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笨狼认为公布粉饰后的登月照是欲盖弥彰 -- 迷途笨狼

共:💬70 🌺10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阁下回复我看得一直很仔细

“对单反相机来说,机器震动是根源之一,哈苏相机为此对相机做了一些改动,减掉了震动的机构(就是我们一般用单反相机时按下快门听到的“帕啦塔”声音的主要来源”

拍照时光圈响不响?动不动?动的幅度能小于快门线?调到慢速,光圈开闭很清楚。哈苏能把这个影响改没了?机抖或手抖与人不自觉地肌肉调整和呼吸关系密切,站姿端起枪不扣扳机瞄准时一样可能抖动(训练会消除大部分)。

“这类相机,一般老师对初学者讲课时会把安全速度简化成“要用所用镜头焦距的倒数作为快门的安全速度”这样一句话以便学生记忆。其实这句话有个前提和限制条件,那就是初学者使用一般的135单镜头反光相机时。当摄影师学会了正确的操作方法后(这个问题就不展开讲了,你只需知道相机是有正确的操作方法的),同样的相机手持的安全速度可以更慢,具体能慢多少,因人而异。比如,我用尼康单反加500mm镜头拍航展上飞的战斗机时,为了让背景产生有动感的虚化效果使用过1/60秒甚至1/30秒的快门速度,这种速度比你提到的针对一般初学者要求的安全速度要慢三到四级。当我用没有反光板结构的相机时,这个安全速度可以更慢,比如我上面回帖里提到的用哈苏SWC相机(这款相机是登月计划里改动最少的一部)在1/2秒时也使用过。”

以前个人用135单反把静物拍清楚可以轻松达到1/0.5快门速度,1/0.25快门速度不能保证但不代表没拍过。手持能达到1/0.125快门速度甚至1/0.0625快门速度拍清楚的(后者3-5张出一张就算),欢迎给出摄影论坛实例。估计能达到前者的非常适合当狙击手

为了让背景产生有动感的虚化效果使用过1/60秒甚至1/30秒的快门速度,这种速度比你提到的针对一般初学者要求的安全速度要慢三到四级。”

“[B]为了让背景产生有动感的虚化效果”……这话太艺术了,干脆列列静物摄影所达速度,我知道哈苏500是好相机,但重好几倍的前提下更容易确实难以置信。

所说的月球拍摄用1/250秒在地球上应该很容易,不过穿着臃肿笨重的宇航服就不一定了,尤其拍那么多,哪怕只有25公斤。如果用带子搞什么支撑三角,取景什么的会一塌糊涂。

“哈苏的SWC机身镜头取景器加120后背大约1400g(在登月计划里使用的哈苏相机这款是较轻的)。另外,手持相机时用快门线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当相机固定在某处时(常见的是固定在三脚架上)使用快门线时才能起到减少人为震动的可能。”

1400克比一般单反甚至手枪重多了,低速拍摄对稳定要求大概可以跟射击比

A70后背装一卷普通的70mm有孔胶卷大约是120-130张左右,因为国内能买到的70mm有孔胶卷都是400英尺或1000英尺大盘的,需要使用者自己分装,一个暗盒一般能装120-130张左右,如果绕紧一些还能多装点。

这个证实了我的判断,即160张/卷相当于12-15卷普通35毫米胶卷重量。与35毫米对应,120宽度是60毫米(加齿孔61.5?),220加倍,最常用画幅6*4.5、6*6

(当月球)在接近(地球)天顶区域时(地球大气层影响较小)的月球在地球拍摄(从地球拍月球)时曝光一般在1/125秒,F11左右(ISO100度)(用这个数据拍的月球有较丰富的层次),但是很多人在这种情况下拍的月球曝光值往往会多一些,也就是光圈孔径会更大一些,快门速度会更慢一些,结果是拍出来的月亮更亮一些,比较符合一般人对月球在人视觉里直观的印象,其代价是会使月球表面的层次损失较多。而要让月球拍出有层次的照片的曝光数据与在地球上太阳直射到物体上的数据是类似的,以此可以推测二者的亮度也是类似的,其中的主要区别是大气层的影响。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大气层除了阻挡吸收一部分太阳光外,同时还有很多大气层内反射光投向地面,这种情况会减少物体的受光面和背光面的反差。所以在类似的光照条件下,月球上的反差会大过地球上的反差。

