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一张图后面的玄机 -- TopGun

共:💬54 🌺214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M2K机动比F16相当?这恐怕又是标准的问题吧?

                能量机动,F16占优,盘旋是M2K占优,这只能说标准的问题.要单说,机动能力以推比成正比,那M2K就有先天的劣势.比如J8II的一些改型号称比M2K机动能力好.其实这是各有各的标准而已.

                气动优化是可以使飞机达到某种程度的突出一些性能,但其它性能又是杯具.

                比如成都新机,在超巡方面算入门,但其它方面也不比三代机强到那里去.其实,成都的新机也是那你说的思路.

              • 家园 赫赫,我也再一次强调一下

                只有一个面积率,那就是跨音速面积律,没有什么超音速面积律。幻影2000的瞬时机动性很好,持续机动性不好,简单地说和F-16相当,那是不准确的。用较差的技术实现较好的效果,这是所有工程师的目标。至于幻影2000的思路,法国人自己也放弃了。

                • 家园 的确有超音速面积率

                  我把网上查到的抄一下:

                  外链出处

                  面积率是指飞机在跨音速或超音速飞行时,零升力激波阻力(简称波阻)与飞行器横截面积之间的关系。根据这种关系,人们就有可能通过改变机体截面积降低波阻,从而提高飞机的飞行性能。因此,面积率在跨音速和超音速飞机的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跨音速面积率是美国科学家惠特科姆于1952年首次提出来的。他指出:飞行器的飞行速度接近1倍音速时,零升力波阻是飞行器横截面积分布的函数,而且近似等于具有相同横截面积分布的旋成体的零升力波阻。因此可根据最小波阻旋成体的截面积分布来调整飞行器的横截面积,以减小波阻。具体的应用是缩小机翼、尾翼与机身连接区的机身横截面积,做成向内凹的形状,俗称 “蜂腰”形机身。跨音速面积率的发现对飞机顺利突破音障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跨音速面积率的基础上,美国空气动力学家琼斯于1953年提出了超音速面积率。与跨音速面积率相比,决定超音速飞行的飞行器零升力波阻的截面积不是飞行器的横截面积,而是在给定飞行马赫数下通过机身纵轴上某点的后马赫锥的切平面所切割的飞行器截面积。由于面积率能大幅度减小跨音速波阻,因而后来在许多高亚音速和超音速作战飞机上获得广泛应用。中国的歼8Ⅱ和轰6就采用了面积率设计,形成了蜂腰形机身。法国的“幻影”2000、“超军旗”、“阵风”战斗机,以色列的“幼狮”战斗机等也都采用了面积率设计。

                  关于幻影2000,我的原话是:作为对比,我请大家注意一架发动机推重比只有大约6点5,但飞机的实际作战能力却并不逊于使用推重比8一级发动机的第三代战斗机——幻影2000。

                  我并没有单纯讲机动性。

                  • 家园 【商榷】实际作战能力靠的电子设备

                    由于飞机航电系统的大幅进步,飞机作战效能对飞行性能的要求已经不是那么高了,一架飞行性能不及对方但航电设备优于对方的飞机,作战能力可能反而更高。比如幻影2000对比F16,其实是幻影2000由于发动机不行结果只好强调高速性能而牺牲了其它性能。(当然由于法国飞机设计师的出色设计,差距不大。)但是幻影2000的航电系统全面优于早期F16A/B,所以作战效能反而更强,不过价格也比人家也高出许多。

                    等F16后期航电系统跟上来,也能打中距弹后,幻影2000也就没什么好的推销理由,价格、机动能力、对地攻击能力全面落后,只有远距空战能力持平,结果再也没能卖出一架。

                  • 家园 链接不工作

                    那你分析一下吧,第四个方案是如何更加符合超音速面积律的。同时也请你定义一下,“实际作战能力”到底是指什么。

                    • 家园 超音速面积律与方案四

                      超音速面积律的要点是超音速波阻是飞行器横截面积等效旋成体(具有相同横截面积分布的旋成体)横截面积的一阶导数的函数,其最优化具体形状是一Sears–Haack body,如下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简明公式链接:

                      http://en.wikipedia.org/wiki/Sears%E2%80%93Haack_body

                      更多的超音速面积律论文参考链接

                      http://www.pdas.com/wdrefs.html

                      前掠翼的贡献是降底了飞行器横截面积等效旋成体前段的横截面二阶导数,使其更接近Sears–Haack body.

    • 家园 【原创】玄机二:方案四的创造性玄机

      我在本讨论中回答NJYD网友的两个回答中对方案四作了一些基于我个人的理解的解释链接出处链接出处。这个解释牵扯出另一个玄机。

      首先请大家再看看方案四的图: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我在链接出处中的解释为什么说“当然,这个怪怪的后分叉可以设计成向上,也可以设计成向下。我个人猜测是向下。”呢???

      因为在超音速下,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升力概念——压缩升力。

      压缩升力是利用飞机机头以及其他部分在超音速下产生的激波来提高飞机的超音速升力特性。压缩升力的利用有一个经典的例子:伟大的女武神,XB-70。先请大家欣赏超音速轰炸机女武神那神话般的翼尖: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言归正传:方案四的创造性玄机,就是用下反的主机翼后分叉,创造性地利用了超音速压缩升力。

      这张包括四个方案的图中,指出方案四升力特性第一,不是没有道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你这个还是与下面的回复一样,把不相干的事扯到一起。

          你这个还是在主翼翼尖上,它的直接作用就是阻挡从机翼下表面经翼尖外绕到上表面的气流。

          反观方案四的弯钩,在机翼后方,再对气动有什么作用都与主翼无关了。如果有什么作用只能影响到水平尾翼。

          另外,这是俯视图,不是展开图(画飞机没有展开画的)。

        • 家园 很抱歉这么说:我实在没株钱也没时间给你科普基本的气动知识

          我实在没株钱也没时间给你科普基本的气动知识。这也是我没有一一回答你所有的质问的原因。

          我非常抱歉地这么说。

          不过既然发言了,就顺便再解释一下关于方案四的压缩升力:方案四的机翼后缘非常靠后,而且下反的后分叉就是机翼的一部分。这就是方案四利用压缩升力的外形基础。

          当然,这个后分叉到底是向上还是向下,我并无足够的证据。我说的是基于我个人对方案四的理解。

          我在本论坛其他地方看到你是一位可敬的老者,而且很可能是从事工程、技术方面的老者。但是你在这个讨论中对方案四这种勇于创新并明显符合气动原理的设计表现出了科技人员不应有的轻蔑与草率,这是非常不应该的。

      • 家园 有一对几乎平直的前略翼在那

        还那么多零碎,实在不能想象能高速到那种地步。

    • 家园 图中四个方案都隐去了一些重要信息

      这些隐去的重要信息包括进气口。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