2世纪兴起的一个达西亚人王国,亦因被迫对付日耳曼族系巴斯塔奈人的进攻而没有留下多少历史印痕。古代色雷斯人国家真正取得重要影响的另一例证,便是其北支达西亚人-盖塔人建立的达西亚王国。这个王国的形成,也不外乎内因成熟、外因推动一类的历史条件,由于面临罗马扩张、欲图染指巴尔干的危急之势,而在公元前70年由达西亚人首领布雷比斯塔创立而成。达西亚王国的统治中心位于特兰西瓦尼亚一带,后期首都即在该地区的萨尔米泽杰图萨。国势全盛时的版图曾西及潘诺尼亚(今匈牙利)平原,东临布格河口,南抵哈伊莫斯山,北达今斯洛伐克山脉。古代铭文曾称誉布雷比斯塔为“所有色雷斯国王当中名列第一的最伟大的国王”,他以大司祭德凯尼乌为自己最重要的首席助手。据信达西亚王国已经拥有法律和法庭、赋税制度。贵族和祭司享有免税、免服兵役的特权。由于战事频仍,它已拥有一支具常备军特征的武装力量。然而,达西亚王国的性质似乎依然显露出某种初级的、原始的痕迹,比较近似于前述奥德里西亚式的欧洲“蛮族”国家,有人称之 为“地域型国家”,谓其本质特征在于行使对辽阔疆域的统治。也有人认为它应属“初期奴隶制国家”,因为奴隶制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仍不大。布雷比斯塔死后,达西亚王国一度中衰,裂解为几个小邦。迄公元85年(或87年)德凯巴鲁斯(Decebalus)执政后,达西亚王国势力重振,针对罗马帝国的强权压境,进行了顽强不屈的抗击。虽在89年挫败了皇帝图密善的入侵,但最终在101~102年和105~106年的两次达西亚战争中为皇帝图拉真所败,达西亚王国遂告灭亡。毕竟,这也称得上是古代色雷斯族群社会历史演变进程中富有特殊意义的煌煌篇章。色雷斯人北方支系的达西亚人-盖塔人,自公元2世纪初其王国灭亡时起,即被纳入了罗马帝国的版图,后与入居当地的罗马移民发生融合,实现了罗马-拉丁化,由此形成罗马-达西亚人,亦即后来罗马尼亚人的先民。

      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希腊人从海上进入了保加利亚。当他们刚刚进入保加利亚本土时,发现这里居然存在着文明程度相当高的群落。所以为了与色雷斯人进行海上贸易,希腊人接连在保加利亚建立了大量的海港殖民地。这些殖民地包括:公元前610年由米利都人建造的阿帕洛尼亚(今索佐波尔),据说这座城市是由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建立的,当时他们从希腊出发,绕过马尔马拉海,发现了这个良港。其作为海港殖民地的主要原因是这里有丰富的小麦资源,而且港口避风性非常好,对于希腊人的交易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后这里逐渐成为希腊人的殖民地,并由于海洋运输业的发展而盛极一时。奥德索斯(今瓦尔纳),也是由米利都人在公元前585年建立的,无论是那时还是现在,这座城市都是保加利亚的一个标志性的城市,大量的各个时代的建筑散落在城市周围,豪华的宫殿和坟墓更是奥德索斯的骄傲。即使是今天这里也是一个优良的港口和文化古迹汇集之处,被众多考古学家所追捧。除这两座著名的城市外,还有托米(今康斯坦察)、梅森布里亚(今纳塞巴尔)、昂恰鲁斯(今波莫里埃)、阿帕洛尼亚(索佐波尔)等。这些城市后来都成为著名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来自四面八方的商贾在这里云集,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货物从这些城市运进运出,一片繁忙。色雷人也在与希腊人的接触中,逐渐学习到了更高层次的文化和艺术。原本乡村性的粗俗色雷斯文化渐渐被文明的希腊文化所代替。

    • 家园 第二卷 保加利亚人到来之前的保加利亚(第二部分)

      最早进入保加利亚的异民族是凯尔特人(Celt,拉丁文称Celtae或Galli,希腊文Keltoi),这些人最早在多瑙河上、中游活动,后来随着民族的壮大,为了争抢更多的肥沃土地,便逐渐进入巴尔干北部地区,在保加利亚东部黑海沿岸居住下来。不过由于他们生产发展比较落后,还未使用青铜武器。在保加利亚原住民的抵抗下,没有再向南发展。

      公元前3500年,南俄罗斯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创造了一种独特文化,因为最最早发现在俄罗斯的库尔干州,所以叫做“库尔干文化”(Kurgan culture)。这种文化是南俄罗斯草原的操印欧语系的语言的闪米特游牧民创造的,它属于一种半游牧民的文化。在公元前2300年,该文化随着游牧民族的西进,到达巴尔干半岛和希腊。这些人的社会结构、氏族制度、经济生活、宗教信仰等方面,都与巴尔干半岛的土著居民有着相当大的区别。但在漫长的碰撞过程中,文化逐渐融合,各种新的文化突然出现,希腊历史学家把巴尔干半岛的这些融合之后的人都叫做色雷斯人,他们成为保加利亚最早建立国家的土著民族。此时的色雷斯文化属于军事民主制时期文化,社会阶层两极分化,同时出现军事贵族和平民。保加利亚南部色雷斯等发达地区积极向希腊靠拢,形成城邦和早期王权国家;北方则稍慢,一直到前1600年左右才出现小型城邦。之后,随着新的冶炼技术的传入,青铜冶炼业蓬勃发展,保加利亚本土接连出现多个冶炼中心。其中最主要的冶炼中心集中在多瑙河的乌乃提西——图姆鲁斯文化遗存。青铜技术蓬勃发展后,青铜武器也大量出现,图姆鲁斯人凭借先进的技术和强大的武力到处征战,从多瑙河向亚得里亚海和黑海进攻,造成整个巴尔干半岛的动荡。因为这些人的扩张,巴尔干半岛到处都出现大移民的场景。因为移民的混乱交叉,原本被色雷斯人驱逐到亚得里亚海北部沿岸的乌恩菲尔德人又被图姆鲁斯人驱逐回来,他们向南进入今塞尔维亚和阿尔巴尼亚附近地区。因为乌恩菲尔德人的挤压,原本在此的亚美尼亚人、菲利吉亚人和米西安人开始向东迁徙,进入小亚细亚的安纳托利亚,连显赫一时的赫梯王国夜被这些野蛮民族所灭亡。因为南部屏障消失,乌恩菲尔德人继续南下,进攻希腊诸城邦。当时希腊正处于分裂状态,所以很快被乌恩菲尔德人打败,从此衰落不堪,200年后,多利安人南下,希腊进入黑暗时代。从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3世纪,色雷斯人一直整个巴尔干半岛的主人。

