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谁还记得暴风雪.(1)热带沙漠中的暴风雪 -- 懒鹤

共:💬22 🌺26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谁还记得暴风雪.(1)热带沙漠中的暴风雪

远在巴林的暴风雪.

2004年一个德国电视拍摄小组在海湾国家巴林偶然发现了前苏联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在巴林早就流传着这里有一架前苏联的航天飞机,但没有人对此关注。这次,来自德国杜塞尔多夫的一个电视拍摄小组,本来是来巴林拍摄一级方程式赛车情况,听到了这个传言后便开始寻找,最终找到了这架航天飞机。但是《明镜》周刊没有说明,这个电视拍摄小组是如何并且在哪儿发现这架前苏联的航天飞机的。

点看全图

静静的停在沙漠中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它的同伴早已被拆解,比它更辉煌更代表苏联的和平号空间站也成了南太平洋上一束前无古人的美丽焰火.只有它,静静的呆在这个没有暴风雪的炎热的沙漠里,去回忆它在拜克努尔的雄姿在太空中的自由,回忆那个制造它然后在它飞天之后就开始解体的红色帝国.

点看全图

谢谢粗茶淡饭的指正,纠正了我将红色帝国解体时间提前到1989年的错误.

惭愧惭愧

以后一定多多学习.

再次谢谢粗茶淡饭兄的指正.

元宝推荐:MacArthur,
家园 (2)红色帝国的暴风雪

1988年11月15日莫斯科时间清晨6时,前苏联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从拜科努尔航天中心首次发射升空,47分钟后进入距地面250千米的圆形轨道。它绕地球飞行两圈,在太空遨游3小时后,按预定计划于9时25分安全返航,准确降落在离发射地点12千米外的混凝土跑道上,完成了一次无人驾驶的试验飞行。

70年代初,美国制定了研制航天飞机的计划,并将其列为载人航天的首要项目。美国人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一种更经济的轨道运输工具以取代飞船和运载火箭,但前苏联当局则将这一新型航天器视为未来美国搭载核武器的工具,并于1976年决定发展类似的航天器作为对这种“威胁”的回应。苏联人将其取名为“暴风雪(Buran)”。当年米高扬设计局从事螺旋计划的部分技术人员,以及来自莫尔尼亚、米亚西舍夫等设计局的一些工程师也被调去从事“暴风雪”计划。“暴风雪”的主体由新成立的莫尔尼亚联合体全权负责研发。

与“暴风雪”一起研制的是重型运载火箭“能源号(Energia)”。它可以用来发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也可以单独作为运载火箭使用,这与美国航天飞机设计不同,主要是出自苏联没有开发大型固体火箭经验的考虑。这个设计是由能源联合体的负责人Valentin Glushko提出的。“暴风雪”号自身没有主推进引擎,只有两个小型引擎供调整轨道姿态用,起飞时它可以看作是“能源号”火箭的载荷。很多人认为,这一设计实际上要优于美国的航天飞机,因为如此做法将降低航天飞机的事故率,并可提高其搭载的有效载荷。但在“暴风雪”与能源火箭对接并运送到发射台的过程中,采用的是水平运输的方式,这显然没有美国的垂直运输来得方便。

点看全图

最初的设计(有些还早“暴风雪”计划)有几种,分别由米高扬、米亚西舍夫、切诺梅等设计局提出,各方案差别非常大,其中包括改良螺旋号飞船,使其可以用质子火箭发射的方案。其中一种设计甚至没有机翼结构,这是为了使其更适合高速大迎角飞行;最后的着陆则通过降落伞调整。但最终苏联人还是采用了三角翼的设计。

拜科努尔发射场为“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和“能源号”火箭建造了3座发射台,但3号发射台从未使用过。

“暴风雪”号的设计要求是可使用100次以上,能够将30吨有效载荷送入200 km高、倾角50.7°的地球轨道;标准机组成员4人,包括正副驾驶员各一,另有2名从事舱外活动和其他领域研究的宇航员。在“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上要能够进行复杂的军事研究。抵抗敌对国家的军事活动也是“暴风雪”号的设计任务之一。同时研制“暴风雪”号的目的还有研究美国的航天技术以增强苏联的实力。

另外,安东诺夫设计局还为解决“暴风雪”号的运输问题专门设计了安-225“梦幻(Mryia)”大型运输机。安-225于1985年开始设计,1989年首次背负“暴风雪”号飞行,是目前已有的体积最大、载重能力最强的飞机,迄今只生产了2架。它的原形是安-124,但采用的是双垂直尾翼设计,运载能力比安-124提高了50%。

点看全图

最初,“暴风雪”承担的角色是航天武器和空间站(尤其是日后的和平号空间站)运输工具。航天飞机的建造工作在1980年开始,第一架全尺寸航天飞机模型完成于1984年。据信前苏联共建造了数架航天飞机,这是为了解决他们计算机模拟技术薄弱而作的。他们在不同的机身上安置了不同的电子设备,采用了不同的设计以作测试用。其中供太空飞行用的几架编号分别为OK-1K1、OK-2K1、OK-1K2、OK-2K2和OK-3K2(后两架似未完工),其他都是仅供地面试验的,有些机身还不是完整的。

