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讨论一下“昏君”:兼回温相兄及朔雷兄 -- 查理五世

共:💬17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讨论一下“昏君”:兼回温相兄及朔雷兄

    在《英雄本色》中,俺与温兄和朔兄讨论了一下昏君的问题。昏君顾名思义,就是智商和能力比较低下,不称职的君主,以此标准来看,一个即使如秦皇、汉武样雄才大略的皇帝也有其昏匮的时候,好大喜功,穷尽天下人力、物力,结果一个弄得二世而亡,一个弄得国家财政破产,更兼晚年杀子,昏到家了。

    宋真宗没有以上二位那样雄才大略,因此其一生中最昏的事就是伪造天书,封禅泰山,这种烂事诚如温兄所言,做过的人多了去,其中包括汉文帝、汉武帝、光武、唐太宗,这些都是明主。伪造天书的行为比起秦皇汉武的昏匮行为真是小菜一碟,因此也此来指责宋真宗是昏君是否太苛?这种伪造天书的举动主要是出自意识形态考虑,去年咱们也玩过这一回把戏呢,何苛于古人?宋真宗是个平庸之主,但也不能因其平庸伪造天书就是昏,而英明之主伪造天书就情有可原吧。

    有宋一朝其实在大多数的时候很难划分忠奸之臣,不过是性格和政见上的分歧和差异罢了。寇准和丁谓、王钦若之间的差别没有这样大,各有各的缺点和长处。

    在宋朝的体制下,一个大臣甚至皇帝其实很难有什么特别大的作为,不论是建功或做坏事都不太容易。俺私下认为,在人治社会,这才是一个比较好的制度,免得像明朝那样忠奸分明,弄得朝廷上下咬成一团,最后落得个忠奸同归于尽。

    至于朔雷兄谈到徽钦二帝,俺的意见是他们的不幸更缘于客观的条件,他们俩个不幸遇见了最凶恶的敌人,以其智力和能力上讲,他们父子超过中国皇帝的平均值。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如果老兄说的是此二帝的智力不在中国皇帝的平均线之下,

      小弟未必会有异议,而能力则要看那方面的能力了,至少这二个北狩之君保家卫国的能力是负值吧?而且觉得仅以智力,能力作为评判是否昏君的标准有些欠妥。

      附和温相的说法。

      而徽钦二帝北狩,并非不幸遇见了最凶恶的敌人,徽宗重用蔡京,童贯等奸佞,征花石纲...已然造成宋内虚,看不到潜在的威胁,与金签海上之盟,所谓去一弱虏,迎一强邻,而又以20万石军粮,20万大军,岁贡换空城一座,示昏聩,嬴弱于金前,根本就是在自寻死路。

      1126年,金攻克东京时兵不过6万,(也有10万之说;10万也好,6万也好,其中都有相当一部分为战斗力不高的汉等其它民族降兵,注意1115年护不达岗之战女真兵不过2万)而宋守坚城,及勤王的军队近30万,可钦宗却推出个骗子郭京....陈规得知东京陷落时,尤自不信,确实匪夷所思,金初固然兵锋极锐,但如宋军用人恰当,施以拖字决,耗字决,虽未必就能大败来敌,但使金军师老而还,并非难事。他们二人如此之胡闹,不是自取其辱,又是什么?

      而历史上对中原汉王朝来说,最凶悍的敌人是元,是清,还轮不到金,金不能灭宋,一定程度上是其不能持久的攻击能力,该原因很多,在政治军事上升期时,缺少出色的政治家,战略家,不能有效利用被征服地区的人力物力,这点最重要,毕竟它的人口太少,初期不过几十万而已,对比宋的6000万(好像有一亿之说),仅以其一族之力而不能充分利用外族兵将想灭宋,根本没戏。灭了辽,就已觉得有些消化困难了,如不是金将领见宋军太弱一再坚持,金太宗就要依金太祖遗愿,遵守与宋的盟约了。再就是没有坚实的后备,太祖,太宗,宗翰,宗望,宗干,银术可等军事较过硬的人物,呼啦啦都死了,就玩一个宗弼,倒觉得金世宗那句“宗翰之后,唯宗弼一人”很是无奈,毕竟这宗弼军事才能最多才算中上。女真兵再坚韧,再勇猛,也没用,就那10几20万,由宗弼带着多打几次顺昌城,就给折腾没了...

