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梦里新闻暑假版第二期:《天空之城》需要续集,小镇青年都是编剧 -- 万年看客

共:💬14 🌺105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四、对着天空发呆

梦想没有边界,现实是年轻人的身体还要留在小镇上。梦想和现实的反差必然会制造强烈的失落感,让少年产生忧郁的心情。在《天空之城》电影上映之前五年,1981年的中国有一首著名的民谣,很适合给《天空之城》的前20分钟做配乐。

没有人知道为什么 太阳总下到山的那一边

没有人能够告诉我 山里面有没有住着神仙

多少的日子里 总是一个人 面对着天空发呆

就这么好奇 就这么幻想 这么孤单的童年

大多数人在小学的时候朋友最多,但是罗大佑的观察力穿透了生活的表层,用“孤单”来总结工业化时代台湾儿童的情怀,精确的制造了共鸣,这让童年这首歌在港台地区受到了广泛欢迎。紧接着,中国大陆的几十个省也进入了全面工业化时期,上亿的小镇儿童、小镇青年体会到了罗大佑所说的孤单,也会一个人对着天空幻想发呆。所以罗大佑的歌传唱了几十年,成为整个华人世界的文化经典,这正好也是电影《天空之城》在华人世界成为流行文化的时间段。

工业化制造年轻人的梦想和孤单不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甚至也不是20世纪的东亚特色。比如说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系列作品,就是美国工业化之际小镇少年的梦想。当然,19世纪的大多数美国少年也不会真体验到主角的冒险,他们只是过了小镇生活,默默体会自己的厌倦和反叛。天空之城复制了工业革命时期的历史背景,作为一个也体验过工业化时代的资深青年,我完全能够想象在电影开始之前,矿山小镇少年巴鲁无数次的孤单,看着天空,期待另一种生活。一旦天空落下来的少女提供了一个抛下小镇的理由,他就毫不犹豫的完全放弃了过去十几年的人生,冲进了外面陌生的大世界。

回头再看《童年》这首歌,我说他适合给《天空之城》做配乐,不仅是因为孤单两个字适合用来形容电影里面巴鲁的情怀,而且都强调了“天空”这个要素。“孤单的童年”上一句歌词是“多少的日子里总是一个人面对着天空发呆”。我认为这不是巧合,而是因为宫崎骏和罗大佑都经历过工业化时代,他们知道孤单的少年会在什么场景下畅想未来。

工业化时代,除了极少数大都市的核心区之外,居民区的环境都很差。因为农业时代的田园风光已经被破坏了,但是还没有足够的工业财富改造普通城区。街道往往就是农业时代乡村道路,稍微修整一下路面,基本上没有绿化带,能够有明沟下水道就不错了。当时工厂和居民都普遍烧煤,烟尘污染墙面,农民不断进城,在现有的建筑两侧乱搭乱建,大多数街区现在看来都像是难民营。尤其是电话普及之前,大多数工厂为了保证运行,还需要工人住在厂区附近。工业污染遇上高密度的居民区,环境尤其恶劣。离开十几年之后,这种环境可能会被曾经的小镇青年怀念,成为记忆中有趣的故乡。但是在我们还住在乡镇的时候,身边颜色黯淡的街区就是把年轻人困在现实的包围圈,梦想必须要寄托到更明亮、更纯净的形象上。这样的东西在工业化早期不多,但是也不难找。只要把视线抬高几度,或者爬到老城区的房顶上,立刻就能看到大块的蓝天白云,和下面杂乱的建筑,完全是两个画风,显然更适合用来配合幻想。

20世纪60年代,罗大佑、宫崎骏和其他的小镇青年一样,应该都有对着蓝天白云发呆的经历,所以不约而同的用天空代表了工业化时代的童年。回头再看《天空之城》的前半段,巴鲁家乡的小镇主色调就是铅灰色,整个山区的工业设施都和废弃工厂挤在一起,看起来是个缺乏变化的社会,很难给年轻人提供太多新的机会,但是只要抬头往外看,蓝天之上有飞行船,白云后面有天空之城,夜空中有无视重力的神奇少女,都在鼓励年轻人往外走。巴鲁抓住了这些机会,从灰色的小镇冲出来,走的越来越远,距离天空越来越近,最终到达了自己期盼的天空之城。这是每个人的童年都会期待的圆满故事,是全世界共享的工业化时代记忆。所以电影的日本之外受到了欢迎,尤其是在刚刚经历过工业化时代的中国,虽然只在几十年前小规模放映过,《天空之城》还是通过互联网成为有全面影响力的电影之一。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