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从教育产业化和教育公益化谈开去(一)(完) -- 晨枫

共:💬123 🌺7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我觉得有一个概念大眼兄可能模糊了

就是企业,和国家一样,本质上是虚的。企业是谁?国家是谁?

为什么要搞一个企业法人,因为企业不是人哪!所以“企业挣钱”“企业花钱”都是假象,是为了提高效率的一个工具。如果这样说不清楚,看看例子:

私有制下面,企业是股东所有,如果跳过转嫁给消费者那部分,企业的成本和利润最终都要体现在股东身上,亏了还是赚了。这个很容易理解。

容易混淆的是公有制,因为企业利税是上缴的,没有发到股东手里。但是是不是意味企业独立出来了呢?当然不是,一是因为股东太多(全国人民或者某个大集体内所有成员)很难体现,二是股东不参与分红(亏了大家担着赢了不是再生产就是转移,全民嘛)没有感觉。

但正如晨枫兄所言,你没有看见的,不意味不存在。所有的税收本质上都必须落到个人头上。

我国个人税比例低于企业税不过是公有制计划经济的遗产,把大部分的税在看见以前抽走了。

其实税早抽晚抽仅仅是个抽税环节的选择,但是对经济运行是有影响的。一般认为,企业税越低,对经济发展越有利。所以可以听见什么开曼群岛开公司根本不缴税什么什么的,我们搞开发区免税无非也就是这个出发点。世界上的主要发达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都是个人收入税,中国迟早也要走向这个方向。

税收的用途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政府开支,国防法律都是;一个是转移支付,即劫富济贫,养老医疗都是。教育应该属于哪个呢?我个人感觉恐怕属于转移支付的成分多一点。转移支付是现代政府才具有的职能,不是从来都存在的。一般情况下,转移支付和经济效率是个负相关关系--当然,经济效率是不是第一选择是另外一个问题。这样讨论下去,就应该挪去经济管理了,不属于社会现象这个坛子。

回到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上来。这个问题要掰成两块看。

第一,不足是个相对的概念,中国的教育水平比改革开放前有了几番的提高,这个是事实。但是即使这样的提高也不能满足社会需求,那么这个问题只能向前看,不能回头找解决方案。是啊,以前大家差不多,以前大家差不多都不念多少书,高中毕业就算知识分子了。

第二,确实存在不足,但是这个不足的问题是不是只能由政府解决?政府的收入跟GDP增长不对称,要让教育投入对称起来,两个办法:举债加税,拆东墙补西墙。两个办法哪个更好我不知道,不过我觉得可以有第三个办法,放开教育让市场去解决。贵族学校多了吧?私立幼儿园多了吧?民办大学为什么不够多?民办中小学为什么不够多?一句话,政策!不要以为只有贵族学校才可以赢利。不要以为只有暴利学校才有人愿意开。现在教育部要清退农村代课教师,OCEF的资助点里面,很多代课教师月收入不超过100元,养一个正式教师可以养十个二十个代课教师,这里面有没有利益和效率?我们知道一位杨老师,他是个高中生,退伍军人,自己办个学校,收学生们一袋玉米,周围二十里的孩子都来念,可是他的学生没有资格参加小学毕业考试。我们也知道这样一位校长,他的学校搞素质教育,不按部颁办法走,教很多实用技术知识,教育局认定这是非法学校,学生们报名还是很踊跃。市场上可以有不同标准的DVD不同标准的电视机,为什么不能有不同标准的教育?谁最终能决定接受什么?政府还是社会?

讨论离题越来越远,总结一下,我的看法是大眼兄的板子举得有道理,但是打错了屁股。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