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谈两宋期间农民起义――血海孤雄 -- 燕人狂徒

共:💬5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关于宋朝重武轻文风气之来源和军事体制评价的不同意见

“北宋有王小波李顺起义,方腊起义和钟相杨幺起义,而在南宋成立以

后,虽然没有什么有影响的起义。。。。。。”

钟相杨幺起义是南宋的起义啊--现在大伙儿不都知道它是被岳飞平定的么?

“抵御外敌入侵是从政府到人民考虑最多的问题,整个民族资源国家体系首先考虑的是国防安全问题!。。。。。。”

简单来说,所谓募兵制度通俗点说就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兵源解决方案,这个方案的实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实现了国家资源的合理调配,缓和了具体地方的经济崩溃的时间”

宋朝实行的重文轻武政策,应该说延续了唐废除门第制度实行科举的余泽,学而优则仕,在宋朝得到了最明显的体现,只要把学习搞好了,就可以往上爬,实现自己的梦想,又何必动刀动枪?”

好像不能这么说吧。

宋朝“重武轻文”的风气并不是什么“科举制度的余泽”,而是当局有意压制武人地位的结果。唐朝的风气其实是尚武的。唐诗中表现从军官兵的骄傲和豪迈的作品层出不穷,而在宋朝,士兵地位非常低下,从军者要被打上烙印,形同囚犯,当兵在很大程度上成了游手好闲无以为生者的代名词,素质自然不高。国家花大量钱财养活军队,却因为统属不定,责权不明,导致训练素质低下,组织纪律涣散,这并不是有效调配利用了资源,而是白白花费了大量资源而没有起到相应的备战的作用,是一种浪费。

按理说北宋从立国起就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但北宋对武人地位的压制和对军队战斗力有意的削弱在历代王朝中却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这说明,宋朝绝非“首先考虑的是国防安全问题”,而恰恰相反,说明宋朝的治武精神是把“安地”置于远远高于“攘外”的位置上,只有在受到侵略,迫不得以的情况下才愿意作出有限让步。南宋的钟相杨幺起义正是因为往来于洞庭湖流域的宋军不打外敌,专害百姓,而且钟相反宋也正是在派长子率兵抗金勤王遭到高宗勒令遣返解散之后。

下面简单谈谈宋朝的治武精神在军制上的表现及后果。

北宋在军事上采用上“强干弱枝”的方针,使北宋除京师禁军精锐外,地方少能战之卒,且地方上竭力广用文臣治军,宋太祖扬言,用100个文臣去治军,即使都贪污,危害也不如一个武将,宋太宗继承这种治军思想,“文臣中有武略知兵者,许换秩”,从此以文臣替换武将主持地方兵事成为常例,此外还采用以内臣领兵或充监军挟制将帅的做法,再加上招募士兵必先“刺字”的定例,凡此种种都使“重文轻武”蔚然成风,严重影响武备

北宋又实行“更戍法”,各级将领频繁调动,军队的训练,指挥,后勤,调动全部分离,将无职责,兵乏约束,如何能够“将知兵,兵知将”?“兵符出于枢密,而不得统治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纵是宿将,能无失机?加之募兵必先刺字,从军无异招耻,致使武将地位卑抑,良将日缺,且使兵员素质低下,只能以滥招扩大数量,结果是国家花费大量财力养活一群庸兵惰卒,士兵白吃饭却缺少整训,战力能不低下?

对辽战争由于集中在北宋初期,军制上的弊端表现得尚不明显,但太宗以后已有体现,(真宗携朝中重臣的亲征使军制上的很多弊端得以避免,对战局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鼓舞士气),到了对夏战争中积弊就暴露无疑了。

岳飞,韩世忠等的出现,得益于南宋初年在军事体制上的松动。北宋灭亡的特殊历史环境,造就了自宋太祖以后不再出现的将领拥私兵而重的情况,而迫在眉睫的亡国危机,迫使最高统治者放松了对武将的钳制,在一定时期内承认了这种既成事实。包括岳飞,韩世忠在内的在外将领在部队的招募,训练,调度,指挥方面,有北宋将领远远不能企及的自主权。但是,宋金和议缔结后,情况变有了明星变化。以后,南宋治武的精神就随着对外形势的张驰而不断变化,主战派和主和派轮番掌权导致政策的长期动荡。但这并不能说明南宋的治军是以国家安全为优先考虑的,恰恰相反,说明其对国家安全的考虑的被动性超过历代。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