      据考古证据发现,色雷斯人(Thrace或Thracia/Thrakia,希腊文Θρακιοζ)一直以保加利亚的伊斯特河(今多瑙河)平原为中心区域向四周辐射。大致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由从南俄罗斯草原来的游牧民族与巴尔干土著民族混合而成。现在,我们一般把色雷斯人在巴尔干称霸的时代分为两个主要阶段,即:第一阶段(公元前第2000纪末——前6世纪末),该时期前期色雷斯人逐渐扩张到整个巴尔干半岛;后期色雷斯人形成大体统一的古代型部落共同体,并与希腊人开始发生交往;第二阶段(公元前6世纪末——前3世纪初),为色雷斯人国家和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

      公元前倒数第二个千年的色雷斯人,曾“一度占有过从攸克辛海到亚得里亚海的整个巴尔干半岛”,甚至一直向东延伸到密俄提斯湖(今亚速海)和辛梅里亚海峡(今刻赤海峡)。我们根据这些记载可以大致划出色雷斯人的活动地区。当时色雷斯人占据的地方包括:今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希腊东北部、土耳其西北端、匈牙利东部一带、阿尔巴尼亚、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很大的一部分以及乌克兰南部沿海地带,换种说法其实就是除希腊南部诸城邦以外的整个巴尔干半岛。公元前倒数第一个千年其活动地区发生了变化:早期,由于伊利里亚人的南迁,色雷斯人从亚得里亚海沿岸向东收缩,北方则遇到了达契亚人的挤压,多瑙河北岸逐渐成为达契亚人的领地。后期,希腊马其顿人进入到奴隶制王国时期,逐渐强盛起来,倚仗着先进的武器,马其顿人向北扩张,色雷斯人活动领地更加减小。但也就是这个时代,色雷斯人的先进部落也突破了氏族制得束缚,出现了色雷斯人自己的国家组织,进入到全胜的黄金时代。此后色雷斯人开始衰亡过程:首先被马其顿征服,马上又被罗马人征服,最后与斯拉夫人彻底融合,成了南部斯拉夫诸国的祖先;还有极少部分与伊利里亚人融和,成为了阿尔巴尼亚人的祖先。

      从记载中我们推测,色雷斯人人口一直在数百万左右,准确数字以200-300万人为最有可能。关于色雷斯人部落的数量,不同时代的记载各不相同,我们可以大致理解为当时共分20-40个部落。根据我们现今能够获取的所有资料,属于色雷斯人族群的大致包括以下支系或部落: 居住在赫布鲁斯河(今马里查河)支流阿尔提斯库斯河两岸的奥德里西亚人(Odrysae/Odrysian);居于马其顿东南海岸狭长地带的皮埃里亚人(Pieres/Pierian);居住在奈斯托斯河与斯特里蒙河之间的埃多尼亚人(Edoni/Edones)、萨特莱人(Satrae);栖居在卡尔息狄斯的锡索尼亚半岛的锡索尼亚人(Sithonii/Sithonian),或为埃多尼亚人的一个分支。身份尚存争议的培西人(Bessi),曾被希罗多德称为萨特莱人的支系。还有居于斯特里蒙河以西马其顿地区的比萨尔提亚人(Bisaltae/Bisaltian);位于阿克修斯河右岸的波提亚人(Bottiaei/Bottiaean)。居于阿克修斯河与斯特里蒙河之间的克列斯通尼亚人(Crestonaei/Crestonii);位于埃诺斯河附近平原的阿普辛提安人(Apsinthii/Apsinthian)。在刻尔松涅斯(今盖利博卢)半岛的多洛科伊人(Dolonkoi/Dolonci);世居罗多彼山东南一带的特劳索伊人(Trausi);位于赫布鲁斯河以西沿海地带的奇科涅斯人(Cicones/Ciconian)。居住在马其顿东部、接近塞尔迈湾一带的米哥多尼亚人(Mygdones);居于罗多彼山和爱琴海之间、阿布德拉城附近的比斯托尼亚人(Bistones);位居潘加欧斯山一带的撒帕伊亚人(Sapaei/Sapaeans)。曾被视为累姆诺斯岛古老居民、后来移居马其顿的辛提亚人(Sinti/Sintian);位于斯特里蒙河西岸、斯科米乌斯山南坡的密底人(Maedi/Maedian)。在赫布鲁斯河与迈拉斯湾之间的科埃拉勒泰人(Coelaletae/Coeletae);在今保加利亚索非亚一带居住的塞尔迪人(Serdi)。