      • 家园 一言难尽啊,没这样的简单

        靖康之乱的关键是当时宋军的野战能力不行,只能困守孤城,所有野军勤王之军无一不败绩。如果没有援军,任何城池都是守不住的,时间早晚而已。用郭京神兵其实是山穷水尽之举,没办法了。君不见,前几年张宝胜之流的大师不仍然出入宫禁吗?咱们的老传统了。

        有闲时俺会和兄好好讨论一下宋金胜负之机。

        • 家园 就是这么简单,靖康京城之难,若非人事之失,则天亦不得而为灾。

          而且没有援军就一定就守不住吗?唐太宗征高丽,大败高丽援军15万,不是仍攻安市不下吗?(原因就是师老军疲,天气转寒,粮草窥乏)。

          宣和七年十月金太宗大举攻宋,分兵两路,西路以完颜宗翰为帅,围太原,东路以完颜宗望为帅,在宋降将郭药师引导下长驱直入,前锋直指东京开封,宋徽出逃,钦宗被李纲说服留守,李纲(升为亲征行营使)率众击退金军多次进攻,杀敌数千,而勤王军四集,达20余万,形势有利于宋,可笑的是,钦宗否定李纲认的观点(“不为之动,措置合宜,彼当戢敛而”),用金500万两、银5000万两、绢100万匹,割太原,中山,河间三镇,并以亲王、宰相为人质换得金军退兵。

          之后在河东战事仍胶着的情况下,(用人不当,40万大军分3次入援太原均被击败)钦宗却以为京师安稳,罢钟师道,罢李纲,遣还各地勤王军,不做抵御金兵再度进犯的准备。

          待靖康元年八月,金军再次南下,9月破太原,直逼开封时,而钦宗又以为可以继续用金帛赂使金军撤军,派出一批批的使者到金营乞和,仍然不修武备备。更有甚者朝廷内部的主和派唐恪、耿南仲等人坚主割地,遣返各地再次聚集的勤王军,撤除京城的防御工事。金军渡过黄河,完颜宗翰向宋廷提出要划黄河为界,河东、河北地归金朝,宋钦宗一一答应,并且亲自下诏给两路百姓,劝谕他们“归于大金”。

          闰十一月初金军东西两路会师开封城下,对开封展开攻势。开封城内虽兵力有限,士气不振,京畿附近的勤王军并没有大溃败,各地的勤王军仍陆续赶来,如李纲所帅湖南军,这些勤王军再城破后被钦宗严令不得继续进军开封。如充分利用山东军民的抗敌意识,完全可以拖垮金军的攻势,(开封城破后,开封军民要求参战的人达30万之多,金军竟不敢贸然进占全城。)

          就是此时,钦宗竟派郭京带领“六甲神兵”出战,结果也不必多说了,至此,钦宗所作所为哪点可以令人称道呢,哪点又值得人为其辩护呢?(勉强借口不外是临位不久不熟悉朝政罢了)

        • 家园 一点看法

          北宋末年军队野战能力不行也不是绝对的,南宋中兴诸将多是原北宋军队出身,其中不乏善战之人,而且西军战斗力也还是不错的,富平之战就足以说明问题。主要是指挥上有问题,政出多门,互相牵制,那是谁也没办法的事情,守太原,守汴京,都有这样的问题。不过野战虽然不行,坚守还是可以的,顺昌之战就是坚守获胜的范例。

