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发一篇关于弹道导弹打航母的旧文 -- 博扬

共:💬4 🌺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发一篇关于弹道导弹打航母的旧文

对战术弹道导弹对海打击

的简单探讨及战术想定

武器与人的主观思维——在这里是指作战理论,更具体的说是对武器具体使用的想定,是人类历次战争中的两个永恒的主题,而从两者各自的发展历史来看,武器装备与作战理论之间总是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两者发展的不协调性导致了它们螺旋式的交替发展:一种全新概念的武器的出现,往往会不以指挥员意志为转移,强行将战斗拉到一种全新的模式当中去;而一种新的作战理论或者说是战术需求,也同样会使已有的某种武器被以新的方式使用,进而向与以往不同的方向去进行技术改良。

从技术细节以外的角度说战术导弹

以往武器装备的介绍中,我们往往是会专注于各项技术细节,例如导弹的CEP是多少、燃料比冲多大……,站在工程技术人员或者武器爱好者的角度这些的确非常值得关注。然而从武器最终使用者的角度说,过分的拘泥于各个子系统的细节问题往往会使我们在主观上忽视掉某种武器系统最初所承载的作战理论与战术需求。所以这里笔者首先从一个比较宏观的方面来看看——战术弹道导弹究竟是什么?

这个问题初听上去似乎非常可笑,但是,它的确对笔者说清楚后面的东西很有帮助。在这里我们引入“平台”这个抽象概念,笔者所讨论的战术弹道导弹就是火力投射平台的一种。事实上所有的武器系统在物态上的最终表现都是一个个的物理平台——大到航空母舰,小到单兵,所有这些平台最终的作用反映到具体的战术层面在于向敌方平台投送火力,描述武器大系统以及单个物理平台的几个指标:火力、防护力、机动力、信息力,说到底都是围绕着投送火力这个主题。而依照各平台在战斗过程中对“火力投送”所起作用属直接或是间接,现有的各种武器系统又大致可以划分为“支持平台”与“火力投送平台”,我们口中通常意义上的“武器”——枪、炮、坦克等大多属于前者,而港口、机场等则归为后者一类。历次由技术发展所引发的军事革命,很多时候便表现为平台的革命性发展。

话题再回到战术导弹上来。依照上面的说法,比较适合与弹道导弹进行类比的除了通常被提及的巡航导弹外,还有就应是飞机,借用生物学中的一个名词来描述两者的关系,是“同科异属”。当然也许有人会质疑:现代战机的主要火力投送手段也是机载导弹,但是,不要忘记后者的使用必须依附于飞机,从系统的角度讲二者更应被视作一体,当然,各种导弹的发展以及与其他火力投送平台的结合确确实实使得上文中“支持平台”和“火力投送平台”之间的界线出现了模糊的趋势。

使火力投送平台离开地(水)面,无疑已经被证明是提高打击效能的一种绝佳的方式,最初投入使用的是飞机,现在则是飞机、弹道导弹以及巡航导弹。从效费比上讲,飞机无疑是最高的,作为一个作战系统,其中被一次性消耗掉的只是相对很少的一部分,而弹道导弹恰恰相反,因而效费比最低,巡航导弹则居中。但是,还有一条需要比较,那就是作战系统的可支持性,简单的讲就是要使武器产生效果对战场环境、对后勤等的要求的高低,只有具备可支持性,谈论效费比才可能有意义。单从效费比上说,拿B-52实施临空轰炸效费比最高,但这得以实现必须要建立在对敌方防空完全压制的基础之上,显然,即使是对发达国家这一条件在未来也将越来越难以满足,各种防区外发射弹药开始大行其道实质就是以让渡出一定的效费比为代价,使武器系统的可支持性达到一个可接受的程度。如果顺着这个思路继续下去,显然,如果我们所面对的敌人拥有相对处于强势的空中力量,那么至少在战争初期,可支持性更高的弹道导弹显然很可能被作为主要火力投送平台来使用。