      色雷斯人的北支包括盖塔人(Getae,一译葛特人)、达西亚人(Daci/Dacian)。希罗多德曾称誉盖塔人为“一切色雷斯人当中最勇敢、也最公正守法的” ,他们栖居于哈伊莫斯山(今巴尔干山)以北、多瑙河下游及黑海沿岸、直至南俄一带。达西亚人住在喀尔巴阡山、特兰西瓦尼亚及巴纳特、克里沙纳、马拉穆列什地区。两者关系十分密切,常被合称为达西亚-盖塔人;斯特拉博更明确 指出,达西亚人和盖塔人操的是“同样的语言”。托勒密的记载中提到过的达西亚部落据说不下于12个,其中包括:居住在达西亚西部约当今克里沙纳、巴纳特一带的普雷达文西人(Predavensii)、比耶菲人(Biefii)、阿尔伯森西人(Albocensii)、和萨尔登西人(Saldensii);在今达西亚中部地区,从北特兰西瓦尼亚、特尔纳瓦河地区,向南直达多瑙河畔的奥尔泰尼亚、西瓦拉几亚一带的拉塔森西或拉卡坦西人(Ratacensii/Racatensii)、布里达文西人(Buridavensii)、波图拉坦西人(Potulatensii)及凯亚基西人(Keiagisii);还有居于达西亚东部,即今摩尔多瓦和东瓦拉几亚一带的科斯托博契人(Costoboci)、考科恩西人(Caucoensii)、锡恩西人(Siensii)和皮耶菲吉人(Piefigii)。除了托勒密提及的那些部落以外,达西亚人内部也包含居住在摩尔多瓦的卡尔皮人(Carpi)、居于奥尔特河口的苏契人(Suci)、索梅什河一带的安萨门西人(Ansamensii)以及阿普利人(Apuli)诸部落。甚至达西亚人本身的属名Daci、Dai或许也是起源于他们之中的一个重要部落。盖塔人当中则包括科拉利人(Coralli)、居处多布罗加南部的蒂里齐人(Tirizians)、克罗比齐人(Crobyzi/Crobizians)等部落。曾因被亚历山大大帝击败而闻名的特里巴利人(Triballi),亦说可能是盖塔人的一个分支,

      此外,色雷斯族群还包括生活在多瑙河以南、今塞尔维亚东部及保加利亚一带的默西亚人(Moesi/Moesian),赫布鲁斯河平原产麦区的彼洛格里人(Pyrogeri),居住在多瑙河流域的巴斯塔内人(Bastarnae),其下也许还包括皮欧西尼人(Peucini)。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分别或共同提到过的色雷斯人部落另有帕埃托伊人(Paeti)、德西亚人(Dersaei/Dersaean)、奥多曼蒂人(Odomanti/Odomantes)、迪伊人(Dii)、德罗伊人(Droi)、培尼亚人(Panaean)、第安人(Dian)。色诺芬记载过的一些色雷斯部落名称,则见有米兰狄泰人(Melanditae)、麦林诺法基人(Melinophagi)、特兰尼普赛人(Tranipsae)、蒂尼亚人(Thyni/Thynians)等。其它古代作家提及的色雷斯人部落又有阿斯提人(Astii/Astae)、卡埃尼人(Caeni)、马杜阿特尼人(Maduateni)、科皮莱人(Corpili/Corpilaes)、凯布雷尼人(Cebreni)、斯卡埃博耶人(Scaeboae)、德尔洛尼人(Derroni)、奥雷西伊人(Orrescii)、泰恩特尼人(Tynteni)、布伦纳伊人(Brenae),等等,可能还包括莱吉里人(Ligyri)。

      希波战争时期仍留居马其顿北部一带的布利吉人(Brygi/Bryges),亦曾被看成是一个色雷斯部落。希罗多德认为,居住在小亚西北部的弗里吉亚人(Phryges/Phrygians),即源自于欧洲巴尔干邻近马其顿地区的Briges(此或即布利吉人的另一译法)。当他们中的一部分早年移居亚洲时,便改变名称而为弗里吉亚人了。在希腊神话里,弗里吉亚是一个同拥有点金术的弥达斯国王和戈尔迪乌斯之结一类神奇故事联系在一起的民族与国家。斯特拉博也说到过Briges曾有部分渡越海峡进入亚洲而改名为Phryges之事。布利吉人和弗里吉亚人的希腊文表达形式,分别为Βρυγοι/Β1 ριγεζ和Φρυγεζ,从语源上看两者似乎相当接近,或系同名异读。另一位历史学家桑索斯在肯定弗里吉亚人起源于欧洲的时候,曾详细述及其先祖在斯卡曼德留斯的率领下,自攸克辛海西边迁移而来的一幕。可以推知,弗里吉亚人与布利吉人、以至更大的色雷斯族群间可能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历史渊源关系。至于弗里吉亚人由色雷斯地区进入小亚的时间,有谓公元前第2000纪晚期,也有则具体到了大约公元前12世纪左右特洛伊战争时期。以语言背景而论,弗里吉亚语是比较复杂的,常被一些学者视作“与色雷斯语有关系”。

      一般认为,小亚细亚西部沿海地区的比提尼亚人(Bithyni/Bithynian)和密细亚人(Mysi/Mysian)大概也是从巴尔干跨越海峡而来的色雷斯移民的后裔,抵达移居地后可能又发生过与本地土著居民的混融。根据阿庇安的记述,比提尼亚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参加特洛伊战争后逃亡的色雷斯人残部,他们大概不是因为找不到船只横渡海峡返回色雷斯而被迫留居小亚,就是回归色雷斯以后因不堪忍受饥馑遂又掉头重返小亚的。希罗多德主张,比提尼亚人的前身是原居斯特里蒙河畔的斯特里蒙人(Strymonii),被逐出色雷斯故土移居小亚之后才改称现名的。色诺芬则直接称之为“比提尼亚色雷斯人”。蒂尼亚人(Thyni)同样也是从色雷斯迁入小亚的。“蒂尼亚人”和 “比提尼亚人”以希腊文标示分别为Θυνοι和Βιθυνοι,除前缀外,完全相同。为同名异读,抑或两个单独的族团,尚不能确定,但至少表明他们可能存有密切的亲缘关系。所以,小亚西北隅的比提尼亚地名,又有蒂尼亚(Thynia)之称。据说,比提尼亚人的迁移,大约是在早年弗里吉亚人入侵小亚以后接踵而至的。密细亚人的先民也被认为可能源于色雷斯,但古代作家对其文化特征和源流沿革的描述却语焉不详。克罗斯兰认为,密细亚人[最早曾以“穆什基人”(Muski)的名义出现在亚述人的史料文献中]可能比弗里吉亚人更早进入安纳托利亚,后来才作为一种民族的残余形式而见存于密细亚地区。密细亚人大概操一种吕底亚语(Lydian)和弗里吉亚语的混合语言,显然带有民族交融后形成的色彩,不过,这也给其原始身份的辨识造成了相当的难度。

    • 家园 第二卷 保加利亚人到来之前的保加利亚(第一部分)

