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般若之城(上) -- 燕青

共:💬25 🌺10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般若之城(上)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诗经·国风·卫风·伯兮》

    前段时间到了沈阳,顺途经过了般若寺(读音:勃勒寺),据说: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由高僧古林禅师创建。这古林禅师祖籍长沙,据说是大明朱氏之后,最初在四川出家为僧。大约清初被发配来到盛京,并在此修建寺庙,已便修行。此寺初建之际规模不大,后经多次扩建后修缮,特别是1924年(民国十三年)高僧炎虚接管般若寺之后,进行过一次大规模修建。当时此庙因年久失修,破损严重。炎虚为修此庙,四出募化 游说,并得到军政各界的资助,奉天省省长翟文选捐修藏经楼;军政要员杨宇霆亦提供支持;居士王琅川修山门、大殿及配殿等等。以至有今日的规模。

    现在的寺宇占地3600余平方米,做坐北朝南,分为东西两座院落。前为天王殿,供四大天王、弥勒佛、韦驮,殿两侧有角门,院内正殿曰大雄宝殿,内供三世佛、观 世音、文殊、普贤菩萨。殿后有东西配殿和藏经楼。东院,有祖师堂三间、东配房三间、门房两间等建筑。所有建筑均为硬山式,青砖灰瓦,朱红地仗,檀枋彩画, 古朴典雅。

    听当地人介绍,般若寺系佛教名僧十方丛林,海内外颇有名气。只是名称的由来,因为历史较为久远的缘故,已经搞不清楚了。后来,我倒是查了一查关于般若的典故。

    所谓“般若”,是一个佛教词语,为巴利文 Paā 的音译, 梵文是 prajā,意为“智慧”。但此智慧并不是我们日常所说的"聪明智慧",而是指洞视彻听、一切明了的无上智慧。为了跟普通的智慧相区别,所以用音译而不用意译。“般若”的古音现代人很少知道,但念成「巴尼亚」,将“尼亚”缩合成一个音节,是比较准确的。

    研习佛法的人告诉我,般若只是简称,摩诃般若才是全称,“摩诃般若即是大智慧,大到什么程度?它是一切世间智慧的本源和实性。世间的智慧,虽不是般若的原态,但却也离不开般若,因为「烦恼即菩提」,当我们感受到烦恼的时候,就证明我们有生命、有觉性(菩提)。如果是没有知觉的植物人,还会有烦恼吗?”

    由此,我对般若也有了兴趣,因为所谓哲学,讲的不就是一种智慧吗?但研习佛法的人又打趣道:“《金刚经》上讲:「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而般若妙用,只是在一切,著不得一点,一著就落住了。”

    他讲得过于高深,但我只听懂了一点,即:凡讲到般若,只是说心的灵用,绝无定法,不可测知。你用意识去分别它,就不见了。正如龙戏大海,翻腾飞舞,没有你捉摸处。只有像我这样凡未曾深达实相的人,才往往好谈般若。正是因为功夫不深,才不觉流入于妄谈般若的病。

    后我又听说,在日本,般若却并非佛教中的智慧,而是传说中的一种鬼怪,更确切的说应该是一种怨灵,而这怨灵据说是因女人强烈的妒忌怨念所形成的恶灵(女人真可怕)。

    百度知道上也说,日本的般若住在深山中,每到半夜就去吃人,是一种专门抢夺小孩吃的女鬼,而且她会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可怕笑声。日本著名的《源氏物语》中所谓《葵上》就说的是日本的般若鬼故事,大概说的是平安时代,曾做过皇太子妃的“六条御息所”,因为早早失去了丈夫,后来就爱上了眉清目秀的贵族子弟光源氏,但光源氏不久就对她冷淡了下来, 所以她非常苦恼,因此开始嫉妒光源氏的正妻葵上,后来不幸的六条姑娘更变为般若,使葵上处处为难。