          南宋建立十年后宋军即可和金军进行野战对攻并且取胜(岳飞部),说明只要用对了人,宋军的野战能力并不比金军差。

          • 家园 关于绍兴年间宋军的战斗力问题

            俺会专门写一个贴子,供帅客兄、温相兄、朔雷兄以及一切有兴趣的网友批评。

            这里只简单回一两句,富平之战是宋败,虽然不是太惨;岳飞部的战斗力和战绩多有夸大。真正最牛的宋军是哪一部?俺在此卖个关子,等俺贴子出来吧,呵呵。。。

            • 家园 哈哈,靖康还没结束,又开始谈论绍兴了,老兄真实精力充沛啊。

              小弟认为高宗朝宋军的战斗力,要强于徽钦朝,南宋的大兵制,改变了北宋禁厢制的兵无常将的弊端,多名有勇有谋的将领在抗外敌的斗争中涌现出来,并带出了一批具有较高战斗力及战术特点的军队。而高宗虽软,但其重农桑,节俭好学,在内政多少还是有些作为的,所以南宋可以一度扭转对金作战的颓势。

              小弟最为推崇的建炎至绍兴的宋名将是岳飞,文武全才,郾城步骑平原野战击败金主力,韩世宗精水战,惯以少胜多,人称中兴武功第一,吴?d吴?U善用地利,先守后攻,和尚原,仙人关,剡家湾皆留其名,刘??,“神机武略,出奇制胜,顺昌之捷,威震敌国,虽韩信??上之军,无以过焉”。

              小弟看问题角度多于老兄不同,所以对建炎以来的宋名将名军的看法只怕有较大出入,总之期待老兄好文。

      • 家园 北宋之亡,确实是亡于自己糊涂

        按照常理分析,宋的实力远在金国之上,金国取胜的唯一希望就是依靠部队的战斗力和机动力,长途奔袭,以求一逞,只要宋军沿途坚守城池,化解掉金军的优势,金军就只能是徒呼奈何。

        可是徽钦二帝胡闹,放着二十万军队不用和八十里汴京城墙不守,由着骗子胡来,以至于京城失守,二位的智力和治国能力可以说是极差了。

    • 家园 再说几句昏君兼谈真宗、仁宗:

      昏君的种类大致是:庸、暗、平、劣。皇帝在封建社会中是人治的最高集权点,所以,社会舆论对皇帝的要求即使是苛责也不为过。如果一个普通的百姓平庸或者庸碌并不算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是,皇帝则不行。

      在这四种中,真宗本人至少占了三条,也就是庸、暗、平,他前期因为有寇准、毕士安、王旦、李沆这些人辅佐,尚能够听一些真正的话,而后,王钦若等五鬼上升,最后

      居然像丁谓这样的十足小人也居中用事。

      宋代女主掌权的现象在历代都是少之又少的,即便是后来的高太后、曹太后、向太后、谢太后、杨太后这些人的威权连西汉的王政君一半的威风都没有,然而,真宗的所谓章圣刘皇后的专权则是有目共睹的。

      我前面说过,即使是暴君也很少威权下移,真宗做不到,这是他庸碌的表现。当然,这也和宋代保持唐朝以来君臣共治的风格有关。然而,不论怎么样说,进退行止、恩出自上这是一定的。否则那就不是皇帝而是议会民主下的总统了。

      再有,真宗的天书活动如果认真阅读史料,就不难发现,规模和秦皇汉武的追求长生不老的行动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有记载称:大中祥符元年十月,真宗由庞大的仪卫扈从,亲自去泰山行封禅礼。王旦等随行。十一月,回京都,群臣争颂功德,说是帝王盛事。真宗自编自演的这次所谓“东封”,竟耗费八百余万贯。一○一一年,真宗又奉“天书”出潼关,祭祀汾阴,费钱一百二十万贯。一○一三年,又去亳州太情宫祭老子。真宗在京都修建玉清昭应宫(道观),铸造神像,并安放“天书”,命三司使丁谓为修昭应宫使。丁谓制定的计划规模宏大,需修建十五年,勒令工匠夜以继昼,七年修成。宫中房屋凡二千六百一十间,金碧宏丽。修建中,到南方砍伐木材,期限急迫,工徒辛劳至死,还要诬指为逃亡,收捕妻子。全国各地也都因“天书”降临,修建天庆观。当时就有御史上言,“今费造竞起,远近不胜其扰”。