      保加利亚的历史非常悠久,主要原因可能就是她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保加利亚正处在欧亚交界处,多种文明曾在这里产生过激烈的碰撞,因此自远古时代起这里就是一个文化的交叉点。不过令人遗憾的是保加利亚人真正研究自己本国的历史的时间相当之短,仅仅一个世纪而已。究其原因是19世纪末之时,保加利亚才脱离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统治,开始进入独立建国阶段。有人说:一个国家历史研究程度的高低,从某种意义上其实是取决于本国近代史开始独立时代的早晚,保加利亚正好就是这个论断的最好反映。当奥斯曼帝国时期,苏丹和下臣想尽一切办法使巴尔干诸民族忘记本民族的辉煌历史。他们利用高压政策,造成有些保加利亚人甚至只知道自己的家谱,却不知道自己的国家曾经独立,这是多么的可悲!保加利亚人真正研究自己的历史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那时随着大量考古遗迹的彻底发掘,人们才知道保加利亚不是一个文明的后进区域,相反五六千年前的保加利亚人创造的辉煌一点都不次于希腊所创造的辉煌。让我们看一下现在,保加利亚的文物出土的绝对数量已经成为欧洲仅次于希腊和意大利的第三大国家。甚至连法国和德国的出土文物数量都难以望其项背。

      当今时代,大量关于保加利亚史前时代的论文如雨后春笋般问世,同时考古学家们也在铁铲的帮助让大量考古证据重现于世。让我们慢慢揭开保加利亚这个国家的历史面纱,把她神秘的一面展现在所有人面前。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保加利亚与巴尔干其他地方一样,经历过诸多时代。我们根据考古遗迹可以把保加利亚土地上的历史细分为: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20000年前)、新石器时代(20000-10000年前)、母系氏族社会时代(10000年前-前3000年)、凯尔特人与色雷斯人的时代(前3000-公元前后)、罗马统治时代(公元前后-6世纪)、斯拉夫人时代(公元4世纪-7世纪)以及保加利亚——斯拉夫人时代(公元7世纪以后)。实际上我们主要讲述的只是最后一个时代,但我们也不能把这一时代形成之前的历史丢掉,因为所有的历史都是环环相扣的。追本溯源是有益于我们更好的了解今日的保加利亚的。

      据考古证据显示,保加利亚最早出现人类是在10万年前的冰河时代。当时欧洲除西班牙外的其他地区基本全覆盖着厚厚的冰雪:从比利牛斯山到高加索山一线,冬天几乎可以占到一年的一半以上,动物们只能在洞穴中生活。让我们把视角对准巴尔干山脉——这个常年冰天雪地的地方,就可以发现保加利亚现存最早的人类遗迹——尼安德特人的遗迹。在巴尔干山脉有大量洞穴,在几个重要的洞穴里考古学家发现了燧石刮削器、三角形石刀、锯齿状器和小型手斧等。据考证当时的尼安德特人已经掌握了修理石核技术(搂挖技术和盘状石核技术),与这些石器并存的还有大量动物骨骼化石,可以从一个侧面证明由于技术的革新,尼安德特人的狩猎成功率很高。除此外,我们还发现了窝棚和炉灶的遗迹,更重要的是当时已经出现了骨针,我们可以放眼遐想一群爱美的人已经生活在这个世界中。因为与此相似的物品是首次在法国穆斯特洞穴中发现的,因此人们把这种文化定名为“穆斯特文化”(Moustier),制作的工具也就跟着叫做“穆斯特型”工具。由于该时代年代过于久远,造成发现的遗迹相当少,但依据这些却可以肯定:从这个时候开始,保加利亚的人类已经登上历史舞台。

      距今大约在3、4万年之时,一批新的人种从南方迁移到保加利亚,这些人是现代人直系祖先的一支,即晚期智人。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技术,远远超越尼安德特人的石器装备。他们把保加利亚的文明环境焕然一新,推进到磨制石器的时代。在一些洞穴中考古学家发现了端刮器、吻状刮削器和各式雕刻器等,更令人惊异的是骨锥和弓箭的出现,它们一下子丰富了原始人的生活,让制造武器成为可能,人们狩猎不再像过去那样艰难,效率大大提高。与此相伴的是岩画的大量出现,虽然至今为止保加利亚也没有发现像法国考古发现的那种抽象美丽公牛形象,不过现在所发现的岩画线条都极为优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也说明了人们已能把内心的东西充分发挥出来。与其他早期文明一样,在保加利亚也发现了刻画鲜明的小雕像,我们把它定名为 “维纳斯雕像”,其实准确说就是孕妇的小雕像,所以也有人叫它“丰产之神”雕像。在同时代的西欧、近东也有很多相似的古代文化遗存,考古学家们把这个时代的文化统称为“奥瑞纳文化”(Aurignacian culture),此文化以法国南部加龙河上游图卢兹附近的奥瑞纳克山洞而得名。

      距今1万年前的最后一次冰川期结束,地质时代进入全新世。此时大量动物灭绝,取而代之的是我们所熟悉的美丽现代动物。植物则从冰原和冻土地带获得解放,大量针叶林和阔叶林植物出现在保加利亚的土地上。温暖的气候促使动植物都逐渐北移,“奥瑞纳文化”时代结束,取而代之的是新石器时代文化。此时的人类遗迹更加明显,削制磨制石器大量出现,另外在保加利亚还发现了巴尔干最早的偶像女神崇拜和护身符,它们的身影现在都已经转移到索菲亚自然历史博物馆中。

