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紧急求教: <<史记>>中的一段(上) -- 一介

共:💬6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紧急求教: <<史记>>中的一段(上)

这几天西西河不宁, 兄弟想响应铁手最高指示:“该干嘛干嘛”。 可是看聚义堂前众多英雄, 喊的喊, 吵的吵, 劝的劝, 拉的拉, 还剩下一班子好汉也个个没精打采。 也罢, 自己跑回窝棚去闷头重新读了读史记。 有这么一段<<魏其武安侯列传>>, 以前也读过, 再读来, 反倒很多地方读不懂了。

无奈, 只得再转回前山, 向各位英雄讨教, 想来诸位对这段都不陌生。 我把原文贴在后面, 把自己读懂的这部份放在前面, 请各位千万勿吝金玉之言, 替兄弟指点迷津, 看看我理解的对与不对呢:

这段吧, 题目叫魏其武安侯列传, 不过实际上讲了三个人的恩怨情仇。 这三个人是, 魏其侯窦婴(据说还用过网名窦靖童), 武安侯田袜和将军灌夫(注意: 不是机器猫里的康夫)。 故事发生在大汉朝景帝武帝年间, 那可是咱大汉欣欣向荣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年代啊。

要说起窦婴这个人嘛, 那可不得了, 他是文帝的老婆窦皇后的堂兄的儿子, 根红苗正。 文帝的时候, 窦婴当过一阵子吴相, 后来文帝崩了, 窦皇后的儿子景帝即位, 窦皇后也就升级成了窦太后。 于是窦婴又当了詹事, 这詹事吧, 是个管理皇后呀太子呀家里内务的官儿, 年薪倒也有两千石呢。 不过这时还看不出他有什么能耐, 真正牛B起来还是得到七国之乱的时候, 吴王楚王赵王胶西王济南王??川王胶东王这几个景帝的叔叔哥哥弟弟辈们一个个都站起来, 打着红旗反红旗。 景帝慌了手脚, 赶紧任命窦婴为大将军, 令他和太尉周亚夫一起镇压反革命叛乱。 窦婴不仅推荐了袁盎、栾布这些下岗在家的名将贤士, 还把皇上给自己的金子都赏赐给军校。 镇守荥阳与叛军奋战, 终于平定了叛乱, 大汉的基业因此才得以稳固, 可谓再造之功呢。 景帝因战功封窦婴为魏其侯。 一时之间, 权倾朝野啊, 不要说当初窦婴提拔的那些老臣名将了, 就连远方的游士豪侠, 都慕魏其侯之名远道跑来京城希望一睹窦婴的风采, 有些fans亲眼看到魏其侯的指挥倜傥的风度以后, 更是当即折服, 来了京城就不走了, 作了他的宾客。 在朝廷上, 窦婴也是威风八面那, 每次景帝有大事不能决, 诉诸廷议的时候, 窦大将军都有如珠妙语, 而且一言九鼎, 别说一般官员了, 就连封疆大吏们也都不能跟他抗礼呢。 窦太后还很多次跟他儿子汉景帝商量:“要不咱们封大将军为相吧, 这也是群众的心声呢。” 景帝虽然很看重窦大将军的才能, 还是希望挑个可以“持重”的人为相, 没有答应。 不过公道自在人心, 朝里朝外, 贤与不肖, 知与不知, 大家都看得到窦婴的才华, 能力, 都早已尊称他一声“窦相”了。

