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南北志---北朝志(第二章) -- 南北朝大蟑螂

共:💬28 🌺5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其二十五:代国的覆亡(中)

公元365年,以刘卫辰―――悉勿祈弟,悉勿祈已与公元359年亡故―――为首的部分匈奴铁弗部的贵族脱离拓跋代国的统治,这部分匈奴在刘卫辰的带领下,沿着当初阏头的路线,往东行进,渡过黄河,打算稍作修整,直驱中原。“二十八年春正月,卫辰谋反,东渡河。”《魏书.帝纪第一》,这个事件直接导致了曾经雄踞代北数十年的拓跋代国的覆亡。

尽管在公元365年之前,这个铁弗部落的首领对于其宗主部落拓跋部落来说还是相当的恭顺的,这一点,《魏书.帝纪第一》中的记录可以作为不错的佐证,“二十二年春…悉勿祈死,弟卫辰立。秋八月,卫辰遣子朝贡…二十三年…秋七月,卫辰来会葬,因而求婚,许之…二十四年春,卫辰遣使朝聘”。但正如前文所提及的,刘卫辰却没有放弃丝毫在他看来可以脱离拓跋部控制的机会。在《晋书.载记第十三》中,保留了如下的文字“时匈奴左贤王卫辰遣使降于坚,遂请田内地,坚许之。”,虽然没有说明具体的时间。但从前文“大赦,复改元曰甘露”,下文“坚僭位五年”的字样来看,如以符坚在公元357年夺得前秦的王位建号永兴为基点,公元359为前秦甘露来推断,这个事情应该发生在公元362年前的359年为妥。那也正是刘卫辰刚刚获得对铁弗部的统治权的时候。―――《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在引述该段史料的时候,认为这个史实应该发生在公元360年初,倒也相差不大。

但如果同样仅仅以《魏书》的记载为主要依据来看刘卫辰的叛代,其中的疑点依旧有很多。而其中最让人不解的,无疑有两点,其一是刘卫辰叛代所选择的时间,而其二则是铁弗部在叛代时所选择的逃亡路线。

先来看刘卫辰叛代的具体时间,“二十八年春正月,卫辰谋反,东渡河。”《魏书.帝纪第一》,也就是说,刘卫辰居然是选择在天寒地冻的正月进行铁弗部落的大迁徙而不是在水草丰饶的夏初,这一点,对于一个以游牧为主的民族来说,无疑是难以想象的做法。而由此推究出的第二个问题,也同样让人觉得迷惑。那就是刘卫辰为什么要率部东渡黄河进驻到中原地区而不是往西顺着当初匈奴的路线在西域寻求帮助呢。中原地区难道有足够的水草以供养铁弗部当前数十万计的牲畜么?(《魏书.帝纪第一》在论述刘卫辰初败与什翼犍时有“(什翼犍)俘获生口及马牛羊数十万头”一语)。否则的话,这不是一个自求死路的做法么。

以上两点,仅仅由《魏书》来看,是难以找到结果的。为了不断接近历史的本原,我们还需要查找更多的资料。所幸的是,在科学技术无比繁荣的今天,在过去看来几乎是大海捞针的行为,现在也变的简单多了。在《晋书.志第十八》中,我找到了如下的字样“(公元364年)升平三年冬,大旱…四年冬,大旱。”。由是推断,似乎在公元364年的冬天,由于大旱不雨,加之什翼犍此时却频繁对外用兵,对各个部族的征召都非平常可比,使得铁弗部无以为继,只得进行迁徙。当然了,这样的行为其实本就在刘卫辰的预想之中的,只不过是因为稍稍的提前了一点而已。而之所以不顺着水草的方向向西行进,而是选择了东渡黄河,可能一是和刘卫辰在前期和前秦的交涉有关,二也有可能是刘卫辰的个人野心的问题。三则是避开拓跋部的追击,毕竟,西面几乎是一马平川的地势相当有利于以骑兵为主的拓跋部作战。东面虽然前途难测,但毕竟峰峦迭起,什翼犍或者有所顾虑,未必敢带领以骑兵为主的拓跋部队追击西来。

