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倾谈红楼――高鹗续成的后四十回可谓是“狗尾续貂”中的极品 -- 司马水镜

共:💬14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文摘】倾谈红楼――高鹗续成的后四十回可谓是“狗尾续貂”中的极品

倾谈红楼――高鹗续成的后四十回可谓是“狗尾续貂”中的极品

小米一号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创作成就的最高峰,它的价值谁人可拟?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终于写成。《石头记》文辞藻丽,结构紧凑,问世时,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无人不读,无人不爱。更让人惊讶的是雪芹先生竟能完整地写出四百多个各式各样不同性格的人物来,并使他们活现在书中。

  所谓“开言不谈《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故斗胆在此发表愚论,不当之处,还望见谅。

  红楼一叹

  看过现今出版《红楼梦》一书的人,一定对高鹗续成的后四十回有所感想,从八十一

  回起,我们就已经看出他已违背了曹雪芹先生的思想情感,有的竟然一面倒地去遵循封建主义的社会伦理规律。有人说高鹗是续编《红楼梦》写的最好的一位,在我看来也不过是“狗尾续貂”中的极品罢了。

  张爱玲曾写道:“《红楼梦》高鹗续成的部分,与前面相较,有一种特殊的枯寒的感觉,并不是贾家败落下来了,应当奄奄无生气,而是他写得不够好的缘故,高鹗所拟定的收场,不能说他不合理,可是理到情不到,里面的情感仅仅是sentiments(观念)。不是真的。(张爱玲《谈跳舞》)

  她还在《海上花》译后记中说:“每逢有人指出续书中的种种毛病,大家太熟悉内容,早已视而不见,就仿佛这些人无聊到对人家的老妻评头论足,令人不耐。”可是有话不说,总像有那么一口气憋着,如果不吐出来,就会窒息,实在不是滋味。

  讲起高鹗失败的原因很多,我认为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他的写作水平相对曹雪芹来说,真是无法比拟的,就单单是诗、词、歌、赋,就已经非他能力所能及了。

  其二,就是他的思想观念问题了。曹雪芹写的众多人物、故事轮廓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等,都和他说编造的结构截然不同。

  一、就像贾宝玉与薛宝钗成婚后,贾宝玉可以忘却林黛玉一样,难道他们的爱情是这样容易涂抹干净的?有了一个宝钗和一个五儿,就可代替宝玉心中最重要的两个人(黛玉和晴雯)了吗?

  二、林黛玉之死虽然写的好,但是贾母与众姐妹对她死的态度真是不合情理。因为这毕竟是贾母最疼爱的外孙女,与宝玉是贾母的左右手,何况黛玉之母贾敏是贾母的掌上明珠,而黛玉又是贾敏的独苗,难道昔日的老祖母真有那么绝情吗?再来分析贾母,他是个贪图享乐的人,不但重感情,心肠也很软,平日里不怎么相干的人死了,他也会留下几滴泪,难道亲外孙女死了就这么坦然?还有大观园里的众姐妹,大家是从小一起长大的,突然间就这么去了,也这么冷淡对之?所以我认为高鹗在毫无根据的乱作一气,却拿这点来博取同情。

  三、曹雪芹在《飞鸟各投林》中已经写得很明白:“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自非轻,分离聚散皆前定。预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是、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既已干净,为何还埋笔“贾家”还有复兴的一天?宝钗肚子里竟有了“宝玉高魁贵子”可以飞黄腾达?宝玉走失后,竟得了个“文妙真人”的道号。照此看来可真是皇恩浩荡啊!

  四、还有,尤二姐、尤三姐本与大观园、金陵十二钗没有什么相干,曹雪芹都要细说详谈。一句“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再难扶”,刻画除了尤三姐刚强不阿、不随浊流的性格。而高鹗却把金陵十二钗中的迎春草草地以“没了”来结案,竟连死因都未交代清楚。湘云、李纨等人最终更是不知去向,真是让人匪夷所思。

