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从教育产业化和教育公益化谈开去(一)(完) -- 晨枫

共:💬123 🌺7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从教育产业化和教育公益化谈开去(一)(完)

    前一阵子河里争论教育公益化问题,引起一些思索。教育事关民族前程,至关重要。教育的产业化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我不是专家,只能以一个外行的眼光提供一点观点,供西西河众批判。

    教育应该是公益事业,这个没有什么好争论的。问题在“应该”和“有能力成为”之间的差距,和在眼下没有能力时的对策。政府出钱办教育,政府的钱哪里来?最后还是从老百姓那里来,政府自己是变不出钱来的。这个事情,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政府通过税收的钱来办教育,这就一定比老百姓直接掏钱受教育合理吗?不见得。政府的税收是普遍的,不管现时是否享受教育的好处,都 要交税。换句话说,是所有人贴补部分人。老百姓直接掏钱,则是自己贴补自己。从理论上讲,通过税收最后享受,间接地支付自己的教育费用,有在时间上 分摊的好处,这是老百姓直接掏钱所没有的。不过直接掏钱也是“一次性”的,不是永远没有尽头的“阎王账”。

    教育的公益性问题上,中小学基本教育和大学教育应该分别讨论,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情况。

    按照法律,中国的9年制小学、初中教育是义务教育,但长期以来中央政府并没有具体资金确保这个义务教育的实现,而是把责任推到省市地方政府,造成贫富地区之间的极大差距。由于初中之前的基本教育是义务教育,而不是公民的个人选择,国家确实有义务提供教育经费。应该注意的是,基本教育的目的不单是公民的技能,更主要的是公民的基本养成,包括文明礼貌、道德法制。在国家已经有能力承担公民的免费基本教育的时候,这件事应该作为头等大事,而且义务教育应该延长到12年。自然,所谓国家提供的免费基本教育并不免费,而是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了,整个社会有能力通过税收的方式将部分剩余价值拨出来,用作全民教育。这税收可以从个人所得税中提取,也可以从企业或商业流通税中提取,最终都是落实到个人头上,对于这一点,不必心存幻想,不存在“国家出钱”的事。即使在改革开放之前,“利润上交”也是当时的缴税形式,换一个名目和实施细则而已。

    免费基本教育也不是国家拨款那么简单。地区之间的差别依然存在,国家拨款应该根据统一的教育水准要求和地方财政拨款标准,根据地区差别,以填平地区之间的教育投资差别为主。这应该作为专项拨款,其用途用法律形式保证。落实到每个学校,按学生人数拨款,鼓励学校之间竞争,保证机会均等。

    基本教育实现公益化的时候,还必须顾及基本教育的普遍化和公平化。中国的重点学校制度有其道理,但也有很多弊病。这人为地造成学校之间的差别,学生之间的差别,是全民义务教育体制里不应该有的现象。如果在大多数甚至所有学校中都开设重点班,只要得到班主任推荐,所有人都有进重点班的机会,但重点班的课程“加料”,分数严格,而且和普通班的分数一视同仁,也就是说,加料的数学考试80分和普通班数学考试80分同等对待,这样进重点班的唯一目的就是多学东西,迎接挑战,而免除很多功利的因素。这样对重点班学生并不完全公平,但可以避免为升学而往重点班里钻的弊端。加拿大中学里有IB(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英国体制)和AP(Advanced Placement,美国体制),课程比普通班重很多,IB比AP还要严重。学生的考试分数并没有加分,但高三部分课程的学分得到大学承认,所以到大学可以少选课,或者大学一年级“炒冷饭”,轻松一点,以在关键的大学一年级保持分数。很多初次离家的少男少女,资质聪颖,但一下子还没有学会自己管自己,常常在大一时一落千丈,不是人人在悬崖边上都能勒住马的。大学录取的时候,在理论上对IB或AP分数没有特别考虑,但是在分数相似的情况下,哪一个学生更努力进取,更愿意接受挑战,这是显而易见的。北美大学讲究的不易定是最高的录取分数,而是最能适应艰险、最愿意接受挑战、最优领导才能或创新精神的人。再扯远一点,在相近的分数情况下,社会活动能力、文艺、体育优秀的,在录取和得奖学金上要得到大大的优先,这也是不少北美亚裔子弟被“高分低能”一棍子打死的一大原因。

