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人物史观和力量史观的碰撞——史、九庐山会议读后 -- 达雅

共:💬61 🌺220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人物史观和力量史观的碰撞——史、九庐山会议读后

    史文恭和九霄环佩都在写庐山会议,写得都不错。——请恕我不能违心地给两位更高的评价,例如“优秀”、“杰出”之类。我发这篇帖子,已经做好了得罪两位及其粉丝,被丢草短封甚至被赶出西西河的准备。

    1 人物史观和力量史观

    史文恭的《那年庐山》已经写了很久了,送花的很多,不买帐的也颇有不少。最近九霄环佩终于写了《历史学中的逻辑学和哲学:从庐山会议谈起》。读完以后,我的感觉是,两位的史观完全不同。

    史文恭的《那年庐山》是人物史观,人物是历史事件的中心,通过人物的活动来记录历史。这是中国传统史学的路数,自太史公以来,廿四史都是纪传体。这一路数的好处是,可读性强,人物栩栩如生,《那年庐山》得花如许,表明史文恭已经在这方面有所成就,得到诸多河友的认可。

    人物史观的问题是,同一事件在不同人物那里都牵涉到,就会产生信息不足或彼此矛盾的问题。前者例如《三国志》写赤壁之战,材料散在多处,即便费牛劲凑在一起,这场大战的许多基本问题也还搞不清楚。后者例如司马迁写秦始皇的出身。

    九霄环佩的《历史学中的逻辑学和哲学:从庐山会议谈起》走的是力量史观的路子,或者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是大图景(big picture)。其特点是,画上时间空间坐标,然后把各方力量消长画上去,历史事件的大轮廓就出来了。其优点是,方法上比人物史观更科学,不太依赖研究者的好恶与才能,缺点是可读性不够好,容易搞成枯燥的科研八股文。

    2 史文恭的贡献·彭德怀

    史文恭的《那年庐山》,着力刻画了彭德怀,而其中最重要的贡献就是,考证出了彭德怀上庐山“上庐山只是一次正常的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参加者,而不是怀着忧国忧民心情的上谏者”,“在庐山的表现,并不是有计划的,而是一个在各方面推动下的产物”。

    历史研究犹如破案,需要穿过重重迷雾去探索真相,而历史人物们在历史进程中又总是对后代的研究者进行着反侦察。史文恭揭示出彭德怀上庐山时的真实动机,也就揭示出了,在这三十年里,当局及其盟友实行了卓有成效的反侦察,这决不是什么“后来评论者口中渲染”这么简单的。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必然是,“他们还隐瞒了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史文恭沿着这个逻辑线路走下去,是可以取得更好的成果的。

    3 史文恭的缺陷·毛泽东

    官修历史中,彭德怀的对立面是毛泽东。史文恭则更进一步,把庐山会议写成了彭德怀和毛泽东两大主角的感情戏——当然,这里的感情与性无关,是同志的友谊,共事的烦恼,历史的积怨,等等。

    问题是,毛泽东在处理党政军问题的时候,感情占多大分量?

    毛泽东的史观,是标准的力量史观。早在写《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时候,阶级分析、群众路线、力量对比就已经成为他思考的范式,并保持终生。可是,在《那年庐山》里,我们看不到那个我们熟悉的、精于力量对比分析的毛泽东。

    难道毛泽东在庐山忘记了力量对比分析了吗?我认为不可能。多年以后,在打倒罗瑞卿的过程中,毛泽东仍然表现出了极为娴熟的力量分析能力。难道庐山使他失去了这种能力?

    4 九霄环佩的贡献·他们

    九霄环佩在《历史学中的逻辑学和哲学:从庐山会议谈起(上)》中有这么一条:

    9)七月二十二日,柯庆施、李井泉对纠“左”不满,柯认为彭的信针对总路线,针对毛主席,需要毛主席出来讲话。注意,这又是一派观点。

    我猜测,“注意,这又是一派观点”是九霄环佩加的,这句话是力量史观的凌厉一击,打在了要害:参加庐山会议的,不只有彭德怀、毛泽东、张闻天、黄克诚……还有他们!

