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宋初的宋辽军事形势,兼与柴世宗商榷 -- 查理五世

共:💬71 🌺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如果是宋太祖率军收复燕云(修订增补版)

俺一向随想随打,经常有技术性的错误在,不好意思,有时会做些词语上的修改。

“但是,在双方实力没有以整个时代为差距时,我认为观察双方统率的勇气和决心,以及整个集团在政治上是处于上升状态或保守阶段,是可以大抵推断胜负之数的.斯言或近于老生常谈,望吾兄赐教.”

这个俺确实不知道说什么是好,因此就不说了。

宋太宗攻克的城池比周世宗多多了,不少也是不战而降的,这个说明不了什么。没遇上辽的主力骑兵之前话都不好说。

俺一向认为宋军的战斗是很强的,看一下宋辽战史,双方基本上是平手,辽主力骑兵攻入宋境被歼灭达数万的战例也不止一例两例,这些战绩都是周世宗所从未有过的,这些是硬指标。以此推论,又如何能得出周世宗的军队战斗力强于宋太宗时期呢?未必!

“我们现在都是在纸上谈兵兼事后诸葛亮,我也无法保证周世宗活着就一定能一帆风顺的收复失地,但从他的一贯作风来看,应该时从辽三关的守将投降看出了什么,才会最后下定毕其功于一役.”

下决心与能否实现目标是两回事,宋太宗也是下决心毕其功于一役的。宋军北伐时辽将也投降献城。

曹彬为何被抄了粮道?因为补给线太长,粮草不能及时补给,如果真像兄所言,可以就食于辽,何必返回雄州就食,自误战机?

“周世宗平淮南后确是伐辽最佳时机,没有敌国后患,粮食其实也足用”

如果能在短期内收复燕云并巩固,当然粮食可能足用,但如果也在幽州城下打成持久战呢?当时的补给能力根本无法与宋太宗时相比。

沈括的话没有夸张,在平原上怎么运输?当时可没有汽车、火车,是依靠动物力,动物与人也是要消耗粮食的。随着深入敌境,被给线越拉越长,也越来越危险,敌人骑兵一定会断粮道,因此还得增加兵力防守。

沈括的原话在此,俺记错了,他没有直接说粮食的损耗,而是说了运输的艰难和极限。七万士兵,需要三十万人供应运粮,可想而知宋初北伐几十万大军要有多少人供应?这不需要强大的国力支撑行吗?一旦打成持久战,国家都会崩溃。俺记得有过一句话,讲后勤补给的,据说是一钟粮食到达前线仅得一石?不知哪位网友可以提供出处。

“人负米六斗,卒自携带五日干粮,人饷一卒,一去可十八日,若计复回,只可进九日。二人饷一卒,一去可二十六日,若计复回,只可进十三日。三人饷一卒,一去可三十一日,若计复回,只可进十六日。三人饷一卒,极矣。若兴师十万,辎重三之一,止得驻战之卒七万人,已用三十万人运粮,此外难复加矣。"而实际上,"人负六斗,此以总数率之也。其间队长不负,樵汲减半,所余皆均在各夫,更有死亡疾病者,所负之米又以均之,则人所负常不蒂六斗矣",牲口"比之人运,虽负多而费寡,然*牧不时,畜多瘦死,一畜死,则并所负弃之,较之人负,利害相半"(《?粝?剐??》卷11)。

纸上谈兵经常是浪漫派,看到的经常是长坂坡上的赵子龙,想没有想过军队是要吃饭的?

俺是认同兄的观点,第一次北伐宋军准备不足,这是上上下下都知道的问题,就是宋太宗不知道,是冲昏了头脑,不将辽军放在眼里,因为在此之前宋军基本上对辽都是获胜的。

如果宋太祖多活几年,以他的英明神武,不会轻易挑动战端。战争关系到国家生死,真正的伟大政治家不会轻易挑起的。

宋太祖一向统一中华建立太平盛世为己任,建立了封桩库,准备积蓄到五百万缗的资金时向辽赎买燕云,如辽不答应,再以此资金作为专用军费收复燕云,即不打无把握之仗。

宋太祖作为优秀的军事统帅和伟大政治家的资质在此显露无遗,如果能和平解决的问题一定不用军事手段解决,军事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这是伟大政治家和平庸政客或无脑军人之间的差别。和平不是胆怯,是一种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好战未必是勇气,叫得越响的人常常一经挫败即成懦夫,比如汪精卫。

军事解决的代价显然会更高,不能为了满足一己之虚名,炫耀武力,好大喜功,置人民于水火。宋太祖作战出身入死,他的和平赎买显然不是惧怕辽的强大,而是一种宽仁慈悲的大胸怀与高超的政治眼光在,岂是那种妄动刀兵以博虚名者所能企及?

另外,军事行动一定要有雄厚而充足财力作为支撑,宋太祖作为一个优秀的军事统帅对此是深有体会。

单纯以这些方面来看,宋太宗与他差得不是一个档次,而且是全方位差得不是一个档次。

如果宋太祖多活几年,如果辽不出卖燕云,他一定会亲统大军完成收复燕云一统中华这一重大的历史使命;他一定不会以疲惫之师远征燕云。

结果如何俺无法预测,俺只能说,成功的可能性一定比周世宗和宋太宗大得多。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