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举头三尺有神明,道德底线是可以任意践踏的吗?--从汉武杀太子生母一事谈起 -- 阿康

共:💬41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那时候的道德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当然现在不应提倡,不过放在历史环境下,有时候也很难指责。

    • 家园 应该把个人道德和执政者素质分开

      从理论上来说,个人组成的小家庭和很多人组成的群体(例如国家)本质上是一样的,都需要相当的道德底线来维持其和谐,以防止矛盾的过分激化。但是现实中,群体(例如国家)的维持,仅仅依靠道德底线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它涉及了管理者的素质问题。

      在现实中,群体的整体表现不仅仅依赖于组成群体个人的素质,而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群体的管理者的素质。就像俄国民粹主义所说的,群体是一大队的零,依靠前面的那个壹来领导;如果这个壹是个正壹,那么很好,皆大欢喜;但是如果这个壹是个负壹,那么就是整个群体的悲哀了,而且是无可奈何的,不管群体中有多少个零也没有用。在这里,管理者的道德不是很重要的,而他的管理能力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如何选择管理者,使之有着尽可能高的正值,至少不是负值,就成了整个群体生死攸关的事情,也是管理者的选择者最为关注的事情。当然,中选的管理者的道德也要基本合格才行,但是道德不是候选的管理者是否中选的主要标准。

      在政权私有、家天下的专制社会里,最高权力掌握在最高统治者手里,例如皇帝。皇帝的家属,例如太后或者后妃,地位尊崇,但是并不是法理上的最高统治者,当然,现实经常和理论是不一样的。

      一般而言,皇帝出自皇族宗室,有着较多的政治经验和治国能力;太后或者后妃只是因为受到皇帝或者先皇的宠爱才得到相应的地位,本身缺乏政治经验和治国能力(后天的学习是需要很高的成本的,例如国家衰落甚至亡国)。

      这样,执政的就应该是皇帝,或者在因皇帝幼弱而无法执政的时候,由先皇为皇帝选定的大臣来辅佐度过过渡期,以求取得尽可能好的执政效果,这就是顾命大臣的作用。由于缺乏政治经验和治国能力,太后只应该在顾命大臣的辅助下度过这个过渡期,然后还政于皇帝,而不应该有太多的主政行为,以免自己的能力缺乏给国家带来危害。

      中国古代讲究以孝治天下,希望天下人都以此为榜样,亲亲敦颐,以利于社会的平稳。这样皇室中,一旦先帝不在了,太后就具有了最高的地位(皇帝也是要孝顺太后的)(这就是为什么我说“太后的权力更多地来自她的位置而不是她的家族”,当然现实中确实有反例),因此很容易越过自己的界限而恣意乱政,破坏顾命大臣的辅助,以至败坏国事。

      汉武帝对勾戈夫人的处理,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他作为在位几十年的老皇帝,有着丰富的政治经验,知道孰轻孰重,明白他也许是误杀了一个本分的女人,但是换来的却是他选定的继承人和辅助大臣的稳定执政以及国家的稳定,这样的交换还是值得的。在这一点上,不能够说汉武帝是个冷血动物,而应该说在权力私有的社会里,这样做是唯一合理的办法。事实上,任何问题的任何解决办法都是有成本的,皆大欢喜的办法经常是不存在的。

      后来的皇帝们在儒家的包围下,只知道以孝治天下和亲亲敦颐,却不明白执政者素质的重要性和防止高位低素质者破坏稳定执政的必要性,以至于实际表现反而远远不如他们所指责的汉武帝。

      社会道德是应该得到维护的,但是国家大略是不能够仅仅以社会道德来衡量的。按照我以前帖子的说法就是应该“内用大略以安定天下,外示道德以抚慰人心”,如果倒过来做,一定会有麻烦的。

      另外,不应该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待古代的事情,民主、自由、平等、权力公有和专制、独裁、家天下、权力私有是完全不相容的,也是无法共通的。

