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谈谈中国的新闻界(1) -- 老土豆

共:💬44 🌺18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家园 【原创】谈谈中国的新闻界(1)

好久不来,写点东西和大家探讨探讨,还是我比较熟悉的新闻界,终于可以谈谈新闻改革的问题了。

最近几年,国内的新闻媒体行业动静颇大。我自己最注意的事情,一个是所谓报业集团如雨后春笋一般“长”起来;另一个是新闻媒体行业的老大们因为经济问题落马的不少。这两个现象之间,其实是有联系的。

比如,《广州日报》集团前任黎老大,在荣升广州市委宣传部长后还给楸出来;海南电视台前任台长,也是在海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任上被抓;南方报业集团更不用说,换了几拨人都栽倒;《北京青年报》涉及多少亿,整个领导班子都毁了。

这里面有什么规律吗?似乎是越兴旺的媒体,越容易出问题。海外的一些传闻,总喜欢往政治上靠,比如有人说黎老大是因为报道太石村事件被李书记报复。我自己是这么看的,政治因素会有一些,但如果自身真的干净,报道上有些问题一般不会搞到下狱的地步。就比如黎老大本来仕途一片光明,是《广州日报》的自己人在他走之后不断反映问题才暴露的。

说心里话,我其实是很同情这些人的,他们可以说是新闻媒体业伪改革的牺牲品。如果他们真正像西方的媒体业运作那样,做好自己的总编、社长,就不大可能栽倒。一介文人而已,就是稿子写得不错,可能连财务规定都没搞清楚就掌管一个报团的运作,不犯错误才怪。

中国的新闻媒体行业这几年大忽拢上“媒体集团”,其实是“伪集团”,是政绩工程。

为什么这么说?对比一下西方的媒体集团运作,其最明显的特征是内容和经营分开,内容上由独立的编辑部负责,经营上背后有专门的资本运作。在美国的大报上,就可以看到广告版是布什的竞选广告,而社论版在大骂布什,这就是各自独立运作的结果。而各大媒体集团都是资本经营出来的。

我们所谓的媒体集团(特别是报业集团)是什么呢?眉毛胡子一把抓,社长或总编一支笔负责一切,经营和内容不分,广告与新闻掺杂。尽管我是个比较“左”的人,但还是认为,西方的媒体运作体制更加合理。

中国媒体行业的伪改革,是和高层领导人的思路分不开的,特别是某位提倡“做大文化产业”的领导。一般来说,领导提倡什么“产业”,就标志着国家要放弃在这方面的投入了,医疗、教育、住房无不如此。

而对于媒体行业,在基本的思路理顺之前盲目“改革”,就产生了许多问题。

元宝推荐:神仙驴,宁子,四月一日,海天,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好久不见,献花!
家园 【原创】谈谈中国的新闻界(2)

在原有体制下,媒体属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也都有“国家干部”的身份。当年土豆走出校门,拿到印着“干部”的工作证,就很是欣欣然一番。

而现在要“做大文化产业”,媒体算什么呢?说企业,大部分媒体还保持着“事业单位”的身份,享有几乎一切国家待遇;说事业,却又大搞广告经营盈利。这种“妾身未分明”的状况,给腐败提供了土壤,再加上书生掌钱,那不乱才怪。

其中的利润有多大?《北青报》似乎2004年就好几个亿了;而一个中等城市的晚报,每年几百万的净利润是少不了的。

就我所知较深的几家媒体,钱上面大部分都是乱来,盖豪华办公楼、给职工买房、私分财物等等是经常的事情。所谓中央级媒体机构因为有中纪委的特派员盯着,稍微好些,但想想赵安这样的情况,就知道好的也有限。

到了长江以南,那就不能说了,一个市级电视台或报纸的普通记者,月收入上万是正常的,更何况还有所谓“采访”的灰色收入、某些企业提供的好处等等。金钱社会对记者编辑的腐蚀是普遍的,比如参加一个企业的所谓新闻发布会,90年代中期的行规就是“车马费”400;还有所谓批评性报道“封口费”,那就更高。

现在国内好多同行都把这个当作理所当然的事,这是最可怕的。还有人一边乐于享受这种腐败,一边哀叹“没有新闻自由”,那简直就是不知自己为何物了。

家园 问好,谢花。
家园 老土豆好久没来河里游水了啊,生计忙吧

年初有个报道就说到煤矿事件给前去采访的记者封口费,从200到600不等,按你所属的报社的等级来。

家园 有厉害多的

山西矿难封口费送的是金元宝。

家园 【原创】谈谈中国的新闻界(3)