    都说庐山会议早期是神仙会,可那要看对谁。对毛泽东、彭德怀是,对柯庆施、李井泉这些人就未必是。会议的主题是“纠左”,被“纠”的这些位,心情只怕不比后来的“反党集团”诸位轻松。他们也是出生入死的老革命,他们也是一心为党和人民,兢兢业业工作在第一线,结果成了“左”,要被“纠”,这是什么滋味?凭良心讲,换你我处在这种局面,怕是要说一句“不干事情的纠干事情的”。

    我缺乏关于这些人庐山会议期间言行的资料,但显然,庐山会议的转向、升级,是他们景遇的转折。“毛主席本来被你们忽悠来揪我们的,现在站我们一边了!”“你们几个也有今天!”人生之快意,莫过于此。

    因此,如果真要重现当年的历史,绝对不应该少了“他们”。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送你第六十朵花!!兼谢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二十多天了,第一次有宝啊,激动得俺热泪盈眶啊~~~

    • 家园 躲在达雅这里说几句

      【首先声明,俺对老毛的眼光手段都是佩服之至,所以看法很可能有偏向】

      主文与回复都看了一下,俺的看法是,既不完全赞同史MM的人物史观,也不完全赞同达雅的力量平衡说。

      老毛是个改造中国社会的人物,这个改造是很彻底很难为当时人所想像的;老毛不仅是个理论的提出者---象马列那样,而首先是个实行者;这样的话,就不可以书面提出一个理论然后交给他的同志们去实行。。。结果是什么呢?就是他的同志经常想不透毛的所作所为目的到底是什么。。。毛其实是在为下一步作铺垫。

      但是,毛也没有上帝那样的本事--念个咒语啥的就把其思想印到他人的脑子里了,也没有本事一锤子就把所有的旧东西砸个稀巴烂。。。毛所作的是,用撬杠来撬。。。 东撬一块西撬一块,利用各个板块之间的互斥,来拆掉旧有的结构。。。当上层的结构拆得差不多了的时候,才能够解除民众头上的桎酷才能够发动文革。

      所以,毛绝不是无原则地无方向地机械地搞力量平衡,也就是达雅说的力量对比分析。。。当然,毛也有退缩的时候,但好像从没有战略性的,也就是原则性的退缩。

      • 家园 反对邪恶的铺垫论

        我认为,老毛固然是极其善于使用撬杠的,但他的撬杠是在力量地图的引导下工作的,他只能在力量平衡允许的范围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他东撬一块西撬一块,并不是为了给“文革”这个终极目的做铺垫,而更多地是事到临头的不得已。本来开会“纠左”,最后纠出了“反党集团”,这肯定是老毛没想到的。这时候他肯定是很郁闷地处理这一意外局面,根本不会有搞“文革”的任何念头。

        换言之,老毛的想法不被理解是因为,他面对局面能看三步走一步,而他的同志和敌人只能看一步走一步甚至走一步是一步。在庐山会议前后,他并没有一个搞“文革”的终极目标,因此也就谈不上任何“铺垫”。所谓“铺垫”,那是邪恶地事后倒推的结果。

        • 家园 历史是连续滴。

          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 家园 毛当然不是上帝...

          不可能事事都是毛"设计"好的, 某些情况,只是利用并推动...如果某些"板块"有可能撼动党的根基,那么就是毫不犹豫毫不留情毫无余地地打击~

          所有这些,俺不仅仅是指庐山这件事...仔细想一想吧; 比如,毛似乎就曾后悔对高岗打击过重...76年后, 一个对毛的指责就是"拆散"了党的结构(大意): 在其它没用"远大目标"的同志来说,这自然就会被认作仅仅是"争权"啥的~

          另外再想一想,毛为啥宁可不制止大放卫星也要"保护人民积极性"? 这难道不是一场全民大运动的前奏与检验么?

          • 家园 不制止放卫星我可以解释成力量平衡的结果

            在全党上下全国上下大放卫星的情况下,老毛完全没有力量去制止放卫星,虽然他对此很不满,说:“我是种过田的”,“娃娃,摔下来很重的。”但是,粮食卫星既然放出来了,你要把他摘下来,那对面可就是从普通社员到分管副总理的整个农业战线了。

            事实上,关于粮食产量,谭震林还专门写文章和老毛论战了一把呢。

            • 家园 期待包子

              “事实上,关于粮食产量,谭震林还专门写文章和老毛论战了一把呢”

