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单主编这次玩大了 -- 不是老陈

共:💬36 🌺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单主编这次玩大了

单主编本来在CNG上写写小事情,小资一下也就罢了。这次出手写写重大时事终于惹起了众怒。虽然其在新浪上的Blog的跟贴新浪还能帮着删删,别的地方一篇声讨之声就无可奈何了,现在新浪上甚至有专门反击他的Blog了:

http://blog.sina.com.cn/u/1242218594#sort_1

http://blog.sina.com.cn/u/4a0ac062010004sj

跟贴之中,不乏很有真知灼见者。不知道他写此文的目的就是要引起众怒出出风头或者根本没有想到会有如此之反弹?

原来创刊之时,CNG的是我最喜欢的杂志之一,时隔多年再看,竟变成这样的小资情调的杂志:科学相关的介绍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是从小资旅游者发出的阵阵呻吟:撇去浮华,文中很难见到什么和地理相关的东西。如果说金庸的武侠小说,写的是武侠,说的是爱情是高明的话。CNG现在写的是地理(更准确是旅游),说的是情调就是低俗了。国家地理杂志本来应该是地理科学工作者向读者介绍自然,引导读者欣赏自然的杂志,可现在···?

已经有人建议《中国国家地理》应该改为《中国情调旅游指南》了,真是好主意!

唉,科学院地理所的杂志竟然成了这样。

有人统计了单主编发文的频率:

简单整理了一下单主编的大作,基本上每期必到,而且赫然发现居然在某些期上如此密集的出现!!

2005年12期 5篇

2005年9期 5篇

2005年6期 3篇

2005年2期 6篇

2004年7期 5篇

2002年12期 3篇

2002年7期 3篇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主编有把刊物当自己文集的爱好,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而伴随这种趋势,也恰恰是cng衰落的过程。

家园 【文摘】单之蔷有没有资格做地理杂志的主编?

单之蔷有没有资格做地理杂志的主编?

经过整天的吵闹,似乎单之蔷一直都没现身。人家很忙,没空。OK,于是俺就去看了单之蔷的很多很多著作,文字很优美,很细腻。但是总感觉有点不对。

俺有幸,工作以来一直跟随国内很多顶级学者,虽然没学到太多真本事,至少知道什么叫真专家,什么叫伪道学。

单之蔷的文字,堆砌了很多华丽辞藻,充满了一个小市民对郊外的新奇。俺从头到尾没有看到一个国内顶级刊物的主编所应当具有的基本素养——专业、大气。

这个很奇怪啊,《中国国家地理》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办,这个所是国内地学研究的顶级权威。俺曾经与这个所的多位院士有过一面之缘,尤其对陈述彭院士仰之弥高。当年我朝主办世界首届“数字地球国际学术研讨会”,陈院士在两位弟子(也是院士)陪伴下,声如洪钟,高屋建瓴,把专业问题解释得清澈如泉。

这样的素养和气质,从单之蔷的行文里怎么会一点都看不到呢?

必须考察一下单之蔷的履历了。

很奇怪,单之蔷的简历很难找。只有这么一点。

1976年-1979年就读于吉林林学院,1985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2001年-2003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科学传播专业研究生学习,曾任人民日报海外版经济部记者,《时尚.先生》杂志副主编,1997年至今任《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执行总编。

1976年入学!!!!!!!!!!!!!!!!!!!!!

这是什么?工农兵大学生!!!!俺无意否定这些人的能力和水平,他们当中也出了一些栋梁之材。然而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缺乏,从根本上决定了绝大多数工农兵大学生无法在学术之路上走得太远。而且,吉林林学院,一个坐落在中型城市的二类院校,它培养出来的人,有能力做顶级刊物的主编?

