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人口结构的思考:与资源环境考量一样重要的是社会和谐 -- 东东山

共:💬4 🌺9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人口结构的思考:与资源环境考量一样重要的是社会和谐

人类社会是个复杂系统,远比机械系统复杂,用机械的手段和理论去控制它,有

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所以我一向认为保证社会与家庭的和谐很重要,和资源,

环境一样重要,而这个东西是机械人口论推导无法给我们做详细指引的。

据新华社报道,中国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前日发布《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

究报告》指出,2030年至2050年,将是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到时,需要抚养的

老年人口将占人口总数的40%至50%,但目前中国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物质、制

度等各个方面,准备都不够充分。~

如果贯彻现行政策再多十多年,我们国家将面对很难应付的局面。经济的衰退和社会

危机承受能力的低下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这个没有侥幸,日本技术这么强,也是

经济发展几近停滞)

谁知道社会危机下,清贫的老人和他们不堪重负的子女走向街头,足以引起街头革命

,社会混乱,经济衰退,由此造成的千年良机崛起的失去,对我们民族来说都是一个大

灾难。如何保证社会的和谐,这是有人口结构的要求的。一般而言,每妇女生育率在1.3

以下,称为危机界限,日本快接近这条界限。如果出生率在1.8到2.2之间,称为合理

区间。

资源,环境问题最终是靠技术解决的,靠削减中国一国人口去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是

毫无用处的。惟有靠科技突破,全世界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人类历史上正是靠科技

才突破一道道资源环境束缚的。

资源,环境这些问题。决没有凌驾到可以忽略人口结构,和社会和谐的地步。比资源

环境一样重要的是社会的和谐,家庭的幸福。让我们谨记这点。

如果没有特别紧急的理由,就不要坚持非常态的一胎化,而要回复到常态的二胎生育

上来。这是北大中国经济研讨会上经济学家的呼吁。也是以前不过问人口问题的经济

学界给我们带来的新思考。

(注:最近的人口战略研究也表示,人口出生率应该维持在1.8附近,当然他又表示

现在的出生率有1.78,所以要维持现有政策,这种数据谎言最好踢爆了,因此现行

严厉计生政策很难撑过2010后,这可能要让计生拥泵失望)

附:

1, 据新华社报道,中国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前日发布《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

究报告》指出,2030年至2050年,将是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到时,需要抚养的老年人口将占人口总数的40%至50%,但目前中国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物质、制度等各个方面,准备都不够充分。

2,中国的每妇女生育率接近1.3。按人口公报,2004年,我们出生的人口是1593万,2000年到2005年出生人口8035万,平均每年1600万,他们的父母是70年代生人,是2500万/年.每妇女生育率是1.30左右

家园 人口结构的思考(家庭篇):风险家庭,风险社会,风险国家

“每天,有一个班的孩子因为意外伤害而死亡。100多万个家庭失去了自己惟一的孩子。中国孩子的意外伤害比西方高出3~11倍。”《北京文学》执行主编杨晓升历时数年采写的这部《中国独生子女意外伤害悲情报告》上月面市,引起了人们对独生子女及意外伤害两个概念的再度关注与思考。

2004年7月下旬,我意外接到一位素昧平生的湖南省长沙市某企业女工的来信。请允许我摘录来信的一段话:“一年多前,我们的独生儿子不幸患恶性肿瘤,永远离开了我们。这对于人到中年的我们来说,无疑是天塌下来了。我们真是悲痛欲绝啊。孩子品学兼优,长得高大英俊,年仅17岁。在孩子患病的两年中,工厂效益不好,拖欠工资,但为救治孩子,我们四处借债,花费16万多元,终没留住这心爱的儿子。孩子走了,留给我们夫妻的是无尽的悲痛、思念和清贫的家。未来生活的孤苦、凄凉,让我们不寒而栗。我在想,今后怎么办?这一年,我四处奔波,吃药治疗,争取再孕,可是年龄大了,再生育无望。永远没有了自己的亲骨肉,家庭永远没有了快乐、幸福,常常是两人相对无言。人世间还有什么比这更凄惨的呢……”类似的家庭在全国不在少数。2002年,笔者和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合作开展农村计划生育困难家庭救助研究时,就在甘肃、浙江、湖南、四川访谈过几十个独生子女夭折家庭以及其他的困难家庭。在低生育水平相对稳定之后,我们其实已经进入“后人口控制时代”,就是要对计划生育家庭的现实困难和后顾之忧问题予以更多的关注。从理论上分析,独子家庭的风险表现在五个方面:

首先是孩子的成长风险。主要是夭折、重病的风险。万一成长中途出现意外而孩子的父母年事已高,那么这个家庭的幸福感和未来保障就大受影响。如果这样的风险发生在父母已过适龄生育的中老年,打击将是毁灭性的。根据1990年全国生命表(两性合计),每1000个出生婴儿大约有5.4%的人在25岁之前死亡,12.1%的人在55岁之前死亡。由于死亡概率的变化十分缓慢,所以 5.4%和12.1%的家庭会经历孩子夭折的风险几乎难以规避。根据2000年五普数据,我国农村地区曾经有过一个孩子但现在无后的家庭有57万之多。

其次是孩子的成才风险。“独柴难烧、独子难教”,古有明训。一个孩子天然地缺乏同伴教育的良好环境。独子(女)的成长生态堪忧!由于父母的爱过分聚焦、期望过高、养教方式不甚科学等原因,相当数量的独生子女家庭深深受到成才问题的困扰。希望和压力并在,孤独和脆弱同行。一个孩子并不能绝对保证成才,如果孩子不成器,就可能成为大问题,老无所靠反成其累。另一个不被关注的方面是一旦独生子女父母重病或者死亡或者离婚,那么对独生子女的生活、学习、工作都将带来严重不利的影响。

第三是家庭的养老风险。如果前两个风险发生,养老风险必然发生;如果避免了前面的风险,养老风险依然存在,譬如子女家庭的经济状况、两代人的关系、居住安排等诸多因素依然可能使老年父母发生生活照料风险、精神赡养风险甚至经济供养风险。独生的决策实际上放大了孩子未来的养老负担,因为家庭养老缺乏最起码的回旋余地。当孩子的抚养成本逐渐转化为养老价值的时候,多子女家庭生育的正面效用明显超过了独生子女家庭。如不解决好独生子女困难家庭的养老和生活保障问题,实行计划生育的先进群体,就可能成为农村中一个不断扩大的困难群体和新的不稳定因素。所以如果没有持续的、规范的、诚信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依托,不用等到将来,现在我们对未来的风险就可一目了然。

第四是社会的发展风险。同样逃不脱风险因果锁链的制约。前面的风险发生的话一定会波及整个社会的发展,因为独生子女必然要走向社会,那么他们能不能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就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了。

第五是国家的国防风险。一旦发生战事或者需要独生子女及其家庭奉献的时候,国防的风险也是多少存在的。

独生子女士兵占到部队兵员的大部分,将是人类军事史上前所未有的。在大陆古代,西汉武帝时期,曾经有过征召长子、入赘、罪犯等为士兵的命令,独子一般是免征兵役的。在西方,拯救大兵瑞恩中,瑞恩因为是老三,而前两个哥都战死,所以照美国法律可以不服兵役,而他却正在前线,因此美国国防部要把他找到,平安地送回后方,成为影片的起因。

独生子女士兵对国防建设的影响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独生子女战斗意志问题,二是一旦发生战争,由于士兵是独生子女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也就是说独生子女士兵伤亡对于社会所带来的相关的问题,社会如何来加以承受。在战争阴云下,不少家庭因为害怕失去支柱而想办法让儿子逃避兵役,或是通知部队中的儿子想办法出逃。独生子女也不愿家族绝后,更不愿父母孤苦凄零。一时间军队中狸漫着避战、厌战的气氛,导致战备不足,战斗力低下。与敌人对面也是保命为先,这样的战力,如何能与对手交锋??

哪个儿子愿意父母凄凉

哪个父母愿意家族绝后

在所有的计划生育家庭中,独生子女家庭是风险最大的家庭。随着生命周期的展开(从婴儿到童年而少年,到青年再到壮年和老年),风险问题可能转化成难以补救的家庭灾变——大龄独生子女夭折同时母亲已不能再生育的情形就是如此。一旦遭遇非常事件导致孩子夭折或者严重的伤病残,那么“风险家庭”就转化为了“弱势家庭”。这些弱势群体的存在时刻提醒着计划生育的社会保障和人道关怀问题。

家园 独生子女政策背后的人口困境

“他们是一对90岁高龄的老两口,为了下楼这件事已经商量好几个月了。5层的楼梯,对他们就构成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于是他们被禁锢在家中的小天地里。日复一日,他们只能互相面对,与外界惟一的联系就是那台电视。他们太想去晒晒太阳、听听孩子们嬉戏的声音了——这一切对别人来说太平常了,而对于他们来说却是一种奢侈——惟有这样,他们才会感到他们活着,活在一个有人的世界中。他们仅有的一个儿子在国外。因为住在5层楼上,他们平时很少下楼,靠着儿媳的姐姐每周为他们买一次菜和生活用品维持生活。”