      让我们把时钟拨到7000年前。这个时期由于生活环境和使用工具的改变,人口大量增加,人们开始定居生活,村庄也逐渐出现。此时的人们驯化了牛、羊和猪,并且出现第一次农业试验,小麦第一次出现在欧洲大陆。据现代考古证据发现,保加利亚当地几乎所有小麦都属于亚洲的舶来品,与新月地区的小麦属于同一品种。但因为气候的不同,小麦也慢慢变得稍有不同,我们把这些变异种类的小麦叫做独粒小麦(Triticum Monococcum),他们可以说是来自于巴尔干野生小麦与亚洲小麦的杂交品种。在该文化时期,保加利亚本土首次出现球腹长颈的瓶与罐,我们又称其为梨状瓶。其中的较精致者已有简单彩绘,在此基础上保加利亚先民又发展出了四足的钵形陶器。20世纪中叶以前这种文化曾被定名为“斯塔尔切沃文化”(starevo)时代,其来源于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附近的斯塔尔切沃遗址。但现在“卡拉诺沃文化”(Karanovo)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正式名称,卡拉诺沃位于保加利亚东南部新扎戈拉城附近,这里的文化堆积包括新石器时代、红铜时代和青铜时代各阶段。经过测定其年代约从公元前第6千年中叶至前第2千年。最早的发掘工作是由保加利亚考古学家米科夫和格奥尔吉耶夫于1936和1947~1957年进行的。

      继“卡拉诺沃文化”之后的是前期线纹陶文化(多瑙河文化)和后期温查文化,线纹陶文化是以多瑙河畔的线纹陶得名,而温查文化则得名于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附近的温查遗址。在这个文化时期,耀眼的光芒突然显现在保加利亚:

      那么这些光芒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先来看看下面的报道:

      1.1961年在罗马尼亚境内温查文化的塔尔塔里亚遗址发现了3块刻有图形的泥板,图形略近于两河流域苏美尔的早期象形文字(即苏美尔文字),从而引起广泛讨论。有人认为,从时代及地理位置看,这3块泥板的图形,似不可能受苏美尔的影响,很可能是在当地产生的。保加利亚原住民则比罗马尼亚人走得更远,6000年前不仅仅有泥板,而且出现了记录一年天像变化的历书。这部历书发现时是刻在陶制炉体周围的,从左至右,分成许多纵行,行距之间标月亮圆缺记号,以圆缺的三十天周期为一个月,并以赭红色在空白处标明全年为十二个月,一年为三百六十天。与一年差距的五天由灵巧的工匠们在炉子穿眼处作了五个记号,以便于与下一年循环相连。历书将十二个月分三个季节,同古埃及历书体系相似,而且时间也与其不向上下。

      2.2007年9月5日,保加利亚考古队在瓦尔纳附近的普罗瓦迪亚市郊发掘出欧洲最古老和最大的史前盐场,其最早开采时间可以上溯至7400年前。同时在该处还发现约30个保存完好的黏土容器,制作工艺相当精良。经测定这些黏土容器是用来过滤海盐的,主要造作方法是首先在内部放满海水,之后进行晾晒,储存在这些黏土容器中的海水经蒸发后,析出的海盐经由容器底端的孔倒出,海盐便被分离出来。

      3.1996年,塞尔维亚布洛克尼克遗址,考古学家发现6700年前的铜矿遗址,把欧洲人冶炼技术的出现年代提早了500年。在此之前,欧洲最早的铜矿是在黑海海滨的瓦尔纳,距今约6000年。

      从上面的报道我们可以看出,保加利亚人仅仅是在一登场时就与众不同,保加利亚的原始居民用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因此我们可以大声地说:保加利亚是早期人类文明发展的中心之一!

      该文化时代保加利亚主要是农民,但这些农民却并不完全是定居的,他们经常到处迁徙。从爱琴海边到多瑙河两岸,到处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从考古学家挖出的使用器具来看,那些人虽已开始定居,但由于终年的酷寒天气,只能以狩猎、捕鱼或饲养家畜为生,耕种土地成为了副业。因为是副业,耕种法便一直处于原始状态,即一块地只用一次,下一次用另一块地。这种浪费土地的耕种法,造成经常要到处迁徙寻找新的处女地。也正因为这种耕种法让保加利亚的原始居民周期性小规模迁徙,与巴尔干诸地区的人都有了联系,他们各自所发展起来的生产生活技术也到处互相交流。不久,由于人口的大幅增加,人们很难再找到好的处女地,生活方式便开始朝定居发展。多瑙河平原地区的居民首先走向定居生活,他们建立永久性农庄,由于在同一地点不停的改建,从而形成了大量的土丘和围墙。在南部城市新扎戈腊附近的卡拉诺弗遗址就是这种农庄的典型。在该遗址处我们共发现五个居住层,根据碳十四测定人们在这里连续居住至少1200年。因为定居成为普遍,区域性文化也就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原始的保加利亚一步步走向繁荣的时代。

      我们现在知道,保加利亚进入了铜器时代相当早。主要原因是保加利亚天然的铜矿充足,并不需进口铜矿石就可以进行冶炼。这段时期的保加利亚原住民冶炼的器具包括武器,也包括饰物,从出土的青铜器数量和质量上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保加利亚已经出现大量的剩余产品。剩余产品的增多带动了村与村之间的简单交换,大量交换的结果就是货币的产生。那时的保加利亚人已经开始使用货币,这一证据发现在保加利亚山区,考古学家居然在山区发现了来自于地中海的凿孔贝壳钱币。不过有件事还是令我们觉得怪异,那就是虽然交换已经发生,但保加利亚原始居民内部竟然没出现阶级分化的迹象!因此我们只能认为他们还处于母系社会末期。

      索菲亚博物馆展出了大量这个时代的各种用具,从这些用具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几乎所有用具都具有回纹或螺纹装饰,特别是雕像和陶瓶这一现象更是明显。比如在瓦尔纳附近曾经发现一座小雕像,雕像是用一个大肚子花瓶来塑造一个端坐的女性。花瓶的头部特别用贝壳嵌入,以表示该女性的眼睛,而瓶身上绘有大量的螺纹图,借以代表她所穿的衣服,或者就是直接代表她在身上的刺青。这件东西很可能是祭祀之用,用以表现古人对生产力的追求。但也有人认为这就是一件玩物,是给小孩子玩的。

      除物质生活的丰富外,农业也有了长足进步,此时外来的农作物被大量引进。比如小麦已经分化成两粒小麦和硬粒小麦。另一个原因是由于人们的定居,可以对耕种技术进行改革,因此耕种技术也逐步完善化。狩猎和渔猎虽然仍旧是一些部落的主要营生,但因为已经有农业部落和渔猎部落之间物品的交换,渔猎部落也能享受到地上的产出。保加利亚最早的房屋也出现于这个时期,这些房屋四壁是用泥巴砌成的墙,屋中间有一个圆顶炉灶,用以烘烤食物。跟据考古发现,我们可以判定他们在屋内使用的是木制器皿,不过木制器皿极易被腐蚀,随着时间都已风化殆尽,当前博物馆里展出的只有这些木制器皿的粘土仿制品。

      公元前2500年左右,俄罗斯南部草原游牧民族开始进入巴尔干半岛,保加利亚的早期部落文化时代结束。移民时代正式来临,一场新的变革迫在眉睫。

    • 家园 问个问题

      保加利亚人和阿提拉的匈奴人(匈人/胡人)有什么关系?我知道保加利亚人是保加尔人和斯拉夫人的后裔,但是保加尔人是匈人的后裔吗?

