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只顾攘外却忘安内的曹操 -- 凌云雕龙

共:💬69 🌺39 🌵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重点在安内

 

  主帖讲乌丸,提到曹操北伐乌丸三郡,屠城,然后让乌丸内附,使其民纳税服役,使其民充军,「悉徙其族居中国,帅从其侯王大人种众与征伐。由是三郡乌丸为天下名骑。」后来发生乌丸起兵叛变,武装军事攻击魏廷,故称之少数民族攻击中原政权。

 

  至于曹操也对匈奴发动战争,「(太祖)击匈奴于夫罗于内黄,皆大破之。」可见杀南单于的于夫罗并非只是和平「将其众留中国」,而是纷乱不已。

 

  蜀汉平南蛮虽以军事镇压无误,但是重点在政治管理,也就是著名的「攻心为上」。曹操攘外也没错,攻乌丸、伐匈奴自汉武帝大张旗鼓就开始,与孔明出兵南蛮,本质上并无不同,因此首帖并非吝于攘外不对。即使蜀汉的南蛮就是境内少数民族,相比之匈奴乌丸为曹魏境内少数民族,并无异议(即使是境外,打下来就变境内^-^)。但是重点仍在政治管理,也就是用兵有理,境内也无妨,但是民族政策不能单用军事。

 

  高欢与宇文泰虽然互战,但一个是汉化的胡人,一个是胡化的汉人,两人惺惺相惜,皆要求尊重汉番相处,枉费曹操一世英明,怎就在民族政策摔倒呢?昔日曹操曾对黄巾宽容,因为起义是政治问题不是军事问题,但是民族也一样,不能只用军事解决,马谡谏孔明的攻心为上,可惜不出现在曹操左右。

 

  附:秦以犬戎入华夏、楚灭诸姬化却蛮为周,应不叫内附,而是加入,即以前有别于华夏,后来秦人与楚人都算中国人。

家园 赵兄的一句话我早有感触

历史王朝,两三百年可以从方兴未艾,鼎盛,衰落,一败涂地走一个来回。老兄总是喜爱旁征博引,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难道就没考虑过这些东西是不是可以简单类比的?

而且以我愚见,似乎凌云对三国以外其他时期历史还缺乏真正的了解,旁征博引的结果,实际和信口开河差不多

家园 我也说句您也许不大爱听得

兄台近期海量发贴,仅次于某牛。

量大未必质高,相反,对于精力有限的人类,量达到会降低质量。

小弟也曾短期大量发言,事后观之,可商榷出奇多,不如娓娓道来,不急于一时喷涌。即使文思至此,也可先留底稿,慢慢发表。

尤其对于论史,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史书中,任何史实都有多种描述和解读,何不多多咀嚼,去腐求新。兄台观点倒是新颖别致,大作类似于散文,思潮所致便下笔侃谈,以至很多风马牛于一处为一论题作论证,让人不大信服。发至演义书场未尝不可,心情随笔,博客日志也可为次,但要治学,未免不妥。望兄台考虑。

家园 老曹和赵括的话,很中肯的

你的文章,有些立意不错,但结论常常过于牵强和绝对,甚至有时以论代据,显得论证过程相当薄弱。

譬如你楼下那帖说

从伐蜀到吞吴时的各将不和,到司马氏的高平陵事变及淮南三叛,皆可得出魏将内斗的必然性,故得出魏兵颇弱的结论。

这个观点的论证过程就相当单薄。

为论者,首当不破不立。

你只举对自己有利的案例,全不去破张辽逍遥津、曹大司马襄阳之战一类对你不利的案例,而魏将喜内斗是否必然还不得而知,马上又由内斗推出魏兵颇弱,然则内斗和颇弱在逻辑上是什么关系?三段论能成立么?历史上将领内斗剧烈但兵势强悍者比比皆是,我就不举例了。

且你论的是魏兵,长长5、70年,你是全论还是单论曹操、曹丕、曹睿时期,或者是司马氏时期?立论不明。

又如:

其中最好的解释就是军队的腐化,因为东吴采世兵制,……这支军队就从此腐化。

这段论证一样毫无基础,不以无一字无出处要求,基本的出处总应该有几个吧?你说了一堆如何如何腐化,史料呢?从何而来?是否有普遍性?是否可以代表整个东吴军队?

再如,江东兵的概念,你必须要事先框定一个概念,不然的话,后面的讨论根本无从展开。

老赵说:

老兄总是喜爱旁征博引,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难道就没考虑过这些东西是不是可以简单类比的?

此言余亦颇以为是。你说年鉴派云云,道“布老在其地中海的名作中,正是广征博引,不限于史料,连吟游诗人的创作都采用”,但是你别忘了,人家“广征博引,不限于史料,连吟游诗人的创作都采用”,只这于具体事例上的引用史料之多,你有做到么?具体事例尚未说清楚,就旁引他事,于本论何益?

