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宋初的宋辽军事形势,兼与柴世宗商榷 -- 查理五世

共:💬71 🌺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持久战

              今晚最后一句,真的真的.

              一旦打成持久战,国家都会崩溃。俺记得有过一句话,讲后勤补给的,据说是一钟粮食到达前线仅得一石?不知哪位网友可以提供出处。

              话好象是汉武帝时人计算的.

              我十分不明白,为什么一定会打成持久战,须知只要不顿兵坚城,不以得城为能事,坚持威胁幽州,与辽方野战,前提当然是不全军覆没,又怎么会打成持久,要知辽经济实力比周弱到海里去,汉方保持进取之势越长在民心上,政治上只会对辽方不利.

              另,我冒用柴皇之名,当然是纸上谈兵之辈.可真正的周世宗当年是能宋祖这等悍将俯首称臣,百战锋嘀之余的名将皇帝,他如何又成了冒进之辈?

              • 家园 谁都想要闪电战,最好空降幽州城

                如此高大坚固的城墙怎么进去呢?难道空降进幽州城?又如何确保野战胜利呢?即使胜一两次,步兵也无法全歼骑兵,这样还会卷土重来,就像宋第一次北伐时一样,击退了,还会来。

                经济实力不等于军事实力,明朝的经济实力更比满洲强太多了。

                周世宗称不上是一个名将皇帝,比宋太祖、唐太宗这两位真正冲锋杀敌的皇帝来说,差远了。宋太祖是他的大臣就能证明他特别厉害?没有这种逻辑。他只是有幸是郭威的外甥而已。那刘裕还是司马德宗的大臣呢。

                你的前提都是假设。

            • 家园 南方的运输

              沈括的话没有夸张,在平原上怎么运输?当时可没有汽车、火车,是依靠动物力,动物与人也是要消耗粮食的。随着深入敌境,被给线越拉越长,也越来越危险,敌人骑兵一定会断粮道,因此还得增加兵力防守。

              忍不住再说一句,呵呵.

              如果如兄所言当时运输的困难那么大,大到了超过西汉出塞征匈奴的地步,那么南方的粮食运上来岂不是更大大增加了麻烦,有一利必有一弊,如果想靠南方经济优势来压倒辽国,势必也增加中途转运的关节和手续,增加了调度中的风险和损失,搞不好规模越大,反而会象随炀帝似的搞得天下骚动.

              我想兵势如水无常理可言,常理指的就是日常的谋国之道,兵事从权耳.强调发挥人的意志与依赖经济优势一样,未尝不是有利有弊,要看当时具体形势如何,不审势则宽严皆误.只是手段而已.为何到了贤兄眼里,一个就变成宽仁慈悲的大胸怀,一个就是妄动刀兵以博虚名者了呢?

              如果意一味强调补给对战争的重要性,甚至多多益善,不计其余,是不是也是为军队为自己为国家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呢?

              • 家园 宋为什么建都开封?

                有运河水运之便利,水运和陆运在当时可以相提并论的吗?南方物资可以源源不断地输入首都,可再往北就只能陆运了。

                俺说得很清楚了,能用和平手段解决的问题就不用战争手段解决。

                宋太祖的计划当然非常高明,同样的500万缗,一是和平的玉帛(封桩库里藏的就是帛,当时的硬通货),一是战争的经费,就看辽答应与否。当然是和平收复燕云最好,因为战争耗费的不仅是钱财,还有人命与和莫测的危险。

                • 家园 那贤兄就更不该忘了大运河还有河北的一段永济渠.

                  得罪之处莫怪.小弟是真心辩论,不是捣乱.

                  • 家园 永济渠当时已经湮废

                    唐时就已经屡经改道了。宋时河北平原的水系已经有了根本的变化。另外,永济渠的方向是通向幽州的,你看一下宋的两次北伐的进军路线是如何?

                    • 家园 永济渠可以说是湮废了,也可以没有湮废

                      因为黄河夺了永济渠水道,在今天天津附近和桑干河合流了.

                      其实当时运粮根本没什么大问题,曹彬被抄了粮道是因为宋太宗笨蛋,平铺兵力造成曹部孤进.幽州地实际上谈不上什么纵深,运输线自然不见得怎样拉长.

                      即使顿兵幽州一两年后勤也不会有什么超额压力.因为,河北平原无险可守,非屯十万以上人马不足以遏制辽人南下.辽国边境本来就屯兵不在少数.

                      从960年到979年.二十年时间,浪费了不止一代士兵,天天在辽国边境人吃马啃无所事事,这才是老百姓沉重的负担.

                      • 家园 二次北伐其实是个高明的战略

                        分三路收复燕云,曹彬部是主力。西路潘美和中路田重进是沿山后包抄幽州,这是非常高明的战略。辽军主力平时是驻扎在长城口外的蒙古草原,西路军和中路军的任务首先就是阻援,为东路军进击作准备。

                        由于两路阻援偏师一路势如破竹,曹彬部下见其情况争功冒进,打乱了三路协调进军合击幽州的战略部署。正因为冒进,才导致了后勤补给不足,此一错。

                        后勤不足后,从冒进变成懦弱,居然又返回雄州就食,战事正急,主路居然后撤,此二错。

                        宋太宗见状严令曹彬东路军重新进攻,仓促之间仅携五十日给养,后又补给不足,军心摇荡,此三错。

                        有此三大错,北伐已经必败。几十万大军,前前后后,在河北平原上重装游行啦?那时可没有什么机械化,全靠人的双脚。另外再加还有辽的骑兵前后骚扰,天气时正盛夏,不仅粮食不够,甚至连水源也不够,真正是人困马乏,不战自溃。

                        曹彬宽仁有余,威严不足,进退失据,贻误战机,第二次北伐失败主要责任应在曹彬。

                      • 家园 我兄所引沈括的资料,只怕用以证明养兵不战的负担更合适
                        • 家园 先下一下,可能要过两天才能上来
                        • 家园 请再仔细读一下沈括的原文

                          沈括因为亲临过对西夏的战争,这段文字就是他对战争中宋军后勤补给的总结和分析。文字中明确指出,是战时的后勤补给而不是平时养兵。

                          “人负米六斗,卒自携带五日干粮,人饷一卒,一去可十八日,若计复回,只可进九日。二人饷一卒,一去可二十六日,若计复回,只可进十三日。三人饷一卒,一去可三十一日,若计复回,只可进十六日。三人饷一卒,极矣。若兴师十万,辎重三之一,止得驻战之卒七万人,已用三十万人运粮,此外难复加矣。"而实际上,"人负六斗,此以总数率之也。其间队长不负,樵汲减半,所余皆均在各夫,更有死亡疾病者,所负之米又以均之,则人所负常不蒂六斗矣",牲口"比之人运,虽负多而费寡,然*牧不时,畜多瘦死,一畜死,则并所负弃之,较之人负,利害相半"(《?粝?剐??》卷11)。

            • 家园 周世宗的军事改革

              俺一向认为宋军的战斗是很强的,看一下宋辽战史,双方基本上是平手,辽主力骑兵攻入宋境被歼灭达数万的战例也不止一例两例,这些战绩都是周世宗所从未有过的,这些是硬指标。以此推论,又如何能得出周世宗的军队战斗力强于宋太宗时期呢?未必!

              宋初兵强得益于周世宗的军事改革,他以赵匡胤为检点使练禁军,"士卒精强,近代莫比",说的也是这次军事改革.这是史学界公认的事实.

              周世宗时代的军队,应该绝不比宋太宗手下的人马差才是.因为他们根本就是同一只军队.

              今天太晚了,兄台其他答复,容弟改日做答,好么?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