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投票【讨论】乾陵藏宝五百吨 —— 挖还是不挖? -- 愚弟

共:💬29 🌺54 新:
  • 投票信息

    单选,参与共: 122 / 30

    正方观点:条件成熟的话,希望宝贝能见天日,应该挖乾陵.
    19/6
    反方观点:别破坏文物,埋在地下比较安全,坚决反对挖.
    103/24
    已结束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讨论】乾陵藏宝五百吨 —— 挖还是不挖?

    据传说,郭沫若生前跟周总理提出:有生之年想看看乾陵里面的宝贝。周总理认为,乾陵的挖掘还是应该留给后人。

    近来,不甘寂寞的张五常先生又提出:永远不打开等于没有,而如果要打开,二千多年来最好的时机是今天。

    人民网因而设立了一个辩论坛:乾陵藏宝五百吨——挖还是不挖?

    一切,都缘于乾陵的诱惑。在这个素有考古界“三峡工程”之称的墓里,躺着是距今1300年的武则天,和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唐高宗李治,以及据云五百吨之多的瑰宝。一千多年了,多少人打它主意,可终因石固墓坚无法撼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半个世纪以来,发掘乾陵始终是个热门话题,随着我国考古技术的进步,让武则天重见天日的时机成熟了么?挖还是不挖?什么时候挖?该怎么挖?

    同时设立了投票站 ——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PK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http://202.99.23.13/debate/public/index.php?did=14

    张五常把“现在不挖”的观点意见无厘头地推向极端——“永远不打开等于没有”,然后是“如果要打开,二千多年来最好的时机是今天”。可是,不赞成现在开乾陵的没有说“永远不打开”;即使是“二千多年来最好的时机是今天”,那么从今以后的二千多年里或许有更好的时机呢?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看起来是,他是在金融危机里感到寂寞受冷落了,于是用荒诞逻辑来制造吸人眼球的话题,掀起波澜么! (Don't forget me!)

    我觉得-西西河-的读者群可能跟人民网的不太一样,所以也立一个《投票项目》在这里,看看听听大家有什么想法。人民网的辩论、投票是到五月十六日截止,我也照此办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武则天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自唐太宗始,唐朝诸帝多以山为陵,以乾陵最典型。众多的石像和梁山北峰的高大形体,共同构成了乾陵雄伟壮观的气势。远远望去,可看见乾陵的形状恰似一个横卧的女人。

    【长文联接】举世之谜:武则天之墓何时打开?(人民网 - 2006年07月12日)

    http://culture.people.com.cn/GB/22226/67940/67951/4582938.html

    • 家园 挖乾陵可有个说法。

      “踢寡妇门,刨绝户坟”两样一样不落,全占齐了。

    • 家园 同样的逻辑问张五常,要是他死了5年后给丫挖出来

      他愿意不愿意?

      这种给自己祖宗刨祖坟的卑鄙无耻能在我们的文化和新闻喉舌中泰然处之,也是中国千年文化之疾瘤。

    • 家园 有人图虚名

      他们图虚名,就是想自己开开眼,不惜破坏文物,不论文物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还有许多问题不能解决,就是保存上费用也是一笔很大的开支,不是放在地下安全节约。

      再说也不存在其时的史料不足而产生的补充资料的需求,还是不开为上。

    • 家园 【文摘视频】乾陵地宫探秘 揭开武则天传奇一生

      这是 CCTV10 的视频节目,长达30分钟,详细描述了乾陵的历史、现状。画面的质量很好,很清晰,为没有机会去乾陵的同学提供了很好的旅游信息。

      CCTV视频的原版:乾陵探秘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628-683)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624-705)的合葬陵,是陕西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陵园位于陕西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距古都西安76公里,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40公里。1961年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国家旅游局公布为AAAA级旅游景区。

      梁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高宗和武则天两帝的合葬墓就在此峰中。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中间为司马道,故而这两峰取名叫“乳峰”。

      乾陵是唐代皇陵葬制的典范,按照“依山为陵”的葬制,寝宫修建于海拔1047.9米的梁山主峰之中。整个陵园仿唐长安城格局营造,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富丽,堪称“历代诸皇陵之冠”。据《唐会要》记载,乾陵陵园“周八十里”,占地15万余亩。陵园原有城垣两重,内城置四门,东曰青龙门,南曰朱雀门,西曰白虎门,北曰玄武门,总面积约230万平方米。城内有献殿、偏房、迴廊、阙楼、狄仁杰等六十朝臣像祠堂、下宫等辉煌建筑378间。

      从乾陵头道门踏上石阶路,计537级台阶,其台阶高差为81.68米。走完台阶即是一条平宽的道路直到“唐高宗陵墓”碑,碑高2米,是武后为高宗所立,原碑已毁,现在这块碑是清乾隆年间重建的。这条道路便是“司马道”。两旁现有华表1对,翼马、驼鸟各1对,石马5对,翁仲10对,石碑2道。东为无字碑,碑上无一字。据说武后曾有遗言:“自己的功劳让后人去作评”,故此碑未刻一字。如今发现碑上刻有不少的文字,那是自宋金以后为后人所作。

