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谈两宋期间农民起义――血海孤雄 -- 燕人狂徒

共:💬5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谈两宋期间农民起义――血海孤雄

    在天涯看了何足道兄和人痛快地辩论一场,真是精彩!无意中看到了这个回帖,觉得不错,拿过来给大家看看。

    ――――――――――――――――――――――

    血海孤雄 回复日期:2004-1-28 16:06:28

      李治的很多想法并不差,只是被武则天的光芒所掩盖了而已.

      

      记得以前在网上看过一篇网文,很专业,说的就是武则天的光芒掩盖了两个人的高明,一个就是政治上的李治,她的丈夫,另外一个是军事上的武士夔,她的父亲!

      回云之韵律:呵呵,先挖点字眼,宋朝的农民起义有隋朝的农民起义少吗?有晋朝少吗?

      再谈正题:

      其实在两宋期间农民起义几乎就没有停止过,大的在北宋有王小波李顺起义,方腊起义和钟相杨幺起义,而在南宋成立以后,虽然没有什么有影响的起义,但各地此起彼伏的暴动团寨却是层出不穷,多翻翻各地的地方志就知道了,但大多数人为什么会产生宋朝农民起义少的幻觉,主要是由下列三个原因产生的:

      一,宋朝农民起义大多控制在一省以内.

      二,宋朝不是亡于农民起义.

      三,宋朝农民起义没有对社会秩序造成较大冲击.

      我认为之所以在宋朝的农民起义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应该是有其特殊性的.

      一,宋朝的国际形势不好,立国三百年间,几乎没有几年享受过和平.军力一直处于警备状态.北宋期间,刚和辽签了城下之盟,西夏又开始骚扰边界,西夏还没有平复,可爱的越南小弟弟又攻下了南宁还想占广州.好不容易等到李常杰死了,又光复了河湟眼看要把西夏逼入绝境,又来了个大金,好端端的个天下弄得只剩一半,认为宋民幸福的朋友们你们就认为淮河以北的人民就不需要考虑了?偏安就偏安吧,虽然隔年隔月的要搞点边境冲突和局部战争,日子还能将就吧,谁知道又出了个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打仗厉害,生儿子更厉害,据说是把上亿的中原人民杀得只剩一半(丰年兄语),南宋苦熬了几十年,农业文明终究没拖赢有国际财团背景的野蛮雇佣兵,最终还是跳海了!

      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请问一个政府更关注的是什么?

      二,在残酷的国际环境下,内部矛盾得以有效释放和转移.

      明朝时候成书的<水浒全传>中,宋江被招安去做什么?去剿灭其他的土匪,去抵抗辽国的入侵!<杨家将>中,穆桂英被招安去做什么,去破辽国的天门阵,<说岳传>中牛皋 王佐他们被招安做什么,去抵抗金国的入侵!这些虽然都是后人写的文学作品,但我觉得完全可以反映宋朝当时的实际情况:抵御外敌入侵是从政府到人民考虑最多的问题,整个民族资源国家体系首先考虑的是国防安全问题!

      三,由于国际形势的严峻,宋朝一直养着一只效率不算很高但却非常庞大的军队体系.这个军队体系成为国内矛盾的减压阀.为什么用这个来形容,因为宋朝军队是独一无二的具有两个对内功能的,一个对内功能就是强大的镇压即阀门功能,一直处于战备状态的军队系统可以对突发事件作出比较快的反映,使得起义在萌芽阶段即时被扑灭!一个对内功能就是宽广的募兵制度即减压功能.宋朝的禁军募兵制度源于五代,渊源更可以追溯到唐朝时候的藩镇割据.这个制度对军队战斗力的伤害我们在这里就不讨论,只说说他对缓和国内矛盾的影响.简单来说,所谓募兵制度通俗点说就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兵源解决方案,这个方案的实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实现了国家资源的合理调配,缓和了具体地方的经济崩溃的时间,同时也把地方上的一些"不安分份子(侠以武犯禁)"进行了有效管理.在这个时期,宋朝正更有意识的把这种制度应用到边防上,西南和西北大量熟蕃兵的出现,既可以缓和民族矛盾,又增加了军事实力,从这点来说,宋朝政府是成功的.

      说到这里再说个题外话,岳飞同志的被杀,我想除了众所周知的原因外,可能还有另外个原因,那就是藩镇募兵制度的死灰复燃.在国家存亡之际,国家没钱只有名号,当然只有靠你几个大将自己解决兵源军饷问题,可国家稳定了,现在有钱了,你不能再挟兵自重啊!你看人家韩世忠多聪明嘛!交出军队,立地成佛!从现在角度看岳飞当然是民族英雄,可对赵构和南宋政府呢?你岳家军到底是朝廷的部队还是你岳飞的部队?就算你岳飞忠心,刘琦,张安世他们是不是个个都忠心?只要出一个不忠心的,那不就是第二个刘裕?第二个赵匡胤?

      所以说,岳飞不是死在金国的阴谋下,不是死在秦桧的莫须有罪名下,不是死在赵构的私心做祟下,而是死在自行募兵这一制度下,死在宋朝重文轻武的国策下,死在文人精英们的无可奈何下!

      为什么说宋朝的军队制度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其他王朝的军队大多以征兵制为主,对内主要是以镇压为主,很少起到减压的功能,如元朝明朝的军户制度,唐的府兵制度,清的八旗绿营制度,开国战争结束后,兵源编制几乎都是死的,除非发生重大事件,很少再从民间招募新兵的.前段时间有个朋友说军队战斗力不如民团,那是因为他是用现代职业军队的标准和体制来看问题,当时所谓的军队体系,可以说是一个独立的只具有军队头衔的民生管理体系而已!

