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举头三尺有神明,道德底线是可以任意践踏的吗?--从汉武杀太子生母一事谈起 -- 阿康

共:💬41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应该把个人道德和执政者素质分开

从理论上来说,个人组成的小家庭和很多人组成的群体(例如国家)本质上是一样的,都需要相当的道德底线来维持其和谐,以防止矛盾的过分激化。但是现实中,群体(例如国家)的维持,仅仅依靠道德底线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它涉及了管理者的素质问题。

在现实中,群体的整体表现不仅仅依赖于组成群体个人的素质,而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群体的管理者的素质。就像俄国民粹主义所说的,群体是一大队的零,依靠前面的那个壹来领导;如果这个壹是个正壹,那么很好,皆大欢喜;但是如果这个壹是个负壹,那么就是整个群体的悲哀了,而且是无可奈何的,不管群体中有多少个零也没有用。在这里,管理者的道德不是很重要的,而他的管理能力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如何选择管理者,使之有着尽可能高的正值,至少不是负值,就成了整个群体生死攸关的事情,也是管理者的选择者最为关注的事情。当然,中选的管理者的道德也要基本合格才行,但是道德不是候选的管理者是否中选的主要标准。

在政权私有、家天下的专制社会里,最高权力掌握在最高统治者手里,例如皇帝。皇帝的家属,例如太后或者后妃,地位尊崇,但是并不是法理上的最高统治者,当然,现实经常和理论是不一样的。

一般而言,皇帝出自皇族宗室,有着较多的政治经验和治国能力;太后或者后妃只是因为受到皇帝或者先皇的宠爱才得到相应的地位,本身缺乏政治经验和治国能力(后天的学习是需要很高的成本的,例如国家衰落甚至亡国)。

这样,执政的就应该是皇帝,或者在因皇帝幼弱而无法执政的时候,由先皇为皇帝选定的大臣来辅佐度过过渡期,以求取得尽可能好的执政效果,这就是顾命大臣的作用。由于缺乏政治经验和治国能力,太后只应该在顾命大臣的辅助下度过这个过渡期,然后还政于皇帝,而不应该有太多的主政行为,以免自己的能力缺乏给国家带来危害。

中国古代讲究以孝治天下,希望天下人都以此为榜样,亲亲敦颐,以利于社会的平稳。这样皇室中,一旦先帝不在了,太后就具有了最高的地位(皇帝也是要孝顺太后的)(这就是为什么我说“太后的权力更多地来自她的位置而不是她的家族”,当然现实中确实有反例),因此很容易越过自己的界限而恣意乱政,破坏顾命大臣的辅助,以至败坏国事。

汉武帝对勾戈夫人的处理,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他作为在位几十年的老皇帝,有着丰富的政治经验,知道孰轻孰重,明白他也许是误杀了一个本分的女人,但是换来的却是他选定的继承人和辅助大臣的稳定执政以及国家的稳定,这样的交换还是值得的。在这一点上,不能够说汉武帝是个冷血动物,而应该说在权力私有的社会里,这样做是唯一合理的办法。事实上,任何问题的任何解决办法都是有成本的,皆大欢喜的办法经常是不存在的。

后来的皇帝们在儒家的包围下,只知道以孝治天下和亲亲敦颐,却不明白执政者素质的重要性和防止高位低素质者破坏稳定执政的必要性,以至于实际表现反而远远不如他们所指责的汉武帝。

社会道德是应该得到维护的,但是国家大略是不能够仅仅以社会道德来衡量的。按照我以前帖子的说法就是应该“内用大略以安定天下,外示道德以抚慰人心”,如果倒过来做,一定会有麻烦的。

另外,不应该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待古代的事情,民主、自由、平等、权力公有和专制、独裁、家天下、权力私有是完全不相容的,也是无法共通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