再看看所谓的“媒体集团”,特别是报业集团,其实是颇具中国特色的。与西方媒体集团依靠资本经营来发展不同,中国的“媒体集团”更多是长官意志的产物,其出发点就是“以挣钱的养不挣钱的”。

比如,上海的文汇报和新民晚报组成文新集团,就是新民晚报向文汇报输血,据说当年新民晚报闹腾好久不愿意合并。更多的情况下,一个城市的所谓“报业集团”是由本地的日报(机关报)、晚报、早报等几家组成,作为政治牌坊的日报往往需要其他几家供养。

这样就会出现很奇特的现象:作为“主报”的机关报,往往是没人爱看的;而在同一集团下所谓的“子报”却比较吸引读者。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广东省委机关报《南方日报》平头正脸,淡如白水,而它的子报《南方周末》却经常搞得很轰动。

新闻界的名人李希光先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将其归咎为记者、编辑的接受得教育偏离了新闻专业,导致新闻质量下降。

但是一个更根本的原因他没有说出来,就是在目前这种奇特的“报业集团”安排下,“主报”的发行量没有任何意义,反正是可以预期的那些机构而已,而且它有“子报”养着,就没有任何动力把新闻做得好看。

反之,“子报”要读者掏钱买,必须直接面对读者争夺市场,它的发行量是可以转换为实际影响力的,也就是说可以转换为盈利的,它必须随时争夺读者的眼球,就得寻求轰动。

李希光先生还提出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取得发行量和影响力之后的“子报”,往往走向某些利益集团代言人的方向,最典型的也是《南方周末》;而作为权威新闻发布渠道的机关报,却因为其新闻写作手法拙劣,很少读者关注。他还是将这个问题归咎于记者和编辑的教育。

其实,他还是没有注意到制度上的问题,或者是注意到了没有指出。《南方周末》到21世纪前还是公认的好报纸,它的变味是在2002年之后。我个人倒是认为,正是由于“子报”本身在报业集团的“cash cow”角色和较低下的政治地位,使其分外容易受到利益集团的影响或者收买。

家园 不是书生掌权的问题

是没有竞争的问题,做成集团的意图很明确,一旦垄断,门槛提高.传播权就拿下了

不关钱的事,办报办台放开试试,别说南方,就是北青能不能活下去都是问题

家园 这点说得透彻!听人发过类似的牢骚
家园 现在那些所谓比较“开放、大胆”的媒体,自造的假新闻太多了

编造、歪曲基本事实,尤其是他们的一些专栏作家,简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方面,南方周末也是个好例子。

所以我现在有时甚至宁愿看所谓大报的八股,至少它们说的事情,还是存在于地球上的。

家园 除了外资不能进入之外,现在还是比较放开的

办个报的门槛并不高,看看这两年新出的报纸、倒闭的报纸有多少就知道,能不能活下去就是经营水平问题了。

“垄断传播权”?没觉得,现在国内媒体什么怪现象都有。没有竞争的仅仅是机关报层面,其他类型的报纸比如早报、晚报、都市报、财经等专业报,竞争还是很激烈的,除了北京、上海这两个最大的地方市场之外,二线城市战火都很激烈。

如果你有信心超过北青报怎么办?资格、资本、人才三项满足就可以,找一个有资格注册报刊号的机构(一般是市以上的机关报“集团”)办新报,或者接手一家快破产、原主办方搞不下去的报纸,都可以。然后你就可以招兵买马了开张了。

但是你能不能维持下去?算一下基本帐:北京维持50人的采编队伍,每月工资得照着40万开出去,办公、采访经费得差不多,再加上发行成本,每年至少得做好1000万净支出的准备。大部分新报纸2年内一般都亏,第3年是生死点,如果发行量没有上去,没有好的广告收入来源,收支不能平衡就完了。从这个角度看,《新京报》算是很成功,背后的资本支持也是很强的。

现在看上去很兴旺的《第一财经日报》就是上海文广集团新创办的,不过据他们自己的记者说老总压力很大,能不能维持还没信心。

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新闻传媒市场是不准外资进入的,这是以美国的做法为参照。美国不允许非公民控股本国媒体,为此莫多克还改了国籍。

家园 【原创】谈谈中国的新闻界(4)

现在可以说说大家关注的新闻自由问题了。这里面也有个怪现象,越是“自由”的领域,越是丑恶。这是缺乏基本行业规范的背景下新闻媒体“官商化”的结果,“官”和“商”的丑陋面都集中到一起了。