    看来中土的般若流传到了化外总要出一些变种的故事。但在美国,这种般若也自有其趣味,绝不可小觑。华尔街就有一条俗谚,说:“只要一种资产能够产生稳定的现金流,就可以将它证券化”。这就是美国人的般若。

    在美国,到处流传着资产证券化的神话。他们说,资产证券化是经营之神,它可以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自由买卖的证券的行为,使其具有流动性。换言之,资产证券化的核心原理,就是把那些正处于发展上升期、工资流现金流充沛、收益稳定、信用记录良好、业绩优良却又需要资金扩大生活和生产规模的个人或企业,根据其职业或所在行业的发展空间及市场规模,通过对其预期经营收益的计算,预测其未来三或五年的现金流,利用经营租赁的方式,将其债务资产打包成一种有价证券推向市场以获得运营现金的一种方法,也有人称之为 “奶牛银行”。所以,资产证券化表面上看是以某种资产为支撑,实际上是以这种资产的现金流为支撑。

    这种资产证券化,当然是美国人的大般若了,曾被誉为“20世纪金融市场最重要的创新之一”,已成为世界各金融机构转型方向和盈利的重要来源。其特征:

    1.资产池( Assets Pool)的构造。商业银行将不良资产以其账面价值真实出售给资产管理公司(AMC),从而使得不良资产与商业银行的其他资产风险隔离。

    2.SPV (Special Purpose Vehicle)的设立。资产证券化成功与否取决于高效低成本的交易机构,而交易机构的关键环节是特殊目的机构(SPV)的设立与运作。

    3.证券产品的设计。不良资产的主要风险是违约风险,所以设计债券时应确保投资者在购买债券后本息偿付的安全性和及时性,为此可利用信用分档技术在不同债券之间分配信用风险。

    再回过头来,我们看一下一次完整的证券化融资的基本流程,那就是:发起人将证券化资产出售给一家特殊目的机构 (SPV) ,或者由 SPV 主动购买可证券化的资产,然后 SPV 将这些资产汇集成资产池,再以该资产池所产生的现金流为支撑在金融市场上发行有价证券融资,最后用资产池产生的现金流来清偿所发行的有价证券。

    我们再举个例子,就可以简单通俗地了解一下资产证券化:

    A:在未来能够产生现金流的资产;

    B:上述资产的原始所有者;信用等级太低,没有更好的融资途径

    C:枢纽(受托机构)SPV;

    D:投资者。

    资产证券化——B把A转移给C,C以证券的方式销售给D。

    B低成本地(不用付息)拿到了现金;D在购买以后可能会获得投资回报;C获得了能产生可见现金流的优质资产。

    投资者D之所以可能获得收益,是因为A不是垃圾,而是被认定为在将来的日子里能够稳妥地变成钱的好东西。

    SPV是个中枢,主要是负责持有A并实现A与破产等麻烦隔离开来,并为投资者的利益说话做事。

    SPV进行资产组合,不同的A在信用评级或增级的基础上进行改良、组合、调整。目的是吸引投资者,为发行证券。

    总之,任何一项成功的资产证券化必须要对基础资产进行成功的重组以组成资产池,并实现资产池和其他资产的风险隔离,同时还必须对资产池进行信用增级,所以资产重组、风险隔离、信用增级是资产证券化的三大基本原理。

    这种资产证券化技术,在美国的初期阶段,仅限于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之后,又被广泛地运用于商业银行各类表内资产;现在的美国资产证券化已经遍及企业的应收帐款、租金、版权专利费、信用卡应收帐、汽车贷款应收帐和消费品分期付款等领域。可以说,今天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已经成为美国资本市场上最重要的融资工具之一。

    进化和升级后的资产证券化,是指某一资产或资产组合采取证券资产这一价值形态的资产运营方式,不但包括存量的实物资产,而且也包括可获得社会承认的信用资产,至少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实体资产证券化:即实体资产向证券资产的转换,是以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为基础发行证券并上市的过程。