连史料都不引,直接说这个事就这样了,年鉴派我还想不出有何人是这个风格。

得罪,见谅。

家园 几个问题,提一下

如曹兄赵兄所说一般,还是老问题,论证薄弱,结论过于随意。

先说黄须儿破乌丸,你说

史书也夸说曹彰以少击众,但实际未必,汉军对少数民族那有老是汉军人少,汉军又不是少数民族。相同的状况可以推回建安十二年的曹操北征乌丸,据说也是以少击众

此不免曲解史书。

一,三国志所载,均言此两次“战斗”以少胜多。黄须儿那次是步卒数千大军未及,乃被围,后以车阵自守打了个防反,乘胜逐北,鲜卑轲比能率数万骑观望强弱,见其所向皆破,乃请服,事可见武帝纪、任城、田豫及鲜卑等列传,叙述并无二致。

孟德一战,则是因其在距离敌军大营约二百里时为敌军发觉,遂倾巢而来,于是行军途中卒遇二袁及两单于所率领之数万骑。此战孟德措手不及,形势应该说相当危险,兵未及被甲而大军辎重在后,全靠张辽突击侥幸斩杀蹋顿而胜,若张辽不胜事未可知。

然而,诸书均未尝言两次战役的全局兵势之众寡,并没说曹魏全军兵力不如对方。若单说这两次战斗,则均为曹魏大军未至,对方大军云集而突然爆发的遭遇战,以少击多乃当然耳。

若说双方总兵力是曹军少,你缺乏可靠的史料和数据来支持你的观点,武帝纪也只说斩蹋顿后,胡、汉降者二十馀万口,但这是包括了老弱妇女的全部部落人口,且曹军兵力多少诸书都无明确数据,是以你这个说法,等于先硬给孟德按上一个以少胜多的名份,然后你再摁着他痛打之,不免令人哭笑不得。

其次一个问题,孟德迁戎,如仲德、赵括所言,既非其所创,也不是最后一个,我们不追汉初,就是三国之前的顺、桓、灵几朝,内附的乌丸动辙十余万口:“顺帝时,……於是鲜卑三万馀落,诣辽东降。匈奴及北单于遁逃后,馀种十馀万落,诣辽东杂处,皆自号鲜卑兵”,要说为祸,其时已经滥觞:“至灵帝时,大钞略幽、并二州。缘边诸郡,无岁不被其毒。”孟德故后,自魏文帝到司马氏当政、晋武帝等数朝,均不断有同样的举措,何以独责孟德?

又,五胡乱华,孟德故去有年,司马氏之西晋建立,几于孟德身后50年,到胡人乱起又还复有时日,刘季高老尝云,西晋之立国,源于篡夺,非是马背取天下,故皇帝、大臣不知民间之疾苦,不明对胡之政策,不知兵甲为危事,胡作非为,而富于政治战争的经验的能臣大将均已老病而死,始有此祸。若使孟德、文若、文和等人处之,多不至此乱。

孟德不过继承自汉以来一贯的少数民族政策,战抚两用,应该说是相当成功的。你将多年后他人胡作非为产生的结果,硬给他扣上并要他负责任,得无太过乎?

这就如同现在还有没处理好的领土争端,若处理不当引发事端,不说自己处理不当,却找康熙乾隆甚至大明朝的罪过,说都是他们的错一样。

家园 支持兄台一下,

唐朝即便没有安史也会有赵吴蹿出来搞的天下大乱的。只是时间早晚而已,错不错在胡人身上,而是错在唐玄宗头上,作领导的承平日久不知兵事,沉迷娱悦,作为时尚代言人还搞的时风奢浮,更何况昏头昏脑的乱用人,即便不重用胡人,只要手底下领兵将领稍微有点野心有点头脑也会找机会搞兵变搞的天下大乱,只不过没安史二位搞的这么早罢了。

家园 我也给凌云兄指出一个问题

一般的历史观点并不是认为曹操的少数民族政策是导致后来五胡乱华的根源,而是由于司马家自己的一系列错误,如果没有司马家自己的自相残杀,匈奴等的人数根本没有汉族的人多,不可能造成那么大的祸乱的,曹操是不可能也不应该为他几十年后的情况负责的,更何况引起五胡乱华的民族政策的主要实施者是司马家而不是曹家。五胡乱华的前奏的秃发树机能和后来的氐族的齐万年的叛乱中晋政府暴露出来的无能,才是使得刘渊等枭雄产生野心的动力。

家园 你难道不也是在引证?

你用现代英美国际关系套古代中国国际关系,以此证明南蛮不为中国统治,这又合适吗?你的例子经不起推敲,所有用英语的国家都曾是一个国家,都被伦敦统治,这个国家叫日不落帝国,后来这个帝国逐渐分裂了.这和你论证南蛮之于中国有本质的不同.

