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支付卡时代》 -- 喵咪呜

共:💬12 🌺7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支付卡时代》4

第四节

银行的加入。

美国运通的崛起。

美国运通最初是邮件快递公司,直接跟美国邮政局竞争的。重温圣牛大大的《逐鹿蓝天》,当年航空业也是从邮政局揽活的。米国的行政机构就是催生一个行业,然后用法律去监管他,是不是像看起来的那样坦荡无私呢??

最初,现钞是美国运通的重要货物,山西票号都想到用银票,美国运通有位雇员想到的是旅行支票,双重签名系统(取得时和兑现时均需要签名)成为主要的安全机制。美国运通的利润来自消费者购买旅行支票时的手续费、支票未兑现时的利息,以及支票不见了等原因而未兑付导致的沉淀资金。像不像hk的八达通卡?据称卡内未消费完的资金接近八达通利润的8成。

美国运通这种模式类似记名卡,但不能挂失;计算机密码技术起来后,转变为记名则可凭密码挂失,将后台记录的卡内余额返还。于是预付卡变成了不记名、不挂失的电子钱包了,发卡机构这一块的利润就大大缩水。

美国运通自然而然成为大莱的竞争对手,但他有特定的旅行业的资源,并对餐馆、旅馆业分别制定了不同的商户折扣率,当然旅馆业的稍低。最初因缺乏经验,美国运通一直在支付卡上亏损,曾想将此业务出售给大莱,不过担心通不过司法部的审查。机遇在于聘用了后来被称为“支付卡之父”(念起来好绕口)的又一位饺子,乔治沃特斯(George Waters)来运营卡业务。果然出手不凡,开始向不及时还款的持卡人施加压力,而且将年费提高到39美元(按2002年计价,下同),然后再提高到48美元。到1962年末,持卡人达90万,特约商户达8.2万户,这个比例远超大莱,此时大莱年费维持在26美元(2002年计价)。年费起到淘汰不合格客户的作用(最初为了体现自己更加高档,就比大莱卡年费高出1/5),在推出卡业务近4年后,美国运通首度小幅盈利。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George W. Waters第一份工作是1938年在IBM从事销售与营销,二战中加入空军,是最早使用计算机的那批人※※※※※※※※

目前,美国运通占支付卡交易总额的14%,相当于Visa的1/3,MasterCard的1/2,而大莱因与美国运通竞争时投资线过长,竟然向对手的大本营旅行社业务扩张,并忽视了银行卡的竞争,现在已到了几乎可以忽略的境地。

回顾这段历史,与Apple、Google模糊了互联网、OS、硬件的界限,总提出一些形而上的概念,传统企业如M$、Intel实力犹存但风头已被抢走相类似;Visa、MasterCard借助银行的金融创新,在卡业务上全线出击,成为难以撼动的巨无霸;UnionPay(银联)、JCB这些有点类似ARM,牢牢扎紧自家篱笆,然后再把可用自家货币结算的那部分国际份额捞回来。

从长远看,大莱做的只是将客户与商户撮合到一起,一旦银行发力,就没多少戏唱;而美国运通则有旅行行业支撑,才能有所发展。国内也一样,SIM卡、公交卡、加油卡才有空间,zi和信这样的,只能在特定的城市才有生命力。有意思的是,中移动入股浦发行,中石油有了自己的昆仑银行。但在前几天,在广州坐朋友的车发现在加油站可以刷信用卡,不知道其他城市是否也这样?

无论如何,凭借旅行代理点销售支付卡的优势,美国运通击败了大莱。直到现在,充值(圈存)仍然是后来者进入最大的管理成本,尤其是推行CPU支付卡的时候。

经过分分合合,大通曼哈顿银行将Uni-Card卖给美国运通,后来又买回来,并将其转换为“美国银行卡”品牌。

另一个当时60年代与大莱、美国运通三足鼎立的是,希尔顿酒店集团凭借低了一半的商户折扣率4%推出的Carte Blanche卡,但签账系统处理的低效和向错误的人发卡导致其只有被花旗收购;花旗集团在1981年又收购了大莱,但因为简单地模仿美国运通而不再有什么影响。花旗在试水之后注意力显然转到了其他并购方向。

而开始仅覆盖加州的“美国银行卡”演变成了遍布全球的Visa。

可见,这一行玩价格战,无论是用户年费,还是商户折扣率,都不是好选择。成熟的签账系统,在IT业刚萌芽的时代,是不是有点当年类似航空集团的订票系统??

关键词(Tags): #支付#IC卡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