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启示:巴格达之战中的美军兵器 -- 风中的羌笛

共:💬51 🌺9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启示:巴格达之战中的美军兵器

    这几天流行发老文。我也就顺应潮流发一篇。这是我在2004年写的系列文章里的一篇, 是《血色双城》 的姊妹篇之二,请大家拍拍砖头。

    正文:

    2003年4月4日,美第三机步师经过数天战斗,打散了守卫巴格达近郊的伊拉克“共和国卫队”,从南郊与西南两个方向对巴格达构成了钳形攻势,其第一机械化步兵旅并且还攻占了位于城西南郊的国际机场,巴格达已近在咫尺,也许已唾手可得——如果城市防御体系配置得不太紧密的话。对美军来说,这样的机会显然值得一试,因为伊拉克正规军主力已经溃散,城市里的抵抗力量与士气肯定受到了很大影响。不过谁也说不上这种影响究竟有多大程度。为了搞清这个情况,美军在整个伊拉克战争中最“炫”的一次行动开始了。

       4月5日早晨,受师长布朗特之命,第三机步师第二旅旅长帕金斯上校派出了一支部队,向巴格达前进。这支部队兵力为30辆M1A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和14辆M2A2“布雷德利”步兵战车,约两个坦克连和一个机械化步兵连的规模,由代号1——64特遣队的“无赖”坦克营主力组成。他们从城南11英里处出发,沿交通干线8号公路向市内急进,然后向西,横穿城市的西南角后到达萨达姆国际机场,与先期占领机场的第一旅部队会合,美军称之为“雷霆行动”。这次带有战术侦察和心理战双重作用的作战行动获得了极其重要的收获。美军以人员1死数伤和战损一辆M1A1的轻微代价,打死了约1000名伊拉克人,特别是从伊军抵抗行为的技术战术角度分析,兵员素质远远算不上优秀,巴格达城内也并未建立起有效的城市防御网。“坦克逛巴格达”使美军认识到,巴格达不是格罗兹尼,对手的力量太弱,美军的便宜是捡定了。

      4月7日清晨,美军经过一天的休整后卷土重来,进攻巴格达的战役正式打响。此次进攻的主要力量是第二旅主力,并有第一和装甲旅在外围协同。“无赖”坦克营和德康普中校的“野猪”坦克营(4—64特遣队)首先向市中心推进,连续冲破伊拉克人不成章法的抵抗。他们的后勤支援路线——8号公路,则由特韦迪中校的3—15特遣队——代号“瓷器”的机械化步兵营负责。大批美军坦克装甲车辆和步兵占领了拉希德饭店、“7月14日大桥”、阅兵广场和无名战士纪念碑及底格里斯河畔的两座总统行宫,市中心的战斗渐渐激烈起来,许多伊拉克武装人员和误入火网的平民横尸当场,入眼尽是烧焦的汽车及人体残骸。到中午时美军进攻部队因油料弹药消耗过而大裹足不前;后勤路线又遭到围攻,“瓷器”营沿补给线在三个十字路口建立的支撑点都陷入苦战;设在近郊的旅指挥中心也被一枚“路过”的导弹“光顾”造成人员伤亡;向前方运送补给的车队中途遭伏数人死伤。一时间美军方寸大乱,异常窘迫,仿佛索马里的厄运又将临头。

      但是伊拉克人没有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进行灵活的攻击,只是一味用各种货车出租车满载手拿AK步枪或RPG的士兵去冲美军以坦克和步兵战车组成的圆弧形防御阵地,拿血肉之躯与钢铁碰撞,总是很远就毁于M1A1的主炮或M2A2的“大毒蛇”机炮,幸存的人逃出燃烧的车辆又成了美军步兵手中M16A4步枪的活靶,以致白白付出了重大牺牲,消耗了大量有生力量,不但毫无战果,而且士气越打越低。直到几个小时以后,美军动用了最后的预备队,并趁伊拉克人力量削弱之机,勉强送去4车油料和5车弹药(另有2辆油料车和3辆弹药车损失在路上,2名人员阵亡),才坚持了下来。第二天,美海军陆战队从东南方向攻入巴格达。到 4月9日,伊拉克人的大规模抵抗结束了,美军的心理攻势得到了回报,无望的伊拉克军队彻底崩溃,萨达姆政权轰然倒下。美军两进巴格达的战斗中,估计有 4000余名伊拉克军民死亡,而美军仅仅损失了数辆坦克装甲车辆,死十余人,伤百余人就赢得了巴格达之战的胜利。