色调差别因素太多,我列的符合专业常识就好。还有uv镜、天光镜等还会有影响呢,不过估计登月用不着就没提

太阳辐射到地球能量常数是1350瓦/平米,因为距离关系正负2%,但即使正午直射到地球的最多也就八九百,超过50%被大气反射和吸收(大约反射29%)。太阳照到的部分,单位功率基本是一致的,早午差别那么大就是穿越的大气距离差别,中午时直射或接近直射,早晚角度极小,多穿越多少倍可以查函数表。

可见光透过率远高于热量也有损失,按另一位反方说法是15%,大概是极好天气的上限。因为地月距离/地日距离差别关系,到月球光照应该与到地球大气层外缘基本一致。月球拍摄应该比西藏最好天气还要少用半档(也可能更多),我在90年代末山东测光+实拍可以实现光圈16,快门1/125秒(柯达100或乐凯100)。

专门说一下光照、能见度,军事领域极好天气标准是能见度大于50公里,按照8*[根号内(高差/5)],100里距离山头或山脉高差大于200米部分(可以加上自己所站高度)应该很清楚,反正记事起从没感受到过,能见度勉强达到50里就很不错了,这是地球大气层透光率的最好说明。当然对流层垂直高度小得多,这也是西藏适合摄影、光照更充足原因,空气稀薄得多、无污染,所需曝光量肯定小于光圈16,快门1/125秒,月球所需肯定更少。地球拍月亮一样要透过大气层,用于证明不合适。关于曝光不足或曝光过度,前者乐凯差半档就悲剧,柯达100也许可以,后者多一档、多两档,读者自己专门拍几张洗出来对比下就知道了,尤其后者。用100/21度胶卷,1/125秒,f11或1/250秒,f8适合地球好天气顺光,用在月球上肯定曝光过度。

本以为解释几句你就能明白 [ 我来看牛人 ] 于:2015-11-22 06:31:28 复:4162281

但是看你的回帖,还是钻在自己的思维角尖里。我反省了一下,上一帖我回复的还不够通俗,看来得把问题再往通俗里说,此外,还得站到你的角度看你的回帖,这样才能知道你的问题在哪里,原来我以为是你对我的回复视而不见,仔细看了你的回帖才发现是你没看明白。

关于相机能不能拍清楚的问题,对单反相机来说,机器震动是根源之一,哈苏相机为此对相机做了一些改动,减掉了震动的机构(就是我们一般用单反相机时按下快门听到的“帕啦塔”声音的主要来源)。你提出来两个观点,一个是能拍清楚的最低快门速度(一般我们简称安全速度)问题,另一个是越重的相机越不容易拍清楚。

前一个问题主要由人的操作和相机自身的震动引起的(也就是我上面回帖里的手抖问题和机震的问题),一般的单反相机,就是按快门时有明显“帕啦塔”声音的相机,你帖中提到的135相机和一般的哈苏相机都是这类。这类相机,一般老师对初学者讲课时会把安全速度简化成“要用所用镜头焦距的倒数作为快门的安全速度”这样一句话以便学生记忆。其实这句话有个前提和限制条件,那就是初学者使用一般的135单镜头反光相机时。当摄影师学会了正确的操作方法后(这个问题就不展开讲了,你只需知道相机是有正确的操作方法的),同样的相机手持的安全速度可以更慢,具体能慢多少,因人而异。比如,我用尼康单反加500mm镜头拍航展上飞的战斗机时,为了让背景产生有动感的虚化效果使用过1/60秒甚至1/30秒的快门速度,这种速度比你提到的针对一般初学者要求的安全速度要慢三到四级。当我用没有反光板结构的相机时,这个安全速度可以更慢,比如我上面回帖里提到的用哈苏SWC相机(这款相机是登月计划里改动最少的一部)在1/2秒时也使用过。由此可见,哈苏相机的反光板结构在使用中震动影响是很大的,哈苏公司为登月计划改装的相机把这个结构拆除除了减重,简化相机结构,也有减震的考虑。

“越重的相机越不容易拍清楚,所以需要更高的快门速度。”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除了握持感(就是拿着相机舒不舒服的问题),太轻的相机和太重的相机对拍不清楚都是有影响的。不过,话说回来,在月球上那种光照条件下快门速度不会慢到哪里去,保证一个初学者能拍清楚的快门速度应该没问题。所以你用这个安全快门速度的问题来置疑登月计划的真假是一个伪问题。顺便提一下,哈苏的FlexBody机身大约700克,百度的东西别乱信。哈苏的SWC机身镜头取景器加120后背大约1400g(在登月计划里使用的哈苏相机这款是较轻的)。另外,手持相机时用快门线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当相机固定在某处时(常见的是固定在三脚架上)使用快门线时才能起到减少人为震动的可能。

