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评论】袁崇焕五年是否能够恢复辽东故土问题的探讨 -- 温相

共:💬131 🌺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还有几个问题:袁崇焕的职务?当时的全局如何?于谦有没有关系

      看了前面的讨论,有几点还不是很清楚。

      一个是当时的袁崇焕的职务,OFFICIAL的名称是什么?

      一个是当时的局势,“1627年,陕北白水县农民王二率领数百农民杀死知县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

      的序幕。

      陕北巡抚得报后,因怕受到朝廷怪罪,充耳不闻,起义队伍乘机迅速扩大。1628年,

      王嘉胤、王大梁、高迎祥和王左卦等纷纷起兵响应。李自成、张献忠约在1630年前后也

      加入了起义军的队伍。”

      袁崇焕是1630年被杀害。

      三、守卫北京,任敌深入,并在北京就地解决,有于谦这个先例。于谦守北京站上有这个文章,但是一下子找不到,好像是西河伯贴的。

      等着看各位的讨论了

      • 家园 明末农民起义对明廷的影响问题

        明末农民起义在开始数年中规模和影响都很有限,最初其影响力仅限于陕北的几县流窜,最大成就也不过是攻陷了府谷而已,而且各自为战,更难成气候。在明朝剿抚兼施的手段下,本来就很弱小的起义阵营又一再发生分化,最后在陕北无法立足,被迫转移到山西。这一时期各支起义军由于难以独立和官军抗衡,被迫采取了联合,但人数仍然有限,活动范围也局促于山西一隅。洪承畴出任三边总督主管“剿贼”事宜后,起义军损失极大,1633年盟主王自用战死,起义军在山西又难以和明军对抗,这年年底转入河南。到此时为止,明末农民起义军并没有成什么气候,战略上极端被动,在官军的追剿下基本上只有被追着跑的份儿,只能勉强自保,根本谈不上有多大威胁。

        1633年的年底,农民起义军在山西损失惨重,被迫转入河南的这个时候,距离袁崇焕向崇祯许下承诺之期,刚好5年。

        之后起义军主要在豫楚川陕交界山区流动作战,起初因为明军不适应这种战略,起义曾出现一个小的高潮,但没过多久,洪承畴调整了战略,又多次击败起义军,1636年高迎祥战死,1638年张献忠投降,李自成在1637年一度龟缩于商洛山中,1639年他进入河南的时候据说跟随者仅50人而已。

        到1638年为止,明末农民起义基本上是在官军的尾追堵截下被动应付,截至这时,起义的主要将领多数不是投降就是战死,起义队伍大部被打散。这一年距离袁崇焕被杀已有8年,距离他向崇祯承诺灭辽之时已有10年。

        1639年以后,剿灭农民起义的洪承畴出任蓟辽总督,彻底远离农民起义战场;李自成在河南势力有了较大发展,由于大批饥民的加入,迅速扩充至几十万人;而张献忠也在这一年反正,击败左良玉后转入川陕地区。这时起才真正拉开了农民农民起义高潮的序幕。

        直到1641年,张献忠攻克襄阳,李自成更提出“迎闯王,不纳粮”的口号,明末农民起义才真正开始动摇明王朝的根基,表现出推翻明廷,建立新朝的愿望和能力。此时已是崇祯十四年,已经是袁崇焕向崇祯承诺“五年灭辽”十三年以后。

        总的来看,1639年的大灾荒是明末农民起义的转折点,在此之前,起义无论从政治还是军事上都远不足以对明朝的统治构成重大威胁,而这一年已经是袁崇焕承诺“五年”之期后又过了六年了。

      • 家园 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

        但实际上,明朝的军事体制造成层层掣肘的问题。袁崇焕上任后,撤掉了辽东巡抚和登莱巡抚,把宁远,锦州,山海关三处总兵换汤自己的绝对亲信,其他总兵尽量裁撤。又用皇帝给他的尚方宝剑先斩后奏,杀了东江镇总兵官毛文龙(此前崇祯已经收回了赐给其他人的尚方宝剑,袁崇焕成为在他辖区内唯一拥有尚方宝剑的大员)。经过这系列动作,袁崇焕才算基本统一了前线指挥权。