  五、再有,曹雪芹的“金陵十二钗副册”里只写了晴雯、袭人、香菱,便没再写下去,理应在后半部交待清楚。可是高鹗却只交待清楚了鸳鸯、紫鹃,更不明白他为何要添一个五儿?又有,原书第二十回。宝玉曾反驳袭人:“林姑娘说过这混账话吗?要是他也说过这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由此可见两人知心的地步了。未想,到了高鹗的第八十二回,林黛玉居然说出让宝玉不堪入耳的话来:“我们女孩儿家虽然不要这个,但小时跟着你们雨村先生念书,也曾看过。内中也有近情近理的,也有清微淡远的。那时候虽不大懂,也觉得好,不可一概抹倒。况且你要取功名,这个也清贵些。”凭黛玉的脾性和为人能说出这种话来?那么,黛玉与宝钗、湘云还不是一个样,又哪来的叛逆感?宝玉也该与她生分了。我看高鹗简直就在诋毁《红楼梦》,用意就在对封建世俗社会吹牛拍马,献媚讨好!

  其三,《红楼梦》的诗词是这本书的极品,曹雪芹先生把每个人的性格与此人所作的诗词相陪相忖,并通过诗词把众多人物的个性描画的棱角分明。如:林黛玉的《菊花诗》和《咏白海棠》有一种玉洁冰清和风流别致的感觉,而《葬花吟》,《题帕三绝》、《秋窗风雨夕》和凹晶馆联诗的那句:“冷月葬花魂”,又有一种悲寂、苍凉、无奈的心境,这些正显露出了潇湘妃子才华出众,清高、孤僻的本性来。而薛宝钗的诗词含蓄浑厚,像那首《咏白海棠》;又很现实,讽刺性又极高,如她那首《螃蟹咏》,这些也正写出了薛宝钗满腹经纶,外柔内强,聪明能干,内心又很狠的复杂个性来。但是,高鹗续成的后半部分竟没什么诗词,除了在第八十七回《感秋声抚琴悲往事》中薛宝钗和林黛玉各写了一首词外,其他本该写诗词的地方,也是以“实在想不出该写什么”草草收场。如在一百四回“痴公子余痛触前情”,宝玉道:“我自从好了起来就想要作一篇祭文,不知道如今怎么一点灵机儿都没了。要祭别人呢,胡乱还使得;祭他,是断断粗糙不得一点儿的。……”表面看上去说得倒是合情合理,可他又何尝不是写不出才欲盖弥彰,蒙混过关呢!

  其四,《红楼梦》原稿被遗失了三十回,真是让人痛心疾首。更可恶的是,听说高鹗续补了四十回又倒过来改前文,使凤姐、袭人、尤三姐都变了质,人物也失去了多面复杂性:凤姐虽然贪酷,并没有不贞。袭人虽失节再嫁,可“初试云雨情”是被宝玉强迫的,并没有半推半就。尤三姐放荡的过去被删掉了,他认为殉情的女人必须是贞洁的。贾宝玉最终也失去了平日叛逆的个性,开始上私塾念读平日里被他自己称为“禄蠹”的四书五经。

  即使香菱的结局也是离经判道,与前文不符。曹雪芹写香菱的结局是“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说明她是被夏金桂逼死的;可高鹗他写的却是夏金桂引火自焚,先死了,而香菱倒被扶了正,得了宠,最终却是难产而死的。还有就是曹雪芹先生大费笔墨刻画了“小红”这一个人物,写她从一个低等丫头攀上了凤姐的高枝,又与贾芸各怀心事。到高鹗写时,结果便不了了之。后面还有和尚几次送玉,那部分写得也极为的草率。

  总之,我觉得如若要使《红楼梦》一书更能让人赏心悦目,不留一丝遗憾,何不收集许多古人续写的稿件,“取众之所长,蔽《红楼梦》后四十回之所短”呢!

  金陵钗裙

  歌德说:“一棵树上很难找到两片叶子形状完全一样,一千个人之中也很难找到两个人在思想情感上完全协调。”(歌德谈话录)

  这就是雪芹先生的《石头记》最优秀、最突出的一点。四百多个人物个个脾性不一,言谈举止,一颦一笑,无不忖托出每个人的性情心态来:林黛玉才高八斗,性情乖僻;薛宝钗藏愚守拙,技压群芳;迎春、惜春的不谙世事;鸳鸯、晴雯的不畏权势;还有挑拨离间的袭人;两面三刀的王熙凤;世俗迂腐的贾政;贪图享乐的贾母等等等等。是谁有谁,了了分明,哪里能找得出模棱两可得人来呢?