飞行测试始于1983年,但最开始只是用小型比例模型作试验。首架全尺寸模型在试飞24次后报废了;最后一次飞行测试是在1988年春。参加测试的模型多用“宇宙****”为编号。

1985年,“暴风雪”号的机翼运抵拜科努尔。同年还进行了“能源号”火箭的第一次点火测试,但在点火后2.58 s,系统检测到引擎涡轮出了故障;随后的测试还发现了液氦泄露等问题。第二次测试是成功的,引擎运行了390 s。为保证有充足的冷却水做测试,附近的城市不得不停水10天。

而“暴风雪”计划的弊病也逐渐暴露出来:几乎所有的研制进度都没有达到最初的要求。别的不论,单是“暴风雪”号的零件运输也成了大问题:人手不足,经验不够。苏联政府召集了大量工人前往拜科努尔,使这里为航天飞机准备的211设施工作人员从600人骤增到1 800人。1986年5月,刚刚组装好的“暴风雪”号开始进行电子系统的测试。8~9月开始进行“能源号”火箭的发射试验。

在“暴风雪”号真正上天之前,苏联共进行了140余次飞行试验,其中包括近70次自动着陆试验。

家园 暴风雪跑到巴林去干什么?

中国买个航母空壳回来好歹也能说是用来做测绘,阿拉伯佬买了个航天飞机摆在沙漠里养骆驼么?

家园 暴风雪

暴风雪一共建造了4架,一架在巴林,一架在莫斯科的航空公园,据说也被澳大利亚买去做游乐场了,还有一架因为厂房坍塌毁坏,剩下的一架被拆解。

暴风雪在巴林的事情是德国明镜周刊报道的,使巴林的一位王子带领明镜周刊记者去参观的。

家园 一点不明

那个水平运输和垂直运输是啥意思?升空前还是升空后?

还有螺旋计划?

家园 美国航天飞机运输的时候

是连航天飞机带运载火箭一起竖起来,然后再慢慢地挪到发射台上;前苏联则如图所示,把火箭放倒了运,到了发射场后再竖起来...

家园 钱多了烧的

石油美元没地方去,还是换成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实在! 好歹也那么大一摊不是?还是高科技!

家园 水平运输和垂直运输

水平运输一般都是把火箭和航天器分别运输到发射台,然后利用发射台上的起重机将各个部分装配,做好发射准备.但是暴风雪是装配好后运输到发射台再其竖发射的.

垂直运输是在火箭组装车间将火箭的各个部分组装好,装配到运输台上,利用轨道运输到发射台.美国的航天器和神舟系列都是垂直运输的.

垂直运输的过程中速度很慢,可以避免在运输过程中对火箭和航天器造成伤害.而且火箭的组装是在厂房内完成的,对各种数据的监控比较好.

螺旋号只是个代号.

家园 挑个小错.

苏联是于1991年12月25日正式解体的.如果暴风雪是1988年11月15日首次升空的话.红色帝国的瓦解应该是3年后.

家园 哦,汗.

谢谢指正,马上修改.学业不精贻笑大方.

家园 (3)暴风雪图片

点看全图

此处伴飞飞机型号不对,怀疑是后人做的图片.

点看全图

在莫斯科公园内的暴风雪航天飞机,据悉已经卖到了澳大利亚.

点看全图

暴风雪的尾部特写,这里也是暴风雪和美国航天飞机不同之处.

点看全图

试飞之后的暴风雪

点看全图

竖起过程中的暴风雪.

点看全图

同上,角度不同

点看全图

竖起完毕的暴风雪

点看全图

暴风雪在发射台上的时刻

特别怀念冷战那个时代,所有的科技只要能对国防军事产生重大影响,都能得到大笔的资金和人力的投入.

弹道导弹、宇航技术、核动力飞机、星球大战、乌云般的B系列和TU系列轰炸机、美国的X系列飞机、计算机网络......一股雄浑的不顾一切的男性力量在支配着世界,指挥着世界.反观现在斤斤计较,不断的在计算着成本收益,多少年了宇航技术还在吃以前的老本,即便是美国的半人马座空天飞机现在也只是传言出现在了51号地区。

什么时候人类才能不在把精力、时间、金钱、人力、资源花费在如何屠杀同类上?

什么时候人类才能走出为了杀人而发展科技的怪圈?

什么时候人类才能化剑为犁?

家园 琢磨它好几年了,终于有文章看了,花!
家园 怎么喷气发动机时有时无?

不是号称暴风雪有喷气发动机以在降落时预防万一吗?

怎么有的照片上有,有的没有?难道是收放式的,还是

有的装了,有的没装?

家园 搞旅游吧?

石油就要光了,以后光靠炒股也不行啊!

现在有头脑的石油国家都把旅游业当作未来国家的主要支柱产业.

以旅游业为未来支柱产业,实现国家经济的结构转换.

现阶段,凭借雄厚的石油美元,这些国家正在把沙漠变为前所未有的梦幻之国.

买航天飞机估计是为吸引游客.

家园 花顶老乡好文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