最要命的是,单之蔷恐怕连工农兵大学生都不是,1976年的吉林林学院不叫“吉林林学院”。我们看这里:

1964年1月,将吉林林学院改为吉林林业工程学院,隶属林业部。同时将中专部分出,成立吉林省林业学校。但由于工程学院的校址、基建投资等方面原因,经林业部批准,于19 64年6月停办,将部分师生并入东北林学院,原校址和办学仪器设备由吉林省林业学校接管继续办学至1965年。

  从1958年至1964年的6年中,学院教学、科研条件有所改善,建成14468平方米房舍,增加了一定数量的仪器设备,馆藏图书资料达4万多册。

  自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吉林省林业学校蒙受了重大损失。1970年3月,下迁到蛟河县前进林场办学。1973年8月,将吉林林业学校、吉林省林业干部学校、吉林省林业技工学校合并,成立吉林省林业学校,吉林为主校,蛟河为分校,形成两地办学的格局。

  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吉林林学院,初定规模10个专业,在校生1600人。10多年来,学院各级领导班子带领全院师生员工进行了大力恢复、整顿和发展工作。建立了系、教研室两级教学组织,开始了正常的工作;不定期选派教师出国或到高等院校进修;调进和留校一批中青年教师;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健全了教学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不断加强电化教学,教学质量在不断提高。

单之蔷,原来您是个中专生,在博士硕士充斥的北京,在院士教授成堆的科学院地区,您居然混下来了,真是人才,人才啊!而且,您一个中专居然上了4年,跟俺读本科一样长,佩服,佩服啊。

那么,单之蔷在吉林林业学校期间学什么专业的?没查到,然而1985年,单之蔷很古怪地从吉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了。1978年到1985年,7年。我们无法认为单之蔷在吉林大学读了7年。那么,中间的岁月,单之蔷,您干什么去了,给FANS们一个交代吧。

我们继续看。

2001年-2003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科学传播专业研究生学习

1985年就跳到了2001年。很明显在这16年里,单之蔷没读过书,也没在学术部门呆过,要是呆过早就说了。

而且,请大家注意“在北京大学哲学系科学传播专业研究生学习”,单之蔷,您读了三个年头的书,硕士学位呢?北大哲学系的哲学硕士,我靠!这层金很厚很厚的啊,您可别谦虚啊,硕士学位证书亮出来我们看看啊,期待中。

然而,单之蔷在1997年开始就做《中国国家地理》的执行主编了。北大的书,看来是业余去读的。

但是单之蔷的履历当中,完全没有他如何进入地理所的说明,中文专业毕业也很难分配到地理所去,何况是在北京没太大影响力的吉林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这个功名是怎么来的?地理所是彻底的理科研究所,中文专业的毕业生是怎么拿到研究系列的职称的?您的职称答辩论文能让我们看一眼么?

总之,单之蔷,您最好把自己的履历说清楚。国家对主编上岗可是有要求的,不是什么人都能干的。中专甚至大专学历都是不够格的。

家园 真是出类拔萃的简历

《时尚.先生》杂志副主编

看看这个老底儿就知道为什么现在呻吟起来是这个调调了

家园 不要忽略时尚先生副主编的履历

说白了,就是拉广告的资历,

在中国杂志界,有此一条就够了,

别奢求别的/.

家园 有道理!我没想到这一层
家园 是呀,时尚完了吧,还“先生”,呵呵
家园 握一下猪蹄儿

我也注意到了那点.

当年中国国家地理刚改版的时候,偶上海一哥儿们对此夸赞有加.因为此人是个颇资深的内在小资,所以跟着看了几本,就是老家底儿四川那几本,觉得还不算差.

但还是觉得这套东西和美国国家地理比起来,技术不足人文凑,人文不足滥情凑.当中国国家地理把田捷砚等军区摄影师的航拍图卖得差不多的时候,也就是玩完了的时刻,最后那本中国最美的地方一出.俺当即大吐:

真是滥情过度啊.

不错,南迦巴瓦是美,德天大瀑布是美,也经不住你们这么卖啊.

