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蒋百里——《速决与持久》 -- 大洋芋

共:💬39 🌺4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文摘】蒋百里——《速决与持久》

速决与持久

法国战术家认为共计有两个基础条件,一为运动,一为射击(火力。)

飞机出现以还,技术上的进步一日千里,如今空军已单独成为一个作战单位,同时向来最缺乏运动性的迟缓的炮兵,经过摩托化并有坦克战车的发明以后,它的速度也超过了从前几十倍。空军的重轰炸机,将来速度可与驱逐机相等,而驱逐机的速度则因人身生理的限制,不能更有多大的进步,所以欧战后的军事发展,专在运动性方面,而火力又是跟随运动性的增加而增加。

单从战斗的工具来说,各国都是向着“速”字上用工夫,因此现代战术战略的趋势,也自然向着速决方面走去。但从整个国家的立场说来,即所谓“全民战争”的范围说来,到各国,尤其是持久战失败的德国,就注重在“持久”两字,风行一时的自给主义便是持久战的根本政策。不过,文章是要从反面而看的,我们不能据此认为各国如今以守势为国策。须知他们一方面高谈持久,然而各种战斗方式,莫不趋向速决的方面,而持久却是达到速决的一个门径。

全民战争的痛苦是太深了,负担是太重了,所以政治家对于民众的要求虽为持久,军事家对国家的义务则取速决。不用说空军战斗是速决,海军战争亦然如此,一番会战每可决定全局的胜败,战斗中最有韧强性的就只有陆战。然而现在陆战的工具一天快速一天,陆战装备的重心,完全集中在所谓快速师团。它的战术,亦即它的特性,就在出奇制胜。在看现在各国的动员律也是朝着速决的方向走。德法两国国境建筑的要塞,目的在掩护动员,绝不想在那里死守。当年凡尔敦要塞的北方区,正留有一个攻势地带。如今德国积极修筑高速度行车的国道,也正在守势中间寄托着一种攻势。

我们可以说速决主义乃现在实际军人所追求的目标,这是从这种战略上的速决中间,发现了军制亦即国力上的持久问题。须知空海两军都是以技术的优越而决定战斗的胜利。一国的经济力量,能否与技术上的发明亦步亦趋,乃军备上一个根本问题。譬如阿比西尼亚战争时期的义大利飞机,现在已成为明日黄花,不能与英国竞争,若将这些飞机一律取消,换上一种现在最理想的构造,经济上不胜负担;若用局部改良的轮替法,又怕敌方改良得快,将一辈子赶不上人家。所以现在军备改良有一个主义,名为“发明唯恐落后,制造唯恐争先。”就因国力跟不上技术,换一种炮,动辄几千门,换一种飞机,动辄几百架,真所谓掷黄金于虚牝,谁都受不了。

掌理国政的人假如轻轻失去了军事优势的时机,再要重新恢复优势,至少要待五年或十年以上。照我个人研究,历史上陆军的强大,不能保持二十年,空军强大,不能保持五年,比较上优势最易持久的还是海军。这因为主力舰的建造再(太)费时间,而且海上武力又是反映着一国的经济力量与民族传统,这并非五年十年的近功。

总之,现在欧洲军事的方向固然趋于速决,而政治的痛苦与经济的困难在于不能持久。它们苦心孤诣的经营,便在寻求速决与持久的平衡,要从此中发现一条新路。

他们要求速决,所以不能讲持久;速决是目的,持久是手段。

现在拿欧洲这一种实况来研究中国应循的途径,我们知道欧洲人从速决主义下发现持久的困难与必要性,至于我们中国目前既需持久作战,我们就应该在这个决心下,来研究速决的“速”之条件。欧战法国凡尔敦所以能长久固守的原因,并非由于死守,而在于法国人能利用运动战的原则,将守军随时移动。死守一个阵线,无论设备如何巩固,在今日火力下仍可将整个战线顷刻毁灭。去年比尔波铁环的防御,建筑的时间费去九十小时,而摧毁的时间,只经九小时。

当年法德火力同等,而法国守势战尚非扼据一线的死守,何况火力平常不占优势的我国。所以在一个持久战区之内,反而是用了运动战可以达到持久的目的。简言之,这便是“以攻为守。”假如拘之于形式上持久的一线死守,是必然不能达到持久之目的,现在德国有步步为营的退却法,就是寓死守于运动中。

一个部队的火力要与运动力等同,没有运动力的火力,可名为“死火力”,所以要达到持久固守之目的,应以增加运动性为唯一条件。前方作战的部队至少要能够自己指挥后方的给养。我们装备完全的兵团差不多与德国步兵团相像。但德国步兵团后方直属的车辆,就有一百三十辆之多,假如每团加上防御战车,更需增加七十余辆汽车,才可使一团的火力得到适当的发展与运用。至于一师作战单位的大辎重与炮兵辎重都没有算在其中。

远适异国不知战斗的实际情形,所以一切不敢妄揣,不过我以为我们固然要求持久战,但其先决条件,便是要是军备增加运动性,因为我们要以持久为目的,须以速决为手段。

欧洲的问题是久则不速,我们的问题是不速则不久。

一九三八年一月二十六日于柏林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大家读完有何感想?谈谈吧?