        对袁崇焕来说,为了实践五年限期,他不能不采取这样大刀阔斧的霹雳手段,如果像过去那样层层扯皮,左右受制,光是清理这些关系就够他一天到晚劳神的,还谈什么“五年平辽”呢。但是,他这样做是犯大忌讳的,这一点,稍有头脑的人都看得出来,袁崇焕自己比别人当然更明白自己承担的风险。如果崇祯真是一个知人善任的有为明主,能够看到前线这种种弊端,本来可以由他出面革除弊端,使袁崇焕不需要用这种方式来统一指挥权,但是崇祯看不到,或是看到了而视若不见,那袁崇焕为了实践承诺,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都只能有进无退了。

        一句话,袁崇焕的职位虽崇,但实权不是皇帝赐的,而是他冒了巨大的风险争取来的----最后导致他送命的也就是他的这些争取行动造成的猜忌。(“擅杀毛文龙”也是他的主要罪名之一)

        就是这样,还是留下很多指挥权上的隐患,其中最大的一颗钉子,就是戚继光曾经苦心经营多年的蓟镇防线。该处防务由蓟辽总理刘策负责,袁崇焕对他无可奈何。而最后皇太极就是从这儿打开缺口,绕过山海关--宁锦防线入关的,直捣北京的。这道曾经以坚固著称的防线,连半天都没守住就被金兵突破了。

        • 家园 袁为什么不能把蓟辽总理也换掉?

          刘策有什么后台?

          • 家园 狭义上说,蓟镇并不属于辽东战区

            虽然袁崇焕名义上是“督师蓟辽”,实际上却只拥有辽东战区以内的直接指挥实权。

            另外崇祯对袁崇焕已起疑心,种种迹象显示,崇祯已经在怀疑袁崇焕借机拥兵自重,培植自己的势力,所以对袁崇焕的军事意见也不像开始那样言听计从了。

            早在皇太极绕道入关这年的春天,袁崇焕就曾经上书警告崇祯提防蒙古人为金兵向导绕走蓟门入关,“夫辽已能抗奴,夷即变奚为,惟蓟门陵京肩背,兵力不加。万一夷为向导,通奴入犯,祸有不可知者”,但并未引起重视。在皇太极绕道入关之前一个月,袁崇焕特派参将谢尚政率所部守备蓟门,竟被顺天巡抚遣返,由此可见袁崇焕对蓟镇战区的无能为力。袁崇焕万般无奈,只好再向北京的崇祯申明利害,““蓟门,敌以窃窥,严饬蓟督峻防固御,为今日急着”,如果说先前的警告是出于军事上的预见,那么这一次很可能已经注意到了金兵的异动(“敌以窃窥”),所以才派人前去守备的。但是,就在袁崇焕望穿秋水地等待北京对他的急报给予回应而一无所获的时候,皇太极已经挥师入关了。

            如果让我们用一句完全不讲不近人情道理的话来陈述一个事实,那就是袁崇焕西援蓟州也好,回师北京也好,都是自己“找死”。因为无论是蓟防还是京师,都不是他权责范围内的事,没有北京的诏书,他完全可以坐视不管,怪罪不到他头上的。

            当然,崇祯杀袁崇焕也自食其果,今后谁也不会再未奉诏书,“擅离汛地”去勤王(就算有诏书,为免落个“通敌”罪名,也还是别走太快的好)后来李自成威逼京师时,被崇祯当成抵御李自成最后希望的吴三桂(山海关在东北,崇祯封吴为“平西伯”,显然是对依靠吴军对抗李自成寄予厚望),明知北京危在旦夕,接诏后却磨磨蹭蹭,带着几十万宁远徙众,以每天十几公里的速度龟行到润田,李自成都已经攻破北京了。