  潇湘妃子――林黛玉

  这个人物,许多人都看的很透彻。一句“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贯穿了绛珠仙子“以泪报恩”的缘由。

  “春颜如酒透心香,俏语娇音居潇湘。才华满腹墨不尽,泪满斑竹溢湘江。”

  无论是孤女投奔、抚琴葬花,还是焚稿断情,无处不体现出让人同情的地方:家无双亲,寄人篱下,怕被人看不起,怕被人说三道四。因为她毕竟不是养尊处优、家财万贯的富小姐们,知道“不可多走一步路,不可多说一句话。”有不安,有悲伤、难过,只能流泪。加上一身子骨的病和一肚子的心事,哪能不成“美人灯”呢?最终落了个“潇湘馆里魂飞去,夜半急雨助凄凉。”

  曹雪芹塑造这个人物的确花了不少精力: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贾雨村说道:“我这女学生名叫黛玉。他读书凡‘敏’字他皆念作‘密’字,写字遇着‘敏’字亦减一二笔,我心中每每疑惑,……怪道我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凡女子相同。……”这些言语说明了黛玉自小聪明,幼时便已懂得为人处事之道。

  黛玉投奔外祖母时,箱笼物件甚少,来时以泪洗面,愁绪满怀,战战兢兢,疑虑重重。更显一副孤苦伶仃的可怜态来。

  在他人眼中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而宝钗却品格端方,豁达随分,深得下人之心,对此黛玉已生嫉妒之心。自父亲林如海去世后,黛玉自卑之心便逐渐加重,认为自己寄人篱下、无依无靠。在贾家,她虽然是贾母的外孙女,可毕竟是外亲,不比宝玉、迎、探、惜三位姑娘是贾母嫡亲的孙女,在贾家有一席尊地,可以对下人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就连自己生病了也不敢随便张扬。全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中林黛玉秋后犯旧疾,宝钗来看望时让她“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吊子熬出粥来。要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黛玉却说:“虽然燕窝易得,但只因我身子不好了,每年犯了这病,也没什么要紧的去处,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了。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那些底下老婆子丫头们,未免嫌我太多事了……况我又不是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了,他们已经多嫌着我呢;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从这里可以看出,林黛玉虽然平日里疑心极重,禁不得一些委屈,但也有她的道理,如果她有家有父母,可以不用顾及那么多,因为父母自然而然就可以顾虑得到。

  那次黛玉去怡红院被丫鬟拒在门外后,若凭她小姐的身份,她完全可以去质问她,或是去告诉贾母,让贾母作主。可她想到的却是:“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怄气,也觉没趣!”这不是寄人篱下的悲哀?

  贾府上下,黛玉知心者惟独宝玉一人,两人亲密友爱,如胶似漆,情投意合,心灵相通。非他人所能及。贾宝玉不愿去读俗之又俗的八股文章,黛玉从不规劝。相反,两人花下共读西厢。宝玉可以把所有东西送人,却只黛玉送的香囊不送。黛玉可以为宝玉流干眼泪,宝玉可以为黛玉砸碎命根。偏偏来了个宝钗,样样都在黛玉之上,并且又有项上金琐,达成“金玉”之说。为此,黛玉曾在第三十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中感叹道:“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叹者,你既为我的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的知己;既你我为知己,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呢?既有“金玉”之论,也该你我有之,又何必来一宝钗呢?……”

  封建社会下,婚姻乃父母做主,黛玉无父无母,无人依靠,心事无从寄。两人虽有前世姻缘,也抵挡不住封建社会的戕害。没奈何,宝玉新婚之夜,黛玉是“偿还今生泪儿债,一股冤魂归离恨”。

  衡芜君――薛宝钗

  温柔敦厚、才德兼备,让贾府上下的人无不啧啧称赞的人只有薛宝钗了。

  论才,宝钗与黛玉旗鼓相当,咏白海棠时还略胜一筹。

  论德,和蔼可亲、通情知理。在黛玉行酒令时,误说了《牡丹亭》、《西厢记》里的两句诗,当时宝钗听了并不露声色,事后才苦口婆心的告诫黛玉,让她不要以作诗、写字作为自己分内之事,要勤做针线纺织等女儿应该作的事;更不要看杂书,移了性情。黛玉听了,心里也暗服。在第三十七回,史湘云要做东结社,却没有想到自己的家庭难处,宝钗便给她细心分析利弊,还及时排忧解难。让湘云感激不尽,更把她当亲姐看待。邢岫烟家里没钱,衣衫单薄,宝钗便施以援手。对贾府中最卑微的爷贾环,也是一视同仁,没有偏见。