接下来咱再说说武安侯田袜同志,他更不得了, 祖孙几代的出身可比窦婴高贵。 他呀, 是景帝的老婆王皇后的同母弟弟呢。 那位问了, 为啥是同母弟弟呢, 中间咋回事儿呢。 原来啊, 王皇后的老妈叫臧儿, 臧儿可是以前燕王臧荼的孙女呢, 臧儿先嫁给老王家, 生下两女, 长女就是王皇后, 后来臧儿又嫁到老田家, 生下俩儿子, 其中一个就是田袜。 你看看, 他这家世, 比起窦婴, 又透着高贵一层了。 窦婴已经当了大将军的时候啊, 田袜还不过是诸卿之类的一般官员。 当然啦, 想想也知道嘛, 窦太后是婆婆, 王皇后是媳妇, 婆婆家的人比媳妇家的人官儿大也是合理的。 到景帝晚年的时候, 田袜就开始显贵了, 当了太中大夫(这个官儿啊, 陆贾程不识, 后来的东方朔等名臣名将可也都当过呢, 可别小瞧)。 您也别以为田袜全靠裙带关系, 人家虽然没有战功, 但也是舌辩之士, 说起话来也头头是道, 而且才华横溢, 饱读诸子之书, 精通文史呢。 后来景帝崩了以后, 王皇后也苦命媳妇熬成婆, 升级当了王太后, 于是没过几年, 田袜也就当了武安侯(想想当年的武安君白起, 李牧, 这武安的名头可有多响)。

再说说将军灌夫, 那也不是一个省油的灯。 他老爸叫张孟, 那就是一个老革命了, 是颍阴侯灌婴门下的宾客。 您别看这才是个宾客, 可也得了两千石的俸禄(看看, 当初的窦婴不也就值这个数嘛)。 而且因为参加革命参加得早, 被主子赐了个灌姓, 改叫灌孟了。 嘿, 这下可高贵啦, 主流啦, 家里上上下下几代都觉得这事儿可真是光耀门楣的大好事, 逮住谁都跟人家说“俺们老灌家出生入死才有的这大汉朝江山”如何如何。 后来七国叛乱, 灌婴的儿子灌何被封作将军, 他就让灌孟这老家臣当校尉, 跟他一起去平叛, 灌夫于是也领着千人跟着老爸一起上战场。 可是灌孟同志老了, 不想奔波劳累了, 原本就是被灌何强逼着来的, 心里不痛快, 一下没想开, 冲进敌营就被吴王的军队杀了。 汉朝军队里有规定呀, 父子上阵的话, 父死子可回家举丧, 搁别人, 肯定趁这机会就溜了。 灌夫可真是好样的, 他不要就回去, 要杀敌报仇。 真是个忠烈的汉子, “汉贼不两立”嘛, 革命世家, 眼睛里哪容得半粒砂子。 与一骑和数十奴一起冲入敌营, 见人就杀, 杀了个七进七出, 回来的时候, 从奴已经死光, 只有带去的那一骑跟他一起返回。 遍体鳞伤, 仿佛跟后来的周泰相似。 回营以后擦上点黑玉断续膏又要继续冲, 灌何可不干了, 跟太尉周亚夫说, “人才难得, 这样的将才可得拦住他不能让他去啊。” 周太尉是平和中正之人, 他就说: “是啊是啊,好了,希望大家给灌夫同志更多的友爱,让这一场七国叛乱的风波按照我们的意志,而不是吴王那些人的想法结束吧。” 看看, 说得多好。 愣把灌夫拦下了, 没让他再去莽撞。 后来战乱平定, 灌将军灌夫也名震天下。

(待续)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原创】紧急求教: &lt;&lt;史记&gt;&gt;中的一段 (下)

但是平地一场风波就起在这三个人身上。 怎么回事呢? 原来景帝崩了以后, 汉武帝即位, 王皇后当了太后, 这权力重心, 就逐渐从窦婴身上, 转到田袜身上了。 不过田袜刚出道的时候, 还是很敬重窦婴的。 两个人配合得也很好, 窦婴当了丞相, 成了名符其实的“窦相”, 田袜呢, 当了太尉, 是窦相的副手, 朝中之事倒也和谐。

当然工作方法上有区别, 田太尉曾经说过:“当初皇上让我当窦相的副手, 就是认为我能够宽容不同意见,但正因如此,我对不能宽容不同意见的做法不太能认同。相比较而言,窦相就有点疾恶如仇。因此我们在一些事情上有过一些不同意见和做法。开始的时候,窦相对我很热情,讨论问题也很和谐,袜虽不才, 对此也是感念的, 当初温馨的感觉, 慕然回首, 实在令人感慨。”看看, 要是一直这么团结, 大汉朝能不欣欣向荣吗?