            姚雪垠在小说《李自成》里写了一段崇祯在最后几天里苦盼吴三桂救兵不至时想起袁崇焕当年勤王的往事来,也明白指望吴三桂能象袁崇焕那样赶回来救他已经希望渺茫(尽管他给吴氏父子封官晋爵远胜袁崇焕当年),当是合理的虚构。这真正是“天作孽,犹可为,自作孽,不可活”。

      • 家园 【文摘】土木之变和于谦指挥的京师保卫战

        张秀平 毛元佑 黄朴民

        明京师保卫战是明朝以于谦为首的军民抵抗蒙古瓦剌军侵犯的正义战争。

        瓦剌是居于漠北的蒙古族三部之一。明朝初年,脱欢统治瓦剌。英宗正统四年(1439年),脱欢死,子也先继父即太师位,自称淮王。他东征西讨,势力大盛,梦求再现大元一统天下的局面,其锋芒直指中原的明朝。

        正统十四年(1449年)初,也先遣使2000人向明朝贡马,诈称3000,希图冒领赏物。明廷按实际人数给赏,并削减了马价。也先闻悉大怒,七月,统率所部进攻明朝,自己率领人马攻打大同。时太监王振专权,他挟英宗仓促亲征。八月初,英宗带领50万大军前往大同迎战,刚至大同,王振听说各路军马接连失败,急忙退兵至四面环山的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境内),被也先追至,从征官员和士兵死伤过半,英宗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也先乘明廷无主,国无重臣,主力溃散,京师空虚,人心未固之机,继续南攻,企图占取明都城京师,迫明投降。

        败讯传到京师,举朝震恐,文武百官聚集在殿廷上号啕大哭。皇太后命英宗弟朱祁钰监国,召集群臣,共商国事。翰林院侍讲徐??主张迁都南逃。时任兵部侍郎的于谦坚决反对。他说,主张南迁者,罪当斩首!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动则大势便去。他针对危局,奏请确立新君,主持朝政,以固人心。并迅速调集各地勤王兵入援京师,誓死抗击瓦剌军,保卫京师的安全。于谦的主张得到皇太后、朱祁钰及大多数朝臣的赞同和支持。经批准,于谦将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的运粮军,全部调进北京。有了这些人力和财力条件,京师人心渐趋安定。八月,于谦升任兵部尚书。为了进一步稳定人心,在百官的强烈要求下,招致“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王振被抄家灭族,他的三个爪牙被激怒的百官打死在殿廷上,人心大快,主战派的正气得到伸张。九月,群臣合请朱祁钰即皇帝位。几天后,朱祁钰即皇帝位,遥尊英宗为太上皇,以次年为景泰元年,他就是明景帝。景帝登位,使瓦剌借英宗要挟明廷的阴谋破产,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

        十月初一日,瓦剌军分三路大举进攻京师。东路军2万人从古北口方向进攻密云,作为牵制力量。中路军5万人,从宣府方向进攻居庸关。西路军10万人由也先亲自率领,挟持英宗自集宁经大同、阳和(今阳高),攻陷白羊口(今天镇北)后,挥师南下,直逼紫荆关。

        明廷得知瓦剌已向京师逼攻,立即戒严京城。初五日,诏诸王遣兵入卫。初八日,景帝命于谦提督各营兵马,将士皆受其节制。刘安、王通被赦出狱,协守京师。

        初九日,也先抵紫荆关亲自督战。投降瓦剌军的明朝宦官喜宁熟知紫荆关关防部署,引导瓦剌军偷越山岭,腹背夹攻关城,守将韩青、孙祥战死,紫荆关被攻破。瓦剌军便由紫荆关和白羊口两路进逼北京。

