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讨论】【Record】何成师 - 回国赴蜀抗震救灾记行 (1) -- 潇潇

共:💬7 🌺2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回国赴蜀抗震救灾记行–Part III - 1

回国赴蜀抗震救灾记行 5/12/08 to 6/16/08 – Part III ( Last part)

当晚回到成都蜀北宾馆香柏救灾指挥部。我们被告知医疗队要分兵两路。一路去绵阳方向,因为那里的灾民也非常需要医生。我们当即决定,李医生和蔡药剂师去绵阳,因为那里不需要走山路,比较合适他们。而我和小曾等则继续在龙池镇附近翻山越岭,送医上门。

6/1/08

天一大早,我便去库房准备好药品装车。由于分兵,我这一队由我,小曾,画家小冉 (他是准备驻到刘大胡子那当老师)。二位云南过来的志愿者与小冉一起当老师,还有老邵和老罗。当车驶到刘大胡子帐篷前时,几十个孩子已经等着老师给他们上课了。小冉和二位云南女老师当即把孩子们组织起来,但他们发现孩子们没有书包和课本,因为他们的书包和课本都留在学校的危楼里取不出来了。我们决定第二天给他们带去书包和课本。而和则将药品放在我的登山包里与小曾一起上路,完成昨天未完成的工作。当我们刚准备往里面走的时候,我们看到有4-5个穿着白大卦,脚踏休闲鞋,其中有一个女的还打着一把遮阳伞,悠然从里面走出来。我当即上前问他们是什么人。他们告诉我他们是镇卫生所,进去看灾民们并送药给灾民们。他们已经全给他们送药了。我们听后觉得既然他们已经看过了灾民,我们就没有必要再深入险地了。当我们要转身返回刘大胡子处时,我冒然觉得,以他们这种穿着,白大卦,休闲鞋,打着阳伞,满新光鲜。他们哪能翻越山体滑坡区和独木桥。他们肯定是迫于某方面的压力来这里走个过场而已。我和小曾当即决定掉头继续内进。果不奇然,当我们翻过山体滑坡区与当地灾民聊起,他们根本就没见过穿白大卦的医疗队。继续前行。我们遇到一对约7-8 个人的队伍,为首的一位带着红色共产党标志臂章,年约三十多岁。他们见我背着登山包,还以为我们是旅游者。问我们是否旅游者。小曾告诉他们我们是志愿者,是医生,是给这里的灾民送医看病的,昨天我们已经来过,今天是继续我们的工作。带头那位当即感谢我们,并告诉我们他是龙池镇副书记,姓胡。书记在地震中受了重伤还在成都治疗。他是目前龙池最高的官员。但是由于道路阻塞,他还没来过这里探视,今天是他第一次来到这里。他已派遣了镇卫生院医疗组于今天一早入山。我们告诉他,他的所谓医疗组根本没有进来,而是在外面打了个转就走了。他立刻派出手下问当地灾民,灾民回答跟我们所说一样。听到回答后,他对我们更加感激,感谢我不顾危险,还先他们一天把医药送到了灾民手里并为他们解决了病痛。他当即令一小伙将我的登山包要过去背上,和我们一道往上走。他们是走贫问哭问灾情和生活,我们则是继续看病发药解病痛。看完最后一个居民点后,胡书记极力留我们吃中午饭,我们就在一家损害的比较小的农家乐里坐下来。农家乐主人做了一桌子菜招呼他们的镇书记,我们也顺着沾光了。后来胡书记还跟小曾互留了电话并合影。由于认识胡书记,对我们今后的活动有了很大的帮助。下山回到刘大胡子处,我们得到了一个新消息,有一个病人的亲戚住在离龙池不远的山下叫张家湾。他们那也十分缺医少药,需要医生帮助。我们当即上车前往张家湾,小冉则留在刘大胡子处不再往返。但车子在张家湾前的一个村子叫李家坪的地方爆胎了,我们只好停下来,在李家坪设立医疗点。李家坪的灾民也是没有见过医疗队,约40-50个病人立即就到我们的医疗点看病。我负责看病,老邵和老罗则张罗给汽车换胎。他们发现此面包车缺少了松轮子螺丝的工具,面对扁扁的轮胎素手无策。幸好老邵聪明,他当即打电话给刘达胡子,刘大胡子派他 内弟骑摩托车并带来了松螺丝的工具。卸下轮胎后当即送到龙池镇去修补,前后折腾了近3个小时,天一黑下来,张家湾是无法去了,我们只能到回成都,明天再去张家湾。