    (2)信贷资产证券化:是指把欠流动性但有未来现金流的信贷资产(如银行的贷款、企业的应收帐款等)经过重组形成资产池,并以此为基础发行证券。

    (3)证券资产证券化:即证券资产的再证券化过程,就是将证券或证券组合作为基础资产,再以其产生的现金流或与现金流相关的变量为基础发行证券。

    (4)现金资产证券化:是指现金的持有者通过投资将现金转化成证券的过程。

    但无论何种形式,其核心总归是一样的:这些资产必须能产生可预见的现金流或者说能够找到令市场信服的说法,让你未来的收入提前变现,或者说寅吃卯粮、用未来的收入质押今天的入不敷出的好办法。

    听说当时对资产证券化的评价是:“资产证券化不仅降低了金融机构的风险,极大的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资本运营能力,而且还通过对初级产品的加工,提高了贷款组合的质量,分散了风险,使证券的担保人和投资人等众多市场参与者丛中获得可观的收益。资产证券化是世界近年来最重大的融资机制创新。”

    果然好一个大大的美国摩诃般若。所以有人感慨地道:“美国经济,是全球最大的一张信用卡”。此言可谓一语道破天机。

    以2005年的经济数字为例:

    “2005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达 12万4,866多亿,相当于整个欧盟的国民生产总值,在全球生产总值中所占的分额超过了四分之一。在全球五百强大企业中,美国拥有176家。其中,前 100家超强大企业中,美国独占34家。在全球品牌500强中,美国几乎占了一半,有249个品牌,其中前六名顶尖品牌全是美国拥有。在资本市场, 2005年,全球的资本流动大约有70%流进了美国,每个工作日有26亿美元流入。”

    而“在消费领域,三亿美国人构成了全球最大的国内消费市场。美国每年人均能源消耗量是全球平均水平的9倍,温室气体排放量是全球平均水平的8倍。这些基本事实 说明,美国实实在在是当今世界无人可比的经济巨人。但在另一方面,美国经济又象是建筑在沙滩上的虚幻神话。2005年,美国的经常项目收支赤字约为 8000亿美元,接近GDP的7% 。政府债务高达8.2万亿,其中,国际债务达2.177万亿美元,是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2005年,美国公民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储蓄率已经低于0.2%。 在国际贸易方面,2005年,美国的商品贸易和服务业的进出口逆差达到7258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所以,“美国的经济在本质上已经演化成为了一种借贷经济。美国通过自身强大的军事力量、专业的金融服务和管理、稳定的政治制度、独立而完善的司法制度、领先全球的研究和 科技力量,向世界各国政府和资本市场借钱贷款,然后用借来的资本在海内外进行再投资而赢利,用超前消费的方式刺激国内消费市场,整个经济活动就像消费者使用信用卡一样,只要消费者的信用记录良好,消费者就可以通过向信用卡公司借贷消费,如果借贷者能按时还清最低偿还额,信用卡公司就会不断地把款项借贷出去。”

    但问题是这种资产证券化,一方面导致了“金融脱媒”的大量出现,另外一方面则带来投资者的国际化和风险传播的国际化;三则大量出现的杠杆交易放大了流动性和风险。

    所谓“金融脱媒”,通俗地来说,“以前的资金流动是这样的,我们手里有闲钱想贷出去获一点利,而有些企业发展需要资金,想付出一点利息来得到资金,怎么办呢,我们把钱存到银行去,然后企业或个人再向银行贷款。在这个过程中,金融机构起了一个媒介的作用。” 而金融脱媒后,“通俗地讲,也就是持有资金者与需要资金者不再通过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来进行交易,而是直接交易、直接融资,脱离了金融机构这个媒介,这就是金融脱媒”。

    元宝推荐:铁手,
    • 家园 【文摘】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

      美国金融危机表面看是由住房按揭贷款衍生品中的问题引起的,深层次原因则是美国金融秩序与金融发展失衡、经济基本面出现问题。

      金融秩序与金融发展、金融创新失衡,金融监管缺位,是美国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一个国家在金融发展的同时要有相应的金融秩序与之均衡。美国在1933年大危机以后,出台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实行严格的分业监管和分业经营。在随后近60年里,美国金融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在其高速发展的同时,金融市场上的不确定性相应增加。199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推行金融自由化,放松了金融监管,并结束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的格局。