        明廷召集文武大臣商讨战守京师策略。京师总兵官石亨提出:“毋出师,尽闭九门,坚壁以老之。”于谦认为不可,面对强敌,不能示弱,主张到城外背城迎接敌人,将22万大军列阵于京师九门之外。石亨和范广镇守德胜门(位于城北西侧);都督陶瑾镇守安定门(位于城北东侧);广宁伯刘安镇守东直门(位于城东北侧);武进伯朱瑛镇守朝阳门(位于城东南侧);都督刘聚镇守西直门(位于城西北侧);副总兵顾兴祖镇守阜城门(位于城西南侧);都指挥李端镇守正阳门(位于城南);都督刘德新镇守崇文门(位于城南东侧);都指挥汤节镇守宣武门(位于城南西侧)。于谦身先士卒,到防守的重点德胜门亲自督战。军阵布署完毕后,“悉闭诸城门”,以示背城死战的决心。于谦还下令:“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顺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

        十月十一日,瓦剌军抵北京城下,列阵西直门外,把英宗置于德胜门外空房内,企图迫使明军献城。于谦暂隐主力,采用小部兵力处处袭击,搅乱敌军。当天晚上,高礼、毛福寿在彰义门北迎击瓦剌军,杀敌数百人,军威大振,迫使瓦剌军不敢贸然进攻。也先采纳喜宁的建议,借议和诱于谦等人前往迎驾,乘机擒获,明军将无首而溃。于谦一方面派王复、赵荣去瓦剌军营进见英宗,另方面针对朝廷有些人想议和的心理提出,现在只管备战,其他一概不闻。也先议和的阴谋没有得逞。

        十三日,也先集中主力进攻德胜门。于谦早料到瓦剌军可能要从这里进攻,就派石亨预先埋伏于德胜门外道路两旁的空房中,明军只派少量精骑迎战瓦剌军。接战后,佯装败退,瓦剌军以万余骑追来。待瓦剌军进入明军伏击圈时,范广出敌不意,指挥神机营突发火炮、火铳,同时,石亨所领伏兵突起夹攻。瓦剌军大败,有“铁元帅”之称的也先的弟弟孛罗和平章卯那孩都中炮身亡。瓦剌军又转攻西直门,明守将都督孙镗率师迎接。战斗打得十分激烈,明军斩敌前锋数人,迫其北退,孙镗又率军追击。瓦剌军合围孙镗,孙镗尽力拚杀,一度退到城边。幸高礼、毛福寿和石亨率兵前来增援,瓦剌军三面受敌,被迫退去。

        这次战斗后,于谦根据战斗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重新作了部署,加强了西直门和彰义门之间的军事力量,命毛福寿于京师西南各要口设置伏兵,以待策应。将领之间要加强联系,互相应援。瓦剌军在德胜门和西直门受挫后,又在彰义门发动进攻。于谦命武兴、王敬、王勇率军迎战瓦剌军。明军神统、弓矢、短兵前后相继,挫败了敌军的前锋。但明军自己也乱了方阵,瓦剌军乘机反击,明军败退,武兴中流矢死。瓦剌军追到土城,土城一带的居民,掷砖投石,阻遏了瓦剌军的进攻。明援军赶到,瓦剌军仓皇逃走。