回到成都已是晚上9点钟。我们决定到成都比较有特色的一个去处叫宽巷子用晚餐。这是到成都后第一次到较有成都特色的餐馆用餐。宽巷子在成都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原是一条布满成都菜馆的巷子,现在重新翻新,保持原有的古色古香并沿巷开设了不少餐馆。我们选了一家较有特色的餐馆,点了富有川味的菜肴。川菜以麻辣为主,有道是四川人不怕辣,所以每道菜都麻辣异常。幸好我是不但不怕辣,而且比四川人更能吃辣,这也把他们吓了一跳,他们奇怪我这个广东人为何比他们更能吃辣。饭中出现了一个小插曲,体现了中国人的“八卦”和不顾别人的隐私。老罗和老邵对小曾还是独身十分感兴趣,他们觉得像小曾这样一位大美女,老早就应该名花有主了,虽然他们之间只认识仅一周,却忍不住问起小曾来了。问的小曾尴尬异常,不知如何回答他们的问题。而老罗还不善罢甘休,还在不断的追问,非要小曾回答不可。我在一旁开始还不愿意介入到他们的话题中,但后来觉得老罗和老邵越来越不像话,哪有两个大男人如此八卦去问一个小姑娘的大私事,我当即严肃的对老罗说“请你闭嘴,停止追问,这些事是人家小曾的私事,人家结不结婚,有没有男朋友根本不管你们的事。也不用到你们去操心,一个大男人如此八卦并不是一件好事”。我的话当即弄得老罗一个大红脸,也给小曾解了围。我这个人最不待看的是打听人家的隐私然后到处宣扬。这也可能是我在美国时间长了,习惯了美国人尊重别人的隐私,每个人都有隐私权吧。我真的希望有一天中国人也学会尊重别人的隐私权。

6/2/08 上山,入张家湾

老罗接到通知要急返上海工作,一大早他便乘机回上海。我们将药品,给小孩子们的书,书包和鞋子带上,云南的二位老师也把她们的行李带上驻在刘大胡子里教孩子。我们顺道经过菜市场买了蔬菜,肉类给刘大胡子带过去。因为刘大胡子连日招待我们把仅存的老腊肉都吃光了。刘大胡子说他要找一个挖土机过来,到他家的废墟中把几百斤老腊肉挖出来给我们吃。到达刘大胡子家时,我们发现有几十个解放军已在他家门前集中。原来昨天一架救灾直升飞机在映秀镇附近失踪坠毁,解放军已派出一万多人去寻找失踪坠毁的直升机。放下两位云南老师,我们便直奔张家湾。今天医疗队有两位新医生,一位是申医生,她是我的老朋友,她是精神科医生原来在Indianapolis。三年前搬到了费城。她是成都人。这次她回国是要到上海开会,而顺便回四川灾区当志愿者。另一位小刘则是华西肿瘤科硕士生刚毕业。张家湾位于海拔1560米的山上,居民居住比较分散。由于他们生活在山里,平时已是缺医少药,更不说是在大灾难后。我们开车沿着进入张家湾的土路上山,一直开到张家湾大队的队长家前。张家湾属于贫穷落后的地区,一般房子都是木制结构,由于木质结构的房子抗震力很强,所以房子倒塌并不严重,只有屋顶的瓦片都被震落,变得房子通天,不遮风雨而已。如果把瓦片重新铺上,房子便可重新住人。队长夫人叫唐姐,年刚过三十,她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已16岁,小女儿也14岁。当地的乡民还是有早婚早育的习惯。我们在她家门前开设的医疗点。唐姐的小女儿则负责通知附近的村民来看病。看了一会儿,我发现病人并没有像龙池那样多,细问之下才知道他们在山上住的十分松散,每个小队都分割得老远,就算户与户之间都是隔得老很远,他们不可能步行几十分钟甚至一小时到医疗点来看病。我们当即决定申医生和小刘医生继续在医疗点看病,我则背起装满药品的登山包由唐姐的小女儿带路和小曾一起行走于山间的小路上, 逐家送医送药.