家园 综合敬答「曹兵不可过万,过万就会输」

 

  由于进出西西河不稳定,趁着能发帖的机会,索性一起俱答。

 

  还以为会拿「曹兵不可过万,过万就会输」来大作文章,结果避重就轻,真是手下留情。

 

  曹操既有心留下以少击多的史料,再怎考据也不可能变成以多击少,所以:

 

  (一)曹彰以寡击众,数千步卒还没到位,却能使数万胡骑降服,「少数的步兵逼迫多数的骑兵」,史书是这么描述。

 

  (二)白狼山曹操降服二十余万,除非曹操兵力比此还多,否则也是另一个奇迹。侵略方随便带几个兵就出发,不管防守方是否兵力占优,足见出兵很有自信。

 

  但是有一个大国以人多好办事闻名,有一群大众自视为正统,也就是人最多的一个势力,居然都落在他人,反正英雄都是以寡击众,所以汉人是少数民族的猜测并无不妥。

 

  另外,主旨最大的批评在曹操迁戎,也许有点太过,但是考试不能主张别人「也」作弊而免责,那怕既非最重,也非最先,仍却非无罪。事实上久历北患为各朝通痛,曹操就算作不好,也属稀松平常,中原饱受北方少数民族的侵凌为宿命,即使无法扭转命运也怨不得曹操。而曹操一死也未造成少数民族的反叛,似乎曹操的民族政策与少数民族问题无关。但是后世一但笼罩于胡汉杂处而纷起,这就不能不追究何人引狼入室。尼布楚的领土争端,为何不能追究康熙;恰如宋廷虚北,辄怪未拥燕云十六州。

 

  若是后世平安无事,当然没人会怪昔日错举,但若误受错果,前因难脱责任。

 

  本来各自生活,但农业民族战胜游牧民族,很好,但是把马背上的人请进农庄,但是这些人又不从事耕田,以致践踏禾苗等,却不怪当初谁请鬼入门,不好。

 

  从史例立法本来就吃力不讨好,当然个个单薄,也许逻辑非常不顺,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诚然受教,只是需要从历史去整理出潜规则或明法则吗?

 

  张辽在逍遥津以八百壮士破击孙权十万大军,所以魏兵比吴兵强;然后淮南三叛与中央军内斗很激烈,所以魏兵战斗力强;又魏兵可有曹操、曹丕或曹叡,不一定各期皆弱,所以魏兵又存强劲的理由。如此讲法,与前面的吴兵最强又有何区别?

 

  还以为会举晋兵由魏兵蜕变,而晋军吞吴,所以魏兵优于吴兵等,只是会错意总是难免。

 

  江东兵早就定义于内,引申于三国吴兵而来,是以补充吴兵,并非将吴兵附属于江东兵,只是表达不佳,无法让人知悉,失策。布老的所引史料并不感兴趣,谁谁谁曾记录如何如何,其实也很陌生,反而是附注来得有趣,印象中最深的就是这种横向比较,勾勒出整个昔日世界。因此用此方法,在官渡之战怀疑曹操的以寡击众,在刘彧诏书上怀疑时间先后的可靠性,若是执着于现有史料,当然曹公兵不满万,而刘彧罪己赦免,根本没有屠杀诛族的动机。

 

  至于后来的司马家比先前的曹操所负责任更大等,欣然同意,但是左贼右匪不代表自己偷抢就无罪。当时战乱,游牧民族又善骑,没有理由战胜而不用,说得好听叫善加利用,反之则是引狼入室,曹操目的在袁氏遗孽,但是却引申为为安内先排外,舍本而逐末,引进外族却不肯承担后果,反倒推御给后人处治不当,只是没有曹操的引入,何来司马家的管理呢?

 

  《嵩里行》写得多感人,光看字面还以为白骨是袁绍兄弟或关东义军所造成,其实曹操三屠徐州,一样能完成:「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任务,所以《蒿里行》最后其实可以注记,曹操杀得比较狠。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没鸡小意思,曹操所到,「鸡犬亦尽」,连狗都不放过。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还有活口太不小心,曹军过境,墟邑无复行人,一个也不能少。

 

  最重要的是,曹操先屠徐州,再写《嵩里行》。

 

  向来引注甚多,此篇只是稍略,并非反对史料会说话,只是有的注文多于本文,已有喧宾夺主之实,故以省略,结果反而大批没有根据,倒是始料未及。

 

  其实曹操擅于以少击多,败于以多以击少,官渡、白狼山等不如赤壁、巢湖的表现,看来曹操应属少数民族,只能以少击多,无法以多击少。中华民族向来人多,只有外族或少数民族的人才不多,可见当时的中国另有其人。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