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呵,北京,北京…… -- 月树

共:💬33 🌺6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呵,北京,北京……

    具体时间不明说了,就今年上半年吧,我因为一个工作的原因,有幸与同事去了一趟北京。老实说,作为七十年代生人,我唱着“我爱北京天安门”长大,可北京到底是什么样,就没有直接的感受,虽然电视镜头无数,很多甚至极有“眼球”,但那毕竟是从别人的眼睛里淘东西,看着丰富,离心中的那种“真实”距离十万八千里,如今有机会实际感受,难得。

    第一次的记忆是深刻的,也是琐碎的,大镜头已经从别人的眼中看了很多遍,能留下深刻印象的基本都是大镜头里没看到却被自己眼睛记录下来的碎片,回想一下,每个片断记得很清晰,可就是凑不成完整而连贯的过程。毕竟这次和北京的近距离接触只有短短几天,毕竟我是带着任务来工作的,毕竟我只是匆匆过客,浮光掠影,飘然而走,目光所及之处,有限了。

    记忆太零碎,拼不成完整,所以不能叫“北京故事”;心中揣着更多的是工作,没有多少小资感触,叫不成“北京记忆”,连“北京游记”都算不上;至于“印象北京”一类的酷标题,自觉文过饰非;苦想片刻,干脆启用此标为题头,反正文字记录下的也不过是流水帐,中药铺,没有什么特定主题,想哪说那,准星散漫,多点包容,章节就打开了。

    1、因为工作、学习、游玩等等原因,我去过很多中国的大城市,但站在北京的街头,我仍然感觉到北京是座独一无二的城市,没有哪座城市越往城中心走越古朴威严,回想一下,也许我在西安游玩时也产生过几丝类似感觉,那是历史带来的感觉。在北京,这是现实+历史。

    毕竟,国都就是国都。

    2、因为驻地与工作地分置城市东西两端,因此虽然只是几天时间,我仍然感觉出了城东与城西的不同,城西街道建筑更加传统,而越往东走城建就越现代。

    前一段时候,我在报纸上看到一篇对北京文物老专家的专访,从中领悟到了当时没能说透的印象,原来北京是这样一个城市:越往西走,北京城的味道就越浓;而越往东走,北京市的味道就越浓。

    3、无数次在镜头里看见中南海的朱红正大门,总有侯门深似海的感觉。可它就立在长安街的路旁,大车小车,公车私车,就从它旁边穿流,虽然便衣警卫不停巡视门口,这样的格局仍然让我小小意外了一下。

    这座大门很敏感,因此连带着长安街变成了一个敏感的符号。

    4、已经很多次在网络电视上看到巨蛋的图片与镜头,只不过实地游览感触更深,原来它是与人民大会堂做邻居;而那座朱红大门,则隔着一条宽阔马路,与它遥遥相望,只有看到这样的位置布局,我才理解,为什么会有诸如秘道暗室之内的传说在野间流散。

    呵呵,又是一个敏感符号^o^

    5、北京的路,我零碎走了好几条,不算王府井,留下印象的除了长安街,便是南长街与北长街,坐在的士上,司机会指着两旁的青砖平房告诉我诸如“这里的这里是XXX的家,而XX就住在那头的那头”一类的话,让平时在媒体里听腻的名字在我眼前变得鲜活些。开始我以为对这两条街道的深刻印象就源于此,而现在我才明白,其实真正让我留下印象的,是两条长街之间,紫禁城后墙的护城河,宽阔的河面,鱼儿摆尾,朝霞映照下,碧绿水草,清新微风中,三二个垂钓者。

    我想,这里的悠闲,应该是最有味道的。

    夜色深沉,今天的流水帐就记到这。明天晚上,讲讲北京的“游”。

    留一个问题,游北京有个地方不可不去,否则枉来京城一趟,那地方禁忌甚多,其中有条禁忌对于我这样的普通游览者而言,是第一等要注意的。大家猜猜,这条禁忌的内容是什么:)

    关键词(Tags): #北京#游览
    • 家园 【原创】天安门,八达岭,其他

      (遗留的坑,就是欠的债,要还的,呵呵

      但凡文化名城,总有古迹,亭台楼阁,水榭陵寝,此地未看,总会在别处发现同样类型,遗憾难免,枉来就夸张了。所以要我说,北京“最”值得一游的地方唯有一处:

      天安门广场。

      广场是唯一的,连同每天清晨在广场进行的升旗仪式。只有在这里转上一圈,才能感觉到原来我来了一趟首都,而不是什么繁华大城市。

      所以即使工作日程安排很紧,我还是在某天凌晨4点磨着同居一处的本地籍同事带我飞奔天安门广场。

      “飞奔”其实夸张了,主要是凌晨的的士比较难打,20分钟才拦到一辆,结果原本宽裕的时间变得有点紧张了。不过还好,凌晨的北京道路交通通畅得很,几个路口下来基本上没有怎么等,尽管如此,当的士停稳在人民大会堂东段时,离升旗只有几分钟了,广场上绕着升旗台已经三面围满等待升旗的人士,还有源源不断的人从东西南三个方向涌进群体中,跑动中不但脚步声阵阵,还有一声声“快,快,快”,在晨曦宽阔的广场空间中传播,仿佛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氛,让我看在眼里,听在耳中,心跳不已,行动也不由得紧张起来。

      天安门广场三面建筑一面马路,为了间隔,广场四周边缘安置了草坪,将广场边缘分成了一块块草地与通道,我看到草坪的第一印象就是草坪很宽,但没有设置栏杆之类的东东,因此与广场连为一体,随时都可以踩上去。当时看到不断有人跑步冲向升旗台区域,我也不由自主的跑起来,而且也因为紧张,我一下子就冲出通道,踏进了草地,结果立刻听到同伴的低声惊呼,可我都没有转过神来,在草地上拉了一个小弧线,跑上了广场,然后才回头看同伴,发现几个同伴都是通道上绕了个大弧线跑进广场,而透过晨光,我隐隐发现她们脸上的惊恐,还有就是她们不约而同打出的手势,表达的意思只有一个:“快停下”!!!这让我有点懵,我做错了什么吗?!