      此外,金融生态中的问题,也助长了金融危机进一步向纵深发展。金融生态本质上反映了金融内外部各要素之间有机的价值关系,美国金融危机不仅仅是金融监管的问题,次贷危机中所表现出的社会信用恶化、监管缺失、市场混乱、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等,正是金融生态出现问题的重要表现。

      从1999年开始,美国放松金融监管使金融生态环境不断出现问题。金融衍生品发生裂变,价值链条愈拉愈长,终于在房地产按揭贷款环节发生断裂,引发了次贷危机。华尔街在对担保债务权证(CDO)和住房抵押贷款债券(MBS)的追逐中,逐渐形成更高的资产权益比率。各家投行的杠杆率变得越来越大,金融风险不断叠加。

      美国金融危机的另一原因还在于美国经济基本面出了问题。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调整,世界原有的供需曲线断裂,出现了价格的上升。美国采取了单边控制总需求的办法,使得原有的供给缺口不断扩大,物价持续上升,就业形势出现逆转,居民收入和购买力下降。

      过去60年,美国经济增长和国内消费超出了本国生产力的承受能力。一方面,美国在实体经济虚拟化、虚拟经济泡沫化的过程中,实现不堪重负的增长;另一方面,美国把巨额的历史欠账通过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和资本市场的价值传导机制分摊到全世界。这增加了美国经济的依赖性,动摇了美国经济和美元的地位和对它们的信心。

      次贷危机之前美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限制进出口的法案和政策,是导致经济环境走弱的重要因素。在进口方面对发展中国家制造各种贸易壁垒,在出口方面又对技术性产品设限,这些政策直接推动了美国物价的上升,减少了美国的就业机会,抑制了国内的经济创新动力,这也是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诱因。

      文摘出处: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09/28/content_10127057.htm

    • 家园 不稳定的现金流一样可以证券化

      95年一个米国华人律师跑来学校交流金融创新,提到一切合同,一切arrangement,只要和现金流有关,就可以证券化来增加其流动性.如这次的swap

      • 家园 呵呵,这个知道,是有的

        如国际保理业务:

        国际保理(InternattionalE Factoring),又称为承购应收账款。

        指在以商业信用出口货物时(如以D/A作为 付款方式),出口商交货后把应收账款的发票和装运单据转让给保理商,即可取得应收取的大部分贷款,日后一旦发生进口商不付或逾期付款,则由保理商承担付款责任,在保理业务中,保理商承担第一付款责任。若保理商对上述预付款没有追索权,对余款也要担保付款,即称之为无追索权保理,反之则为有追索权保理。

        常见的还有融资保理及到期保理(到期保理指出口商将其应收款出售给保理商后,保理商在发票到期日从债务人 手中收回债款,扣除服务费后,把款项付给出口商)。 国际保理服务的范围主要有:资金服务、信用保险服务、管理服务、资信调查服务等。

        国际保理业务中的风险

        国际保理业务主要涉及到出口商、进口商和保理商三方当事人,因为进口商完全是凭着自身的信用表现来获得保理商对其债务的担保,所以风险集中在保理商和出口商身上。

        对保理商而言, 国际保理业务主要面临两方面的风险:进口商信用风险和出口商信用风险。保理商买断出口商应收账款,便成为货款债权人,同时也承担了原先由出口商承担的应收账款难以收回的风险。如果保理商从融资一开始对进口商的审查就缺乏客观性和全面性,高估了进口商的资信程度,对进口商履约情况做出错误判断;或者进口商提供了虚假的财务信息,伪造反映其还款能力的真实数据;或者保理商的事中监督不够得力,进口商的资信水平原来不错,但在履约过程中,由于进口的商品不适销对路、进口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发生突然变化等客观原因使得资信水平下降,无法继续履约等等,上述种种因素都可能导致保理商遭受巨额损失且难以得到补偿。同样的情况会出现在出口商一方。在保理商为出口商提供了融资服务的情况下,出现了货物质量与合同不符,进口商拒付货款的问题,保理商同样可能会因为出口商破产而导致融资款的无法追偿。