      巴格达之战,美军投入战斗的主力装备是重型装甲车辆,主要是M1A1坦克和M2A2步兵战车,当然,担任辅助任务的多用途车辆“悍马”越野车、后勤车辆、步兵轻武器的作用也不小,因为它们构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武器系统。

      M1系列坦克自问世至今已二十余年,也陆续改进了二十余年。从装备105毫米M68线膛炮的基本型M1,到装备120毫米M256滑膛炮、装甲增厚的 M1A1,再到加装贫铀装甲的M1A1HA(HA是重型装甲之意,即贫铀装甲),最后到全面升级的M1A2SEP,形成了系列化的车族,车重也从55吨 “进化”到了62吨,美军在M1坦克的改进上着实花了许多工夫。M1车族的弹药也几经改进,目前所用的是120毫米的M829A2型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 M830A1多用途破甲弹。在巴格达之战中,M830A1多用途破甲弹深受美国坦克兵的欢迎,而穿深达810毫米均质钢装甲的M829A2却几乎无用武之地,因为他们所对付的目标只是一些轻型民用车辆和乱七八糟冲锋的乌合之众,原先设想的对手——T-72甚至老掉牙的T-54\\55坦克都没露面。这是巴格达之战的一个突出特点。M1A1的主炮是一门引进德国RH120-L44滑膛炮技术生产的120毫米M256滑膛坦克炮,在炮塔内有一挺由炮长控制的 M240型7.62毫米机枪,炮塔顶部安装了一挺12.7毫米M2HB重机枪和一挺M240机枪,分别由车长和装填手操纵。在其重达22吨的炮塔巨大的尾舱里储存了55发主炮炮弹,而12.7毫米和7.62毫米机枪弹储量则分别达到了900发和11400发之多,巨大的储弹量加上乘坐舒适,作战威力与持久性都是上乘的。M1A1因重量过大,体型臃肿被不少人诟病,但上述缺点却在巴格达之战中给美国坦克兵带来了诸般好处:重量大意味着防护强,该坦克总体排名连续多年位列世界第二,高防护性争分不少;体型粗意味着空间大,舒适,人机功效好,并且便于维护和升级,还有可提高作战强度。甚至有的M1车组成员在坦克里储备了可供一个步兵排食用的食品和饮水,即使坦克被击毁了人还能生存很长时间。这样,一群M1A1坦克仅依靠自身弹药,在再次补给前就能战斗很长时间。在巴格达4月7日的战斗里如果不是M1A1撑了那么长时间,美军可能早崩溃了。看来事物都有两面性,有时缺点甚至成了优点,就看你怎么运用,但不管怎么说,苏式坦克的思路是“享受”不到这些的。

      M1坦克是美军坦克兵的主力装备,M2步兵战车则是美军机械化步兵的主要“坐骑”也是M1驰骋沙场的亲密搭档。大凡有M1出现的地方,也就少不了 M2。在M2的型号中,美军现装备的主要是M2A2,此外还有少量担任战术侦察的M3骑兵战车。M2A2使用铝合金装甲,加装了凯夫拉防崩落衬层以保护乘员,车重29.5吨,最大速度61公里\\时,装备了一门25毫米“大毒蛇”机关炮(备弹600发)和一挺7. 62毫米机枪,最适应打击轻装甲和软目标,为了具备反坦克能力,其炮塔上还加装了四枚“陶”式反坦克导弹。M2A2火控系统的反应灵活性要优于M1A1,发现目标的距离也比M1A1远,通常充当M1A1的耳目及掩护者。巴格达之战中它击毁的车辆数量甚至超过了M1A1。