      • 家园 仅仅靠道德维护一个社会的安定当然是不够的

        但是道德规范是在长久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它是维持一个社会平衡很重要的基石,明目张胆地打破道德底线是会有潜在的危害的。

        我当然是以当时人们的道德规范来评价,而不是以今天人权,自由的规范要求古人。自古以来婚姻关系就是一种社会关系,执行非常丰富的社会职能,他涉及的不仅仅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而是两个家庭,两个家族,部落,甚至国家,t他们通过婚姻,子女延续自己的基因,产业,土地,乃至政权,轻易地牺牲一方的利益,必然打破从远古时代就流传下来的很多规范,对社会的影响将会是很深远的,如果形成制度,绝不会是仅仅杀了一个女人那么简单。

      • 家园 杀太子母不是唯一的办法

        更不是最好的办法。杀太子母的办法在中国两千多年帝制历史中,也只有汉武和北魏几个皇帝做过。历史上,“太后”累累,证明她们并没有被杀嘛。宋朝有太后临朝,但并无动荡;明朝有太后,则根本未干政,由此证明太后存在可以不干政,干政也并不意味着国家动荡。关键是制度约束,可以将个人的作用减到最小。汉武的行为更多的是其个性使然,他能杀亲生太子,更杀太子之子,足以证明其是冷血动物,杀个把女人更不在话下。

        “在这一点上,不能够说汉武帝是个冷血动物,而应该说在权力私有的社会里,这样做是唯一合理的办法。事实上,任何问题的任何解决办法都是有成本的,皆大欢喜的办法经常是不存在的。”

        • 家园 专制社会的权力私有和完善制度下的力量平衡是冲突的

          专制社会的核心就是权力私有,君权和相权的争斗充斥了中国的封建社会,三省、内阁和军机处就是君权不断贬低相权的实例。

          宋代君臣共治是个难得的例外,代价是过分分权导致的办事效率低下和重文轻武、防范军人导致的军人地位低下。宋代空有强大的经济,却无法战胜外敌,上面的两个问题应该是主要原因。

          宋代之所以没有出现权臣觊觎神器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央军权分得很细,使得没有长时间的权力集中是不可能出现真正意义的篡权者的。

          至于后代是否有后妃专权,温相各帖已经说得很详细了,这里不再赘述。

          总之,专制社会导致的权力私有是这个问题的病根。汉武帝只是在继承人幼弱的情况下解决了太后乱政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他是以较小的成本获得了较大的收益,至于其它就不是他能够解决的了。

          • 家园 具体分析一下汉武晚年的心智状况

            汉武的杀太子母只是出于他自己主观的猜测,认定她一定会干政而且乱政而已。他还猜测自己的亲生儿子太子要造反,所以也要杀。不仅如此,还要斩草除根,杀尽太子的儿孙,甚至包括太子的生母,曾经让他动心不已的枕边人老皇后卫子夫。这还算个人吗?可他疑心这样重,却恰恰任命了一个日后真要造反的人做顾命大臣,俺真怀疑汉武是否已经得了老年痴呆症和妄想症。

            杀太子母的决策就出自于这样一个冷血兼痴狂的非人类,俺实在看不出有哪一点政治上的高明。杀人的理由居然是日后有可能作乱,这连莫须有的借口也不如。非人类如明太祖杀尽功臣时还不忘记罗织罪名,汉武却连罪名也不要了,以汉武的逻辑,任何君主都可以杀任何他所认为的危险人物,防患于未然嘛。这样的话,还有什么理由指责明太祖之流杀戳功臣呢?这帮打天下的功臣可以造前朝的反,当然也可以造朱家的反,有前科的,威胁不是更大吗?这更是以较小的成本获得更大的收益了。杀功臣根本不是杀人多少的问题,即使罗织罪名仅杀功臣本身一人也属滥杀。

            评价历史也需要前后标准一致。

            有宋一朝未杀开国功臣一人,更未杀候补太后,不也是长治久安吗?至于宋的效率和军事动员能力,属于其他的话题了,而且很大,容有空再聊。

            • 家园 数百年后,对中国历史有专长大师就会说

              毛泽东进行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必要的,有深远历史影响的,反正受迫害的都死了。也许用不了等几百年,现在御用文人和所谓新思维家们强奸历史早过了无耻的程度。

              • 家园 虎子兄太悲观了,还需要几百年??