        出口商则主要承担货物的质量风险。保理业务不同于信用证以单证相符为付款依据,而是在商品和合同相符的前提下保理商才承担付款责任。如果由于货物品质、数量、交货期等方面的纠纷而导致进口商不付款,保理商不承担付款的风险,故出口商应严格遵守合同。另外,进口商可能会联合保理商对出口商进行欺诈。尽管保理商对其授信额度要付100%的责任,但一旦进口商和保理商勾结,特别是出口商对刚接触的客户了解甚少时,如果保理商夸大进口商的信用度,又在没有融资的条件下,出口商容易造成财货两空的局面。当然,对我国来说,目前开展保理业务的多是一些金融机构,其营业场所和不动产是固定的,参与欺诈后难以逃脱,这种风险也就相对较少。

    • 家园 好文

      而且献花得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花~~有利有弊罢了
    • 家园 美式资本主义

      del

    • 家园 女人真可怕?

      如果有强烈的妒忌怨念的女人,是真可怜。

    • 家园 【原创】般若之城(下)

      而“投资者的国际化和风险传播的国际化”,则是基于资产证券化后由于构建过程极为复杂,涉及多方主体,因此除了具有一般证券所有的风险外(如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主体信用风险等),由于美国证券市场的国际性,而导致投资者的国际化,从而使得信用链大大加长、拓展到地球每一个角落,不但使得风险传播具有了国际化的特点,而且还产生了各种特有的风险,主要由信用风险(债务人对资产池偿付的拖欠等导致资产池信用级别降低的风险)、提前支付风险、资金不匹配风险(即资产池所产生的现金流与证券偿付所要求的现金流仔利率、货币种类等方面不匹配)等等。

      至于“杠杆交易”,要弄清楚它,则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杠杆收购(简称LBO)。杠杆收购通常指私募公司通过大额举债的方式来收购公司,而自己只投入一小部分的资本。这些债务通 常由银行、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来提供,其数额可高达收购价的90%。杠杆贷款在此情形下应运而生。其游戏规则并不复杂,私募公司通常会选择一些在成熟行业,具有稳定现金流的公司,通过向银行融资买下该公司,并抬高其负债率,以达到提高内部报酬率和税盾的目的。而银行则把这些贷款卖给对冲基金、担保贷款凭 证 (CLO)等,以转移风险。可以说,次贷主要面向个人而杠杆贷款主要面向公司,但两者犹如孪生兄弟一样相似:两者都拥有很高的贷款额度价值比,通俗点说,是指贷款者承担的风险大;对于次贷,个人只需付利息,杠杆贷款雷同,比如一些一次还本贷款(bullet loan),公司只要付利息,而本金则可以等到八九年后付清;在次贷里有抵押贷款再融资,是指用新的贷款来替代旧的贷款,而这在杠杆贷款被称为红利再融 资,如果公司在债务到期时,没有足够的资金偿还,就可以通过此手段来延期;最后,次贷与杠杆贷款最相近也最致命的地方就是维持其存在的大前提:次贷在借助便宜信贷来买房并假设房价会不断上涨;而私募也在利用银行的低利率并假设经济永远不会萧条。

      所以,所谓“杠杆交易”就是指对冲基金为追求高回报而大量运用以上杠杆贷款,使用不多的本金来撬动几倍甚至几十倍的资产。显而易见的,这种杠杆投资又是一把双刃剑,对盈利和亏损都具有放大作用,一旦成功,回报就相当丰厚;而一旦失败,对对冲基金自身来讲,丧失的不过是本金,但由此产生的风险则被迅速地向外传递。