家园 谁说时尚完了的,人家活得很自在

这叫细分市场

仅我见过的,

就有时尚都市(cosmopitan),芭莎(BAzzar),时尚先生(esquire),时尚健康(分男士版女士版),时尚时间(钟表版),时尚家居,时尚置业,时尚旅游,貌似还有个汽车版.

对了,男人装也是这家的.

家园 【文摘】《单主编,你到底想要干什么?》 真正的雄文 真正的炮弹

《单主编,你到底想要干什么?》

铁匠

http://www.wforum.com/newspool/articles/headline/83594.html

  平生爱读书,古今中外各类书刊杂志自认也看了不少,然而《中国国家地理》却是第一本让我为之动笔的读物。

  《中国国家地理》是在《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改版早期,应该承认,该杂志还是办得不错的,这是心里话,因为当时本人也曾从不多的工资里节省下一些订阅该杂志(看过改版后最早一批《中国国家地理》的人都应该记得,这本杂志的定价在当时的市场上应该算是比较高的了),然而后来,这本杂志开始慢慢变味,先是广告份量越加越大,这我倒也就认了,毕竟市场经济下人家是要靠广告吃饭的,但后来不光是广告问题,就连其内容也发生了我所不能接收的转变,最后在2003年夏季的某一天,当我看完新到某期的卷首语后,当即作出了中止订阅该杂志的决定。

  一晃三年过去了,原以为和该杂志的缘分就这么尽了,没想到这两天,该杂志主编单之蔷的一篇卷首语出现在了我常去的一个网络论坛上,这再次引起了我的往日情怀,顺着电话线一溜小跑,我摸到了单主编的个人blog上。

  做为个人blog,当然都是blog主人本人的文章,然而单主编很有意思,他还专门分了一个“署名文章”的栏目出来,我好奇地进去看了一下,原来其归类为“署名文章”的,基本都是最近两年《中国国家地理》的卷首语,所谓卷首语,就是每期杂志开卷明意的文章,相当于单本书籍里的前言,把卷首语都集中到一个栏目下总地来说是件好事情,因为这样一来对该杂志感兴趣的读者就可以一揽子得知近两年来所有各期的中心思想,从而进行有选择地进行阅读甚至购买。

  我就是这样一个读者,当单先生的blog上进行着血肉横飞的激烈攻防战的时候,我却在静静地阅读着一篇篇的卷首语。

  我已经有十年上网史,在这十年里,我从来没有参与过任何类似的网络事件,然而这次,就在看完所有文章的同时,我却不得不做出这样的决定-我必须写一点东西,因为,这些文章的所昭示和包含的内容远远超出了网络事件的范围。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我必须要为我的祖国尽一点力量。

--------------

  “署名文章”栏目内总共有十六篇文章,引起本次事件的文章就是排在第一位的《青藏铁路:又一条长城诞生了》,该文的实际意思就是反对修建青藏铁路,然而现在铁路已经修好了,又是中央大力宣传的,所以在表面上还不好说,因此最后落实到内容文字上就说青藏铁路是一个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作用华而不实的东西,落实到标题文字上则更是用了一个很容易通过上级审查的题目-《青藏铁路:又一条长城诞生了》。

  在一般人的常识来讲,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是一个非常崇高的文化符号,所以起这样的标题,猛一看上去显然是支持修建青藏铁路的,这也是和当前的宣传大方向相吻合的,然而当我静下心来仔细地阅读完全文之后,却发现其主要内容恰恰相反。

  在这篇文章的最后,也就是收尾阶段,有这样的字眼:

  “长城是为了防范游牧民族入侵这样的实用目的吗?游牧民族擅长的是骑马而不是攀岩啊?为什么要在百丈悬崖上修建长城呢?显然我们的祖先早已领略了象征的意义,领会了“不战自威”——威慑的魅力,他们把自己的意志和力量放置在最突出的位置上展示。我甚至觉得万里长城的万里长,那种线形的而不是点状的展开,那种随山起舞、蛇行龙游的姿态,并不是完全为了防守的需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种绵延万里的形态和其中的象征性和美感吸引了我们的祖先。”