        也先原以为明军不堪一击,京师旦夕可陷。但经过5天的激战,明军屡获胜利,士气旺盛。瓦剌军屡败,士气低落。

        而进攻居庸关的5万瓦剌军,因天大寒,明守将罗通汲水灌城,墙壁结冰,瓦剌军无法进攻。经过7天的战斗,瓦剌军的进攻均被击退。罗通三次出关追击,斩敌无数。也先又听说明援军将集,恐断其归路,遂于十月十五日夜下令北退。于谦命明军乘胜追击,二十四、二十五日明军在霸州(今河北霸县)、固安等地大败瓦剌军。各地人民因不堪瓦剌军的骚扰,也组织起来进行袭击。明军夺回了瓦剌军沿途掳获的许多的百姓和财物。至十一月初八日,瓦剌军退出塞外,京师围解。京师保卫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也先退走后,声言要送英宗回朝。明廷内部出现了议和妥协的苗头。于谦沉着谨慎,指出也先的阴谋在于借此向我索取财物,万万不能中敌人的奸计,申戒各边镇将帅要一如既往地做好防御工作。也先在景泰元年(1450年)的几次侵扰边寨均被明军击退。为了加强京师的防卫力量,于谦又对京军三大营进行了改编。明朝边疆和京师防守力量的增强,使也先无隙可乘,也先利用英宗进行诱降、胁和、反间的政治阴谋又被明朝识破,拒绝与他议和言好。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恢复与明朝的通贡和互市,也先于景泰元年八月无条件将英宗送回北京,恢复了与明朝的臣属关系。这充分显示了于谦领导明军抗击瓦剌军、保卫京师的彻底胜利。

    • 家园 【文摘】为袁崇焕守墓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袁崇焕将军的题辞“听雨”

      袁崇焕(1584-1630),祖籍广东东莞,后落籍广西藤县。明万历中进士,初授福建邵武知县。他心系辽疆,关心国家安危,毅然投笔从戎,官至兵部尚书,蓟辽督师,在任辽事期间曾多次击败后金军的进攻,获宁远、宁锦大捷。阻遏后金军南下。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亲率大军避开袁崇焕的防区,攻下遵化,直逼北京城下。袁崇焕闻讯率部星夜驰援京师,获广渠门、左安门大捷,力解京师之危,后皇太极未敢再犯京师。但昏庸的崇祯帝却听信阉党余孽的谗言,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反而将袁崇焕逮捕下狱。崇祯三年(1630),袁崇焕被碟(zhe)刑(分裂肢体)处死于西市。其部下佘义士深明大义,“夜窃督师尸”,葬于北京崇文门东花市斜街,并世代守墓至今已传十七世佘幼芝女士。乾隆四十七年(1782)真相始大白于天下,千古奇冤得以昭雪。

      为袁崇焕守墓――一个延续三百多年的故事

      冯武勇1630年,一代抗清儒将袁崇焕被崇祯帝冤杀,其帐下谋士佘氏舍家忘死偷葬袁帅首级。从此,300多年来,佘家世代为袁大将军守墓。一名美联社记者采访后感慨无比:“我们美国立国也就二百多年,你们佘家却为一个人守墓三百多年,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佘家第17代守墓人佘幼芝女士说:“不为别的,就为忠义两字。”

      而“忠义”二字却不能仅从字面上去理解。

        佘义士冒死葬忠魂在北京崇文区第59中学校园内佘家小屋的后面,便是青砖矮墙围起来的明代抗清将领袁崇焕墓园。墓园内有一大一小两墓,大的墓碑上书“有明袁大将军墓”楷书,小的只有一块无字墓碑,则是佘家先祖的墓。

        佘家先祖的称谓已无从查考,连佘幼芝也说不上来,但后人一般以佘义士名之。袁崇焕系广东籍明朝一代名将。

        天启六年(1626),在宁远一役中大挫金军,努尔哈赤本人亦为袁军大炮重创身亡。崇祯二年(1629年),袁崇焕败金军于北京广渠门外。但崇祯帝轻信谗言,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将袁逮捕下狱。次年8月袁被凌迟处死,行刑当日,沿途一些误信他通敌的人一人一口咬他身上的肉,死得极其惨烈。

        佘义士是跟随袁将军多年的一位谋士,在袁被害后,他含悲衔愤冒灭门之祸偷偷取回悬于旗杆上的袁氏人头,埋在自家院中,从此隐姓埋名。佘义士临终前嘱咐家人死后把他埋在袁大将军身旁,并要求佘家子孙此后不许为官、不许回南方老家,世世代代为袁将军守墓。

        袁崇焕身后150年,清朝乾隆帝为他平了反。同时为他及佘氏修坟以旌气节。民国初年由康有为出面,各界人士在袁墓旁建立袁祠。建国后,毛泽东主席曾批文指示保护袁墓,不得动迁。当时每年清明,周恩来、宋庆龄、朱德等都前来祭拜袁墓。

