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评论】袁崇焕五年是否能够恢复辽东故土问题的探讨 -- 温相

共:💬131 🌺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简单回复

1 兄台对战术的强调只适于锦州战场而并不适合宁远战场的实情,我在前面回复中已经说明了。

2 “满清也没有受到多大损失”,这点虽然无法核对,但即便是真的,也与兄台要捍卫的“关宁骑兵野战能力明显不如金兵”的论点相去甚远。至于“更不用说以后还多次屡挫明军了”,那是袁崇焕被下狱以后的事了。主帅被冤枉通敌卖国,军队失去统率,将领人人自危,用这时候的情况来证明战斗力就没什么意思的。如果像兄台说的,金兵是顾虑后路才没功夫“考虑彻底击溃袁崇焕”,那最迟到袁崇焕下狱,反间计收效,也就可以走人了,何以又有功夫考虑“多次屡挫明军”呢?

3 兄台自己先前说袁崇焕的想法是“先做着再说,走一步看一步”,我才会提出反驳。难道“先做着再说,走一步看一步”不是质疑“过程”,而仅仅是“强调结果”?

5 所谓“农民起义的流窜性质使明军只能一次次重创,却无法平息,明军始终有一部分军力被牵扯””“在明军始终无法在东北对满清形成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还能说影响不大吗?”,现在有2个时间点,1633年--五年之期,1638年--李自成再进河南,张献忠进川陕以前,建议了解一下在这2个时间点上,明军在辽东战场和内地战场上军队和将领的数量质量以及流向,还有松锦战役中明军人数?再和天启年间农民起义爆发前明朝在辽东战场上的兵力,宁锦大捷中明军兵力做个对比,然后结论就会比较清楚了。说到“重创”,在洪承畴主剿以后屡遭重创的好像是起义军而不是明军。至于农民起义对明朝经济的影响,我只想提醒一个点:为什么在1639年以前,历时十年,波及四省的农民起义响应者始终有限?

6 “洪不愿出兵,但被逼出兵,为什么?除了朝廷急于求成之外,经济上耗不起也不能不说是个重要因素吧。”

为什么“不能不说是”呢?有什么有力证据支持“不能不说是”呢?

早在天启年间“宁锦大捷”的时候,明廷就急于解锦州之围而曾以相似方式干预前线用兵,只不过当时只是区区辽东巡抚的袁崇焕没理那一套而已。袁崇焕回救北京那一次,崇祯也一再催他“出兵”,难道这些也是怕“经济上耗不起”?如果兄台这个结论成立,就是说如果洪承畴出了兵而且“求成’成功的话,就可以解决辽东战场给财政造成的负担了。那么,请问这个“成”指的是什么?就是把金兵打回去吗?就算再来一次“宁锦大捷”,就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辽东战场“经济”的问题了吗?

北京朝廷的讳守言攻,历史悠久,原因复杂,说到底不过肉食者鄙,庸人误国,以及怕短了自己的财路罢了。说什么“经济上耗不起”,未免太抬举那群官僚。退役一万步说,即使真是因为经济因素,1642年已经是明末农民起义进入第15个年头,距离起义成气候也已3年有余。这时候明朝的经济状况和1633年袁崇焕所许“五年”到期时的情况并不能同日而语。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