    关键词(Tags): #信口开河元宝推荐:四月一日,宁子,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节选一段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的谈话,大家看看

      央视《决策者说》5月25日播出了《楼继伟:3.8万亿怎么花》,以下为部分节目实录:

      主持人:接下来要说增了,我这儿做了几个题板,都是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这可能是每一个家庭都会格外关心的,因为2004年的时候是3300多亿,2005年的时候是3900多亿,到2006年的时候一下变成4546亿,这是在教育领域,这个增量意味着什么?

        楼继伟:教育中公共性最强的是义务教育,义务教育中最难的是农村义务教育,今年中央新增加的教育支出70%用于农村,基本转移到地方去。

        主持人:针对教育,恐怕也是您听的最多的,教育怎么增加,人们多少还是希望,还是觉得增加的不够,总是觉得,如果咱们的国家GDP增长速度这么快,教育就不能多加一点吗?这个分寸怎么拿捏的?

        楼继伟:这个拿捏是最难弄的,我们要考虑的,首先财政能力,全国的财政收入如果做分子,以全国的当年计算GDP为分母,这个比重是17.3%,这个比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30%多、40%多,也比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水平还要低,我们并不是非常富裕的国家。

        主持人:刚才楼部长说的是在咱一年的GDP,比如一共是一万块钱,我们的财政收入大约占到17%,也就是1700块钱左右,可是发达国家可能能占到30%,大约三千块钱左右。

        楼继伟:对,是这样的,我们的财力并不是很雄厚,这个调整是逐步进行的,你说怎么拿捏,我说就要有补位的,就要有退位的,哪儿那么容易的事情。还有一些效率上要提高,因为我也感觉教育经费增加了很多,确有效率提高的问题,确有严格按照预算来执行的问题。确实我们也知道,还有不满意,但是我也要想,比如说有的国家高等教育都是免费的,我想在中国做不到,我们说还是有准公共性,还是个人要付一部分费用。当然这里必须做出区别,像助学金、奖学金、助学贷款,这些是解决其中一部分的问题,所以我们还要提倡政府的支持和个人的责任要结合。

      • 家园 花。。。

        全国的财政收入如果做分子,以全国的当年计算GDP为分母,这个比重是17.3%,这个比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30%多、40%多,也比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水平还要低
        一直想知道这个数据!

        • 家园 地主兄

          这个比例比较早就公开了,而且由于近几年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明显高于gdp增速,这个比例还在提高,也说明过去这个比例更是低的可怜,也就10%多一点。

          谢花了!

          • 家园 貌似有坑

            说说财政收入结构还有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 家园 刚查到点数字,大家参考下

      del

    • 家园 【文摘】国家终于要调整了。

      中新网5月19日电 2300万人的高校在学人数,21%的毛入学率,规模世界第一----已步入大众化阶段的中国高等教育,蕴藏着巨大潜力,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如此庞大的高等教育靠什么支撑?是靠规模求生存,还是靠质量谋发展?《人民日报》报道,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教育界人士认为,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中国高等教育才能走上健康轨道。

      规模扩张成“救命稻草”

      连年“扩招”带来很大压力

      自1999年大规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扩招挽救了一些面临生存危机的高校,使个别办学条件差的地方院校起死回生。有些高校正是看到了这一点,认为有了学生就有了学费,把规模扩张看成是“救命稻草”,于是拼命增加招生指标,不顾现实条件甚至违规违纪,擅自扩招。随着规模的迅速扩张,一些高校办学中的矛盾和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曾长期分管高等教育,对此深有感触。他说,扩招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压力是很明显的。因为招生数量快速增加,高等教育投入增长跟不上规模发展,部分高校办学条件不足,高校生均师资、仪器设备、实习场地、教室、宿舍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的地方,扩招后高等教育的经费并没有增加,一些高校靠收学费来维持生存。目前,高等教育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方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高校教师队伍水平亟待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较大压力。因此,根据当前高校的实际情况,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是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蔡克勇认为,一般说来,高等教育的增长速度,应不高于或略低于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但由于有些地方盲目扩招,高等教育的增长速度实际已经超过了8%,有的地方更是高得离谱。这是不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

