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讨论】北京奥运开幕式主题歌旋律是否有抄袭之嫌? -- 大驿土猴

共:💬44 🌺9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讨论】北京奥运开幕式主题歌旋律是否有抄袭之嫌?

    那天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当刘欢唱起主题歌《我和你》时,说实话并没在意。可能是老张弄得场面太大了,视觉冲击过于强烈,以至于整个开幕式从头到尾对于音乐一节都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当真是拿音乐当背景了。头一次听到主题歌时,心里也是乱哄哄的,只觉得节奏太慢,像是催眠曲,与场景有些不合拍,至于唱的是什么词什么调,一点儿也没听进去。

    后来看比赛,电视上反复播出这首歌的MTV,越听越觉得好,觉得有味道,也越听越觉得熟悉,觉得以前在哪儿听到过,这未免就有点儿不是味道了。

    想了几天,终于想起来确实是听到过类似的旋律。那还是好多年前,电视台播出过一个美国的电视连续剧《假如明天来临》,里面的一段反复穿插重复的配乐与《我和你》特别相似。上网放狗一搜,找到了:

    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ayindex.do?lid=3125574&iid=9498255

    这一集开头30-50秒就是出机场门之后的几个镜头里,配乐的旋律就是我说的与《我和你》极其类似的那段旋律。这一旋律在整部电视剧中反复出现,常常如点睛之笔给情节以影像之外的延伸,令人印象深刻,念念不忘。

    当然土猴不是音乐人士,没法以专业水准衡量这两段音乐的相似程度,也没查出来给电视剧配乐的是否同样是陈其钢,河里高人无数,可否不吝指点一二?

    • 家园 照这么说变奏曲都是抄袭了

      又比如说《蓝色多瑙河》和《溜冰圆舞曲》。

    • 家园 目前并没有令人信服的抄袭的证据

      我非常希望北京奥运会圆满完成;

      我喜欢那首You and Me但不认为它适合作奥运会开幕式主题曲;

      我非常反感陈其钢安排两个小女孩演又簧;

      但我不认为他作曲的这首歌有抄袭嫌疑,至少目前我看到网友前赴后续提供的诸多抄袭对象,如《送别》、The way to heaven、《无觉》,以及贴主提出的《假若明天来临》里面那段音乐跟You and Me有抄袭的关系。

      有谁不清楚的,我可以逐个对照说明。比方说那个《无觉》,最明显的一点是,它是3/4拍的节奏,而You and Me是4/4--当然节奏不能说明全部问题。

      音乐上的抄袭,要从音乐的动机、发展、旋律结构、节奏、和弦框架、调式等因素进行判断。不是你听到几个音符用得很熟悉就是抄袭。

      国内音乐界对抄袭有一个简单的定义:八小节以上完全相同。流行歌曲篇幅较小,我们且定为四小节吧。到目前为止,在网友们提出的怀疑对象中我还没看到有超过一个小节内容完全相同的。

      • 家园 终于有内行发言了,先花一个

        别的咱不去管它,布丁兄可否多说说我找的这段旋律与《我和你》的区别?

        无论是老兄所言,还是邓伟标所说,都让人觉得判断到底抄袭与否是一件相当复杂的工作,外行凭直觉是完全摸不到门径的。可我感觉我找的这段旋律简简单单的两句,比较起来应该不复杂呀。所以很好奇这种鉴别工作到底是如何进行的。土猴是真想了解一下专业人士的作为与如我一类外行相比可以严密到何种地步。您就当作一回音乐知识的普及教育,让土猴也明白一下看似简单的旋律中包含有多少深厚的背景知识,好不好?

        土猴比较死心眼,让您费事了。可惜只能给您送一次花

        • 家园 my pleasure

          《假若明天来临》配乐片段(应该是核心部分)

          5 - 3 - |23 1 6 - | 5 12 3 5 | 2 - - - ||1 - - - |

          《我和你》核心部分

          3 5 1 - |2 3 5 - | 1 2 3 5 | 2 - - 0 |

          1、节拍:基本相同,《我和你》的拍速会稍慢一些。但在节奏的韵律上不同,前者是非常平稳的四拍,后者三-三-四-三的形式,它让你想到什么?试念一下(“-”为拖音一拍):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 - 0|(我估计这正是有人说象《送别》的原因,但仅节奏而已)。以陈其钢的年纪和经历,我相信李叔同的东西是会让他产生共鸣的。《我和你》在节奏上确实能看到中国诗词的韵律,而《假若明天来临》的配乐是不会有这个想法的。

