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宿命难逃,命运玩笑 -- xx28

共:💬830 🌺2764 🌵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第24章 再见姥爷

我又见到了姥爷。

印象很深,是姥爷非把我扔到山中,至今有些怕他。可这时,姥爷年岁已高,从严厉的军人样蜕变为和蔼的老头。

“小旭都这么高了,曦曦也是漂亮的妮子咯。”姥爷见到我们乐呵呵地说。

他老人家在家等我们,没到前可是有些坐卧不安呢。姥爷是疼女儿的,可妈妈远在西北边陲,他虽是老军头,也是鞭长莫及,几年见到一面都难。

“爸,你身体怎样啊?”妈妈给自己父亲打招呼,第一句话就问及身体状况。

“身体不错,就是想你们啊!”老人嘛,总是老了老了,希望儿女围在膝下,有孙娃逗弄。

“那你把我们调到上海嘛,调到大军区也行。”妈妈跟得快,赞!

“瞧你说的,哪那么容易,何况我都退下那么久了。”姥爷非是不能,还是老传统让他不好意思,但他老追究会动摇。

见面的话说完了,姥爷转向我:“外孙啊,你在山上都干什么了,你老爷爷是怎么去世的,去世时你怎么也不告诉姥爷吖。”

“老爷爷去世时,我那么小,而且也没个电话,咋告诉您呢?”姥爷的话不是为难我吧?大概是他人老了,而且在通信便利的海城久了,就那么随口一说。

我知道老爷爷是把姥爷当义子看待的,所以没有瞒他老人家该说的全都告诉和讲解给他,当然,我强调老爷爷的道门是以医为道,不是平常看到的那种道士。这纯属自我掩饰,平常看见的道士是啥,我根本不清楚。

姥爷听后并不觉有什么神秘高深,甚至没听出有啥特别的道家秘术,但很严肃地嘱咐我:“孩子,现在你小还不懂,在这个社会,在咱们这个家庭中,你学的东西是不能让人知道的,你是道门出来的事对谁也不能讲。以后有人问你在深山干啥,你就回答是照顾老爷爷。千万不要说别的。”姥爷的嘱咐和老爷爷的嘱咐差不多,我当然点头答应,还对姥爷说:“老爷爷早就嘱咐我了,在爸爸那儿我是一点也没说过。”

我也对姥爷讲了,“哎呀,姥爷您让老爷爷去医治的那位患肝癌的老爷爷,我拼了最大的力气为他针灸,可是那时我功力不够,没有能帮他解决什么问题。”说出时有些不好意思。

姥爷说:“尽力就好,你才是十二岁的年纪,做到那一步就不错了。”

从姥爷嘴里,我知道那个老人是我军的一位著名上将,以多次参加敢死队而闻名全军,是姥爷的老首长和恩人,现已去世。

我给姥爷号了脉,想要知道他的身体是怎样的状态,感觉得出姥爷平常坚持练习他自幼学的武术,身体状况还是不错,刚70岁的年纪并不怎么衰老。不过我住进家里便可以经常给他老按摩一下,促进老年人的血脉气息流畅,后让姥爷习惯得有些上瘾。

又一次见到大舅,我一下扑了上去,我总忘不了在我最艰苦的时候,他给我带去了一大堆吃的东西,让我难熬的日子一下有了甜蜜的食品,给了我无比的欢乐。

大舅也是搂着我,用手轻抚我的肩头,口口声声地说我长大了,有出息了。

在姥爷家,在我长大后,第一次看到二舅和两个舅妈、表弟、表妹。我有两个舅舅,大舅36岁,已从部队转业,大舅妈是医学院的老师,还是博士毕业;他们有个儿子9岁了,总是跟着我,要我教他练武。二舅32岁,大学毕业去港岛发展,这次是为家庭团聚专门回来的;二舅妈还是港岛人,说的普通话怪怪的。他们的女儿已经5岁了,很洋气的样子,像个小瓷娃娃。

他们没有看不起我们,都对我和妹妹很好。看到我有这么多的亲人,心里总有股堵堵的感觉,这一切是真的吗?我都有点不敢相信!哈,解嘲地说一句,“内心不够强大哟,自卑感尚存。”

姥爷在干休所的家有五个房间,给我们兄妹腾出一间,但一般妹妹住在妈妈来时住的房间。舅舅们都说:“这下好了,小旭和曦曦住进来,爸妈有人陪了。家里早就该这样安排。”

“那你们得帮助两个孩子点,别让爸妈累着。”妈妈的话是不是有后来的“装表”说?词用的不好,意思在那了。

“姐,你干脆转业回上海吧。”大舅劝妈妈。

“你可别给你姐出馊主意。”姥爷不干了。三个子女就剩一个在部队,作为老军人的父亲是不愿女儿回地方的,家里不能都是老百姓嘛。

大舅他们一家住在太姥爷留给姥姥的那座房子,只是周末过来探望姥爷,所以他想妈妈回来陪父母正好。

说起来,姥姥家的老屋是很侥幸留下来的。文革那时,姥姥一个人带孩子住在洋房,有人提出让姥姥腾出一些房间让没有房子的人住进来,但姥姥坚持不让,官司打到了海城最高权力机关,可是有太姥爷向中央反映,最后也没有让外人进来住。