    • 家园 送花鼓励
    • 家园 【原创】第一卷 保加利亚的物质环境(第二部分)

      下面让我们来说说保加利亚人的饮食。保加利亚人的饮食一直就很有特色,让我们从种植的农业作物开始分析。

      总的来说,保加利亚的农业产品还是以满足生活需要为主。在山地地区多以种植亚麻、棉花、芝麻、土豆和各种水果为主;而在广阔的平原地区黑麦、大麦、燕麦等谷物作物;同时在寒冷的巴尔干山脉也有一些地方适合放牧。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地理分布,以及天气情况,让保加利亚人很早就开始建造蓄水池,以备地中海地区多变的天气,让农作物在干旱少雨的夏天也能得到充沛的水源。

      麦子是这里的主要农作物,远在希腊罗马时期就开始种植软粒的小麦,即使到现在小麦也是保加利亚人的主食。但后来因为阿拉伯人的扩张,带来了更好的作物,即前面所说的黑麦、大麦、燕麦等谷物,这些谷物虽然口感比原有的小麦类稍差,但产量比较稳定,适合于食用。不过,保加利亚沿黑海地区也有部分稻谷类作物和菜豆,但由于口感很差容易伤胃且播种量很小,所以一般用作家畜的饲料。如此的配置必然造成与其相适应的饮食。据拜占庭史料记载,保加利亚人很喜欢吃面包,根据各地区的农作物情况,各种麦类都能做成面包,但只有小麦做的面包做好吃。难怪13世纪的一位历史学家抱怨:大麦面包师农民的食物,像他这种地位的人实在是无法下咽。文献曾记载,保加利亚人曾使用牛车做面包,可是由于场面的战乱,从公元初年到18世纪末好像一直就没改变。不过也因为麦类的产量稳定,所以整个中古时代,面包价格一直维持在比较稳定的水平上。甚至于罗马人在3世纪还特别规定,城市里的高级贵族要经常为农民分配面包,作为自己的义务。后来在7世纪以后,这个任务逐渐落到了东正教会的头上,很多东正教徒就以这个为终身职业,救济穷人和乞丐,特别是大饥荒的时候,更是会加倍发放。12世纪以后,面包食用数量减少,肉类与动物蛋白摄入量增多,使得保加利亚人开始增加肉类的需求,面包发放也就是也也就逐渐萎缩。现代的保加利亚人与早期的保加利亚人饮食没有太大区别,但却与西欧人的饮食有很大区别。主要还是由于消费情况、饮食结构以及风俗习惯的不同出现的。现代保加利亚人通常是早中晚三餐,他们比较重视中餐及晚餐,其中晚餐为正餐。在菜肴搭配上荤素结合,但以加入香料的肉类为多,同时有餐前开胃酒和餐后甜点,食谱是很考究的。要说保加利亚人真的是荤素结合,在餐桌上还可以看到大量的蔬菜和水果。其中扁豆、卷心菜、土豆、黄瓜、青椒是必不可少的食物,各种豆类也常见于保加利亚人的餐桌。就像中世纪的烹调菜肴书籍所说,那时居民主食是面包、豆类和蔬菜沙拉,水果、鱼、奶酪家家都有,葡萄酒和柠檬汁是顿顿离不开的。保加利亚人特别爱吃草莓,所以草莓一直是水果中的主食,当然现在苹果也开始占据了保加利亚人的餐桌。在水果里,保加利亚葡萄的产量最大,开胃酒经常就是甜葡萄酒。

