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红学中的三个曹雪芹——关于《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的质疑 -- 边寒剑

共:💬17 🌺2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五、“小说曹雪芹” —— 一个被虚构中的曹雪芹

新红学派认定“北京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那末,他——“北京曹雪芹”同《红楼梦》中出现的、脂批笔下的“小说曹雪芹”是不是同一个人呢?

八十回本的《红楼梦》或称《石头记》,只是在第一回中出现过“曹雪芹”名字,仅此而已。原文是:

“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至脂砚斋甲戍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出则既明,且看石上是何故事。”

《红楼梦》为什么要写上这些文字?作者交代是为了达到“出则既明”的目的。因而曹雪芹在小说《红楼梦》中起的作用,相当于同一文字中的空空道人(即情僧)、吴玉峰、东鲁孔梅溪三个名字。不同的是,空空道人曾在《红楼梦》书中几次三番地出现,是《红楼梦》中文学人物,是一个虚拟的人物。而吴玉峰、东鲁孔梅溪、曹雪芹这三个人的名字,在八十回的《红楼梦》中仅仅出现一次,再无重复。

《红楼梦》原文在写了空空道人、吴玉峰、东鲁孔梅溪、曹雪芹四人之后,紧接着又写明是脂砚斋“甲戍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 曹雪芹的工序只是“披阅”、“增删”、纂目、分回,然后“题曰《金陵十二钗》”,不是《红楼梦》,也不是《石头记》。最终把书名确定下来的是脂砚斋自己。同时,脂砚斋还以脂砚的名义在《红楼梦》书中不断地评批作注。

新红学派中的考证派,考证了近百年,也没能指出在现实中的吴玉峰、东鲁孔梅溪。不仅如此,就连脂砚在写一回脂批中提及的曹雪芹兄弟曹棠村也没有找到:“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可见《红楼梦》中人名的虚假程度。

脂砚在《红楼梦》第一回对甄士隐的批注是:“名姓甄,(甲戍本眉批:真。后之甄宝玉亦借此音,后不注。)名费,(甲戍本侧批:废。)字士隐。(甲戍本侧批:托言将真事隐去也。)”即甄士隐者,真事隐去也。

脂砚为贾雨村的批注是:“姓贾名化,(甲戍本侧批:假话。妙!)表字时飞,(甲戍本侧批:实非。妙!)别号雨村(甲戍本侧批:雨村者,村言粗语也。言以村粗之言演出一段假话也。)者走了出来。这贾雨村原系胡州(甲戍本侧批:胡诌也。)人氏。”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有这么一句:“这孙家乃是大同府人氏”,庚辰本有脂砚的夹批:“设云‘大概相同’也,若必云真大同府则呆。”

脂砚通过小说《红楼梦》两个开场人物的姓名,明确告诉读书人,《红楼梦》(或称《石头记》)写的是“真事隐”的“假话” ,“实非(可以理解为非实)”。用今天的现代语言来表达就是:《红楼梦》是文学作品,其内容情节纯属文学创作;如有雷同,请勿对号入座。脂砚在批注告诉读书人,《红楼梦》的地名、人名大多为谐音借字。作者已在贾雨村这个人名上已为读书人打了预防针,也骂倒了一批读书人:贾者假也,雨者语也,撰书人作假语;雨者又愚也,村者蠢也,信之者则愚蠢。

《红楼梦》的描述、脂砚畸笏的评批、历史资料的考证,无不表明表明:《红楼梦》中的曹雪芹是个不属于现实的曹雪芹。曹雪芹之所以在小说中出现,完全是因小说情节铺排的需要。空空道人、吴玉峰、东鲁孔梅溪、曹雪芹都是《红楼梦》中虚拟的文学人物。

“小说曹雪芹”有可能是隐藏着小说《红楼梦》作者真实身份的文学虚拟人物,但“小说曹雪芹”并不等于就是作者。

读《红楼梦》及其脂批,似乎这个“小说曹雪芹”不但与脂砚熟悉,而且非常接近

第一回脂批有:

“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至脂砚斋甲戍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出则既明,且看石上是何故事。”

“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

“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后文如此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月泪笔。”

“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有传诗之意。”

第二回脂批有:

“只此一诗便妙极!此等才情,自是雪芹平生所长,余自谓评书非关评诗也。”

第十三回脂批有:

“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的是安富尊荣坐享人不能想得到处。其事虽未行,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

第十八回畸笏批有:

雪芹题曰“金陵十二钗”,盖本宗《红楼梦》十二曲之意。

第七十五回脂批有:

“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初七日对清。缺中秋诗,俟雪芹。”

脂砚、畸笏评批《红楼梦》是因为,脂砚、畸笏确有其人,但他们是神龙见首不见尾,隐在云雾中。脂砚、畸笏也是个“真事隐去”的化名。

“小说曹雪芹”呢?脂砚先是说:曹雪芹 “披阅”、“增删”《红楼梦》并且对书作了纂目、分回,然后“题曰《金陵十二钗》”。后来脂砚又说:“雪芹撰此书”。云遮雾罩地让人去琢磨。