      四,重文轻武,使得整个民族的斗争艺术和水平严重下降,作为造反者的普通老百姓更难有较高的军事素养,无法支撑大规模的长时间的军事行动.这当中可以分两点来谈,一是领导者的素质,二是基层兵员的素质!三是缺乏有冲击力的长远的奋斗目标.

      首先说领导者的素质.秀才造反,十年不成,但要是没有秀才,想造反一年也很困难.宋朝实行的重文轻武政策,应该说延续了唐废除门第制度实行科举的余泽,学而优则仕,在宋朝得到了最明显的体现,只要把学习搞好了,就可以往上爬,实现自己的梦想,又何必动刀动枪?而对于所谓起义而言,没有得到知识分子的支持,队伍的组织建设和训练水平都很难得到提高和改善,战胜地方部队也许还能凑合,可一遇到有实战经验,组织严密的职业部队(三次较大起义都是动用边境野战部队镇压的),失败也就难免了.关于知识分子在农民起义中的作用,不必多谈,只看看李密于瓦岗军,刘秀于春陵之战,冯云山于太平天国就知道了.呵呵再说个文学人物吧,<水浒>中要是没有吴用这个小知,就凭阮小二,李魁那几兄弟能支撑多久?

    • 家园 写的比较有意思,尤其是国际形式这一段。
    • 家园 关于宋朝重武轻文风气之来源和军事体制评价的不同意见

      “北宋有王小波李顺起义,方腊起义和钟相杨幺起义,而在南宋成立以

      后,虽然没有什么有影响的起义。。。。。。”

      钟相杨幺起义是南宋的起义啊--现在大伙儿不都知道它是被岳飞平定的么?

      “抵御外敌入侵是从政府到人民考虑最多的问题,整个民族资源国家体系首先考虑的是国防安全问题!。。。。。。”

      简单来说,所谓募兵制度通俗点说就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兵源解决方案,这个方案的实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实现了国家资源的合理调配,缓和了具体地方的经济崩溃的时间”

      宋朝实行的重文轻武政策,应该说延续了唐废除门第制度实行科举的余泽,学而优则仕,在宋朝得到了最明显的体现,只要把学习搞好了,就可以往上爬,实现自己的梦想,又何必动刀动枪?”

      好像不能这么说吧。

      宋朝“重武轻文”的风气并不是什么“科举制度的余泽”,而是当局有意压制武人地位的结果。唐朝的风气其实是尚武的。唐诗中表现从军官兵的骄傲和豪迈的作品层出不穷,而在宋朝,士兵地位非常低下,从军者要被打上烙印,形同囚犯,当兵在很大程度上成了游手好闲无以为生者的代名词,素质自然不高。国家花大量钱财养活军队,却因为统属不定,责权不明,导致训练素质低下,组织纪律涣散,这并不是有效调配利用了资源,而是白白花费了大量资源而没有起到相应的备战的作用,是一种浪费。

      按理说北宋从立国起就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但北宋对武人地位的压制和对军队战斗力有意的削弱在历代王朝中却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这说明,宋朝绝非“首先考虑的是国防安全问题”,而恰恰相反,说明宋朝的治武精神是把“安地”置于远远高于“攘外”的位置上,只有在受到侵略,迫不得以的情况下才愿意作出有限让步。南宋的钟相杨幺起义正是因为往来于洞庭湖流域的宋军不打外敌,专害百姓,而且钟相反宋也正是在派长子率兵抗金勤王遭到高宗勒令遣返解散之后。

      下面简单谈谈宋朝的治武精神在军制上的表现及后果。

      北宋在军事上采用上“强干弱枝”的方针,使北宋除京师禁军精锐外,地方少能战之卒,且地方上竭力广用文臣治军,宋太祖扬言,用100个文臣去治军,即使都贪污,危害也不如一个武将,宋太宗继承这种治军思想,“文臣中有武略知兵者,许换秩”,从此以文臣替换武将主持地方兵事成为常例,此外还采用以内臣领兵或充监军挟制将帅的做法,再加上招募士兵必先“刺字”的定例,凡此种种都使“重文轻武”蔚然成风,严重影响武备

      北宋又实行“更戍法”,各级将领频繁调动,军队的训练,指挥,后勤,调动全部分离,将无职责,兵乏约束,如何能够“将知兵,兵知将”?“兵符出于枢密,而不得统治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纵是宿将,能无失机?加之募兵必先刺字,从军无异招耻,致使武将地位卑抑,良将日缺,且使兵员素质低下,只能以滥招扩大数量,结果是国家花费大量财力养活一群庸兵惰卒,士兵白吃饭却缺少整训,战力能不低下?

      对辽战争由于集中在北宋初期,军制上的弊端表现得尚不明显,但太宗以后已有体现,(真宗携朝中重臣的亲征使军制上的很多弊端得以避免,对战局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鼓舞士气),到了对夏战争中积弊就暴露无疑了。

      岳飞,韩世忠等的出现,得益于南宋初年在军事体制上的松动。北宋灭亡的特殊历史环境,造就了自宋太祖以后不再出现的将领拥私兵而重的情况,而迫在眉睫的亡国危机,迫使最高统治者放松了对武将的钳制,在一定时期内承认了这种既成事实。包括岳飞,韩世忠在内的在外将领在部队的招募,训练,调度,指挥方面,有北宋将领远远不能企及的自主权。但是,宋金和议缔结后,情况变有了明星变化。以后,南宋治武的精神就随着对外形势的张驰而不断变化,主战派和主和派轮番掌权导致政策的长期动荡。但这并不能说明南宋的治军是以国家安全为优先考虑的,恰恰相反,说明其对国家安全的考虑的被动性超过历代。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