  先不管这段话从军事和历史角度来讲完全是错误的,仅从其陈述来讲,作者的表达已经很明显,那就是在本文里,长城并不是做为一个中华民族的象征,而仅仅是做为一个“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的国家工程的象征。

  似乎是唯恐读者不仔细看标题,不能领会他的意思,他在该段落下面马上又跟了一句-“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说青藏铁路是又一条长城诞生了。”

  于是,一个举国欢腾的利国利民的工程在他的文章里立刻就转化成了一个我国政府为了某种宣传目的而完成的劳民伤财的玩意儿。

  这篇文章里还有很多奇怪的字句,如果不是看了后面的系列卷首语,这些字句我也就当他是笔误一晃而过了,然而在我看完了他的所有文章后就不能认么认为了,恰恰相反,现在我认为,这些语句很可能正是其文章的“画龙点睛”之笔。

  例如,在该文章的第十六段,有这么一句话,“中国到了可以干一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功用但投资巨大的某一项工程的时候了。”

  这是什么意思?

  其实他的文章有很多技术错误,例如说在高原上修建高速公路比修建铁路要环保要节约等等。一个国家级科技刊物的主编,犯下如此多的常识性错误,似乎有些不正常,然后我最终还是理解了他,因为他的套路和一般人不一样,他的这一系列卷首语看下来,除了极少数几篇以外,绝大多数是先立论点,然后再胡乱拼凑一堆逻辑不通漏洞百出的论据上去。当然,单主编毕竟是笔杆子一类的,论据再错,也会用非常美丽,或者说其实并不美丽但却让某阶层人非常受用的文字进行修饰。这种技巧倒让我想起来了现在的某些糕点,由于其美丽的包装和昂贵的价格,一般人买了并不会自己吃,而总是送来送去,当n次转手之后,最后真心想吃的人打开一看才发现,原来糕点早已霉变。

  难怪咱们的老祖宗两千多年前就传下了这样的警句-“巧言令色者,鲜矣仁”。

  一句话,单主编是由论点出发组织乃至编造论据,而非由论据推论出论点,而他的论点呢,由于其高耸入云堪与珠穆朗玛峰比肩的个人地位,那完完全全是不可能由下面的小民所动摇的。所以呢,我建议那些准备到其blog上进行正规的技术讨论的朋友们就不要去了,因为人家根本就没拿论据当一回事情,当然了,如果只是去说两三个字一两句话的,则尽管去,因为虽然我没有参加在其blog上的大讨论,但我却目睹了这几天的“讨论”全过程-凡是正正规规讲道理的,只要是和其观点不符的,全都在第一时间里被删除了(我一朋友贴了段胡主席关于青藏铁路的讲话上去也给删了),留下的都是些三字经一类的,客随主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不能违背传统,您说是吗?

--------------

  第二篇文章的名字叫做:《全世界的大烟囱都是相似的 》

  这篇文章不好意思我没看完,好文章可以让人拍案长啸来一大白,差文章也同样可以让人如哽在咽实在是读不下去,而一篇形散神也散同时又充满了技术性错误的文章,无论如何也只能算是差文章的。

  这里只点出其中几个实在让人难受的技术错误,首先地平线和城市轮廓线(天际线)不是一个概念,英语有时候可以用同一个单词,但中文不可以,别跟我说单主编是因为英语太好而进行了习惯性地书写,因为他老人家为了大抒情一不小心写上了这个名词的近似定义,结果弄巧成拙反而告诉别人他把这两个术语混淆了。

  (原文是:“最能让人们感受到新旧时代更替的是城市的天际线。天空与大地相接的那条线比任何理论更能露出时代变迁的信息。.......石器时代人类的聚落和建筑的天际线,是由茅草屋顶的曲线勾画的。”)

  其次您老也算是公费逛过不少古城的,怎么到现在还搞不清楚城墙和女墙不是一码子事情,而且还把女墙的来历搞错了?女墙指的是城墙上面那堵护身的小矮墙,跟城墙本身两个概念;那堵小矮墙之所以叫女墙,是因其比城墙小,古人由男尊女卑引申矮墙从于城墙之意,这跟浪漫有什么关系?