      俗话说得好,凡是债务都是必须偿还的,美国这张建立于资产证券化等金融衍生工具的信用卡一旦刷爆,恐怕全球经济立马就会陷于崩溃。

      举例来说,在去年次贷危机爆发前,LBO曾一度辉煌,5月份欧美杠杆贷款交易量超过1000亿欧元;但在7月次贷爆发后,交易量下滑到不足100亿欧元。 据标准普尔统计,2007全年欧美杠杆贷款的交易量达到了近7500亿美元,这是自2003年来的最高峰。其中由银行提供的3000亿美元由于信贷危机, 二级市场的疲软无法消化,以致出现所谓的贷款堵塞。虽然目前这一状况有所缓解,但实质问题并没有解决。因为销售出去的只是一些风险小的资财,而风险大的仍 留在银行手中。这一切恰恰证明了杠杆贷款存在与次贷泡沫一样的问题:流动性危机。

      作为次级贷款的难兄难弟,杠杆贷款恐怕将要重蹈次贷的覆辙,因为维持其生存的环境和前提已经慢慢消失。就当前看,全球金融业动荡不安,相信银行 会加强贷款政策管理,而世界经济增长减缓也逐级成为事实,如果公司无法保证足够的现金来支付高额利息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估计到2008年将有1500 亿美元的杠杆贷款到期,虽然公司可以用各种金融手段来延缓问题的到来,但常言道: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提前消费明天的后果,恐怕就要在今天偿还了。

      所以,在这样的般若之后,繁荣与萧条都似乎随时伴随着美国。尤其重要的是,大量的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工具涌现,现在已开始使得传统的货币政策失效。

      因为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金融机构中大量的出现了所谓表外业务。“表外业务”的“表“是指“资产负债表”,所以,表外业务,其英文名: Off-balance-sheet Business ,是指金融机构所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记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能增加银行收益的业务。表外业务是有风险的经营活动, 形成银行的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其中一部分还有可能转变为银行的实有资产和实有负债,故通常要求在会计报表的附注中予以揭示。

      表外业务一般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1.担保类业务,是指金融机构接受客户的委托对第三方承担责任的业务,包括担保(保函)、备用信用证、跟单信用证、承兑等。

      2.承诺业务,是指金融机构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向客户提供约定的信用业务,包括贷款承诺等。

      3.金融衍生交易类业务,是指金融机构为满足客户保值或自身头寸管理等需要而进行的货币(包括外汇)和利率的远期、掉期、期权等衍生交易业务。

      表外业务的处理对金融机构来说意义重大:当资产以真实出售的方式过户给特设信托机构,金融机构做为原始权益人已放弃了对这些资产的控制权,会计准则允许金融机构将已证券化的资产从资产负债表上剔除并确认收益和损失。《巴塞尔协议》规定,银行的资本和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不低于8%。采用资产证券化的表外业务处理,就可以把证券化的风险资产转移到资产负债表之外,降低资产负债表上的风险资产总额,提高资本充足率。

      正是由于相当一部分证券化产品不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中,市场无法得到关于金融机构经营及投资策略的充分和准确的信息,一旦出现问题,短期内无法确知问题的严重程度,导致市场出现各种负面的猜测。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为避免声誉上的损失,往往会承担该特设信托机构的部分责任或损失,使原来设计的风险隔离失效。 

      总之,这种资产证券化的复杂结构,已经使得其成为信息黑洞,同时,成为市场货币的创造者和流动性的释放者,使得中央银行丧失货币的唯一发行者的角色,从而,产生一定程度的央行货币调控失灵的问题。

      众所周知,传统的信用创造基本由银行体系完成,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贴现窗口、存款准备金制度和利率政策等工具对全社会的信用创造实施有效的调控,同时,还可以实施风险资本管理等手段约束银行的信用创造行为。但资产证券化已经显著改变了这种传统的信用创造模式,即金融机构可以先行发放信贷资产,再通过卖出这些风险资产给其他金融机构来创造新发贷款空间,从而部分取代了中央银行的部分角色,也使得中央银行丧失了决定性的控制能力。

