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反满清却不反皇帝可笑之极 -- 葡萄

共:💬44 🌺4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我对那个词汇量的比较表示怀疑。

不知道这个究竟是怎么统计出来的?

因为首先统计的是词汇量。这个就很难说了,不知道是否有什么专业的标准?何况在两种相差如此之大的语言中建立一个可比较的标准更为困难。比如英语中名词,形容词,动词,副词是不是分开统计的?如果不分来,有时候几种词性之间的意思差别会很大。而汉语中,如果不是统计字而是词,那么比如看到和看见之类的,是否要分开计算?有人可能认为这太小儿科了,明显是一个意思,但是这确实是“小儿科”,一年级的小孩未必全知道。

英语中对词汇量的要求看似非常高,某种程度上说,1万还很不够。但严格来讲,解释所有的英语单词,只需要2000(还是4000?还是几百?)个词汇就够了。这个是有事实根据的,因为不少英语字典就是根据这个原理来编写的。

换而言之,英语文章中很多词汇是为了行文漂亮替换了,这种情况在任何语言中应该都存在。但由于英语来源的复杂性,这些意思相近的词汇在拼写上可能大相径庭,甚至连本国人都未必知道它们起源和关联。当然,汉语中也有这类问题,比如犹豫,可以用犹疑、踌躇、踯躅等等很多词汇代替,2000词显然不够。

之所以汉语会给人以所需词汇少的感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字”的存在,所以说要是认识的达到2000个字,那么一般的阅读问题确实不大了。但字本身是带有含义的,不然英语中字母数量更少了,只要26个。所认识的字在达到一定程度后,能够通过组词来加以变换,进而保障阅读和写作。但这个基础识字量,以及对字的多个可能区别很大的涵义的较清晰的理解,绝对不是个轻松的工作。这里想起个我自己的例子,我小时候识字在同龄人中间绝对算多算早的了。但是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有篇课文中有“一会儿”这个词。这个词在我们那的口语似乎很少用到的,之前看小人书也没遇到。因此,尽管这三个字本身极为简单,第一次遇到时我仍然怎么也不能理解这个词的意思。

这种情况其实不少,所以说有几千字的量也未必够用,尤其是对于专有名词而言。英语中很多专有名词是以新词的形式来表达的,尽管这些词本身可能是由其他词演变或者转变意思而来的。而汉语中,如果排除音译词,很多专有名词都是用旧字来拼组而成的。随便举个例子,可能不大好,比如factorial这个词,用来表示阶乘,基本上就是专属此意了。这应该算是个全新的词。而在汉语中,“阶乘”这个词在意译上已经算是相当完美了,但一般人第一次遇到仍不可能知道其确切意思,尽管那两个字都很普通。

总体来说,对于某些概念的混淆和尺度把握,很容易造成统计上出现惊人的差距。当然,具体的定义得去问语言学家。

在我看来,不论哪种成熟的现代语言,对词汇量的要求应该是接近的。差别在于实现这种词汇量的方法,而拼音语言和汉语各有千秋,但相对初学者而言更有优势。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