  (原文是:“城墙(中国人用一个浪漫的词汇——女墙称呼它)的水平线是凹凸起伏的”)

  其三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是1861年建立的安庆内军械所,而不是1865年建立的江南制造总局,这个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是高小还是初中中国历史课本上的知识,这个怎么也会搞错的?

  第二篇只能先说这些,下面说第三篇。

家园 【文摘】单主编,你到底想要干什么?2

 除了这些文章之外,正好又有人在网上贴了几篇卷首语,看完这些卷首语以后我不得不说,blog里的文章看来还是经过筛选的,其它文章看来问题更大。

  例如卷首语《中国地图上的空白》上有这样的段落:

 “ 看一下中国出版的西藏自治区地图,你会看到东南方向有一大片奇怪的空白区,那上面竟没有地名,与周边密集的地名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个区域并非空白,而是人口稠密。印度政府向此大量移民,据说已移民七百多万,相当于西藏总人口的几倍。可见这个地方的肥沃和巨大的人口承载力。

 这不能不提1962年那次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当时中国军队已收复了这片土地,然而遗憾的是,我们收复失地的胜利之师却突然退回了麦克马洪线。

 借机印度大肆移民,把我们的失地变成了居住区,并且成立了所谓的“阿鲁纳恰尔邦”。

 这使我想起,清朝宣统二年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派遣后营管带程凤翔率兵进驻察隅、下察隅时的情形。那时,这一带还见不到一个印度人的影子。

...................

 印度在我们收回又退出的领土内移民了数百万。然而今日我们的察隅仍旧是地广人稀也。”

 凡是在2000前就已经上网的,稍微有点涉足军坛的人都知道,这个论调首先是由一篇广为流传的网文提出来的,这篇文章在当时有过激烈的讨论,最后的结论认为应该是某方面有些素质的心战人员发出的东西。在当时的讨论中,正反两方面都是摆数据讲道理的,既然单主编知道这个论点,那自然也就应该知道当时讨论的结果,奇怪的是单主编为什么不摆正面的东西,而只把当时已经驳倒的错误观点放上来?

  此外,这篇卷首语是在2004年中印开始正常化的边界谈判之际刊登出来的,单主编到底什么意思?

------------------

  接下来看的卷首语《卷首语:诗人的情感与水库大坝》则又是一篇充满了重大问题的文章,这篇文章的基点就是用煽情来反对造水坝。

  这篇文章里有这样的字句:

 

  ⒍建高坝还是建低坝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伦理问题。工程师的伦理要求工程师回答移民在大坝建成后是幸福还是痛苦的问题。

 

  ⒎今年9月我走进陕西水利厅移民办,主任告诉我:刚有几个三门峡的移民离开,他们向政府要青春补偿费。

  ⒏我拜访了写《黄河大移民》的女作家冷梦,她说:“我在采访时,眼泪没干过。”我钦佩她为移民付出的泪水和情感,

.....................