      以上的活动还是在号称宋代政治经济相对开明、发达的早期,在真宗死前,国家的库房已经出现了自太祖、太宗以来少有的“支诸宿藏”的局面。要知道这时候北宋面对的

      敌人还只是辽国一家。

      真宗是一个身负承上启下责任的皇帝,他本来应该不断的总结和改正太宗以来的弊政,然而,他没有做到,不仅没有做到反而给后代皇帝开了奢侈腐化的风气。在历来素有好评的宋仁宗一朝,仁宗本人以大庆殿为明堂,又举行大享明堂礼(祭天地祖宗),用法驾卤簿(仪仗)达一万多人,一次祭享的用度竟耗费一千二百万贯。比他老子还厉害。仁宗晚年服丹药,沉溺深宫,不问政事。大臣奏事,只是点头敷衍。谏官王陶上疏说:“现在政事无论大小,都由中书、枢密决定,陛下一无可否,岂是为人主之道。”渑池县主簿苏辙在仁宗策问时答卷说:“听说近年以来,宫中贵姬有几千人。陛下上朝不听议论,便殿不问政事。不要说好色于内不害外事啊!现在海内穷困,生民怨苦,可是宫中赏赐没有限制,要什么给什么。大臣不敢谏,管财政的官也不敢争。国家内有养官养兵的费用,外有给契丹、西夏的奉赠,陛下又自做一个大坑来耗费其余。恐怕陛下要因此受诽谤而不得人心。”

      宋英宗即位初年,宋朝的总收入居然亏短达到一千五百多万,非常支出占总比例的百分之十五之多。

      如果把宋代的皇帝单一的拿出来和明清两代的皇帝相比,宋代的皇帝都比他们平和、仁慈、宽宏,这也是人们一直对宋家皇帝抱有好感的原因,再有,宋代的剥削虽则比较狠,然而农民起义是历代之中最少的,规模最小的,(方腊也比不了李自成的规模),也因此大家对宋代的政治感觉黑暗还是不强烈的。然而这些自然有它综合因素在内,也并不能因此来抹杀皇帝的昏庸。

      • 家园 按老兄的法眼,中国历史的皇帝基本上都是昏君

        没几个不配“昏君”这个尊号了。

        老兄所列的宋真宗、仁宗父子的劣迹,在中国大部分皇帝身上都少不了,而且越是雄才大略的皇帝,这种耗费天下物力,人力的活干得越欢,影响越坏,如秦皇汉武,唐宗(没宋祖,呵呵,所以俺排他为第一是有道理的),甚至康熙,无一例外,都干过这种挥霍钱财,宠信奸佞的活。但因为他们是雄才大略,干过些经天纬地的大事,因此稀释了这些臭事的比例而已,其实他们在某些时候也真是昏得可以了,单纯以这一指标相比,宋真宗、仁宗父子是很不错的了。连人品几乎没什么可指责的汉文帝也不是宠爱自己的同性恋人邓通,甚至让他铸造邓家钱吗?所以想想,独裁下的君主也真难做,没几个能做到无可指摘的,一个个基本上是劣迹斑斑的“犯罪分子”,好一点的所谓明君英主不过也是一白(事功)遮住百丑而已。昏君一大把啊,英明如唐太宗也不是吃长生药一命归西吗?还来个征高丽。

        有点瞎侃了,温兄见谅。

        • 家园 呵呵:

          我们之间的辩论都是代表各自的观点,而观点的由来和我们各自看的书和接触的一些东西有直接的关系,所以,怎么辩论都不为过,只要不是意气用事,不是冷嘲热讽,没事儿!