分门别类说吧,文化娱乐新闻和体育新闻是国内目前最自由、最放开的报道领域了,无论中宣部还是地方宣传部基本不管。

现在状况如何呢?文化娱乐新闻全面八卦化、狗仔化、假新闻化和枪手化,丑闻和绯闻满天飞。体育新闻不仅有朝这个方向看齐的倾向,更有甚者是丢人丢到德国去了,“足记”和“娱记”一样臭名远扬。

按“自由”程度再看看社会新闻,那也是乱七八糟,子虚乌有、自编自造的色情丑闻成了招牌菜,有些比色情文学还露骨;财经类新闻,很快变成了利益集团的传声筒和造谣机器;医药健康类新闻,基本就是制药公司和大医院的软广告。

再看国际新闻,现在国内媒体有资格和经济实力派驻外记者的就那么几家。对于地方媒体来说,大部分国际时事新闻就用新华社和中新社的稿件,一般来看,由驻外记者采写的稿件还算好一些。比较低劣的是由国内一些人蹲在家里、依据外电外报编译的新闻,典型的就是新浪,有时候不分青红皂白地瞎编,成为国外媒体的传声筒。

国内时事新闻,现在是把关最严的。说实话,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对读者最关注的问题不敏感,写作上没有可读性,这是“官”的丑陋一面。

家园 【原创】谈谈中国的新闻界(5)

从个人观点,说说我自己比较欣赏的报刊,都是新办的。

内容上,最近比较出色的是《第一财经日报》,对于国内的许多热点问题关注力度大,采访报道的操作也比较好一些,写作比较好看。怕的是,随着它影响力增大很可能像南方周末、新京报那样沦为某些利益集团的喉舌,作为财经新闻为号召的报纸,这很可能是它的命运。

还有以国际新闻为主的《环球时报》,对国际时事、尤其是涉及中国的问题报道比较出色,超过了四平八稳的主报《人民日报》,立场上倾向民族主义,这恰是我们目前所缺的。它的缺点,经营上是摆脱不了《人民日报》“cash cow”的角色,内容上有些被迫害狂的意味,似乎世界上布满了针对中国的阴谋。当然现在看还不是大问题,总比做“国际主流舆论”的翻译机和传声筒要好。

在刊物上,新华社创办的《了望东方周刊》比较引人注目,它尝试将新华社的权威信息渠道和有吸引力的采写手法结合起来,经营上也不是“cash cow”,从新华社的强势地位来看,受利益集团操纵的可能性也较小一些。缺点:记者编辑班子能否维持这个好势头是个疑问,新华社办的刊物往往叫好不过三代。

总的来看,现在所谓“新闻媒体改革”的深层动力,和医疗卫生、教育等领域的所有伪改革一样,就是政府要甩包袱,把原先国家财政的负担扔掉。制度缺陷是:媒体的主办者、经营者、制作者三方还没有清晰的划分,缺乏可操作的行业法规,没有合格的经营者而往往从制作者(就是记者编辑队伍)中挑选。特别是在缺乏行业法规的前提下强制组合“集团”和恶性竞争,结果就是既官场化、又奸商化。

家园 【原创】谈谈中国的新闻界(6)

本来写到前面也就算结了,但还有些话感觉没说出来,特此做个补充。

前面我说过李希光先生有篇文章谈现在的国内媒体,这篇文章在这里

http://www.blogchina.com/new/display/66801.html,对国内新闻传媒感兴趣的河友可以看看。

李先生许多观点我觉得有些过“左”,比如实名上网的问题。不过,他对新闻界的观察是很敏锐的,这点必须承认。我和他打过几次交道,感觉他在国内浮躁的媒体世界中是个有水平的观察者和思考者,许多问题看到了点子上。

还想补充一点的是,人的素质问题确实很严重,国内新闻界不仅缺乏好的经营者,好的记者编辑有多少也是个疑问。

最近有个新闻说,某个大学搞新闻传媒的博士写不出一篇要素齐全的消息。这是实情,因为土豆2003年就碰到过某个著名大学的博士,实习过一段时间后还写不出能发表的稿件,这就很让人怀疑现在新闻学教育的质量。

而且在用人选拔上,国内媒体一般选择中文系、新闻系、历史系或外文系的文科毕业生,未免眼光过于狭隘,也造成记者编辑队伍缺乏基本的科学知识和逻辑思辨能力,满天飞的伪科学新闻、伪健康新闻,包括李先生指出的“立场先于事实”、新闻写作夸大等问题,应该说和记者编辑的知识欠缺有很大关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十多年前中青报浓墨重彩报道的“水变油”新闻。

这话有煽动文科歧视之嫌,但现实情况确实如此,极少数原先学理工科的记者编辑,在新闻从业人员中都是比较出色的。

家园 通宝一双

恭喜: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