                现在赞扬文革的人不是大有人在吗?更何况两千年前的汉武?不就杀个把女人嘛,保证了国家长治久安,当然是英明无比的决定。文革至少还迫害了几千万人呢。

                • 家园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当我们用所谓理智的观点对过去谈笑风声,用功利的天平践踏道德的准则时,我们还有什么权力指责日本不再忏悔?有什么理由痛斥哈日独台的台湾年轻一代?

              • 家园 说到文革,我倒觉得不是一无是处

                对于文革对中国的经济和政治上的破坏,我没有什么研究,不敢说什么,也对现在对文革的总结不相信,毕竟现在公开的资料都是受害者也就是后文革的受益者所写,其可信度很值得怀疑。要公正地评价文革我想至少要1、2百年之后才行。就现在来说,我觉得文革的一个重大功绩就是破除迷信,就是破除普通百姓对政治人物的迷信,经过文革后,中国广大普通百姓的思想才彻底地放开了。如果没有文革的话,中国的江山可能真的就是在开国的那一帮人中的子孙手里代代相传了。文革造了这帮人的反,使广大普通群众认识到了政治人物的肮脏一面,对他们不再是说什么信什么了,打碎了很多政治偶像,而且把这些东西讲给自己的后代,是我们没有经过文革的人也能受到教育。我们小时候所受的教育使我很长时间对革命者非常崇拜,什么忠于信仰啦,宁死不屈啦等等,结果我的一个长辈就给我讲了一个他文革初期去北京串连的事。他说有一次北京开群众大会批斗什么大人物,其中有胡耀邦。当主持人喊到:把牛鬼蛇神胡耀邦押上来。就只见一个肉球从台下跳到台上,口中喊到:我是牛鬼蛇神胡耀邦。原来是他自己反手提着自己的衣领跳上来的,本来人就矮,又缩成一团,所以象个肉球。我听这个故事的时候,胡的声望正如日中天,我相信,当天在批斗会现场的很多人和我一样,心中的一尊泥菩萨碎掉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革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 家园 叶兄,我觉得你的说法有点不妥

                  罗嗦两句来商榷一下:

                  你的意思大致是:文革不是一无是处,也就是说,文革“作为一场思想启蒙运动”起到了让人们不迷信权威的作用....

                  我想起来王小波说过这么一个形象的故事,一个无赖一脚把一个瞎子从楼梯上踹下去,结果碰撞使得瞎子的视觉恢复了。但是这并不能说瞎子该感谢这个无赖。好就是好,坏就是坏,这个无赖的这个举动就是个下流坯。让我们先言尽于此,至于眼睛能否复明,那是另一回事了。

                  其实让人们不迷信权威的,应该是痛定思痛的理性吧?而这种反省,从来在我们的历史上都不乏其人。任何一场浩劫,必然能够让人反省而得益,因为没有人希望再发生,但是那也不是说这种得益就是非浩劫不能有,王国维的墓碑上还刻着『自由之思想」和「独立之精神],国际歌更加唱着“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但是这都没有让我们的人民觉醒,知识的提升和开化,只能是抛弃了旧的神仙,然而却跟着新的救世主,开始新的迷信。因为大多数人的文化素养都不够高,理性只存在于少数人。

                  现在我们能够看出文革之非,往事之痛。那可不是文革之益,那是改革开放和知识普及的给我们带来的一代人的提升了的理性。所以我们应该感谢的是给我们传道解惑的师长朋友(包括西西河的众位高人^_^),而不能说无赖有什么可取之处啊

                  不知老兄意下如何?

                • 家园 就是成本太高了

                  浪费了一代人的受教育机会,破坏了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肮脏了民族的心灵,使得民族没有信仰也不相信政府,这个成本实在是太高了。

            • 家园 UP

              Very good argument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