而窦婴这边呢, 当丞相以前也不是没人劝他, 有人就说啦:“窦相啊, 您喜善疾恶啊, 喜欢您的人都赞誉呢; 可是您又不能特别包容您看不惯的人啊, 因此他们也跟您不对付。 相爷您心胸宽广, 要是能有容乃大, 就太好了, 要是不能容难容之事, 我看您这相位还是不要了罢。” 窦相当时没留意, 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了。

后来又发生了很多事, 不能尽表, 反正大家都对史记不陌生, 自己去翻翻就好了。 总之窦田二位都不当这丞相太尉的了, 都靠着爵位在家享享福, 偶尔高朋满座, 月圆酒醇之时谈古论今, 笑风傲月, 倒也还算快活。 灌将军灌夫跟窦婴关系很好, 他平生最支持的, 一个是传奇式的边关英雄李广(甚至有一阵不称自己将军, 只称“支持李广”), 另一个就是这位窦婴窦大将军了。 为了以后行文方便, 我们不妨就称这三人窦相, 阿袜, 和灌支持吧。

灌支持比窦相还要绝对, 还要嫉恶如仇。 有时就连封疆大吏也不在他眼里, 位置比他高的, 他也绝对要欺凌一番。 为此, 周太尉周亚夫没少劝过他:“我看,我们的前途光明,大汉朝中的人才和大家之间的相互爱护和尊重,人的素质,是匈奴, 西域那些蛮夷难以比拟的, 你要多以大局为重啊。” 灌支持将军当时也感动地说:“兄弟阋墙于内,犹外御其侮!! 我赞成老周的建议,我先不多说,等着皇上的最后表态。目前保证咱大汉的平静和稳定是第一件大事。” 可是事到临头, 他往往还是血气上涌, 谁的账也不买, 其实也难怪他, 金钢不作钩嘛。

有回, 阿袜看中了窦相家一块城南的美田(史书是这么写的, 但到底谁是谁非, 一时我也还没搞清楚, 存疑), 跟窦相要。 窦相大怒, 对要地的使者:“我当丞相以来, 你没事儿就跟我拧着来, 我说不好的, 你非说好, 现在又想抢我地, 没门儿!除非割下我这颗苍髯老头去!!”灌支持也恼这阿袜, 也骂道:“当初你们阿袜就对我不敬过, 某年月日, 发了张骂帖给我。 现在又要逼死窦相不成! 罢罢, 待我斩了这奸佞, 与窦相同进退!”使者不好这么回啊, 就回来跟阿袜说:“忍忍吧, 窦相就这脾气。” 阿袜私下里又打听到, 原来灌支持在这里面也反对着他呢, 于是阿袜跟窦灌两家的梁子是越结越深。

这一天, 这三位聚到一起喝酒。 在座的还有其他朝中群臣。 阿袜敬酒的时候, 有不少大臣都很恭敬地避席还礼; 轮到窦相敬酒呢, 窦相心有怨气啊, 边敬边说:“哎, 自我为相以来, 不少人说三道四、含沙射影,可谓色彩斑斓啊, 老夫今日愿与诸君一醉, 然后就离开京师泛舟太湖了, 这官那, 爵那, 都没什么意思。” 边说边瞟了阿袜一眼。 这里面的意思, 众大臣, 灌支持呢, 一个个都看得清清楚楚。 于是旧友大都也恭敬离席回敬:“ 相爷您可不能走啊, 您要走, 我们都跟您共进退。” 可也有的说:“相爷当初您为相之前我们就说过啊, 您得能容难容之事啊。”更有的说:“相爷您太意气用事了, 阿袜可也是有才之人, 这朝里缺谁都兴旺不了呢。” 这些人就都只下半席(注意, 不是下半旗), 膝盖不离开坐席地回敬了窦相。