  ⒔水电大坝工程有严密的组织为它奔走论证,移民却没有。

  ⒕中国为什么总是发洪水?因为中国的河流大多都是东西流向的,如黄河、长江、淮河、海河。中国又是季风气候,夏季的雨带是从南向北推进的,东西向的河流与气候带走向是一致的,可以与雨带重合,进入雨季,整个流域上、中、下游同时进入,因此容易发洪水。如果中国的河流都是南北向的,例如长江是从北京流向广州,就不会年年抗洪抢险。

  ⒖防洪不一定要修水库、建大坝,也不一定需要加高大堤,至少有以下的方法:湘西凤凰县土家族的吊脚楼就建在河边,底下是空的,用几根柱子支撑屋子,二层住人,洪水来时,从下面流走。德国科隆市用钢板来防洪,洪水退后,拆除钢板。美国人用建大坝的钱买保险,洪水是概率,淹了就赔。日本人把公园建在低洼处,洪水来时,做蓄洪区,建大型公共设施,底下是水库,城市降雨时,水都流进这些水库存起来用。荷兰人在研究建设浮动的城市……。”

  如果说6、7、8是煽情,15充满了常识性错误基本可以当笑话来看之外,这第13句话是什么意思?当代任何一个正规的水坝建设都会考虑坝区移民问题,最近两年电视新闻上也没少播关于三峡移民的情况,偏偏单主编敢在自己负责的官方平面媒体上说“水电大坝工程有严密的组织为它奔走论证,移民却没有”,这到底是听谁的?我是老百姓,我的思想混乱了,单主编你赔。

------------------    

  下面又是一篇卷首语-《贵州:山上有“文化”,美景在地下》,在这篇文章中,如此阐述对贵州的看法

 “ 那么贵州的优势是什么呢?其实贵州的优势就在这“落后”中,因为落后,所以贵州许多地方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追赶现代化的运动;因为落后,贵州保持了较为原始的生态环境,贵阳附近保留有七十多公里的森林带,这在那些先进的经济大省是不可能的;因为落后,贵州的乡镇还较多地保留了古朴的风貌。

.....................

 贵州完全不必在“现代化”和“先进”面前自卑。其实人类的许多活动无论是搞现代化还是发展经济都是一个“试错”的过程,现在西方对现代化和工业化运动有大量的反思和批判,西方的后现代社会就是对“现代化”的一个反动,它启示我们:“现代化”并不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

......................

 贵州应该告别“现代化”和“GDP”崇拜,认识到“落后”也是一种优势,从“落后”越过“现代”进入“后现代”,这或许是贵州的希望所在。”

  我倒想真看看如果把这篇卷首语贴到贵州的地方论坛上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这篇文章里,我看到了一个住在二楼的人对住在一楼的努力建造二楼的人充满同情和关爱地大声喊着:“一楼就是美,你不用造二楼了,二楼不好,你可以绕过二楼直接造三楼的。”其实在他心里,则在想着:“我看着三楼的人要点头哈腰,但我好歹还有一楼的人可以俯瞰一下呀,如果大家都住上二层楼了,我去俯瞰谁呀。”

  从卷首语贵州到卷首语青藏铁路,无处不弥漫着一股令人恶心的酸臭。

------------------

  我在网上看到的最后一篇卷首语,是2006年第三期的卷首语:《山是骨骼,河是血》

  这篇文章老毛病不改,本来阐述地理阐述地好好地,他非要在里面掺上点私货,这一掺和,又掺出问题来了。

  例如里面有这样的语句,

  “自然的屏障把中国围成一个茶杯,长城像一个杯盖,汉民族是茶,游牧民族是水,水干了,杯盖就打开,水就倒进来了,什么羌、匈奴、党项、柔然、女真、回鹘、鲜卑等等北方的游牧民族都像水一样倒进来了,消失在大中华之中。”

  其实他前面说来说去还是矮化汉民族的老套路,但在这句上出问题了,中国是杯子,长城是杯盖,那长城外面是不是就不是中国领土了?杯盖打开,游牧民族进来就消失在大中华之中,那么现在长城外面那些少数民族,是不是就不属于大中华了?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乱掺私货,特别是没有很深学术功底的人乱掺私货,是会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

  不要以为无心写错就可以免责,确定是多大的事故,是看客观后果的,跟你有心无心无关,何况,如此密集地非技术性错误,除了你自己,谁敢能担保你是无心的呢?