          2、曲式:即结构,因为你提供的这个片段实在太短,并未呈现其发展部(肯定会围绕这两句),我对它的全部结构不了解,只能推测,并且认为它们在整曲的旋律框架上会非常接近-甚至说相同。就呈现出来的这部分而言,它与《我和你》是比较接近的,都是第一句就交待了主题,也都是第二个乐句在第一个乐句的基础上进行变化,两句形成类于诗句里的对仗的关系。

          3、变化不同。两个片段的第一小节在和弦上(指旋律的色彩,不是旋律本身)可以认为是大致相同的,但看第二小节,从这里开始色彩就不同了。前者是主和弦(135)到下属和弦(461),后者是从主和弦(135)到变化的属和弦(512)。不要小看这个和弦,它尽管不存在于表面,却决定了音乐的风格和走向。

          4、调式不同。《我和你》是典型的中国传统五声调式,这个调式来自于五声音阶12356(汉语名为宫商角徵羽)。如果你注意听,会发现许多中国名曲(如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什么的)是不出现4和7这两个音的。原因是中国的古代文化讲求四平八稳,而4是3的上方半音,7是1的下方半音,这两个音都具有强烈的倾向性(4倒向3,7倒向1),不平稳。即便在现代西方流行音乐也基本看不到这两个音开头或结束的音乐。调式是个比较复杂的东西,这里只能简单粗浅地说一说。

          简单地说,《我和你》全曲找不到4和7。你给出的那段音乐在主旋律上其实也并未出现4和7,但是,注意它第二小节,在色彩上它是461。什么意思呢?比方说,你跟朋友两人同唱《我和你》或《假若明天来临》。在《假若明天来临》的第二小节的三四拍他唱原谱6,你唱4,这时你们两会形成很好的和声而不会相打扰(实际就是合唱效果);而在《我和你》的同样位置他唱5你唱4,就完全不对调了,你们形成的是相互干扰的关系。

          这实际上已经涉及到和弦框架的层面上去了,它主要是起到色彩的作用,跟调式一起决定音乐的风格,并随着旋律的走向来确立它的走向与变化。

          最后,还可以用那个简单的法则来比照一下:两首歌在它们的第三、四小节确实是非常相似的,但它不是最核心的内容。除此之外呢,我们现在有《我和你》的全曲但没有《假若明天来临》的全曲。《我和你》的发展部是以6为主音往上走并形成回旋,最后再回到开头这一段结束。《假若明天来临》片段如果有下文,那么走这个路子的可能性也比较大,但不意味着它的发展和回旋会与《我和你》旋律相同--这个也得看人家具体怎么写了。我最我只能从乐理上揣测它的基本框架而不可能是人家的作曲内容。所以,目前我们只看到两个相近的小节,这一点也不过分。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这两个在结构上都非常简单,结构同样简单的要找起来实在太多了。其实简单并不是一件容易活(就跟书法一样),而且它不可避免地会用到相同的音符,甚至相同的音乐动机(乐句发展的起点),关键就在于你怎么去发展、怎么去着色了。

          其实对我来说,如果两段音乐非常接近,但是在色彩和发展上不同,那么我一般的反应不是听到这个立马想起那个,而是相反,听到这个会想不起那个(尽管可以很容易地想起全然不同的音乐)。但如果这两段时乐在处理的手法上也相同,那就立马能反映出来:重叠了(抄袭)。

          最后,我不是专业人士,但算是个较深一些的乐迷吧,读书时玩过乐队。我对自已的听力一般来说比较放心,但以上仍然不能作为标准答案出现。若有商榷之处,欢迎探讨。

          元宝推荐:铁手,
          • 家园 内行。赞。
          • 家园 很好的音乐科普,学习过了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受教了
          • 家园 终于看到高人了,逐个花

            其实如果能用五线谱来写,基本上一下就能看出是完全不同的了。

            • 家园 只是个习惯问题啦

              五线谱比较形象,但如果看多了,简谱反映在脑子里也是形象,完全不是数字;)

              不过,如果要整一个全谱(包括旋律和所有配乐),会清楚得多。这时候用五线谱就更方便。

          • 家园 多谢布丁兄不吝赐教,感激感激!花一个

            老兄详细解说,让我受益匪浅,看来音乐一道,内行外行的差别的确如隔山隔海,不是我等听过几只歌,记了几只曲就可以妄加评判的。

            说老实话,有关和弦的一段,土猴还是不大懂。不是您没说清楚,是我比较乐盲,对和弦的作用和怎么与调式配合决定音乐的风格一点基础都没有,理解起来比较费劲。如果您这样的只能算资深乐迷,那我就完全是个门外白丁,看来以后只能起哄叫好,质疑一类的事是没资格了。

            再次感谢布丁兄热心作答,真是让我开了眼界,呵呵,可惜没给您砸出个宝来

            • 家园 大驿土猴在国内国外?