              这个请补充一下,^_^,很有兴趣

              • 家园 谭老板作品《论我国今年夏季的空前大丰收》

                发表于1958年8月11日《人民日报》,放了夏粮增产69%的特大卫星。

            • 家园 正如俺一开始就声明了。。

              。。。俺们都是在按照自己的理解在“解释”~

              另外,文革也绝不是一夜之间从天上掉下来的。

              • 家园 但是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老毛“大跃进”完了就构思文革呀

                • 家园 咳~ 49年以后的历史要连续地看

                  俺不敢说什么时候毛开始“构思”文革的。。。这个毛对谁也没说过。

                  从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到四清之后,毛支持基础人民的“革命热情”的迹象越来越明显了。。。一直到大放卫星,基层民众才有史以来第一次的大规模动员起来参加社会改造。。。俺相信这个给了毛发动民众的信心,促使毛下决心发动文革;在这之前,不过都是预演;没有这些预演,俺相信神武如毛者,也不敢轻易点燃这堆大火。

                  甚至,庐山会议也促进了这个进程:毛对党内的左右派都彻底失望了;在庐山会议中,左右派都没有显示出反省自己,带领人民继续革命继续建设的能力与胸怀,有的只是互相攻迂。。。毛认为只有发动民众才能改造党内日益呆板落后的官僚阶层。

                  至于先打到谁后来又打到谁,看起来似乎是眼花缭乱,搞不清谁才是正确路线。。。其实脉络非常清晰:整个党的官僚阶层都在被打到之列;区别只不过是今天使用这一派明天使用那一派,这样就解释了为什么所有“当权派”最后都被打到的局面。。。彭不过是因为第一个出头,适逢其会罢了;其实,毛对于是否拿彭第一个开刀还是犹豫的~

                  ....忘了达雅对俺那个文革的帖子是何看法?

                  鳕鱼:【原创】鳕鱼邪恶之最:为文革唱赞歌?----兼致北宸等台湾网友

                  • 家园 我反对的就是这种“事后连续地看”

                    本来毛泽东和他的战友是在没有路的地方左弯右绕披荆斩棘走出一条路来;你们“事后连续地看”,就看成了他是直奔终点而去的。

                    另外,我那篇为“文革”唱赞歌的帖子,等有空了继续写。

      • 家园 比较同意鳕鱼的观点

        即使是他自承是重大原则上的让步的那次(给江青所写的那封信里所说的),也不能完全说是真正原则上的让步。

        至于很难为当时人所想像这一点,更是同意,相对来说,林彪对此的理解是较为突出的。

        毛晚年(75年7月28日)读陈亮的《水调歌头》(登多景楼) ,号啕大哭,所为者何?正为此也:

        《水调歌头》

        (登多景楼)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

          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

          一水横陈,连冈三面,做出争雄势。

          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

          凭却江山,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

          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补一 反党集团演化方程

      大家的反映比我预想的好得多呀,人来疯一把,补一段。

      庐山会议中,忠诚的共产党员彭德怀等被打成了《彭德怀同志为首的反党集团》这个过程很有代表性,我们从中可以归纳出毛泽东时代“反党集团”的演化方程,大家不妨把各个“反党集团”代入检验是否成立。我是觉得基本都对得上,而以庐山会议最完整。当然了,是“基本对得上”。

      step1: 有一群人,姑且命名A方,因为种种原因,得意忘形,严重损害或威胁了另一群人的利益。第二群人姑且命名为B方。这个局面的特点是,A方表现活跃而抢眼,B方拥有更强的政治力量和政治运作水平。

      step2: B方巧妙地接近毛泽东,设法寻求毛泽东的支持。这时的特点是B方在行动,A方浑然不觉。B方的手法是“谈话”“告状”,而毛泽东几乎就立即倒向了B方。读得多了觉得老毛真是老糊涂了,谁告状他都信啊。后来想想,这一方面是因为B方手法巧妙,能从左右,砍不砍红旗,社会主义未来这些毛泽东非常敏感的点上打动他,另一方面,实力强大的B方其实是在要求毛泽东摊牌,“要我们还是要A方?”

      step3: B方在某个特定关键时刻发难,指责A方"反对毛主席",双方辩论(有的干脆省掉辩论,直接拿下)。这时的特点是,B方挟毛主席打A方,A方苍白地辩护“我没有反对毛主席”。毛泽东站一边看,顺便挑动一下,说说“历史上三分合作七分不合作”,看双方力量对比,掂量最后搞掉谁保下谁。

      step4: B方胜利,A方被打成“反党集团”,头头下台。毛泽东和B方从A方分子中找一些能用的,“批评帮助,治病救人”,最后“过关”。一个“反党集团”就这样诞生了。

      因此,各个“反党集团”其实并不反党(林彪集团暂不论),他们的对立面也完全知道他们不反党,但更知道只有把他们打成“反党集团”才能让他们下台。

      正是:

      “不搞派性”是派系高手的通行证;

      “反党分子”是忠诚党员的墓志铭。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