在山区可以体会到什么叫做大山深处有人家。明明是见到前面已是路的尽头,什么都没有了。但却一拐弯就有一户人家,每户人家都要在山路走上5-10 分钟。由于农田都在山上,所以农民们便在70-80度的斜坡地上种庄稼,主要庄稼是玉米,土豆,猪婆菜和油菜,还有一些青豆和椰菜。我也真心佩服山区的农民,居然能站在如此斜的的斜坡上播种,施肥,除草和收割。农民们的病痛还真不少,很多人甚至一辈子都没看过医生,也没走出过山区。如大队长的夫人唐姐,她还没有去过龙池,虽然龙池离张家湾只要翻越两座山或开车就三十分钟的路程,他们永远都在自己的地里劳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此时还有大小不断的余震。几乎每天都有,走在山路上,突然感到脚下的大地动了起来,只听到对面山樑上响起一片哗哗的声音并看到烟尘滚滚,原来对面原已滑坡的山樑又有一次新的滑坡。十分幸运我们不是走在滑坡的山樑上。第二天看新闻原来此次余震震级达5.4级。

点看全图

对面山墚正在滑坡的山体

看不到几户已是下午5时,又该是返回成都的时间。张家湾与龙池一样,也是一大群孩子没学校,没人管理。他们也是极需要老师来组织起这些孩子。当晚回成都后,小曾便向总部反映情况,总部同意向张家湾派老师。我和小曾也决定由于张家湾住户分散,我们需要驻进张家湾才有足够的时间把村民们都看完。

6/3/08 – 6/6/08 进驻张家湾

早上我和小曾把在头天晚上准备好的帐篷,气垫,睡袋等装上汽车后,就直去张家湾。一到张家湾唐姐家我就背起装满药的登山包和小曾一道,由唐姐的二女儿和几个十岁八岁的孩子带路开始当赤脚医生,行走在山岭之中。虽然我们是穿着鞋子而且是很好的越野鞋. 不过此时叫我们行脚郎中也许更合适。但我这个行脚郎中却是货真价实的大郎中,与一般江湖郎中可不能同日而语。小曾继续当翻译兼护士并药剂师。我已教会她量血压,她对药品也有一定的认识。一般我看病人作出诊断和给药后,她便将药发给病人并告知病人的用法。在大山中上下攀爬对我的体能和心肺功能都是一大锻炼和增进,这对我在6月23日攀登美国大陆最高的山峰Mt. Whitney 海拔高4500米也有很大帮助,这是后话。一整天的走家串户送医送药,我们都是又累又饿。回到唐姐家,她已给我们准备水和饭菜。虽然说是简单山乡菜式,但对于饥饿的我来说也觉得可口异常。饭后当我们准备支帐篷时却发现张家湾没有什麽地方可支帐篷的,主要是此处到处山地,根本找不到一块稍平的地方可供搭帐篷。最后我发现在唐姐家门前有一块刚收割完的油菜地稍微平坦,勉强可供搭帐篷。我告诉唐姐可否把帐篷搭在这油菜地上。唐姐即对我们说我们的帐篷可搭在任何地方,如果我们愿意搭在她家的玉米地,她可把她的玉米拔掉供我们搭帐篷。我立即拒绝唐姐的好意。我想山区的农民本来生活就不容易,这次受到了如此大的灾难,生活就更不容易了。几十颗玉米也可能给唐姐一家带来几顿饱饭,我是断不能让让她把玉米拔了来让我搭帐篷. 我决定就在这油菜地上搭帐篷。唐姐当即招来数位十来岁的孩子用锄头帮我们把油菜根挖掉。油菜根很硬,扎在身上很不舒服。正在平整土地的时候,有一位三四十岁的村民走过来对我们说,这块地是他的,问我们是否会占用他家的耕地很久,因为他还要播种玉米。看样子他是怕我们把他的地给长期霸占去了。我对他说:“不用怕,我们不会长期占用你的耕地,我们最多借用三个晚上,绝不会超过四天,误不了你的农时,我们把附近山村的村民的病看完,我们立即就走“。他听了我说之后,才放下心来。但当他准备走的时候,却回过头来对我说,晚上地里可能有蛇。他话音刚落,我们的美女领队小曾立时吓得花容失色。医疗队的其余几人也噔大了眼睛。我立刻安慰他们,尤其是小曾说:“这样一块空地哪里会有蛇?同时蛇也不会钻进帐篷里,如果你们晚上把帐篷的拉链拉紧的话,蛇就进不来了. 就算如果真有蛇,我给你们抓去,我会抓蛇,我从小就抓蛇玩,不管有毒没毒。”他们听了以后才稍微放下心来。几个人里只有我一个有户外搭帐篷经验。我立刻动手,把三个帐篷一下就搭起来了。虽说这块地稍微平整,但也是一块约有10度倾斜的斜坡地,所以帐篷都是10度向下倾斜。张家湾当时还是断电断水,没有手机信号。我们带来了几台大功率的对讲机能与龙池刘大胡子处联系。如果我们有紧急情况,即用对讲机通知驻扎在刘达胡子处的同伴,再由他们用手机通知成都总部。而村民用的水是山上流下来的山水,他们都在自家的门前(帐篷前)用石头砌一个小水池堵住山水。吃用都是从这小水池里取水。我们也只能入乡随俗,用这混浊的山水洗手洗面。而喝水则有唐姐把水用大锅烧开再喝,这样倒不怕喝了生病。随着夜幕的降临,小小的山村由于没有电,人们很早就进入他们的帐篷歇息。我们则坐在油菜地里,在帐篷前天南地北的乱聊。