              平时是否会听一听古典音乐?

              我是说,如果听的话你就会知道古诺的《圣母颂》,这是一个典型的和弦作品。

              对音乐有较深了解的人,看见乐谱,会直接在大脑里形成旋律的印象和色彩。音乐是个抽象物,但从某个角度上说,它也是可视的,可称为音乐的结像。谭盾的视觉音乐尽管有时候搞得太明显(他都用上布景了-比如坐在水池里演奏),但他特别强调和发挥音乐的结像力。

              《圣母颂》是在巴赫的《C大调前奏曲》的基础上写成的。《C大调前奏曲》实际上就是一个分解和弦形式的钢琴曲(会弹一点吉他的都知道分解和弦)。这些和弦的色彩、走势和节奏,带给人的是安详、宁静,和虔诚,情感呈在平静中螺旋上升。后人古诺在此为基础谱写出《圣母颂》。

              这是一个非常少见的例子,因为和弦与旋律的关径系,通常为先有旋律后配和弦。即定的旋律之下配和弦几乎是按对位法做就可以了,懂音乐的都可以马上配出来(这就是为什么演奏者可以即兴伴奏一些歌曲篇幅的音乐小品)。当然也不是没有一点自由度,不同的配法甚至能改变旋律的风格,但主要的和弦框架很难改变。

              如果反其道行之,可发挥的空间更大,但难度也大得多,特别因为巴赫的原曲是宗教音乐,在此之上加主旋律,古诺带着对前辈的敬仰,谱写出来的东西也定是相同的主题。结果《圣母颂》不仅作为宗教音乐出现,它已经是整个古典音乐范畴内的经典作品,呈现出与巴赫原作完全一致的安详、宁静,和虔诚。

              音乐的构成远远不是那十来个音符的排列组合,它有非常丰富的元素去构架(绘画也是同样道理)。但对音乐不了解的人通常只能看到旋律部分的音符,而忽略掉那些音符之下的许多层次。

              人类音乐史以来共创作出来的音乐作品多如繁星,如果我们仅凭几个音符去判断,那抄袭可就太多了。随便给我一小节《东方红》或《义勇军进行曲》,我都可以很快地用它写出若干完全不同的流行歌曲旋律来,并保证原创。

              • 家园 土猴乃中土之猴也,呵呵,现蜗居南京

                对音乐,年轻时狂热摇滚,后喜欢美国乡村,再后来迷过一段爵士,现在人到中年,听古典音乐开始越来越顺耳了。

                不过说来惭愧,因为对乐理所知甚少,我听乐曲只有直觉的喜欢与否,一直停留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境地难有寸进。古诺的《圣母颂》以前听过,非常喜欢,如果不是老兄介绍真没想到里面还有这许多说道。

                不知是否是自己还比较浮躁的原因,现在听古典音乐往往头一个小时沉醉,再一个小时沉闷,所以对听一晚上大部头的交响乐一类的音乐会还是比较怕怕,至于洋歌剧,除了个别经典的咏叹调外,从没觉得好听过相对来说我还是对听全本的《长征组歌》《东方红》什么的更能接受些,呵呵,露怯了

                花您一个

              • 家园 高手出招就是不同

                所以我从来不对非专业领域的东西轻下判断,以免误伤

            • 家园 客气了

              其实歌曲还算是相当简单的音乐形式,有时候也可以不必太多的拘泥于音乐本身来判断这种事情。

              比方说,陈其钢是有一系列不错的作品的,他能在法国立足,也说明这个人没有在外面混日子。对一个音乐家来说,他实际上用不着去完全抄袭一首歌曲,从一首歌里得到一个灵感就足够了。绘画、摄影都是如此。

              刚看完闭幕式,有没注意到多明戈与宋祖英唱的那首歌?歌名我忘了,但歌曲一起来就是《茉莉花》的旋律主题。如果有人说这是抄袭,那还算有点章法了。不过,这首歌明确地用那个旋律段唱了茉莉花,这也就是说,是向那首最出名的中国传统民歌致意的。这个作法也不叫抄袭,是另一个层面的事情,就如同周杰伦的《苏三》之于经典京剧段子《苏三起解》。

              奥运会最终是顺顺利利地走完了,并得到很高的评价,真令人高兴。

              祝愉快!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