      控制规模,调整结构

      质量才是高校的生命

      针对目前高等教育的一些热点问题,周远清指出,现在人们谈论高校收费、大学生就业等问题比较多,但可以预言,过两三年,社会关注的热点就会自然转移到质量上来。因为说到底,质量才是高校的生命。不抓住这个命脉,大学谈什么发展?谈什么一流?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弊端。经过近年的改革调整,结构逐步走向合理。但扩招带来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蔡克勇认为,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之后,还需要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的结构,包括学科结构、类型结构、层次结构等。比如,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比例,普通本科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比例,本科、研究生、博士生的比例等,都要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进行优化和调整,使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更加科学、合理,从而产生更大的效益。

      招生规模已占半壁江山

      高职更应注重内涵

      有统计表明,1999年以前,我国高职、高专的招生规模占整个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比重,大致为1/4左右,而目前已略超过一半。许多高职院校在1999年前只是中专、中技校,自主办学规模大都不到2000人,而现在许多学校发展到8000人甚至1万人以上。这些院校在办学层次向上“跨越”的同时,办学规模在短时间内急剧扩张。

      对此,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唐永泽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既是高等教育,又是职业教育,同样需要“相对稳定招生规模”,目前必须把发展的重点切实转移到内涵建设上来。过去五六年,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大发展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发展更是“超常规、跨越式”。高等职业院校目前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从前一阶段的规模发展、外延发展,转变到内涵发展、内涵建设上来。比如,加强产学合作,创新办学模式;实行工学交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师资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等。只有这样,高等职业教育才能实现良性循环,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才能在动态中实现平衡、协调和统一

      • 家园 这个专家评论也真是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蔡克勇认为,一般说来,高等教育的增长速度,应不高于或略低于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但由于有些地方盲目扩招,高等教育的增长速度实际已经超过了8%,有的地方更是高得离谱。这是不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

        光看相对数有什么用?要看起点。如果中国高教在过去和中国的需要相适应,近年的增长率高了,那么这么说有道理。不看起点,就这么说,他也敢说。

        • 家园 考虑起点,

          高教的增长速度应该比现在更低,而不是更高。高教扩招,增长不是军队扩编。军队可以一下子扩得很大,然后慢慢练兵把质量提上去。教育则要保证在扩大的同时保证质量。中国以前的情况是,高教资源不足,有限的资源给这么大跃进式的一搞,质量无法保证是情理之中的(如同当年也炼不出什么真正的钢材一样)。这也是民众自高教改革以来所一直诟病的。

          • 家园 用军队作比喻是一个好例子

            军队是要打仗的,一下子扩得很大的动力肯定是战争马上就要开始,军队为什么可以一下子扩得很大,然后慢慢练兵,而高教就不可以呢?

            • 家园 这是教育的本质决定的

              军队不一样。快速大量扩编后的军队战斗力是会下降的。但是数量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质量。而高教就是一次性的。教改也快10年了。教育质量的滑坡也喊了很多年了,轻轻松松一代人就要过去了。文革10年比较极端,但现在和温水煮青蛙也差不了多少。

              • 家园 教育是“一次性”的?

                大学里学的只是基础,实际工作需要的具体知识和技能大半都是工作后学的,这一点,恐怕只要不是“从学校到学校”的人都有体会的。以前不是有一个数据,说大学毕业x年、硕士y年、博士z年知识就过时吗?“继续教育”不是光针对没有上大学的人的。

                教育质量滑坡不是中国独有的问题,西方也有,和几十年前的大学生比,今天北美的大学生的质量也被认为下降了。到底是不是滑坡很难说,这里面有一个教育精英化向平民化转型后的感觉问题。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