  “在一个天气晴好的冬天,他们终于决定实施蓄谋已久的下楼计划。对两位高龄老人来说,下这5层楼,无异于一次探险,也许一脚站不稳,就会从楼梯上摔下来,后果不堪设想——他们之间只要有一个人出了意外,生活就维持不下去了。可他们总得去晒晒太阳啊,要不,骨质会更加疏松,会连路也走不了了。于是,俩人搀扶着,如履薄冰办一点一点走下来,没想到当他们刚走到阳光下时,两人同时感到天旋地转……”

  “当居委会主任从院内花坛经过时,看到这两个老人紧紧地挤靠在一起坐在花坛边上,冻得浑身哆嗦。一问方知,他们因无力上楼而回不了家,又冻又饿地坐在这里已经整整一天了!主任连忙叫了几个年轻人把老人背上了5楼。”

  “下楼的远征终告结束,从此他们再也没有走到过外面那个世界。”

  这是杨晓升笔下一对90高龄的老夫妻下楼的故事,而这样的故事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进一步延续,正在越来越多地上演。因为忠孝不能两全,越有本事的孩子走得越远,越来越多的人撇下自己年老的父母,在遥远的地方终日为自己的事业忙碌。

  这样的家庭被称为“空巢”家庭。根据1995年对北京、上海、苏州、广州和香港等地的调查表明,这样的“空巢”家庭比例高达36.3%,站老人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不可否认,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为中国人口的控制做出了贡献。但书中写道:“我国的家庭功能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家庭规模在缩小,三口之家,单亲家庭增多,甚至一口之家者也不在少数;家庭结构在变,别说四世同堂,就是三代人同居的家庭也很少了;由于上述两种改变导致了第三种改变,就是家庭功能的改变,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家庭养老照料功能外延给社会。但据统计,我国住在各种养老设施中的老人不足100万,不到老年人总数的1%……在各地的养老设施中,最好的入住率也只有30%。”

  然而,即使老人回归家庭,即使他们的独生子女也还孝顺,“四二一”(四个老人、以对独生子女夫妇和一个孩子)模式的家庭,那上有四老下有一少(或者两少)的中年夫妻,该如何能够承受起如此沉重的生活压力?他们又该如何尽孝呢?他们是做孝子,还是牺牲前途呢?“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如果独生子女夫妇的下一代还是独生子女,那么三代同堂时就可能出现一对年轻人赡养12位老人的局面,家庭负担繁重的可以压死人。”

  

  全国政协委员的呼吁

  

  独生子女政策造成的问题引起了两位全国政协委员的重视,他们分别是天津市儿童医院的黄敬孚、北京的何竹康。他们从2000年起,就开始向大会提交关于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的提案。

  黄敬孚委员2000年提交给全国政协九届三次会议的提案是《关于建议考虑调整计划生育政策,逐步将独生子女政策改为“二胎”政策的提案》,认为已经实行了五分之一世纪的独生子女政策如果继续延续下去,将会产生人口老龄化、男女比例失调、人口素质不平衡、独生子女心理问题严重等问题。黄敬孚建议,从社情民意、扩大内需、养老、就业等角度,“建议有关部门认真研究长期‘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希望在一二年内将独生子女政策改为‘二胎政策’。”

  在同一次政协会上,何竹康委员的提案建议有关部门将计划生育政策调整为“鼓励一胎,允许二胎,杜绝三胎”。

  2002年3月召开的全国政协九届五次会议上,黄敬孚委员再次提交了《建议从更全面的角度考虑计划生育政策的提案》。黄敬孚在提案中说,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取得了很大成效,人口控制保持了低增长,但独生子女政策实行时间过长,已经快速接近1/4个世纪,社会老龄化问题突出,老人已经超过了人口的10%;长时期的独生子女政策将减少国力,降低综合国力;男女比例失调的年度太长;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教育成长问题日益突出;现代医学无法保证每一个独生子健康成长,年长儿童由于疾病、意外事故的死亡给独生子女的父母带来不可弥补、无法形容的损害……黄敬孚建议“尽快将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中的独生子女政策改为双胎。”

家园 2010年到了

似乎,计划生育政策还在执行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