          再有,我欣赏你查理五世的一个地方就是话说到当面,即使是不同的甚至是尖锐的意见也是摆在明面上来说,这就是直率。或者说是率真。

          回头我再写一个东西,和你谈谈为什么说真宗是昏君,而其他皇帝中的部分皇帝则不是的原因,敬请指正之。

    • 家园 【文摘】中国古代十大昏君

      查理兄要我讨论,手头一时没货色。转贴以前看到的一篇文章。作为交差。

      ===============================================

      中国古代十大昏君

      资料来源:强国论坛

      (贴送日期 2003年4月02日 13:17:37)

      中国古代十大昏君

      文章作者:石??

      发表时间:2002-12-21, 05:06:37

      文章内容:

      什么是昏君?简单的来说就是不称职的君主。然而什么叫做不称职呢?传统的观念认为,如果一个君王不务正业,整天吃喝玩乐,声色犬马就是昏君。如果从这个定义出发,中国历史上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君主都可以称得上昏君。但是如崇祯,赵构这类“有为”的皇帝倒反而不是昏君了。

      有人认为亡国之君必定是昏君,否则为何会亡国?这个理论看上去虽然合理,但也是经不起检验的。亡国之君固然有昏聩无能的,但也有一些是被权臣控制身不由己的。例如汉献帝的一生都为权臣所控制直到最后亡国,但恐怕不能说他是昏君。

      有些君主动不动就要杀人。例如秦始皇,秦二世,石虎,高洋,萧宝卷等等。这些人虽然未必称职,但称之为暴君恐怕更加合适。

      还有很多君主在前期还是有作为的。有些人的前期甚至可以称为明君,例如汉武帝,唐玄宗和清高宗(乾隆)。把这些人笼统的称为昏君恐怕有些问题。

      还有一些君主的智力有问题,例如晋惠帝司马衷就是弱智。有人告诉他老百姓吃不上饭了,他居然说“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羹?”这种人作为皇帝当然不称职,但是先天就是残疾人,把他们归于昏君一类似乎有失公允。

      所以,评选昏君前十名的标准如下:

      1.智力不正常的不算。智力不正常的人做蠢事是合理的。但是智力正常的人做蠢事就是发昏了。

      2.前期英明而后期昏庸的不算。人越老则越昏庸,这是自然规律。不论皇帝还是平民都一样。只不过平民发老年痴呆症只害他自己一个,皇帝发老年痴呆症就会害了天下而已。

      3.暴君不算。虽然很多暴君在凶暴的同时又无能,但是也有很多暴君在不发狂或者无法发狂的时候还能做一些事。所以如隋炀帝者,可以称之为暴君,但做昏君还不够格。

      4.排名按其行为对后世的影响程度来算。有很多君主虽然平庸无能,荒淫无道,但是其行为对后世没有太大的影响。所以如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之流,虽然不称职,但还没有弄到动摇帝国根基的地步。所以还不能进前十名。

      5.民间传说,小说人物不算。例如蜀后主刘禅一向被民间认为是昏君的典型。这主要是受了《三国演义》的影响。刘禅在位的前期,诸葛亮是蜀汉的实际统治者。而诸葛亮死后,刘禅虽然任用黄皓,但也没有弄到朝政大乱的地步。所以他进不了前十名。

      按以上标准,我认为有以下十人可称为中国古代十大昏君:

      1。姬宫涅 (周幽王)

      理由:为了博美人一笑竟然烽火戏诸侯。又不顾当时的政治生态废嫡立庶。终于导致周朝中落,引发其后几百年的战乱。

      2。刘宏 (汉灵帝)

      理由:在位22年,不但无一建树反而宠信十常侍,戮杀忠臣,造成第二次党锢之祸,朝政日益凋败。终於引起黄巾起义,使东汉走向衰乱的局面。

      3。萧衍 (南梁武帝)