    美军的另一种得意的车型是“悍马”。最初的“悍马”(M998)只是用作人员运输、战地侦察和战斗警戒巡逻,但要求能拥有与坦克相近的越野能力,比如能通过30°的斜坡,1米以上的涉水能力等。为了降低重量保持机动性能,采用了轻质铝合金材料。该车的机动性能和通过性能极好,以灵活、高速著称,美军大量装备并衍生出繁杂的变型车。世界许多国家也有装备和仿制,如日本的“高机动车”就是“悍马”的异国兄弟,连中国新近研制的高性能车辆——“东风*铁甲”和沈飞“猎鹰”也不能说没有“悍马”的影子。在1993年摩加迪沙事件后,美国针对“悍马”防护力弱的缺点进行了改进,改进的成果是装甲型“悍马”M1025 和增强装甲型“悍马”M1114的问世。在阿富汗,一辆“悍马”M1114压上了地雷,整个发动机舱完全炸飞,乘员舱却完好无损,五名乘员只有两个轻伤:驾驶员碰伤,开窗观察的排长被冲击波震伤,暂时失去听觉。装甲“悍马”的出现使“悍马”家族的成员得以直接参加战斗。在4月7日巴格达城内的战斗中正是由于它们与M2的全力护送,美军进城部队才最后获得了补给,避免了崩溃。不过,不管哪一型“悍马”,都只是轻装甲车辆,只能在一定距离外抵挡步枪子弹,一旦被RPG直接命中,也只能“驾鹤西去”了。

      在4月7日的行动中担任了火线运输任务的是两种“软皮车辆”(无装甲防护)。8辆M977弹药卡车和6辆M978油罐车“硬着头皮”往火网里钻,尽管有M2和“悍马”护驾,还是有三辆M977和两辆M978变成了灰烬。这个事件反映了强大的美军在后勤上有着无奈的“软肋”。幸好伊拉克人的战斗能力令人不敢恭维,否则后果实在难以承受。

      在巴格达,第三机步师士兵手中的枪械主要有M16A4自动步枪和米尼米机枪。M16A4是M16家族中最新的成员,在M16A2的基础上升级而来。美陆军原来计划全面换装是M16的另一变型枪——轻巧而准确的M4A1卡宾枪,部分军队已经开始装备。但阿富汗的经验表明,在视野良好的空旷战场上,枪管长度370毫米的M4A1射程过近,杀伤力不足,这对无法或很少得到后方火力支援,不得不依靠自身力量的部队来说是极为不利的。M16A4的枪管和 M16A2一样,为510毫米,强调的是远距离点射精度和杀伤性能。它主要的改进是在护木上下方各设置了一根“皮卡汀尼”导轨,换用了平顶机匣,除了能和 M203榴弹发射器、霰弹枪组合使用外,它也可加装瞄准镜、间瞄系统、战术灯等装置,实现远距离射击、近战中先发制人、夜战等功能,做到一枪多用。

      其他武器也很有讲究。专用狙击武器由7.62毫米M24、M40和12.7毫米M88这三个系列的反人员\\器材狙击步枪担纲;近距离支援武器米尼米机枪是“拿来”的,出自比利时的FN公司,在美军中被称为M249,除了重量轻以外,准确、可靠也是它能落户美军的原因;米尼米的“哥哥”FAG则把M60 “赶走”,“摇身一变”成了美军M240通用机枪;M2HB中型机枪、MK19—3榴弹发射器等重型步兵武器也为美军攻占巴格达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些步兵武器可以适应不同平台,从士兵和“悍马”越野车直到重型的装甲车辆,甚至是直升机。这对我国轻兵器研制应该有“他山之石”的借鉴作用。