      西为述圣记碑,俗称“七节碑”,碑高6.3米,宽1.86米,顶上一级为庑殿式顶盖,中间五节为碑身,下面镌刻着各种兽纹的是基座。碑身五节刻有8000余字,由武后撰文述记高宗的功绩,由唐中宗李显书写。有王宾像61尊,石狮1对,周围还有17座陪葬墓。“唐高宗陵墓”墓碑,高2米,是陕西巡府毕源为高宗所立,原碑已毁,现在这块碑是清乾隆年间重建的。此碑右前侧另一块墓碑,是郭沫若题写的“唐高宗李治与则天皇帝之墓”12个大字。

      乾陵附近还有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及懿德太子墓。

        无字碑

      千百年来,关于乾陵武则天的“无字碑”的来由,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千古之谜”。近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田亚岐、乾陵博物馆工作人员高发经考古研究,对“无字碑”提出了新的见解:“无字碑”当初立碑时已经拟好了碑文,但因各种原因碑文没有铭刻到墓碑上,而极有可能被埋藏在乾陵地宫里。

      无字碑通身取材于一块完整的巨石,镌成后高7.53米,宽2.10米,厚1.49米,总重量约一百吨。碑额有八龙垂挂,碑侧各有《升龙图》一幅。升龙长4.12米、宽1.19米。碑座阳面的线刻画为一幅长2.14米、宽0.66米的《狮马图》。《狮马图》之马屈蹄俯首,悠游就食,雄狮昂首怒目,威严挺立。无字碑之雕刻精细,高大雄浑,不失为历代碑中巨制。

      无字碑因其“无字”而著称,所以历代对于后来的刻文题字都未重视。地方志仅记有“在述圣纪碑之东。”旧志云“于阗国贡者,向无字。金元后,往来登眺,有题咏诗篇刊其上”。《雍州金石记》载:“碑高三丈,厚六尺余,阔几一丈。碑侧镌龙凤形,其面及阴俱无字。”等寥寥数语,而且谬误层出,与现碑之形制尺寸及镌刻纹饰极不相符。至于题咏内容,详细的资料记载几乎没有。近代对于该碑偶一提及,不是“于阗国贡者”,就是“无字的原因”和“为谁而立”,很少涉及碑石题词内容。至于究竟是因武则天遗言“已之功过,留后人评”故不书字,或因武则天“德高望重,无法可书,留后人评”而成无字碑,均无充足的史料佐证。

      长期以来,由于风雨的侵蚀和人为破坏,使得这块精美的碑石上的题字已斑剥脱落,亟待保护。无字碑题词共四十二段,阳面三十二段,始于北宋,终于明。明代以后无字碑碑身仆倒,直到1957年维修扶直,再未有人题词。

        永泰公主李仙蕙墓

      永泰公主李仙蕙,字秾辉,生于垂拱元年(685),是中宗李显的第七女,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孙女。李仙蕙端庄艳丽,"使桃李之花为之逊色",且才智聪慧,生知百行,中宗极其宠爱,封她为永泰郡主,食邑一千户。久视元年(700),嫁于武则天的侄孙魏王武延基。大足元年九月(701)她与其夫武延基及其兄李重润窃议朝政,被张昌宗、张易之兄弟密告,武则天大怒,害死了李仙蕙等人,她死时仅十七岁。神龙二年(706),中宗复位,追封其为永泰公主,将尸骨由洛阳迁来陪葬乾陵。

      永泰公主墓虽已被盗,但遗存的殉葬品还相当丰富,共计1046件(壁画不计)。可分为俑、金属器物、石刻、陶瓷器、壁画5大部分,其中以三彩制的俑和器物、墓室壁画最为精彩。

      墓中俑类可分为陶俑、三彩俑和木俑三类,总数878件,是遗存文物中数量最多的一种。700余件陶俑有天王俑、镇墓兽、男骑马俑、女骑马俑、男立俑、女立俑、胡人骑马俑、男骑马奏乐俑和动物俑各种造型,大都施彩。三彩俑的造型也很丰富,有男、女骑马俑,男、女立俑和三彩马、胡人骑马俑。总数近70件。30余件木俑全是男立俑。俑的服饰色彩艳丽,斑驳陆离,非常引人注目。

      永泰公主墓的壁画是特别精彩的一部分文物。壁画几乎布满了墓道和后墓室的四壁、顶部。这些壁画可分为六个部分: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前室、主室。因墓葬被盗时挖有盗洞,甬道全都积满淤泥,一些壁画为泥所没,另有部分剥落,保存较好的是两室壁画。  

        乾陵博物馆

      乾陵博物馆设在乾陵陪葬墓——永泰公主墓陵园内。墓园四周有围墙,南墙外有石狮、华表、石人等。封冢以下为墓室。墓早年被盗,但仍出土金器、银器、陶俑、三彩俑、瓷器、铜器等1300多件。墓壁保存大幅的仪仗和侍女图壁画。乾陵博物馆收藏陈列着永泰公主墓和乾陵其它陪葬墓出土的4000多件文物。

      责编:刘海丰

    • 家园 不赞成挖

      当年去过乾陵,那叫一个壮观,一口气爬到山顶,拍了照片就下来了。

      现在挖开,难道就是为了看看宝贝?看了又如何?出土的那些宝贝都看不过来呢!再说了,倘若把好好的王羲之大作给毁了,难道张五常之流能再给写一个不成???