我的感觉,共产党说国民党和国民政府是片面抗战没有说错,就连蒋百里这样出类拔萃的人也不例外。对于民众,他们只不过是雾里看花。

《国防论》太长,还在看,不过要说蒋百里的持久战观点可以与主席的《论持久战》相提并论,就我已经读完的部分来看,未免赞誉太过。

不知怎么地,这篇让我想起一个笑话,说村子里有两个人好作天气预报,一个准,一个不准。有一天不准的那个实在忍不住了,就趁黑提着礼物偷偷地去请教那个准的,问他有什么秘诀。准的那个大笑说道:“哪有什么秘诀,我不过是在你发布结果后把它反过来就是了。”

可比两蒋。

家园 流于空泛,未能拿出具体有效的办法,大概是因为

远适异国不知战斗的实际情形,所以一切不敢妄揣,

加上对中国的国情缺乏透彻的认识。

家园 对不起,洋芋兄,上面那篇应该回在这里的。
家园 此人的东西还需多看,才能更加了解他。

蒋百里和毛泽东的区别,一个是军事家,一个是政治家,所以侧重点不同。

记得好像一战的时候德国总参谋长后来被人诘难,认为就是他提出来的无限潜水艇战,导致德美开战,最终致使德国战败。有人为他打圆场,说如果再来一次,你还会不会提这个建议呢?这位将军说,我还是会做同样的事情,因为从军事角度,我的方案是最正确的,作为总参谋长,我只负责军事。战败不是因为我提出了这个方案,而是因为威廉采纳了我的方案。

蒋百里不是那种流于空泛的人,恰恰相反,他是个注重细节到极致的人物。从留下的回忆录看,他最后一次有关军事的讨论是在广西遇到了冯玉祥。他对冯玉祥提要把后方的路修好,这是个战略问题。为什么提这个呢。因为他和冯一路颠簸,蒋百里发现了问题,颠簸不怕,可是路面条件差,对轮胎的磨损就大,汽油消耗也大,而中国的国情,橡胶轮胎汽油不能自己生产,只好进口,所以路面差,就是对后勤供应的压力增大,而且将来日本一定要封锁中国的进口路线,那就是有钱也解决不了问题了。同时,中国人力资源充分,修路则有条件。因此要对修路加以重视的话,就可以减轻后勤的问题。

几天后蒋即病逝,不过冯玉祥将此事转达上峰,并没有得到理解和重视。

蒋百里去世后,日军封锁滇缅路,果然出现了“一滴汽油一滴血,一个轮胎一条命”的情况。

家园 “发明唯恐落后,制造唯恐争先。”

德国和苏联在二战中的军备竞赛,正说明了这点

家园 楼上萨大的意见很好

其实和你的说法也不矛盾

蒋百里只能从军事的角度去看问题,他的政治知识也是为军事服务,如果国民党能够将全民军事动员,那他的见解可能就包括了如何运用民力民兵抗战。在此之前,只能讲军队的持久战:他毕竟是参谋,不是主帅。

像太祖那样政治军事两面都是行家的,几千年的历史,出得也不多。很多名将,战争打完,辉煌就到了头,说不定一个闪失,连脑袋也得搬家。这也就是人的专业局限性了。当然,共产党这里两面人才多,也是早期革命逼出来的。

全民抗战,也就是共产党当时有那个经验,国民党只有抓丁当差的经验,两相比较,当然国民党只能搞片面抗战--正面打游击,一放羊当兵的就跑路了,敌后打游击,打着打着就成伪军了。另一方面,教课书说,国民党资产阶级政党,阶级局限,也不无道理。

家园 这条现在对中国不也是合用的吗?
家园 军事怎么可能抛开政治来谈呢?尤其是抗战这种全方位的战争

脱离了政治,军事计划、军事力量就有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没有办法长久的,如何靠它来进行持久战?而我以为,不顾现实情况,而认为存在什么“军事角度”上正确的方案,正是书生气的表现。这样的人,让他去指挥一场战役,也许可以胜任愉快,但是如果要把国之大事交到他们手里,实在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叫人不寒而栗。

虽然也谈全民抗战,却不懂什么叫全民抗战,对于老百姓的态度,还是一个“使之”,不知道如何教育民众,发动民众,知之,由之,反而千方百计愚弄群众,害怕乃至镇压群众的自发抗战。在他们的眼里,老百姓实在不过是四万万可以上战场的壮丁,可以运辎重的民夫,可以盘剥的肥羊罢了,他们何尝把民生放在心上?还在那里疑惑地说:“我要你们抗战,你们为什么不听我的命令呢?”