------------------

  这个世界上有的事情真的是很巧,我家里应该有不少本《中国国家地理》,然而几年下来基本都消失在了书山深处,没想到今天正当我边打字边活动脖颈的时候,却无意中瞥到旁边书堆里一个红色的东西一闪,心念起处过去一翻,居然是2003年第8期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当年正是这期杂志的卷首语让我打消了继续订阅的兴趣。

  这期杂志应该算是长城特刊,因此卷首语的名字就和长城有关-《长城是书脊》。

  然而在其华丽的名字之下隐藏的是什么内容呢?

  在文章中,单主编先是站在山海关上憧憬了一阵1644年清军入关的景象,然后就大笔一挥写下了这样的话语:

  “如果说长城是游牧民族与农耕的汉民族的分界线的话,那么中国领土每一次扩张都是游牧民族越过这条线,将游牧区与农业区统一在一起完成的,可见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汉文化是无力完成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和大扩张的。”

  够了,且不要说这句话充满了历史知识方面的错误,仅只这句话本身的阐述,便已违宪,无论是说一个主体民族占九成以上的国家,每次领土扩张都是由少数民族完成的,还是说占一个国家九成以上的主体民族无力完成以该主体民族人口和文化为核心的国家民族的融合,都无异于直说该民族是劣等民族。

  单主编,我很佩服你,即使以1930年代充斥着极右翼思想的国际氛围和一个强大国家独裁者的身份,希勒特想要证明某民族是劣等民族,尚需罗列各种事实证据,而你,居然敢在21世纪的现代社会,在一个宪法明确规定民族平等的国家里,以国家级刊物主编的身份在自己所掌控的媒体上公然以直接结论的方式宣传这种种族歧视的言论,你是不是真的以为你杂志社的家法要高过这个国家的国法了?

  单主编,如果说你反对三峡,反对青藏铁路,反对南水北调,反对贫困地区现代化,这些你都可以打着生态保护的旗号,那么你在中印谈判的关键时刻假借国家媒体向公众散播虚假的中印边界信息,在民族平等的国家里宣扬种族歧视言论,在世界遗产的外衣下散播某些东西可以高于国家主权的理念,一次又一次地在国家平面媒体上宣传与身份不符的西方言论和未经考证的背离官方基调的杂家观点,这些是否还可以用生态保护的旗号来掩盖?

  单主编,你到底想要干什么?

  文章写到这里也该收笔了,单主编,我最后叫你一次单主编,因为我估计你做主编的日子也不会太长了。我不知道你是哪方面的人,也没兴趣知道,如果你是坐着中国位子拿着外国津贴的人,那么你成功地活跃了这么多年,你也该知足了,如果你不是那样的人,那你也该知道成年人是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的,无论是是出于何种目的写出来了这些文字,最后造成的影响都会作用到你自己身上的。

  好了不多说了,最后衷心祝愿《中国国家地理》经此一劫后可以凤凰涅磐真正脱胎换骨,毕竟,我也是从小看过几本《地理知识》的人,那时候,全国才几本杂志呀。。。。

家园 看来问题越来越大了

这个主编,真不是个东西,真该那鞭子打他,鞭鞭他

家园 这样的人才怎么混上去的,真TMD不理解,黄钟毁弃,瓦釜雷鸣,MMD。
家园 是不是外国佬出钱的???

如果是外国佬出钱的。。。

当然要按老外的思路去写稿啦。。。

雇人也要按老外的要求去雇呀。。。

不过,好像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办????????、、

家园 我自认是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的,但现在也有种疑惑和愤怒

有些人是不是一定要让中国走两条路:

或者把长城以外,大渡河以西的土地都分裂出去——因为据说那里不是所谓汉文化圈,或者汉族必须当国内最低等的贱民,随便可以污蔑!!!

家园 美国国家地理,也是到处贩卖政治。。。

下次不订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