      保加利亚农业的发展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早期缺乏文字记载,所以我们只能从希腊罗马时期说起,在早期的我们只能根据现存资料以及考古证据进行估计当时的情况。首先我要说的一句话就是不能用西欧的农业状况来硬套保加利亚的农业情况,因为他们是完全不同的。在罗马时期,保加利亚正式成为罗马的一个行省,大量的罗马诺作业和根种技术也一起被带到了保加利亚。如手工作业的锄头和镰刀,但却没有犁和耙这些平整土地的工具,脱谷则是用牲畜践踏,没有精细的脱谷用具,此时的西欧人以及发展出了木制脱谷机。不过古代保加利亚人很会使用水力,现存的大量磨坊和水果碾压机显示了保加利亚人利用水力的高超技巧。当然耕地的方法是两块田的轮耕制,这和西欧人完全不同,西欧人是三块田轮耕,即一块种麦、一块种水果、一块闲置,第二年轮换。其实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罗马时期劳动力的严重不足,从未出现西欧的那种人多地少的状况,因此农业发展也非常缓慢。中世纪到奥斯曼统治时期的农民生活很清苦,我们有很翔实的资料可以说明当时的情况。此时人口增多,而且8世纪前期封建制在保加利亚确立后,保加利亚大公开始向拜占庭学习,并颁布了农业法律。此时以农庄为基本单位,农民们的居住区就是农庄的核心,包括住房、磨坊、谷仓、草垛、酒窖、饲料棚、车库等,在居住区的四周是份地、林地、牧场、打谷场、菜园、果园等,统称为生产区域。土地采用敞开耕作的方式,只有在收获季节才筑起篱笆防止牲畜啃食。如果出现土地纠纷,则以“古老的边界”为准。农民可以世袭自己的份地,但份地分配权属于村社。但如果出现农民逃离自己土地的事情,则由村社安排其他需为国家纳税的人来耕种。不管是谁耕种,政府都按“什一税”进行征收。从这里可以看出,此时的政府并不关心耕种土地的农民是谁,而是关注土地上的税收是否能收齐,同时在客观上也杜绝了土地荒芜闲置的事情发生,从一个方面上提升了国家的国力。由于拜占庭的文化的传入,政府也逐步完善了自己的管理,每三年队土地进行一次清查,让土地使用状况日趋合理。政府还立法对农民进行安置,严惩偷窃或毁坏他人土地劳动成果的行为,从一定意义上增加了农民种植农作物的积极性。虽然有法律保障,但农民的贫富差距其实很大。有一部分富农,不仅有自己的份地,还有替别人代耕的土地,甚至还可以放贷。他们不是地主,但已经开始向地主靠拢。另一部分贫农,则只有少量的份地,有些外乡来的农民则没有份地。再加上税收中的漏洞,贫富不断拉开距离。虽然如此,但这种制度刺激了经济和商业的发展,在保加利亚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索非亚、维丁和特尔诺沃都在此时成为重要的商业中心。此后,1396年保加利亚被奥斯曼征服,奥斯曼统治时期是保加利亚农业的一段黑暗时期。此时奥斯曼政府一改保加利亚原有的农庄制度,变成了完全的军事制度。农民被轻蔑的称为“赖亚”,即“牲畜”,他们在“斯帕西”领主的田地里干活,人身自由受到限制。这与当时西欧的封建制度很相似,但却比他们野蛮。“什一税”的税收变的更高,甚至到达了“二一”。在这之外还有人头税,以及一种奇怪的税。这种奇怪的税就是“出猎税”,即奥斯曼苏丹出外打猎时不愿出钱,所以一切开销都从农民身上出,最后就形成了这种税。因为奥斯曼人的横征暴敛,保加利亚的经济和商业逐渐萎缩,甚至连农业技术都退化到了耶稣基督时代的水平。当地人离开城镇,人口大为减少。也正因为如此,保加利亚才爆发了著名的“4月起义”,并寻求到了独立。1944年共产党取得政权后,一改小农私有经济,进行了合作化、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的发展。在第一和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保加利亚大量建设农业社,开始拖拉机生产。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农业社进一步扩大,全国93.2%的土地属于农业社,此时也开始进行电气化改革,逐步把不用电的保加利亚变为电气化的保加利亚。1958年,保共七大宣布,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在保加利亚确立。20世纪50-60年代,保加利亚建立了几座化肥厂为保加利亚农村每年提供几十万吨的化肥。60年代末,开始出现农工综合体,保加利亚农业与工业一起迅速发展。80年代中期,由于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推进,保加利亚政府把荒山和山坡地包给了农村社员,并在1989年提出把土地归耕种者无限期使用,农业总产值达到78.446亿列弗,比1939年增加了24倍。苏东剧变后,保加利亚也一起向右转。1992年通过了《农业土地所有和使用法》,规定了土地的私有化方式以及土地返还制度,而且对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也进行了照顾。农业形成以个人农庄为主,在此基础上发展新型合作社,即股份制合作社。2000年,由于希望加入欧盟,保加利亚加快了改革步伐,并从欧盟得到5000万欧元的补贴,政府也把农业建设列为头等大事,大量投资生态农业,并组织专门人员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2007年,保加利亚如约加入欧盟。小麦种植面积比2000年增加10%,其他粮食作物也有大幅度增长。但也同时出现了转基因食品以及农业人口的大量外流,经济下滑仍旧未达到剧变之前的程度。据2007-2008欧盟经济报告蓝皮书,保加利亚经济状况人是欧盟倒数第一。可见保加利亚农业生产还是任重而道远。

      说起保加利亚的风俗习惯也是与众不同的。也许我们和保加利亚交谈的最大不习惯之处就是他们的“点头不算,摇头算”了。这个习俗和世界上其他民族和国家相反,保加利亚人的传统就是表示赞同为左右点头,表示否定为前后点头。当然,现在的保加利亚人对于礼仪还是很重视的,他们在行走或工作时见到亲戚朋友或者同事都会打招呼说:“你好”,“早晨好”,“中午好”,“晚上好”等等,紧接着就问:“你怎么样?”在分手的时候会说:“祝你健康”,“祝你顺利”,“万事如意”等,对于长辈也会使用敬语“您”。现代保加利亚人的见面礼仪已经和其他国家基本相同,都是握手、问候、拥抱、亲吻等等,根据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礼仪。不过在保加利亚还要注意一点,那就是如果去别人家做客,一定要提前打好招呼,并且不能迟到,如果迟到就是对主人的最大不尊敬。在吃饭与喝酒之时如果要举杯,一定要目视对方,表示自己对他人的尊敬。在临走时不要忘记谢谢主人的款待,特别是还要夸夸女主人的厨艺非常好。在保加利亚,人的姓名基本全是由三部分组成,其排列顺序分别为:本人名字?父亲名字?父亲姓氏。平时只用称呼本人的名字和姓,妇女结婚后,要冠上丈夫的姓,即成为本人名字?父亲名字?丈夫姓氏(并且加上代表女性的a)。

