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政治经济学]秦国为什么可以强大 -- 啊啊啊啊

共:💬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政治经济学]秦国为什么可以强大

作者: archtitan

秦国为什么可以强大?

两个原因:

1.土地私有产权的严格界定和保护。

2.对原有利益集团的成功打压。

关于第一个问题,土地私有产权的严格界定和保护

从原始社会开始土地公有,再到秦始皇基本完成的土地私有化过程,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产权变动。而这本质是一个外部利润内部化的问题。

原始社会到春秋,开始一直是搞的土地公有。这是因为:

1.集体保护土地的需要,当然也有氏族文化的沉淀

2.兴修水利等公共工程的需要,单独一户的几个人无法提供这种公共服务。

3.最重要的,工具的落后:春秋时期,青铜器还是很贵重的,就是有了铁,也是生毛铁,耕种土地没有很大用处,土地公有,让大家彼此合作耕种土地。这些,在《诗经》中都有反映的,不少诗歌,说的就是农民用木犁,一个在前边拖着走,一个在后面帮助把握方向的劳作。可见工具的限制,让土地私有化十分困难。

而西周的‘井田制’就是上述土地公有制度经典的反映。

但是,土地公有一个致命缺点就是:"民不肯尽力"。因为这是公有土地,你辛苦劳作,不一定为私人所得。

关于这个问题,魏国的李俚是第一个指出,他说:土地,如果农民尽力耕种,和农民懒惰耕种,一亩土地,一进一出就是30斗,魏国一百万亩土地,一进一出就是3000万斗,足可以改变魏国这个国家的命运。所以,关于严格界定和保护土地私有产权的思想,最先就反映在他的著作《法经》里头。

但是,土地公有到了春秋末期,以及战国,事情开始发生了变化。

1.国家作用越来越突出,就即使是土地私有,也有了保护这种私有产权的政治基础。

2.兴修水利,国家也很乐意提供服务的。如战国很后期得郑国渠,是秦王瀛政元年(公元前246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修建,是中国古代最宏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其灌渠全长300里,可浇灌关中农田4万余顷。

3.工具发生了变化,出现了熟铁,可以深耕。可以减少人力的投入,也可以让土地私有成为现实。

4.很关键的一点,人口增加(苏秦说齐王,说齐国首都就可以征兵21万),人少地多变成人多地少。所以说:土地的外部利润开始变大。土地的外部利润开始变大,进行制度改革的收益出来了,就需要界定和保护土地私有产权,把外部利润内部化。

为什么这麽说,因为界定和保护土地私有产权不仅仅是一亩土地,一进一出就是30斗的问题,还有一个长期收益的问题,这是由黄河流域土地性质决定的:黄河流域在古代一直很不错,有许多森林,而且,黄河流域是肥沃的黄土层,这种土地在森林覆盖率高的时候,很丰收的,(因为黄土松软,可以深耕,而且土地肥力很高)

但是,黄土的致命缺点也有,由于人口越来越多,而且气候发生变化,华北平原变冷了,(以前华北平原有黄河象的,我小学课本就有这篇课文)而森林,草地没有水,活不成,所以,黄土层次由于森林覆盖率变低,就容易被水冲走。

以前,华北平原有许多‘泽’(大湖,面积差不多就是洞庭,波阳什么,读过诗经的同学肯定可以知道的)

而被水冲走的黄土堆积在河道,大湖里头,河流就泛滥成灾,泽也慢慢消失,没有了。导致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人民就容易暴动了,其他国家也容易入侵。

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这个‘河内凶,河东凶’说的就是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人民就容易暴动了,但是,梁惠王没有想到这本质是土地私有产权的问题。

为什么,因为土地私有产权的界定虽然不一定可以‘扭转’土地退化,森林减少的过程,但是至少可以‘延缓’这个过程。因为农民有了土地的私有产权,他就会顾及长期利益,而不是短期利益。而土地公有,农民往往缺乏长远打算,他会注重短期利益。(这个有点象中国现在的市长工程,市长们喜欢化光财政的钱,搞大工程,不给继任者留下储蓄)他会掠夺地力,在短期内部让土地产量迅速增加,但是,他又不愿意付出劳动恢复地力。结果:往往土地在使用几年之后,产量将会下降到人们觉得不值得继续使用的程度,而自然条件下,土地需要极高的代价和时间才能恢复,甚至在几十年内也不能恢复。

既然土地私有产权的界定可以带来这麽大的好处,为什么秦国可以最先,最彻底完成这个改革?请看下文:

任何产权制度的改革都不可避免要触及即得利益集团,而独有秦国可以最有利地打压即得利益集团。商鞅变法,做了两件最重要的事情:

1.土地私有产权的最严格界定和保护。商鞅办法,把木头立在那里,搬到另外一个门就可以得到金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就是告诉大家,土地私有产权给了你们,是说到做到,国家法令保护你们的所有权。谁也不能把土地拿回去。(为什么中国资本外逃严重,就是因为中国没有私有财产的保护,所以私有主害怕,有了钱就把钱逃到国外)而大家放心,就长期投入资本和劳力到土地上去,秦国的生产自然就发展起来,大强!"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2.对原有利益集团的成功打压。以前秦国爵位是按照氏族血统来的,就是你出身越高贵,你越可以高爵位,但是,变法,成为主要按照军功,就是你军功越高,你越可以高爵位。

商鞅是卫国的公族,自幼拜李悝为师,把李悝那套严格界定和保护土地私有产权的思想搞得很熟悉。学成后先到魏国,魏国用不了他的思想(为什么,我下面会解释)只好去了秦国。秦国用了她的思想。

魏国用不了他的思想,秦国用了,根本在于

1.秦国立国比较迟,而且国内氏族杂居(就好像现在的美国,什么西戎,东戎,当然还有后来的巴人,蜀人)十分杂乱,换句话说,原有即得利益集团并不是十分强大, 容易进行制度改革。不像关东各国,中原巨家大族根深蒂固,即得利益集团难以撼动。

2.秦国地理位置太好,"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地。""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所以只要函谷关一闭,外界干预制度改革的力量进不来,如果即得利益集团盲动,关上大门,由王权主导,内部可以开杀。

而魏国不同,是百战之地,如果他搞什么制度改革,极大触犯了即得利益集团,利益集团或者勾引外来势力,或者消极抵抗,所以魏国搞制度改革,风险极大。(为什么美国国会山会被英国军队烧过,就是因为美国国会中的‘鸽派’,因为与英国开战触犯了他们的经济政治利益,于是迟迟不把钱批给军队,结果美国军队一路败逃)

所以说,地理决定论是重要的,但是,地理虽然一个很主要的要素,但是真正隐藏在后面的是:谁可以最彻底地进行制度改革,谁可以最有力地打压过去的阻碍国家发展的利益集团,这个国家就可以兴盛。

明天,我说说为什么英国可以按照这个路子强大。

家园 好文,很独特
家园 有见解。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