    • 家园 不支持挖

      现在造假技术这么高,挖完之后被有心之士拿去克隆呢把假的留下呢,真的卖呢他们得利怎么办,或者随便应付点什么出来,把好东西都给换走呢怎么办,谁看得住啊。

      有那功夫精力把现在已经出土的好好保护呢比在那惦记地下宝贝强,张这个人

      技术挖掘总有成熟的那一天,却不是当下

      儿孙自有儿孙福,留给他们琢磨吧

    • 家园 证明历史文明的证据已经够多了,没必要再用

      挖坟掘墓来证明自己野蛮。

      墓里的那点儿东西,至于眼红吗?许多人惦记那里面的宝贝,我总觉得是小家子气。

      不看一眼古人的好东西就会死不瞑目的人,堪比一些不吃点儿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就会抱恨终生的人。

      我再说点小气话:挖出来又不能卖钱,还得花钱保管,犯得着吗?

    • 家园 不赞成挖,事实上现在的考古及保护力量搞抢救性发掘都搞不完
    • 家园 不赞成挖

      网上赞成挖掘乾陵的网友,可能大部分是出于好奇,想看看到底有些什么宝贝。如果真的出土大量精美的文物,那保护又成了一个难题,要是打开了墓室却得到一个“无字碑”一样的结果,那乾陵没准就成了没爹疼没娘爱的野孩子了

    • 家园 这个要留给真正的专家来决定,张五常考古砖家不算

      大家都说留在地下可以保护文物, 但也可能加速了文物的损害呢?

      建议试探性的发掘再做决定。

    • 家园 不挖,坚决不挖

      人民网和河里的趋势相差很大阿。

      不挖不挖。放里边难道就烂掉了?拿出来被专家研究研究然后哪天就失踪了。。

    • 家园 完全同意楼主对张五常的看法

      让他自个玩去呗,我们在这投什么票凑什么热闹啊。

      看不过眼那么些媒体也帮着张五常炒作,都已经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还帮他翻什么浪了,没素质啊没素质,难道真没新闻可以做了吗。

      当年郭沫若他们要挖明陵的时候,也打的是“现在技术进步了、国家稳定了、可以对文物有更好的保护了”之类的幌子争取国家同意他们开掘明陵,参见这篇文章外链出处,结果呢,本来想挖长陵最后居然挖到定陵去了。就这种水平还敢号称能够更好的保护文物。当时还用的是传统的盗墓的手段,挖个洞坠人下去探墓。最后发掘出来的丝绸由于保护技术不过关,现在还在冰库里藏着呢。(其实估计很多都已经毁了,看到有文章提到当初的人员连正反面都分不清楚,居然把有些丝绸的正面给糊了起来,在服饰专家沈从文发现后,还砌词狡辩说是为了研究反面花纹)

      近年来保护发掘的一些古墓也不过是老老实实的从上到下给一层层的揭土,把当初人家怎么埋的反过来做一遍,具体可以参考北京老山汉墓和秦公一号大墓的发掘,这些网上都有图片和视频。

      同比对照一下埃及的考古发掘,经过这么多年来的埃及热,现在那里的考古技术可以说是代表了全球最高水准吧。曾经看过一个介绍,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一个从未打开过的古墓,他们在墓外建立了多打7层空气过滤室,由外到内逐渐改变空气的组成。当考古学家或者机器人穿着全密封的防护服进入到古墓内部时,里面的空气能仍然更数千年前密封时一样,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墓里的文物不因环境(气、光、热、压等)的变化而收到损害。

      再回头看看当初对定陵的发掘,简直是对文物的破坏,而且实在太简陋了。更可惜的是当初出土的明神宗皇帝的尸骨更是在文革中被红卫兵当作最大的封建地主头子抬出去泼上汽油烧掉了。这种保护发掘,不做也罢。

      技术总是不断进步的,现在我们看上面提到的那种7层气室的技术觉得很先进了,也许再过20年回头看看这项技术可能像小儿科一样简陋。

      一个稳定的环境对文物是最好的保护,乾陵里的环境经过上千年的变化已经相当稳定了,这种情况下还是把文物继续放在里面比较好。

      我们国家现在通行文物发掘规矩是只保护,不发掘。即使有发掘只是保护性抢救性发掘,比如发现墓已经被盗了被打开了这种情况下去抢救性发掘,我觉得这就相当好。好事不要都做完,还是把这些地下财宝留给后代子孙在条件更成熟时去发掘吧。我们的义务是把这些地下财富保护好,不要让它们因为周围的环境开发而收到损害,也不要让盗墓贼把黑手探向它们,完完整整的把它们传给后人吧。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