这下, 灌支持可看不下去了。 他也跑来挨个儿敬酒, 敬到临汝侯, 灌婴的孙子灌贤这里, 灌贤正跟程不识耳语, 没离开座席跟灌支持碰杯。 灌支持当然大怒:“平时骂程不识的时候, 什么脏话都说了, 现在又跑到这里来对着耳根儿说悄悄话, 还想装成女孩儿不成!!” 说罢也以目怒视阿袜。

再往后的事情, 您也可以再去查史记, 反正自然是闹得不可开交。 谁是谁非, 皇上也没了办法, 只好下诏到太后朝前廷议。 到了那里, 双方还是争执不下, 窦相说阿袜着实可气, 揪着灌支持将军一朝之错, 就没完没了, 而且还喜欢田宅美妇。 阿袜也委屈啊:“我不就这点爱好嘛, 喜欢音乐狗马那都是我的自由, 你们两个一个心胸狭窄, 一个出言不逊, 也比我强不得许多。” 皇上一听, 哎呀, 清官难断家务事, 来呀, 你们众人说说看呢。 这下朝里更乱了套了, 有说这边是的, 有说那边非的, 有说各打50大板的, 有说阿袜不如窦相武勇的不如斩阿袜的, 有说阿袜罪不当责责之则失众人心得。 其中更有这位, 御史大夫韩安国最幽默, 他说两边都有道理, 两边也都有错误, 谁是谁非呢, 陛下您最英明, 您咋说就咋办, 嘿。。。跟没说一样。

等到了朝散的时候, 武安侯就问这位韩御史:“刚才你干吗要首鼠两端呢, 难道有什么可怕的吗?”良久, 韩御史开口了:“您干吗不以谦虚为自喜之事呢? 魏其侯辱慢您的时候, 您就应该保持低调, 向皇上说:‘臣是陛下的心腹之臣而获罪, 实际是我自己做得不好, 魏其侯说的, 才句句是真理啊!’ 那样的话, 皇上也会因为您识大体而认为您趁职, 您的敌人, 还不得羞愧得无地自容吗, 说夸张点甚至咬舌而死呢。 这样小人也才无法乘虚而入, 天下人也必对您佩服得五体投地呢。今人毁君,君亦毁人,譬如贾竖女子争言,何其无大体也!”

故事嘛, 当然是没有完。 只是不知道, 这些段我是不是看懂了, 也请各位高人指点一二: 魏其, 武安所争之事真那么重要吗? 这样的事情, 能够按照绝对的是非对错那样仲裁来解决吗? 闹到最后, 谁是赢家呢? 为什么魏其武安灌将军们, 都看不到一个韩安国所看到的呢? 平日里读经史学权谋是作什么用的呢? 为一叹耳。

(史记原文地址附在后面。原文自亦凡。)

http://www.shuku.net:8080/novels/classic/shiji/sj107.html

(完)

家园 当局者迷呵。
家园 魏其, 武安所争之事真那么重要吗?

这样的事情, 能够按照绝对的是非对错那样仲裁来解决吗? 闹到最后, 谁是赢家呢? 为什么魏其武安灌将军们, 都看不到一个韩安国所看到的呢? 平日里读经史学权谋是作什么用的呢? 为一叹耳。

家园 呵呵,这世间都逃不过一个“名”字去

王朔没事要骂金庸。金庸小说中修为高深的角色有的是,碰上自己被骂,嘴上虽然说要“八风不动”,可要真是不动,又洋洋洒洒的写那么一大篇干什么?

所以,修为不到,还是快意恩仇的好一点。至少明心见性吧。

家园 人人都有自恋狂?

其实在别人看来芝麻大一点事,发生在自己头上就会无限上纲上线,好勇斗狠,爱面子,死不认错,几千年来这些人性似乎没有改变。读史以明智,只是用在别人身上的吧。认清自己看来真的很难。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