关于哈苏的A70暗盒(一般称后背)装70mm有孔胶卷的问题(就是你问的120胶卷),为什么把70mm有孔胶卷通称为120,我在前面的回帖里已经提到了,另外我在前面的回帖里也讲到了A70暗盒装70mm有孔胶卷本来就没有衬纸(也就是你说的屏蔽纸)。你上帖里发的图里哈苏相机都带有A70后背。A70后背装一卷普通的70mm有孔胶卷大约是120-130张左右,因为国内能买到的70mm有孔胶卷都是400英尺或1000英尺大盘的,需要使用者自己分装,一个暗盒一般能装120-130张左右,如果绕紧一些还能多装点。另外,我不是很清楚你纠结于胶卷的重量是什么意思,在一套摄影系统里胶卷的重量占比是极小的。我猜想你是要把胶卷的重量作为你论证哈苏相机太重的一个辅助加成,以证明哈苏相机太重了,在月球上航天员们拍不清楚,他们的体力也拍不了那么多。希望我上面的回复能帮到你。

关于上帖里我留的“家庭作业”有点玩笑的成份,本希望你能往所谓的“正确的曝光”这个问题上去想想,哪里知道老兄又完全纠结到无关的问题上去了。

首先,“正确的曝光”是一个有人的主观因素参与的指标,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正确值。拿不准网友发的两种照片里的月壤图都可以说是“正确的曝光”,不能说谁比谁更正确。中国的科学家认为稍暗一点好,以放弃暗部层次来换取被阳光照射到的月壤过渡层次更丰富。美国的科学家想要阴影里的月壤多少能表现出一点层次来,其代价是丢失了高光部分的层次。胶卷和数码的成像当然是有区别的,但这些区别相对于曝光来说影响程度都是较小的。我们所看到的两种照片都不是在相机里成像时的“初始曝光状态”,胶卷拍的不用说,从负片冲洗到暗房放大或扫描数码化后调整。数码相机拍的影像经过相机内部优化压缩,传输到地球后也要经过软件再处理。这其中都有人的主观因素加入。老兄如果理解了上面这点,那我上帖里没有回答的关于拍摄月球时的曝光问题就不成为问题了。(当月球)在接近(地球)天顶区域时(地球大气层影响较小)的月球在地球拍摄(从地球拍月球)时曝光一般在1/125秒,F11左右(ISO100度)(用这个数据拍的月球有较丰富的层次),但是很多人在这种情况下拍的月球曝光值往往会多一些,也就是光圈孔径会更大一些,快门速度会更慢一些,结果是拍出来的月亮更亮一些,比较符合一般人对月球在人视觉里直观的印象,其代价是会使月球表面的层次损失较多。而要让月球拍出有层次的照片的曝光数据与在地球上太阳直射到物体上的数据是类似的,以此可以推测二者的亮度也是类似的,其中的主要区别是大气层的影响。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大气层除了阻挡吸收一部分太阳光外,同时还有很多大气层内反射光投向地面,这种情况会减少物体的受光面和背光面的反差。所以在类似的光照条件下,月球上的反差会大过地球上的反差。两国发布的月球的照片也较直观地表现了这一点。

黑白电影上色的事咱们就别再扯了,行不?越说离题越远。我和你说的是基于事实的状况,你却一直跟我说着你主观想象中的事物。这种讨论不是我善长的,实无时间精力相陪。

美国在登月计划中具体拍了多少照片我不清楚,我没看到NASA公布的具体数据。就我能看到的NASA网站上公布的照片数量看,真不算多。在月球这样一个人类首次接触的新奇世界里,只拍这些,我认为是相当克制的了。另外,不要把估焦盲拍看作很困难,经过适当的训练,并不困难。NASA公布的登月计划中拍摄的照片从构图上看并不精细,大多数都是记录性质的图片资料,象地球从月球的月平线升起这种构图精彩的照片少之又少。所以被你屏蔽的某人所说的“发表质量”也只是一个主观评价,如果以曝光合适为标准,绝大多数职业摄影师拍的每一张照片都能达到这个标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