      理由:在位48年,不想当皇帝,只想做和尚,数次舍身入佛寺,大把大把得施舍钱财给佛寺,搞得国库空虚。最后引狼入室,招纳北朝侯景。侯景叛乱攻入健康。侯景的叛乱虽然最后被镇压,但南朝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无法与北朝争锋。

      4。赵佶 (宋徽宗)

      理由:宋徽宗诗书词画均为一代宗师,但是对政治一窍不通。任用蔡京,童贯等人主政,导致朝政大乱。又对国际形势判断错误,导致金兵南下。到了最后关头居然相信神棍郭京的鬼话,让他率领所谓的“六丁六甲”守卫开封,结果一败涂地,自己被俘虏不说,连带大宋的半壁江山一起断送。

      5。赵构 (宋高宗)

      理由:高宗本非昏君。如果没有赵构,大宋的国祚未必能够再苟延残喘150多年。但是光是杀岳飞一条就足以使他成为一般人心目中的历代昏君之冠。

      6。妥欢帖木耳 (元顺帝)

      理由:顺帝前期为权臣伯颜所控制,对伯颜的倒行逆施不发一言。但是伯颜死后,顺帝并未改弦易章。如果说崇祯是太“有为”而导致亡国的话,顺帝就是太“无为”了。而且他的这种“无为”简直就是麻木不仁。以至于当明军刚刚攻克通州就吓得逃出北京,回蒙古去了。如此一个草包,居然君临天下30多年,元朝的根基就在这种“无为”中被消磨的一干二净。元顺帝的这种消极态度,可能和他喇嘛教信仰有关。

      8。朱厚?? (明世宗 嘉靖)

      理由:初即位时尚想有所作为。但旋即迷恋炼丹成仙之术,不理朝政达20多年。其间又任用奸臣严嵩为亲信。遂使纲纪大乱,明朝国势中落。

      9。朱翊钧 (明神宗 万历)

      理由:初即位时由于有张居正辅佐,略有中兴气象。但张居正一死,神宗立即倒行逆施。不但不理朝政达30年,而且不断派出宦官到各地担任“矿监”,“税监”,搜刮民脂民膏。弄得民不聊生,民怨沸腾。把明朝的老底都掏空了。

      10。朱由检 (明思宗 崇祯)

      理由:和其他昏君不同,思宗并没有通常昏君所共有的特征。例如,他不好女色,不好财货,也没有玩物丧志的去做书法家或小木匠,更没有想成仙的不切实际的幻想。他的唯一理想就是要重振朝纲作为明君名垂青史。但是他的能力实在太差。而且为人刚愎自用,刻薄寡恩。对于百姓只知道搜刮。明明已经是饥荒遍野,不但不救济,反而还要变本加厉的征收。以至激起遍地的农民起义。对外作战不知变通,只想一举消灭后金,但对有才能的大臣却疑神疑鬼。终于连唯一有能力扭转局势的袁崇焕也被他杀掉。到最后手下只剩下一批能力比他还差的奴才。到最后起义军围城,他想逃跑时,身边只有一个太监王承恩跟从。而把守城门的太监还拒绝给他开门。亡国之君众叛亲离到这种程度的大概也只有崇祯一人。最后他走投无路只好在煤山上吊了。

      限于名额,以上列出的只是中国历史上昏君前十名。估计诸位读者会有不同意见。欢迎大家指正。

      • 家园 回任兄和查理兄

        我列几个给后任打下亡国基础的昏君。东汉的桓灵二帝,唐朝的懿禧二宗,明的万历天启。还有一位明正德虽然没有直接造成亡国,但也昏得够可以。

      • 家园 宋徽恐还不能完全算

        他前期毕竟有“小元佑”的励精图治,后期玩物丧志,加上生不逢时多少有些倒霉,不过,纯属一家之见阿。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