  论能干,休看她是“他人之事不关己,一问摇头三不知”,凤姐病了,暂时让宝钗协助探春、李纨执权期间,表面上她没有做什么,可是那种沉稳的态度与恰到好处的话语却占尽了下人的心,都认为她是极好的。拉罗什福科说:“智者的冷静纯粹是一种把激愤埋藏在心底的艺术。”“知道如何隐藏自己聪明才智的人是最聪明的。”(《道德箴言录》)。是的,这就是智者的本领。这种本领让王熙凤也感到忐忑不安,故在宝玉说亲这事上,王熙凤只极力推荐林黛玉。

  论狠,宝钗在金钏死了的这件事上的态度是极其卑略的,她为了安慰王夫人,只说她是在井边玩,不小心掉下去的,给她几两银子就完事了,还说若是赌气跳井,这样糊涂的人,死了也不足惜。可见,对于一个丫鬟的死,她是漠不关心的。还有那尤三姐死了,她的态度依然是如此冷淡。

  正如伊壁鸠鲁说的:“命运是不大妨害智者的。”正因为她是个智者,所以她在贾府一路平坦。但薛宝钗也是一个封建社会的牺牲者,也是一个悲剧人物。她信奉封建制度,却被封建社会折磨着,误了一生。曹雪芹的《终身误》上写道:“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这些的侧面不是也感叹了宝钗的不幸吗?第二十二回“制灯迷贾政悲谶语”贾政在猜宝钗那个“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的灯谜时,也思忖过此人不详,皆非福寿之辈。也更进一步的暗示了宝钗的结局。

  曾听有人说:“宝、黛二人都赢了,黛玉得到了真情,宝钗得到了婚姻。”我想换个说法:“宝、黛二人都输了,黛玉失去了婚姻,宝钗失去了真情。”因为在封建社会的趋势下,“输”本来就是存在的。

  心高气傲的晴雯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分流灵巧招人怨,寿天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在丫鬟中间,晴雯是个极好的,长得标致,针线活也是贾府中数一数二的。虽是个二等丫头,但心高气傲,嘴不饶人,故总得罪人。

  因为眉宇眼神酷似黛玉,宝玉也非常喜欢她,她死后,宝玉泪洒芙蓉地,悲作《祭诗》,在上写道:“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垅中,卿何薄命。” 因为不付权势的脾性与黛玉相仿,素日黛玉也与她较为亲密。

  她心比天高,平生最恨不自重的人,对坠儿做的偷盗之事,气的咬牙切齿。见小红不干正事,帮凤姐拿东西,更是冷言讥讽。

  晴雯嘴利,这张利嘴也得罪过宝玉,闹的差点让宝玉给撵了出去。因为她心直口快,又爱逞口舌之快,更受不得气,在第七十四回“或奸谗抄检大观园”中,晴雯曾直指王善保家的脸说道:“你说你是太太打发来的,我还是老太太打发来的呢!太太那边的人,我也都见过,就只没看见你这么个有头有脸的大管事的奶奶。”当时凤姐见了她这种锋利尖酸的话语,心中也甚喜。

  在权势与公道之间,她总站在公道这边。看不惯狗仗人势,看不惯献媚讨好,所以才得罪了好些咬舌的婆子。一句句利剑似的辱骂,加上一身晃悠悠的病,最终抱屈而亡。

  晴雯也有她妖娆、活泼、勇敢的一面,如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宝玉为博得晴雯欢喜,让她撕扇子,晴雯果然有滋有味的撕起了扇子,撕了两把便笑倒了。晴雯还小孩似的在寒冬夜里不披衣服出去装鬼吓麝月,结果自己被冻的害了病。生病期间,不料,宝玉把贾母给他的孔雀裘给烧了一块,第二天又要穿,而全府上下又只有晴雯有此能耐,于是晴雯“头重身轻,满眼金星乱迸”“织补不上三五针,便伏在枕上歇一会”,直到力竭神危,才咬牙把衣服补完。

  她的死,也正说明了这个大家族“树从根烂”的本质,也正体现出了封建制度下,无公道、无天理的丑恶社会面貌。

  后记

  我对《红楼梦》了解的还不深刻,对于众多人物我也还了解不多,但我的确倾佩曹雪芹,深爱《红楼梦》。它悲金悼玉、痴于一梦。垂名千古,世人同泣。乃是一部叹为观止的千古奇作!

