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John Cassidy:互联网骗局 -- 万年看客

共:💬111 🌺38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14,飘飘然1

投机狂热的高潮实在令人眼界大开。所有人都争相恐后地往市场里边投钱,此前所有的理性、感性与知识全都化为乌有,只剩下了扭曲的市场逻辑还在发挥作用。“我曾经询问几位来自伦敦的人,当地的信仰是什么?”在1720年南海泡沫期间,旅居在都柏林的乔纳森.斯威夫特这样写道。“他们告诉我当地的宗教是南海股票。那么英格兰的国策是什么?答案同上。当地的主要商务活动是什么?是南海公司。那么商务活动意味着什么呢?向南海投资。”亚历山大.蒲柏在忙着悲叹“这个可怜的铜臭时代”之余也在忙着与其他人一起参与投机。艾萨克.牛顿在当年早些时候卖空了自己所有的南海股票,但是最终手痒难耐,在更高价位重新入市,结果整整损失了两万英镑。爱德华.哈雷是南海公司创始人罗伯特.哈雷的兄弟,他声情并茂地描述了当时伦敦的气氛。“名为炒股的魔鬼是此地的天才,股票充斥了所有的心脏、舌头与思想。当前的谣言占据了所有的党派,托利党,辉格党,雅各宾派,教皇派以及所有其他教派,疯狂的景象完全无可比拟。即便是丰厚的回报也不能令人满意,所有人都渴求更多更多。而这一切的基础都是一台仅仅由想象力支持的债券印刷机。”

南海泡沫与互联网泡沫之间存在着惊人的相似性。根据史学家爱德华.谢斯洛的说法——他正是上述引言的提供者——1720年英国一共成立了190家泡沫公司,南海投机潮过去之后只有4家公司没有破产。互联网泡沫的高潮期从1998年10月延续到了2000年4月,在这段时期内超过300家互联网公司进行了IPO。在两起事件当中,不断上涨的股票价格都摧毁了人们的判断力。1720年英国人公开将新成立的公司称为泡沫,但这一点并没有阻止他们继续向伦敦金融城投钱。诗人爱德华.沃德这样写道:

遵循理智法则的人们极少

因为南海的菜品而发福长胖,

只有愣头青与不加寻思的白痴

才会一个个吃得满面红光。

在互联网泡沫时期,同样的思考方式也发挥了作用。绝大多数人们都知道互联网股票遭到了高估,但他们依旧无法抵制加入投机大潮的诱惑。很多情况下投机者就是他们的朋友、邻居与家庭成员。在全国各地,自认为是理智正直公民的美国人正在眼看着自己的表亲、同事甚至丈母娘在各路互联网股票上面大发横财。麻省理工学院研究金融狂热的历史学家查尔斯.金德伯格说得好:“再没有什么事情能比眼看着朋友发财更能打扰某人的心态平和与判断力了,”他曾经这样告诫自己的学生。拒绝购买互联网股票起初看来或许只是常识的表现,但很快这一行为就变得代价高昂且令人难堪了。在当地的父母联谊会或者扑克牌局上,最受尊重的声音都属于那些早在1995年与1996年就购买了互联网股票的人们,小心谨慎的声音则遭到了嘲笑。社会压力的影响很大。许多原本在场外观战的人此刻都决定要下场了,因为他们举得另外一轮投机狂热确实会像詹姆斯.克莱默所预言的那样如期来临。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 🙂14,飘飘然1 O

        • 🙂飘飘然2 2 万年看客 字10653 2016-07-09 20:16:05

          • 🙂飘飘然3 1 万年看客 字9551 2016-07-10 03:47:55

            • 🙂飘飘然4 2 万年看客 字9035 2016-07-10 06:51:19

              • 🙂飘飘然5 2 万年看客 字5632 2016-07-12 09:25:58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