      在我愣神的功夫跑得最快的一个同伴冲到我面前,一把抓住我的胳膊,涨红着脸冲我低吼:“跑那么快干什么!你知不知道这里的草坪是踩不得的!!”我半迷惑半懵懂的回问了一句:“有什么问题吗?!”结果她甩了一句:“不知死活!”就再也不理我了,其他几个同伴也围上去低声责备我不该踩草坪,还说我幸亏没有被发现云云,又不愿意多说,让我很不舒服,不过这种气氛很快就被开始的升旗仪式冲淡了。亲身参加升旗仪式到底不同,至少让我知道了天安门升国旗仪式两个细节:第一,升旗时国歌是演奏三遍;第二,升旗仪式全过程中,包含其中的长安街两端全封闭,车辆行人全部不能通行。这种细节其实很平常,但不经历还真不知道,算是一点见识。只是我不知道踩天安门广场的草坪会触犯什么禁忌,那天我几次被本地同事问询踏草坪的事,每个人都要对我说几句诸如“没想到你胆子这么大”之类的话,还没完,当晚开工作晚会还被领导点了名,冠以“冲动”,“不听指挥”,“不考虑后果”的定语,私下问本地同事踩了天安门广场的草坪会有什么处罚,得到的答案都是含糊不已的,只到离京都没有搞清楚,成了我来北京最郁闷的事。

      虽然如此,我在这里还是说一句:去天安门的第一禁忌就是别去踩那里的草坪,因为踩上去实在是太容易了,而后果是不可预料的:)

      来京太紧张,我能够说的上是“游”的只有这次天安门“历险记”,但和我一起进京的外地同事有抽时间游玩的,参加了一个“八达岭长城一日游”;结果碰到黑导游,按同事的话来说,想看的一样都没有看到,垃圾倒是看了一堆,到一个地方就交一次钱,不交还不行,“和抢劫一个样”。听当地同事说,这种黑导游在北京太多了,开一辆车当街拉人,拉满就走;真想北京一日游,在天安门广场附近有一个集中停车场,正规的导游都集中在那里,也是开辆车等人,坐满一辆开走一辆,真的是不是这样,我也只能下次进京再体会了。

      这次进京,没有多少大段时间“游玩”,但中午晚间还是休息的,我和多数同事在利用这些休息时间的方面都选择了“吃”与“购物”。下一次我将说说我在京城“吃”的经历。还是留个问题:在京城吃喝,有一样餐饮容器很合适留做纪念,那是什么?

      元宝推荐:希宝,
    • 家园 伪北京人报到,送花
    • 家园 东城洋,这是传统了

      东西以天安门为中轴,不是说刑部、内务府在西城,外务府、洋务在东城吗?早先有个西交民巷和东交民巷,西边这头有押犯人的刑房,东边那个就有领事馆、教堂、协和医院啥的洋玩意儿。

    • 家园 花催下文
    • 家园 可能是西边老部委多吧

      东边新开发的地带如CBD等30年前都是京郊农村。

      我心目中的北京是崔健和王朔,是阳光灿烂的日子,是梦开始的地方,是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城西那些50年代就矗立在那里的机关宿舍和大院,走进去就仿佛一下走回了2、30年前。

      作为一个移民城市,北京的大气和包容是任何其他地方都没法比的。

      • 家园 老部委也算不上老北京吧

        最多也就有可能是建筑上作为家属区胡同保存得多一些。但人大部分也都是解放后进京的吧,真正在北京住了两三代的估计也不是很多,恐怕东城宣武倒是更多一些。

      • 家园 当年北京可不是包容人的地方

        现在老北京人老实多了。

        挣钱的掌权的就没多少土生土长的北京人。

        以前的那副嘴脸,呵呵。

        • 家园 老北京人代表的是怎样一个北京

          是个问题。朔爷讲话:打小没见过邻里有谁家是爱喝豆汁的。兄弟也是十七、八了才头回吃炒肝。早年间北京的老字号也都不要本地的伙计,因为又懒又难管教。

          其实各个地方最排外、最狭隘的基本都是社会底层的人。别说北京了,恐怕全世界都一样。

          • 家园 底层排外是非常普遍的

            的确是非常普遍。

            不过上海呢?感觉上海是全体排外?

            • 家园 没这种感觉

              我在上海呆了7年多,不觉得在排外这点上北京比上海强到哪里去。

              • 家园 同感

                我原来在北京的时候的感觉,和最近去上海时的感觉差不多。

                不过出国的人,上海人普遍更让人讨厌一些。

                圈子里面夸上海人的话,就是,这个人不错呀,都不像上海人呢。当然是背后说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