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明朝首辅的家庭出身之一: 缘起与说明 -- 天天天向上

共:💬22 🌺17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我考虑了一下你说的问题。

我考虑了一下你说的问题。事实上,我选择这三十三个进士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是首辅,比起其他的进士更好找到资料。但是在他们当上进士的这个时间点,并不能说,他们与他们同科的进士在家庭出身上有多么大的特异性。从表中起码可以证明一点,就是智商的分布在各个阶层中是平均的。穷人家也有天才的神童,富人家也出神童。当然,富人家的神童更容易受到培养,而穷人家的神童则可能“泯然众人矣”。比如说我资料上提到的彭时的那一科,前三名是儒释道,三个人都没有特别强大的背景,或是家境很好。可以从某一方面印证了我的结论,在政治相对清明的前提下,科举的充分必要条件是才华。 科举制度的原则是以自由报考,自由竞争,以成绩定高下,一切以程文非以才名高下论弃取,这个原则也暗示了才华,是科举最后想要得到的。

那么,当时站在差不多起点的进士们,在经过十几年,二十年的努力沉浮之后,站上帝国官僚的最高峰的人中,仍然维持着这么大的阶层分散力,我个人以为,不能仅视为他们万中选一,而是这个选择的过程中,对于家庭出身没有特别的选择。

关于生活费用,杨士奇在乡里当塾师的时候,曾分了他的15个学生给一个学士,让他可以供养自己和母亲的生活。申时行也在《家传》中说,他的父亲以馆谷自给,看来当塾师是一个可以谋生的职业。我个人以为,对于那些久试不第的举子来说,这是一个很普遍的职业。至于书,贫寒子弟不是用买的,而是用抄的。宋濂、杨士奇,严嵩的父亲都曾自行抄书。就是到了清代,落第的举子当西席,一边教学一边复习准备再试的也很普遍。

基本上,个人以为,富裕的省市,考科举的人多,学子的水平高,考中举人的难度比较大,所以有冒籍的说法;贫困的省市,读书的少,如果有才华更容易出头。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