家园 西西河红楼迷不多?无人回应?程伟元和高鹗对前八十回的

删改是不可原谅的。我稍后要发一个关于尤三姐的文章谈谈

家园 高鄂的续写中,有一处我是喜欢的。

我所居兮,

青梗之峰,

我所游兮,

鸿蒙太空,

谁与我逝兮,

吾谁与从,

渺渺茫茫兮,

归彼大荒。

三毛说她也喜欢这一处,从这里,知道了什么叫意境。

至于高鄂的整体续写,我们只好叫它高版红楼了,跟曹版没什么关系。老兄有空,看看这篇文章。

http://www.cchere.com/article/110;ID=17540

家园 “有人说高鹗是续编《红楼梦》写的最好的一位。”没错

在我看来也不过是“狗尾续貂”中的极品罢了

那你还能苛求什么呢?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缺了40回的红楼梦象短了臂的维纳斯,成为了一个Endless的话题,让人们有无穷的遐想。没有结尾可能是最好的结尾,在有些时候!

家园 Ding - ding
家园 关于后四十回红学界争论极大。我比较喜欢如下观点:

1.曹雪芹死前已经完成了《红楼梦》,后三十回在他死后丢失。

2。程伟元和高鹗均不是现在后四十回的作者,稿本的来源是从“鼓担”上买来的,当然他们是从当时流传的众多版本中挑了一个最好的。在此基础上高鹗做了很多删改和补充。

家园 兄弟对于红楼只能浮光掠影

大概原因是感情不过细腻。

不过看后四十回的感觉的确很糟糕,那种才华枯槁,判若两人的感觉十分清晰。高的文采不错,他如果去写个《镜花缘》或者《蜃楼志》,都可以名标青史,因为作为写独立作品,他是很不错的作家。但是,和曹雪芹站在一起,老高就惨了,他的长处长不过雪芹而被光芒掩盖,他的短处却在雪芹的光芒下暴露无遗。

我的一个朋友就犯了这样的毛病,他本来是一米九,雄赳赳的汉子,对任何女孩子都有相当大的杀伤力,但是却偏偏和一位女子摔跤冠军谈恋爱,结果被人家说他的胳膊细的象麻杆。。。

所以萨虽然喜欢三国,却不会蠢到给赵括去续他的《白话三国》,那家伙的笔何等老辣?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这赵括的思路就属于老奸巨猾的水平了,虽然他属于比较早熟的那种。哈哈,何况给这家伙在网上算过,此人寿命长得赛神龟,比老曹长的多呢,就是再写三十部《白话三国》也没到翘辫子的时候。他用不到我们去续他的作品,

所以,这只是一个比方。

家园 《蜃楼志》我一直是当色情小说看的,据说戴望舒对它评价挺高的。
家园 曹雪芹真是高手,大家有空看看秦可卿诱奸贾宝玉那段就知道了

什么是于无声处,这就是。

家园 没看过,什么版本里有?
家园 呵呵,我同意一个说法:《红楼梦》乱就乱在后四十回上

关于你的第一点,我同意前半句,曹雪芹没理由没写完这部著作。

后半句不敢置评,因为到底是108回还是110回还是120回是专家们讨论的事,说实话关系也不是太大。

第二点比较赞同,这个版本应该是最好的版本了。我看过好多本续书,跟程高本比起来确实差得太远。

家园 不是梦么?难道是真的?
家园 蚊香一回来就语出惊人呀

什么典故呀,讲给我们听听~~~

家园 前八十看过几十遍,后四十只看过两次味同嚼蜡

但是话说回来结局本来就不容易写好。像曹雪芹这样不世出的大家加上独特的身份,背景,遭遇以及由此产生的人生观都是旁人难以逾越的鸿沟。马晓晴在演“北京人在纽约”时说“宁可在前半部死了,也别在后半部才出来”。红楼梦就好比“珍珑”,结局决不是一般人续得上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