      所以,在过去若干年中,由于充当世界货币的美元的宽松货币金融环境使得全球信风险衍生工具得到了爆炸式的增长,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界限日益模糊、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界限日益模糊、场内市场与场外市场界限日益模糊,不仅面临通常监控“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窘境,尤为重要的是,中央银行所依赖的调控传导机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流动性状况在某一局部(如次贷)发生逆转时,就可能引发了市场连锁式的崩溃。这是,中央银行采取短期的和对商业银行的信用放松(如大幅降息、注资)就很难传导到更长期的市场和商业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传统的“救灾”措施也就无法解决风险定价失灵的问题。更严重的是,这种灾难的发生,不再是局部的,而会由于“杠杆交易”、“激进风险策略”和“羊群效应”,倍增系统性风险,并将局部的问题迅速扩大,波浪式传导给交易对手乃至整个世界交易市场,形成一种金融核爆炸式的破坏性效应。

      所以,“美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经过了二十年左右,终于在全球建立起了自己的信用经济系统,并且成功地运用这一信用经济系统操纵了全球经济。世界各国既是美国的债权人,也是为美国服务的信用卡公司。各国担心的不是美国还不出钱来,而是担心美国不刷卡,不消费。而美国刷卡越厉害,消费越多,各国放债人的经 济也就越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债权人和债务人的主客位置已经发生了异化和颠倒,不是美国依赖于各国经济,而是各国经济依赖于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一张信用 卡持有者,美国用自己得天独厚的条件、强大的支付能力和良好的信誉掌控了世界经济,并且把世界经济紧紧地绑在了自己的身上。”

      但“眼下,世界各国面临美国经济这张巨无霸的信用卡早已陷入了两难境地,离开美国经济这张信用卡,全球经济将会陷入全面的衰退和萧条,但美国经济这张信用卡一 旦刷爆,全球经济一定会陷于崩溃。如何让美国把这信用卡不断地有理性地刷下去,是世界各国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经济问题。而美国作为全球最大一张信用卡的持 有者,所考虑的问题则是如何把这张卡的信用额度运用到最大限度,如何最大程度地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最大的利益。至于这张信用卡何时刷爆,目前还无人能知晓。”

      我也在追问,当这座巍峨壮观、头大脚轻、呈现出倒三角形式的化外般若之城,一旦其绚丽的泡沫破灭,是否会否成为罗生门———金融资本主义的生死之门?

      我想那种金融崩溃后产生的巨量流动性,就会如罗生门中的倾盆大雨一样,那种雨水的凶暴狂肆、毁天灭地,隐约着美元流动性在奔涌咆哮时,人类精神外在物质对异化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冷酷无情地鞭挞和摧毁。

      正如黑泽明所说:“在这个世界 上,人说的话最不能相信。”在美元包裹下的富丽堂换、纸醉金迷后面,是所有世人心中的恐慌不已。而当谎言已经成为世界的主宰,并且越来越显得理所当然,此时,我们的天空就笼罩在了那个著名的凶杀现场的树林里,我们知道,那些阳光照不到的树荫阴暗如同人心,而在这些错落的阴影中,通向地狱的罗生门将会訇然洞开。

      因此,我们是否想过,我们的世界是怎样的?是否如在电影中那样,“过路人会剥掉弃婴的衣服”,而我们则走投无路,必须认同那剥死人衣服的老太婆的话,“要不是这么干,那也得饿死”,然后去剥掉老太婆的衣服,最后“消失在黑洞洞的夜里”。 

      存在主义者说,他人即地狱。那是人类生存的无奈与困境。而在具有化外般若智慧的面容忧愁的僧人心中,“这比一切都要恐怖”。

      是啊,如果人类不能彼此相信,世界将会变得如何?

      尼采说:众神已死,而上帝却说,要有光;我问光在何处,佛曰:请回归东方,那是人类最后的洁白般若之城。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