山区的夜空是格外晴朗。由于没灯也没有月光,天上的星星格外的亮。我看到了已经久违的象奶 一样的银河,从南到北横跨天空黄道十二宫,北斗星,北极星,牛郎织女星,大熊小熊星座,猎户星座,金牛星座,十字座,天蝎座,七仙女星等等清清楚楚。看着夜空数着星星,我仿佛回到了三十年前我在农村时的情景。当时我才十六七岁对天文十分感兴趣,每个晚上都拿着星座图跑到小山上看星座数星星。我感觉我好像一下子年轻了三十岁,感觉真好。当晚睡在搭在10度斜坡的帐篷里有一个奇怪的也是正常的现象,就是躺着躺着身体就顺着地势往下滑。所以每个小时都会下滑到帐篷边缘,要重新回上挪。往后的几个晚上我们學精了,把几块重砖头放在脚下顶着,身体就不往下滑了。

点看全图

我在油菜地的帐篷

第二天一早洗擦过后,吃完唐姐盐辣椒炒饭,我们又继续背起我们药囊,翻山越岭,走家窜户,为灾民们送医送药送温暖。一直到6月6日我们带去的衣服换完了,满身也是脏得不得了的时候,我们没有水洗澡,只能在用山澗水擦擦身。手指甲都是黑的,耳朵 和全身的毛孔都像给灰尘堵住了,我们才离开张家湾回到成都。

当中还有一个小插曲,就是有一个晚上,当我们熟睡的时候,突然听到我们的对讲机传来了一阵阵呼叫声。我们被惊醒了以为出了什么事。我们立刻问对方是否出事了。谁知对方反而问我们是什么人,为何打乱他们的对话。搞了半天,原来对方是在山上寻找坠毁直升机的解放军。我们的对讲机跟他们的对讲机用了同一频道。在丛山峻岭里找飞机的解放军也非常苦,他们没有帐篷,晚只能露宿在旷野里,吃的只是干粮,喝的也是山水,蚊虫叮咬,树石刮伤不计其数。第二天,有十几个受伤的解放军年轻小伙下山途径我们处时,我还给他们做了简单的包扎和给他们看了病。

点看全图

进山找飞机的解放军

点看全图

给受伤的解放军看病

张家湾也有五六十名学龄儿童,由于学校停课,他们极需组织起来。临时组织学生的责任便落在小曾身上。由于她是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对儿童教育很有一套。很快她便将孩子们组织起来,教他们唱歌和读书。我也在看病之余临时充当起代课老师。我负责教小孩们叠纸游戏,叠纸船,叠飞机,叠纸手枪等。将我童年时的把戏都用上了。然后我们用对讲机与龙池方向联系,要总部向张家湾派遣老师,接过教育这方面的工作。总部当即答应在第二天派三位老师进驻张家湾,给孩子们上课。第二天,三位由上海过来的志愿者老师便来到了张家湾。她们带来孩子们所缺的课本,书包,衣服并鞋子。孩子见过三位新老师后,便喜气洋洋的领取新书包,课本,衣服和鞋子。有不少孩子立刻就换上了新衣服,新鞋子。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