“小说曹雪芹”活了多大年纪,谁也讲不出。有关“小说曹雪芹”的生卒年月,唯一线索是脂砚在《红楼梦》甲戍本第一回的一则批语: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月泪笔。”

“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就是脂砚留给读书人的线索。

庚辰本第二十二回中一则畸笏的批语称:“暂记宝钗制谜云。此回未(补)成而芹逝矣,叹叹!丁亥夏。畸笏叟。”可见“芹逝”在“丁亥夏”之前。

在清康熙、乾隆、道光三朝间的壬午年,只有康熙四十一年(即公元1702年)、乾隆二十七年(即公元1762年)和道光二年(即公元1822年)这三年。

“小说曹雪芹”究竟去世在哪一个壬午年?假定“小说曹雪芹”和“北京曹雪芹”是同一个人的话,我们可以根据“北京曹雪芹”的去世时间来推定“小说曹雪芹”的去世时间。

关于“北京曹雪芹”的去世年份,同“北京曹雪芹”有私交的敦诚(公元1734—1792年)在《四松堂集》里存有一首题为《挽曹雪芹(甲申)》的诗:

“四十年华付杳冥,哀旌一片阿谁铭?

孤儿渺漠魂应逐(前数月,伊子殇,因感伤成疾),新妇飘零目岂瞑?

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锸葬刘伶。

故人惟有青山泪,絮酒生刍上旧垌。”

此诗标明的作诗时间是在“甲申”年。而在敦诚生存期间(公元1734—1792年)内,只有乾隆二十九年(即公元1764年)才是甲申年,因而该诗应是作于乾隆二十九年(即公元1764年)。

那么,“小说曹雪芹”的去世年份应该是哪一个壬午年呢?按新红学派认定的观点推算,脂砚笔下写的“小说曹雪芹”去世年份,只能是与敦诚写《挽曹雪芹(甲申)》诗的甲申年(乾隆二十九年,即公元1764年)相接近的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绝不可能是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或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

我们虽然不知道“小说曹雪芹”活到多大年龄才去世,但“小说曹雪芹”去世在壬午年除夕日(即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3年2月12日),这是可以确定的。有《红楼梦》的脂批为证。乾隆二十七年壬午的除夕日,按历法的换算,是在公元1763年2月12日。

“北京曹雪芹”我们也不知道他活到多大年龄才去世。“北京曹雪芹”去世的时间,以敦诚《挽曹雪芹(甲申)》的诗来看,从情理上推断“北京曹雪芹”去世的时间应是在乾隆二十九年甲申(即公元1764年)。因为该诗是“挽诗”。所谓挽诗,其“挽”的时间应该是在死者刚去世或去世不久。“挽”的时间长了,也就称不上“挽”了。人死半年、一年以后还能“挽”么?不再是“挽”,而是用“悼”、“哭”、“痛”、“伤”、“吊”、“思”、“忆”等字了。

“小说曹雪芹”的去世于壬午年的除夕日(即乾隆二十七年),是在公元1763年2月12日)。壬午年以后是癸未年(即乾隆二十八年),癸未年的除夕日是在公元1764年2月1日。之后的第二天才是甲申年(即乾隆二十九年)的正月初一日,即公元1764年2月2日。“北京曹雪芹”的去世时间是在甲申年(即乾隆二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764年2月2日以后。时间上的差距:“小说曹雪芹”先于“北京曹雪芹”去世在一年以上,也就是说两人的去世时间相隔在一年以上。

新红学派及其考证派为了使“北京曹雪芹”的去世时间同“小说曹雪芹”的去世时间能够吻合,作了种种的假设,如敦诚在曹雪芹去世一年后才获悉消息、敦诚听到的是不确实的曹雪芹去世时间等。这也仅仅是一厢情愿的假设,完全没有史实证据。没有必要作这样那样的假设,敦诚本人的诗作及《红楼梦》与脂批的文字中也不存在作这种假设的可能性。

“小说曹雪芹”的去世时间,进一步证实了“北京曹雪芹”不是“小说曹雪芹”,不是《红楼梦》的作者。因为这里的一个重要事实是新红学派想把两个曹雪芹合而为一,但他们不管用什么办法,也做不到把两个“曹雪芹”的去世年份合而为一:因为在两个曹雪芹的去世年份之间,相隔着整整一个癸未年,“北京曹雪芹”要比“小说曹雪芹”迟一年以后才去世的。这一个天大的漏洞怎能搪塞的过去呢!“小说曹雪芹”和“北京曹雪芹”的死亡时间,分别都有来自亲朋友好的直接文字证据,绝对不是那种道听途说的传闻。谁能否认他俩不是独立的二个人!又有谁能把这二个独立的人揉合为一个人?任何借口也抹杀不了这个最简单的事实。“北京曹雪芹”不是“小说曹雪芹”。“小说曹雪芹”只是一个文学虚拟人物。

关键词(Tags): #红学(pzhmzg)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