不过话说回来,就是这些比较单纯的军事上的建议、指导方针,要是老蒋能听得入耳,照着实行,抗战的损失也不会那么大,可现实是老蒋一概地莫能之听,莫能之行,常常反其道而行之(哪一个在先?会不会是蒋百里看到老蒋做得实在不像话,特地指出来,以作警醒?)。百里看老蒋,大约有如武侯对阿斗,甚至不如。阿斗只是自己不成器,一切军国大事还懂得交给武侯放手施为,百里先生对老蒋的影响力却几近于无。虽有大才,终不见用,心中郁郁,何可排遣?

在《抗战一年之前因与后果》一文中对老蒋多有赞誉,甚至这样的话都有:

蒋先生在四年前说:“我有最后的决心”。三年前的冬天就有人问到底几时是最后。彷佛在催促着似的。去年七七以后,蒋先生又说,我们会得到最后的胜利。近来,我彷佛听见又有人要问到底几时是最后,我老实说,最后就是明天,不过你这短命鬼今天要死,我可没有办法。

最后一句近于破口大骂了,而毫无说服力。是真心话?还是为鼓舞士气而不得不作违心之言?抑或是扒马褂上演?——我自己掌嘴,左一下,右一下,你看,脸都打红了。

附:蒋委员长祭文

杕杜怀贤 鼓鼙思将 中道折衡 安危孰仗

先生于学 独运匠心 大川孤航 空绝依傍

兵甲胸罗 罔测涯量 千载孙吴 颜行傥抗

巨霆震聋 厉砭时尚 谠言起废 懦夫克壮

惠其绪余 犹为世馕 国有先生 实伊天贶

世运方棘 横流待障 念我良执 交期直谅

曩共艰危 在险弥亮 兹参帷幄 訏谟晓畅

萃萃群英 陶钧是量 如何征路 遽婴疠瘴

军国拳拳 逮于属纩 呜呼哀哉

云山凄怆 江流漭瀁 追念平生 云胡可忘

金铁有摧 名德岂丧 化生千亿 尚克予相

申词荐悲 临风快怅 呜呼哀哉 尚飨

乱掉书袋,存心不想让我们看明白,那位饱学之士来给我们解说一番?

《蒋百里抗战论集》序及部分挽联

去岁十月,蒋百里先生以疾殁于岭表,噩耗传来,海内惊悼。先生为当代一流军事专家,曾首创保定陆大,为第一任校长,一时将才,多出门下,以是军学泰斗,中外推重。生性磊落,有布衣东野之风,而行文犹多奇气。抗战以来,辄好发抒政见,闳论卓识,士以先睹为快。盖先生所长,固不仅军事,其于国际政治外交经济文哲诸科,无不精湛研究,造诣极深,则又海内人所鲜见焉。余与先生,谊兼师友,夙忝相知,而世难仓皇,奉教遂浅,独知先生忧伤国事,议论日精,迄今抚读遗作,盖未尝不追忆酒酣耳热,抵掌雄谭时也。当艰巨之日,兴殄瘁之悲,旧雨追怀,高风犹在,序先生作,而益不胜遗大投艰之思,知与先生夙好者,其亦同抱此感也夫。

民国二十八年三月黄绍竑谨识

天生兵学家,亦是天生文学家,嗟君历尽尘海风波,其才略至战时始显。

一个中国人,来写一篇日本人,留此最后结晶文字,有光芒使敌胆为寒。

黄炎培敬挽

合万语为一言,信中国必有办法。

打败仗也还可,对日本切勿言和。

注:百里先生治学之勤,谋国之忠,在在足资矜式。谨就遗著国防论,日本人两书最精警之句,制为此联,愿我同胞益坚最后胜利之信念,以慰先生之英灵于万一。

邵力子敬挽

会仙山畔雨如丝,合有魂归忠烈祠,灵爽更扶杨大眼,文章尤似蒋之奇。

九关虎豹方雄长,万竈貔貅失导师,我亦六韬承旧学,心丧遥为写新悲。

吕超敬挽

藉甚才名卅载,本从儒服易戎衣;功无赫赫缘天厄,言总炎炎为世师。

绛帐马融风庶近,白头李广数何奇?湘垣谈宴成长诀,风雨宜山入梦思。(李广数奇,是在骂老蒋吗?)

