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高收费改变大学生阶层结构 -- 燕人狂徒

共:💬116 🌺286 🌵1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开黑车,卖早点想致富还是很难的

          而且开黑车,卖早点好像是没有复利的,都是些小本无本生意,上规模很难。不像炒股票,100万本金赚10%是10万,1000万本金赚10%就是100万,除非你准备搞黑车连锁,早点连锁,否则开黑车,卖早点资本规模增大能起的作用相对很小。

          • 家园 举2个例子,不过好像歪了楼

            1、办公楼背后老小区巷子口擦皮鞋的

            2003年非典的时候来这里,每天背一个破藤椅拎着一个木头箱子,城管来了跑的飞快,他擦鞋比别人认真,那个时候皮鞋1块钱一双,女士们的靴子3块一双(现在涨价到了2块和5块),2008年就把全家老小从乡下接来,还折腾下一各面积很小很小的二手房。他不凭什么,还要看天吃饭,下雨下雪是没有人擦的,生意好就一天200来块的营业额,睡的是50块一个月的大通铺,吃的一天5块钱包两餐的猪狗食(没有贬义,相对月收入和他相当的城市居民而言)。

            现在他家的两个老人和孩子每天就在到处转悠收破烂,运气好还能从物业哪里收割一些楼层垃圾中的废纸(别小看捡破烂的,收入恐怕不比社平工资低,如果做顺手了,是可以暴富的)。

            一个除了破藤椅和擦皮鞋工具什么都没有的人,在5年的时间内用自己的双手解决了一家老小的生活和就业,还挣下了一套住房,如果对他的资金曲线做一个分析,除了用较为稳定的复利增长还能用什么解释?

            2、卖烧饼

            我这个城市往往有很多推着车,车上一个一个汽油桶改装的炉子卖烧饼和烤红薯的人。大家可以猜测一下他们一天卖多少斤面。我可以告诉大家,一个地段比较好的位置,一天300斤面没有问题,地段不大理想的,150斤也好卖。如果不算烤红薯,每天营业额200到400很好做,如果大家有足够的时间来留意他们,就会发现2年前他们还是一个人守在固定的地方,往往2年后他们的全家都从农村来到城市,一般是老人在家照顾小孩,而老婆和老公分两个摊子卖烧饼。

            3、小餐馆和收破烂

            我这里有一家四川内江人开的小餐馆,几年前就夫妻两人弄一个排挡,干煸土豆丝做的很好,男的因为操劳腰都驼的很厉害,现在把两个老人和几个小孩都接来,他们的收入我不清楚,不过有一次听他家老太太抱怨某人打麻将出千,这半年她输了12万。

            收破烂的恐怕是农村人口迅速致富的最佳途径,别小看那些弓腰驼背翻垃圾桶的老太太,也不要小看那些戴着草帽在拆迁工地上检钢筋的,若干年后他们的子孙辈所能够享受的物质条件要比绝大多数城市居民要好得多。

            这种例子实在太多太多,只不过在有幸坐在办公室里看着报表喝着茶的我们不大留意这些貌似卑微实际最有活力和潜力的人群罢了。

            通宝推:strain2,none空空,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中华的文化传统是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读书科考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里唯一最公平的平步青云的方式了。

      相对西方文化对个人价值的鼓吹,这是中国文化里对个人努力的认同。

      可惜这个也要消失了。

      • 家园 回答

        1、并无消失

        2、昔日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个根本是胡扯,所谓的田舍郎至少也得是个小地主,不然你别指望家里放着一个劳力不下地干活。

        也有少数官员出身贫寒,但是或者父母是读书人(这个背景不简单的),或者族群有势力,可以托庇下去族学读书。如果读出点花样,资助是不会少的。如果要类比,就好比恢复高考时候的大学生吧。。。那可是免学费的,国家还有些补贴。

        农村孩子真能读的非常好为什么不能出头?问题是从古至今,富家子成功的几率从来都是远远高于穷家子弟,从无例外罢了。

        如果农村子弟能考上名校,至少贷款、延期交学费不失学是不难的。我以前在一个普通学校读书,半班拖欠学费,学校也从来没逼迫过。

        • 回答
          家园 那你怎么解释现在大学里农村学生比例越来越低?

          你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很多农村子弟懂什么贷款、延期学费,

          • 家园 heihei

            很简单,扩招。

            扩招出来的三本高职类,这些是让一堆原先没资格上学的人混个文凭,也是国家压榨民众存款的一种手段。这点是要承认的。

            我说如果是落在原先没怎么扩招前能上大学的那一批农村学生的水准,放现在基本都是在二本以上的水准。这批国家说不让他们失学还不至于说空口白话。

            而三本高职类那些,本来就是想收钱的,如果没钱失学这个就没法子了。

            直白点说,以前田舍郎考上秀才就国家供养;现在国家决定以前招收10w个秀才,现在招收100w个,不过前10w称为精英秀才,国家出钱补贴;剩下的,根据成绩不同,前10w国家全补,10~40w部分补贴,后60w不但不补贴,你们还得出钱维持这个秀才身份。

      • 家园 您最好统计统计过去有多少真正的田舍郎登了天子堂的

        现在虽说未必公平,但科举时也未必比现在强到哪去,尤其在这个帖子下讨论城市农村入学比例时,相应的比较只能是过去各阶层进入进士或举人行列的比例。

      • 家园 许多人把考大学读书与科考对应起来,是个误读哦。

        上大学和取得学位,

        与古代的科举可是完全的两码事啊。

        误读才造成了额外的精神痛苦--上大学得不到科举的个人绩效--失落哦。

        我觉得需要舆论引导一下,破除“把考大学读书与科考对应起来”的错误观念。

        引入正常的职业劳动者观念。

        关键词(Tags): #误读#失落
        • 家园 不要忘了当年的大学可是包分配的

          至少俺当年是这样的,不仅不要交学费,国家还发伙食补贴。

          这一切都随着资本主义初级阶段而逐步消失了,

          “人民教育”到底姓社还是姓资?

          • 家园 【原创】还有人在纠缠姓社还是姓资?

            不要忘了当年的大学可是包分配的 [ 积善 ] 于:2009-05-16 20:41:24

            至少俺当年是这样的,不仅不要交学费,国家还发伙食补贴。

            这一切都随着资本主义初级阶段而逐步消失了,

            “人民教育”到底姓社还是姓资?

            ===============================

            总设计师早就说过了:不争论!

            包分配也让你这么念念不忘?

            当年大学生那么少,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不收学费和包分配其实也就是计划经济渗透到教育链条的具体表现而已,是为社会主义建设起作用的政策。多少毕业生被国家需要分配到三线,工厂去了。

            包分配并非你想象的那么惬意,至少可以说这是计划经济体系的一部分,把你当作一个社会的螺丝钉配置,严重干涉了你的自由选择权。

            其实话说回来,免学费和包分配的年代是大学生稀缺的年代,高中和高考也还比较严格。大约是人群中前2%的佼佼者。一本每年也就20万人左右(比现在的研究生还少)。虽然现在600万毕业生的年代很不好找工作,但是我认为,这600万中的前20万,还是都能找到比包分配年代那20万人更好的工作或出路的(包括继续深造)。

            时代确实进步很大,有些人现在抱怨社会,其实是犯了拿现在的中马与当年的上马做对比的错误。拿现在的上马与当年的上马做对比,才是正确的视角。

            关键词(Tags): #进步#中马#上马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