      因为保加利亚是个多山且山脉呈平行分布的国家,所以在公路和铁路交通运输上也根据这个特点,具有横向互不连接的特征。其实这些横向的道路的基础原本来自于罗马时代,当公元前46年,这片土地被征服后,罗马人就开始对保加利亚地区的道路修建。因为这里恰好是罗马人所认为的农牧业交界线,并且还是罗马人的北部边疆,所以大量的军团被派往保加利亚北部的多瑙河沿岸,为了军事运输更加迅速,罗马人开通了从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到赛迪卡(索菲亚)的公路,尽管还只是石子路,但已经可以把大型的军需产品运输到多瑙河前线。可是在拜占庭帝国时期,也就是这条公路,让保加利亚人一次又一次的直接从多瑙河直抵君士坦丁堡的城下,对拜占庭帝国叫阵,也许这也是一种悲哀吧。在保加利亚的各处都可以看到罗马时代留下的遗迹。比如普罗夫迪夫这座城市,该城市已有6000年的历史。它原本是色雷斯人建造的,后来被罗马人所占领,当罗马人占领后,就对这个城市进行了“大理石化”修造。今天在普罗夫迪夫的各地都能看到罗马人的这些作为。要说其中最为著名的,应该是旧镇边缘小丘上建于公元2世纪,于1972年发现的古罗马剧场遗址。剧场里有些石柱、塑像至今仍在。围成半圆形的大理石观众席座位更是完好无损。如今,这座古罗马剧场每年都举办许多文艺活动,譬如夏季的威尔第音乐节(Verdi Festival)就是普罗夫迪夫一年一度的盛事。试想想:在地道的古罗马剧场听威尔第歌剧,那是一种什么感受?!再比如在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市中心发现的一座古罗马剧院:这座罗马剧院居然是在另一座古罗马剧院上面建成的!根据保加利亚国家文物研究所考古学家扎林?韦利奇科夫的研究,这是迄今发现的首例古罗马时期的“剧院下的剧院”。这座“剧院下的剧院”呈圆形,半径为27.4米,很可能建于公元2世纪末,剧场的地面是用河床里的石头铺就的。考古学家还在发掘现场找到了一些古罗马钱币、器皿和其他物品。后来的保加利亚国家则继承了这个财产,在罗马人的修建基础上又修建了大量的城堡和剁墙,从此开拓了保加利亚自己的文化氛围。

      保加利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修建则是从19世纪独立后开始的。1866年,保加利亚修建了第一条从鲁塞经过卡斯皮昌到瓦尔纳的铁路,这条铁路实际上是由外国援建的,主要是为了把保加利亚的农作物运输到黑海的码头而已。保加利亚真正开始自己修建铁路则是在20世纪的头20年了,在这一阶段,保加利亚共修建了3条主要铁路,即腊多米尔——丘斯滕迪耳线、特尔诺沃——旧扎果腊线和查雷伐利伐达——加布罗沃线。到1939年时,保加利亚的铁路总长度已经达到了5788公里。1944年以后,保加利亚又开始了双轨制、电气化的改造,在40年的时间里,修建了6497公里的铁路线,其中有2510公里为电气化铁路线。至1987年时,保加利亚的电气牵引机车货运量已经站到了货运总量的80.3%,剩下的则全是柴油牵引机车。到1987年为止公路则有3690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42公里。1987年的汽车客运量为23.8亿人次,货运量为91.7亿吨。东欧剧变后,因为保加利亚的资金长期短缺,所以造成很多铁路线年久失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保加利亚参加了欧盟和中东欧国家的“发展全欧洲运输走廊和全欧运输网的运输部长会议”。在会议上,各国代表决定:发展全欧洲运输基础设施是欧洲一体化的不可分割的部分;建设全欧运输走廊和运输网就是按欧盟的标准和要求把现有运输基础设施现代化和改造;对原有铁路和公路进行改造(新修的铁路和公路占很少比重),建设管理和运输信息系统,改进铁路运输系统的通讯和信息技术,改造海港基础设施和通讯系统。由于保加利亚所处的位置正好是连接欧洲和亚洲各个地区的交通枢纽,所以有包括全欧4号、7号、8号、9号和10号运输走廊等几项工程。每一个工程都包括铁路和公路运输线。工程建设包括桥梁建设、道路改造或建设。至2007年为止,已经完成了80%以上。等到这些工程完全竣工后,保加利亚的铁路和公路交通将会得到很大的改善,对于经贸关系、运输和旅游业都会有极大的裨益。保加利亚的航空运输业完全就是在苏联的帮助下发展起来的。在1947年6月29日,第一条由苏联援建的从索非亚到布尔加斯的航线正式开通,自此之后保加利亚正式有了自己的航空网。至1985年为止,保加利亚的航空总航线为115524公里,其中国际航线112864公里,这一年的航空总客运量为260.6万人次,总货运量为26428吨。剧变后的各保加利亚航空公司都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基本股份都以售出,机场也已经租让。目前,保加利亚共有10个航空港,其中4个为国际空港,6个是农业航空机场。今天,保加利亚的民航业务主要由巴尔干航空公司管理。同样,保加利亚的船舶运输业也是在苏联的援助下开通的。至1987年,年客运量已经达到46.06万人次,货运量为2588.8万吨。剧变后的保加利亚为了发展与周边各国的经济,正在维修和扩大在黑海上的两个港口:瓦尔纳和布尔加斯港。内航则是以鲁塞港为最大港口。

      今天的保加利亚旅游业同时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主要原因是保加利亚在调整经济结构的过程中把旅游业作为国家重点扶持和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 在2004年之时,保加利亚议会通过了一项旅游法案,该法案放宽了旅游经营和成立旅游代理的规定,取消了原许可证代以登记制。不仅如此,同时该法案还计划成立保“旅游署”,隶属经济部。这时的保加利亚也向希腊学习,主要以文化来取胜。他们的口号就是:“如果想看现代化的高楼大厦,那就请到别处去。保加利亚有的是风雅古朴的民居和历史悠久的教堂。”近年来,保加利亚政府在著名黑海旅游胜地建了大批现代化宾馆、饭店、浴场和娱乐设施;在各地高山建滑雪基地、生态旅游项目等。在黑海附近更是引资1000万欧元建高尔夫球场等旅游项目。作为欧洲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保加利亚历史遗迹甚多,如色雷斯、罗马时代和拜占庭时期的古迹,各地的古镇博物馆、众多的修道院、古城堡、各式古代教堂,有些景点就在市区,如罗马文化遗留下来的建筑群。目前保加利亚主要旅游项目有海滨旅游、浴疗旅游、山上旅游、滑雪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民俗旅游等。2007年1月,保加利亚正式成为欧盟成员。保加利亚旅游署发来的数据显示,2007年1月至9月,保加利亚入境游客总数4583330人,比去年同期增长7.4%,其中入境国家排在前列的分别为罗马尼亚、德国、希腊、英国、俄国、土耳其等,中国排名48位,总游客数为3961人。也许我们以后可以组团去保加利亚渡周末的日子不会太远了。

      第一卷总字数1139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