粱寒操敬挽

忽报人天成永诀,星槎瀛海赋归初。千秋精诣孙吴辈,一代宗功郭李誉。

名世奇韬在战史,老成谋国有遗书。平生风谊兼师友,腹痛回车涕泪馀。

萧一山敬挽

编者案:去岁十二月廿八日,行都开会追悼先生,我最高领袖亲临主祭,典礼隆重,备极哀荣。会中祭文挽章,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惟余独爱黄、邵、吕、梁、萧诸氏所作,馀以篇幅有限,不及备录,憾事也。

家园 要言之,一种办法不能实行时还能否称为好办法?
家园 对于持久战,毛蒋二人的看法有同有不同

两者相同的看法,包括以空间换时间,等待有利国际时机等,但具体来看,在怎样战胜日本方面,也颇有不同之处。

毛泽东的看法偏重哲学,说服力强,文章写得挥洒自如,战术上尤其注重全民抗战,其意图在于让日军陷入人民的汪洋大海,泯灭前后方概念,最后淹死数量上处于劣势,只能困守交通线的日军。

蒋百里的看法偏重军事,文章写得象论文报告,可执行性高。他的意图强调将日军拉到湖南的中国第二地理棱线对峙,利用漫长的补给线弥补中日兵器训练资源方面的差距。“胜也罢,负也罢,就是不同他讲和”,将日军拖死在遥远的前线。

国民政府方面对于蒋百里的意见是重视的,西安事变前,已经在川边开始修筑国防工事,准备作为湖南方面的备用阵地。

从国府的政治局限说,它是不大容易接受发动群众的概念的,蒋百里考虑的,就是依靠政府和军队抗战的做法。

谁正确呢?

我的看法不好验证。因为中国对日本是战略上的胜利,而不是战术上的胜利。日军投降时我国重要城市还大都在沦陷区内。

国民政府军的确在湖南湖北一带扎住了脚跟,终于和日军打成了对峙,但其内部的腐朽,却造成它始终不能良好地准备反攻,实现从相持到反击的转变。

共产党方面,发动群众起到了积极的抗战效果,但东北义勇军的失败,冀中根据地的丧失,说明全面抗战也不是万能的。

相对来说还是共产党厉害些,毕竟人家在敌后能站住脚。

国民党最终的失败的原因之一,倒是军人太多地变成了政治家和经济学家吧。

跑题了跑题了。

家园 嘿嘿!最近是我是富得流油阿!

恭喜: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返回 关闭

家园 区别似乎是一个是军事家,一个是政治家+军事家

不是一个级别的

家园 新时期面临新问题

蒋百里的东西就算了吧。要有功夫,倒不如多学习毛选。在蒋百里研究的问题是问题的年代,他的水平都比不过共产党集团的东西。所谓的“军事家”云云,不过是从国军集团里矬子里拔出的将军。何况现在是新时期面临新问题。

新时期面临什么新问题?大国之间通过战争而灭国灭族不大可能了,而大国的国民却面临灭族的威胁。苏联不是例子吗?法国及其他西欧国家也快了。

苏联没有亡于德国的入侵,却亡于冷战。但是,苏联真地是亡于冷战吗?

苏联的灭亡其实有两个方面的问题:经济方面的问题及人口问题。

经济方面的问题。苏联的负担有三个层次,最外层的是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援助,如对朝鲜、古巴、越南及中东非洲国家的援助,这一层是经济技术军事的全面的援助,中间层是对华约国家的援助,主要是能源资源的援助,最内层的是苏联内部俄罗斯等斯拉夫共和国对中亚国家的援助。

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援助对国力的消耗导致了苏联势力的收缩,对华约国家的援助导致了华约的解体,是苏联内部俄罗斯对中亚国家的援助才诱发了苏联的灭亡。

苏联内部俄罗斯对中亚国家的援助仅是诱发苏联的灭亡的一个因素。导致苏联的灭亡需要其他因素的配合,关键的是,人口版图,民族构成。

苏联刚成立时,俄罗斯族人口所占比例还是比较大的,应该是百分之六七十吧。后来的几十年,生育率的不同,俄罗斯族人口所占比例越来越小,最终在苏联成了少数民族。经济负担加上民族构成的担忧使得俄罗斯族人普遍希望摆脱掉中亚国家,并决定了“819”的结局。

工业时代,人们以十倍于农业时代的速度积累财富。工业时代,生育率的差别而导致的人口版图的改变速度也比农业时代的速度快了十倍。农业时代需要经过数百年才能发生的民族的兴旺灭亡过程,在今天的演变只需几十年的时间。

苏联不是完了吗?俄罗斯人不是越来越少吗?法国也快了,法兰西民族也快了,整个西方民族也快了。

日本人可能是幸运的。在欧美国家引入外劳以解决人口老龄化时,日本人没有引入外劳,而是引入了工业机器人。可能当日本人终于支持不住,也要引入外劳时,西欧国家引入外劳的恶果可能已经显露,并最终救了日本。

家园 我再重复一遍

你走火入魔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