―――什翼犍对外族用兵见于《魏书.帝纪第一》,“二十六年(公元363年)冬十月,帝讨高车,大破之,获万口,马牛羊百余万头。是年,张重华弟天锡杀玄靖而自立。二十七年(公元364年)春,车驾还云中。冬十一月,讨没歌部,破之,获牛马羊数百万头。”,而我妄作是因为气候而造成草原民族的冲突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是《晋书.志十七》中的“升平二年五月,大水。五年四月,又大水。”,《晋书.志十八》中的“永和五年七月不雨,至于十月。六年夏,旱。八年夏,旱。九年春,旱…升平三年冬,大旱。四年冬,大旱。”等句。《晋书》中的十七,十八,十九三志为《五行志》,其中记载了不少当时的气候情况,如果仔细参校,正如以上文字所描述的一样,尽管自从西晋末年乱世以来,中原地区可以说是岁岁有灾,但自永和五年(公元350年)起,情况却尤为严重。几乎每年都有重灾,非旱即洪,特别是升平二年(公元358年)的大水和其后一年的大旱,更是导致了原本就脆弱的塞北草原生态圈的破坏,从而间接引起拓跋部和其他部族的对于生存资源的强烈冲突。而第二点也是因为拓跋部在什翼犍继位的前二十年和近年的反常行为所产生的强烈的对比。在继位以来,什翼犍虽然草创了拓跋部落的军事和行政制度,但在对外用兵上,却仅局限初期对匈奴铁弗部的打击而已。其后数年无事,直到公元363年才大举兴师攻打临近的其他部族,且这种军事行为毫无政治上的意图只是以大肆劫掠为最终注脚。这在《魏书.帝纪第一》可以说是相当的罕见的,通篇中都只有如上两个例子而已。由是我推测极有可能是因为气候的关系而造成了草原部族之间的反常举动,也使得原本就有异心的匈奴铁弗部被迫提早了叛代的计划―――

但是,为刘卫辰所没有想到的事,他的叛逃却引起了什翼犍的极度愤怒。在得知铁弗部出走的消息之后,什翼犍当即放下了西北方面的战事。亲自率领拓跋铁骑东下,打算彻底粉碎铁弗部的美梦。

什翼犍这个时候所率领的拓跋部的军队,在漠北已经是一支不可小视的力量。自公元343年什翼犍继位以来,迄今已近20年,而这20年来,什翼犍无日不是以锐精图治为己的任,此时的拓跋骑兵虽然未必能和当时的中原三强以及长江以南的东晋的北府兵相比,但也已经是相差无远了。加上什翼犍这几年也苦于气候的影响,不断对周边的部落用兵以获得本部落相对匮乏的生存资源,这也就间接的锻炼了这支本来就已经不俗的军队。

刘卫辰惊惶失措之下,不得已放弃了修整的计划,带着疲惫不堪的部众再次迁徙。他这次迁徙的地点最后落脚何处,《魏书.帝纪第一》中没有明言,但在《晋书.载记十三》有如下片断或者可以作为参考“匈奴右贤王曹毂、左贤王卫辰举兵叛,率众二万攻其杏城已南郡县,屯于马兰山”。可见,刘卫辰当时实在是紧张的过了头,甚至和打算投靠的对象前秦发生了军事上的冲突。刘卫辰的举动马上引起了符坚的警觉,照《晋书.载记十三》的记载,“邓羌讨卫辰,擒之于木根山。坚自骢马城如朔方,巡抚夷狄,以卫辰为夏阳公以统其众。”刘卫辰应该是在战败之后归降了前秦的,并接受了符坚的册封。并将此事明告什翼犍。―――见《魏书.帝纪第一》中对刘卫辰东逃之后的相关记载,“冬十二月,苻坚遣使朝贡。”符坚遣使明告之事实在极有可能,否则,以即使是继位登基都没有遣使通告的符坚却在此时派出使节出使代国来看,确实是事有可疑。

什翼犍扑了一个空,饮恨率兵而返之后并不能心平气和的接受这一个结果。在派遣使节和前秦交涉未果之后,公元367年十月,什翼犍自代国都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起,再次亲率领大军西击暂时居住在前秦保护地朔方下的刘卫辰部。

他的这次出击颇有浪漫色彩。其时黄河尚未完全封冻,而为达成奇袭效果并无车舟等行军设施的拓跋军一时难以渡河。这个消息传到了什翼犍的耳中后,他马上想出了一个奇计。他首先让派士兵用苇子编成粗绳以阻挡流动的冰块,令分散的冰块即连在一起,又命人把苇子散在冰上,等气温下降,冰和苇冻在一起,一个自然的浮桥就形成了。“帝乃以苇絙约澌,俄然冰合,犹未能坚,乃散苇于上,冰草相结,如浮桥焉。”《魏书.帝纪第一》。拓跋军也因此得以顺利的渡过了黄河。如神兵天将一样出现在了刘卫辰面前。

刘卫辰自然是毫无防范,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甚至连向符坚告急的时间都没有,他和他的铁弗部就被打了个七零八落。“卫辰与宗族西走,收其部落而还,俘获生口及马牛羊数十万头。”《魏书.帝纪第一》。

这一战虽然是什翼犍大获全胜,但从战略上来看,与拓跋部而言,此事实在是得不偿失。首先,尽管获得了大量的生活资源,但是却走脱了最主要的目标刘卫辰及其宗族。而其二,这次征讨,也宣布在此之前一直关系模糊的前秦王国和拓跋代国之间对手关系的确立,这也正是什翼犍最终亡国的重要原因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