        问世间“义”为何物文革开始后,“红小将”的大锤便毫不留情地砸烂了袁墓、袁祠。佘幼芝欲哭无泪,那可是佘家人战战兢兢守了300多年的袁将军英灵啊。

        当时,佘家所有与袁崇焕,与守墓有关的照片、书等都付之一炬,佘幼芝当时抢救出来的唯一一件东西是她父母与外婆的合影。

        文革后,袁墓已面目全非,墓园被中学辟为操场,原先的文物有的散落学校各处,面对这一切,1978年起,她到处奔走呼吁,以期修复袁崇焕之墓。

        很多人对佘幼芝的举动不理解。

        1990年,佘幼芝因膝关节病入院,在她最无助的时候,写过一首诗自勉,内中有这么一句:“苦守灵园三百载,谁知我氏心中情。”在她的床头,恭录着袁将军的一句话“心苦后人知”。

        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袁崇焕墓终于重建起来。1992年4月5日清明节,修葺一新的袁崇焕墓迎来了文革以来第一批祭奠的人们。那天,佘幼芝剪去留了十几年的发辫。

        当初她曾发誓:一天未修复袁墓,一天不剪头发。

        在佘家,有一个专用帐本,上面记载了每一笔海内外捐款的来源和支出,除了用于袁墓的维护与祭祀,这些钱款谁也不能动,而在他们家中,我看到除了一台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外,可以说是家徒四壁。

        当地文物局曾一度要雇专人清扫袁墓,佘幼芝婉言谢绝了:“为修墓国家已经花了不少钱,请人扫墓又得花钱,还是我来扫吧。”

        谁来继续守墓如今,佘幼芝老人的最后一个愿望就是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袁祠的恢复。但如今的袁祠大院里住有十六、七户人家,光搬迁、安置就是个大难题。另一个叫佘幼芝大伤脑筋的是佘家第十八代计从何出。佘家后人到如今只剩佘幼芝一家六口在此坚守着,佘幼芝的哥哥,即佘家第十七代中的“掌门长子”在文革中便搬走了。

        不过,佘幼芝感到欣慰的是,女儿焦颖和儿子焦平都明确表示愿意继续守下去。爱人焦老师竭力支持,但他表示,得继续“考验”儿女:“因为光守墓仅仅是表面的东西,要把一种精神,一种传统接下去,教育后人”,“要做不到这一点,我们就把墓交给政府,佘家守墓就在我们手里终止。”

      袁崇焕祠墓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崇文区东花市斜街(东二环广渠门立交桥西北),乘公交车57、23、715路在广渠门站下车。门票1元,学生票0.5元,每周一休息。

      • 家园 袁崇焕的后代满清黑龙江将军寿山一门忠烈:

        稍后我要谈谈寿山将军和他们家的忠烈故事,还有程德全义不负友的故事,很感人。

    • 家园 满清八旗军事实力在顺治七年就开始普遍下降:

      能战者多数病故或者早夭,所以,满清只好派出洪承畴招抚东南。而在历次辽东战守过程中,关宁军的攻击并不见得十分逊色,只要像袁崇焕这样的名将可以挥洒自如,那么,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做法最终会把满清逼进死胡同的。

    • 家园 明末军事力量不是兵不能战,而是将不能勇:

      更别说谋勇兼备了,多的只是左良玉、许定国这样只顾私利不存大局的军阀,再有吴三桂这样的“大丈夫”。

      • 家园 这个与明军事体制有关

        有明一代,武人地位不高。文臣掌帅印,武将只供驱使尔,只是做匠人的料。无论是对东虏,还是流寇,打得比较好的几仗,多与能干文帅调度有方有关。待几个难得有点本事的文帅先后凋零后,任何一个总镇级的武将要撑起大局来,难!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