那是一座独自成院的小洋楼,有两层,五六间房子。妈妈带我和妹妹到这个老屋,给我们讲以前小时候住在这里的往事,讲她是如何的多才多艺,看得出来妈妈十分留恋以前那种优渥的城市生活。我觉得我特能理解妈妈,我好愿意让妈妈能过上好的生活。妹妹还小,可我马上就到16岁了,已经有了一定的思想。

大舅一家住的条件是海城少有的宽大方便,让无数海城人羡慕。他们就三口人,加上舅妈的父母,房间也是宽裕的。大舅让我过去住,给表弟好的影响。可我不愿把妹妹一人留在姥姥住的干休所,就没有搬过去。

不到16岁的大男孩,初到大城市,对一切都新鲜,而且是欢欢乐乐的。一出生就住在海城,自然在天性里就有对海城的熟悉。警备区的干休所建在城市里,离市中心不远,去哪里都方便,很快我就不觉海城这个大城市有什么陌生或是可害怕的,很愿意尽快熟悉这里,融进大城市的生活。

在开学前的日子里,我白天满大街地逛着这个中国最大的城市,跑去外滩、豫园、南京路、淮海路。虽然口音与这个大城市格格不入,但阻止不了我与海城的融合。妈妈给我和妹妹买了时尚的衣服,很快我就不再穿从额济纳旗穿来的衣服。

用句老话:这人变质得很快啊!

我一直不大看电视,到海城之初仍是如此,晚上吃过饭我就回到房间看书,学习和预习海城的初中高中课本,学得快的是数学,开学前靠着在额济纳旗自学的底子基本把海城高一两个学期的课本学完了。就是英语慢一些,主要是发音上,英文单词发音不准,朗读的不像磁带上人家外国说的。矫正英语发音需以时日,我想就慢慢来吧。

我爱看书、善学习也让舅妈看在眼里,让表弟多学着我点。

不过表弟贼兮兮地问:“哥,你在边防军营就没跟当兵的学过点什么?”

“你可以对我出手啊,用刀也行!”逗他。

“啊~哥你这么厉害?”一句话把表弟镇住,小孩子嘛没啥见识。

我还不是幼稚地显摆,给表弟打了一趟捕俘拳,教他空手夺白刃。呵呵,表弟啥也不想学了,就愿意跟我学练是军体拳。

表弟算是武人的后代,姥爷就有成套路的七星螳螂拳,小时候也教这个亲孙子练拳。七星螳螂拳,也叫罗汉螳螂拳,源自胶东,是姥爷家传的功夫。可表弟嫌这套拳法不好看,却对我的捕俘拳很羡慕。为了报答大舅,我尽心教他,表弟到是学得有些模样,但无奈他没有像我那样的内力功法,我只好又重新教他练内功。表弟尚来得及修炼,只是海城这个地方练起来何其难啊,终表弟数十年的持续修炼也没有多高的境界。但对这套功法之强时的诸般神奇,除促使他坚持下去,也让表弟跟他的朋友多有神吹,有四处标榜之嫌。

表弟不学七星螳螂拳,我却近水楼台和姥爷学了。姥爷数十年在这种拳法上的浸润,动作、转合、用力、技巧无不炉火纯青,他把这些悉数传给了我。我学得还很快,从动作到用力把姥爷的精华全收于我,结合了内家功力,打出的气势远超出他老见识过的高手,看得姥爷是老怀深慰,“自己亲孙不学,传给外孙也是尽责了,能传下就好。”是不是老军人恢复了老观念呢?

我还是好学好武,可兴趣渐渐不在这样的事情上面,而是大城市给我的新刺激,让我见识到大城市生活的五光十色,想要脱颖而出,就要懂与之相关的很多新东西,学很多新的知识;尤其是亲眼看到那些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后,对中国存在于由许多国家组成的世界上,有了切身的直接的感受,导致入高中伊始,便如饥似渴地学习英语,通过学习英语了解世界。

如果我身份的符号,以前是深山偏远;现在就是华丽转身,已逐渐变为大城市人。我开始融入时尚的都市,被使中国勃勃生发着的那些东西所影响,思想发生了极大变化;甚至我学着同龄人那样生活,享受时代变迁带来的富裕和方便。

然而,到了大城市,带给我的还不仅是这些,接下来是令我瞠目结舌的和应接不暇的各种事件,让我突然接触了家庭团聚后的枝枝蔓蔓,和大城市的光怪陆离,并开始与各种各样人的交往,我的故事越来越多。

来到了海城,以后很多的事情,就是从此刻开始……

通宝推:林三,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