      相比之下,伊拉克的武器装备陈旧不堪,来源五花八门,型号繁杂,缺乏系统性,作战效能低下。4月7—9日的巴格达之战中,伊拉克人手里只出现了一些 AK47、AKM自动步枪、RPG火箭筒及它们的仿制品,重型武器或者毁于空袭,或者由于畏惧而被抛弃,都没见踪影。而伊拉克参战人员的战斗素质的低劣,更加剧了武器对比天平的倾斜。轻型步兵火器的优点是携带方便,使用灵活,机动性强,隐蔽性好,但在巴格达的激战中,我们看到,伊拉克人并没有发挥这些优势。

    元宝推荐:MacArthur,老马丁,
    • 家园 可怜的伊拉克人……

      这就是以没有统一指挥的以游击战部队对抗正规军的以短击长战斗的典型……

    • 家园 【原创】一点题外话

      张某人其实并不太离谱,张是靠海湾战争研究起家的,主要精力放在兵器上,没带过兵,靠读书和调研求的经验,理想化了一些,无甚大错。

      离谱的是央视,当年央视搞了个军事天地,初衷是好的,也起了好的普及军事教育作用。那个时候找到了张,逐渐张也就有了名气。后来成为央视的坐上宾也就很正常了。从某种程度上讲,张在前台说也有好处,真正的大鱼是见不得光的~~

      GF大有实力和水平的露面还是少,哪些有实力呢?看看毕业金榜对面的墙上挂着那些照片就知道了~~ 金同志是其中一个。

      那年学习的时候,讲堂的大厅里每天都更新一遍最新情况的图表。空闲的时候,比较大的乐趣就是一群中青年和老同志围着研究,去晚了很难插进去。机会难得么~~

      课堂上,课余都可以听到一些观点。

      其实,从第一次海湾开始,GF中就有很多人不服气。也想出了很多法子,实现当然是土法上马,路边社已经证明了M国也吃了土法子的亏的。要不M国不会搞这种一锤子的赌注了。这次也不例外,张某人的观点也可以辨证的看,其实是对症下药的,可以病人并不适合。

      在注重谋略优势的同时,对技术的作用和使用有深刻的认识。新一代的GJ中,观念也在变着,速度比可以想象的要快。

      曾经有人说过,把阿拉伯世界的战士让TG的人带带,以色列将一败涂地。这个“中国农民式的特有的狡猾”是关键的因素,记住这句话是在1990年。M国可以顽强,可以勇猛,可以先进,可以训练有素,可以专业。。。但是,文化的积淀让他在“狡猾”这方面大多数时候只能望东方民族的项背。技术加战术是夺取胜利的要素,好像是林副主席说过的,是传统:)

      某种科学,爱好者在研究的乐趣之后是睡眠。以此为业者,在研究之后是彻夜难眠。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睡的很晚,有心脏疾病的很多。想起那些日子里,一个五十多岁的人带领着我们工作到三点多还不休息,直到被抬出去抢救。。。。。。再见到他的时候是电视上,陪着胡在香港。

    • 家园 当时那个穿城战

      央视请了一个国防大学的张教授作现场分析,张教授当场多次大叫“美军这么打我看不懂,看不懂",从这一点上来看咱们的军事理论领域已经落后了米军很多,这比装备落后是更加可怕的。

      • 家园 张召忠不是最离谱的,张天平更离谱……

        头衔是什么军事战略学博士,典型言论如:南轻北重,特大地道隐藏转移兵力……整个就是个没常识……

        旁边一个王姓的教授都看不下去了,说还是该正视××,可惜的是王教授表现的不脑残,我就忘记他名字了……

        • 家园 所谓战略学学者

          如果不肯下决心学习一点基本的兵器和战术,那么最后一定走进玄学的怪圈中去。在现代社会里,学科知识的互相交叉屡见不鲜。某方面的欠缺是影响大方之家形成的重要因素。

      • 家园 张就是需要政治正确

        正确就是美军差。屁股决定脑袋,所以才出了洋相。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