正因为此,由于资金或技术原因暂时无法建立相对强势的空中力量的国家大多对弹道导弹青睐有加。除此之外的另一个原因是,一个以飞机为主要火力投送平台的武器大系统,其构成是非常庞大与复杂的:作为物理平台的作战飞机本身十分复杂,而构成空中力量的支援、保障、培训……体系则显得更加庞杂,而它的建立、维护、更新都需要建立在一个雄厚的技术与资金资源之上,且这些投入大多属于长线投资——作战飞机的更新周期目前在30年左右。当然,这一体系一旦被建立起来,其受益也将是长期的。相对于此,弹道导弹系统显然要简单很多,所需投入比较低,且更接近于短线投资——形成战斗力及更新的周期较短。而这也是第三世界国家对弹道导弹极为看重的另一个原因。换而言之,弹道导弹使第三世界国家以不是很大的代价暂时的、部分的(但从后文会发现,不会完全的抵消)抵消掉发达国家强大又昂贵的军事系统特别是空中力量的威胁,这一作用如中世纪“农夫手中的弩”于“贵族骑士”的效果相仿,而现代西方国家对战术导弹扩散的忌讳与其中世纪时的祖先对待弩的态度如出一辙。

对战术弹道导弹打击水面目标的若干探索

一直以来,关于“中国军队探索弹道导弹打航母”的报道不时会见诸于各类媒体,这里我们并非想证明或预言什么,笔者仅仅是以一个局外人的角度来谈论战术导弹打击水面移动目标的可行性。

对于这类讨论,需要先明确以下三点:第一,战术需求绝不能仅是处于装备技术指标的边沿区域,这和现在手机所标注的最大待机时间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技术指标只是“刚刚够”,那除了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作最后一搏外不会有任何实际意义;第二,对具体子系统的改变是基于现有水平下的细节的技术重组,而非基于较大的技术水平跃升或对系统实质的变更,否则,其结果必然像是红楼梦中贾府做出的“茄子”,这同样没有讨论的意义;第三,这种技术上的改造必须能保证战术上的提升效果,否则就将是无意义的重复劳动。

首先勿庸置疑的是:假如有若干枚弹道导弹向一个水面舰艇编队飞来——姑且不讨论是否会击中的问题,又假如这支处于导弹溅落区的舰艇编队要对其加以拦截,那么成功的机率虽不至于为零,但肯定会远小于对飞机及巡航导弹的拦截概率。首先,以中程弹道导弹为例,其最大射程一般在2000-3000公里,这远大于已知的各类反舰巡航导弹的射程,甚至大于大多数战术飞机的作战半径,而其发射平台对比机场,目标小且可以还机动,显然弹道导弹系统的支持平台的安全更加容易保障;弹道导弹特殊的飞行模式,使其在效费比与精度两方面都要逊于同样作为一次性火力投送平台的巡航导弹系统,和飞机相比更低,但是同时也使它拥有了远远高于后两者的飞行速度,即弹道导弹的机动力应高于技术水平相当的巡航导弹。至少就目前已知的信息,由飞机对大气层以外高超音速飞行的物体进行拦截是难以完成的(之所以未完全否定这一可能,是由于冷战使其美国曾做过常规飞机打卫星的试验,当然,结果并不理想),而对于一支航母战斗群而言,其防御任务的大多数份额是由舰载机承担的。至于面对空导弹,拦截弹道导弹的技术难度远高于拦截飞机或巡航导弹,所面对的问题不单是细节技术的重组,更多的是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即使是目前尚处于发展阶段的反导系统,对射程3000公里以上的弹道导弹也难以有所作为。而相应的,无论是飞机还是反舰巡航导弹,如果不考虑具体的技术或战术差距,在这一过程中,依现有的技术都始终处于可被拦截的状态。

在确信如果弹道导弹能够用于对水面目标打击则可以获得更高的可支持性之后,我们后面的探索证明应该可能是有意义的。下一个问题是,弹道导弹是否可以击中处于运动中的水面舰艇。对于这个问题,目前网络以及其他媒体通常的看法是原本定位于打击地面固定目标的弹道导弹转而用于打击水面活动目标,会极大的提升技术难度,而事实是对于弹道导弹,打击地面固定目标与打击水面目标,很难用简单的难易来加以比较。首先,目前大、中型水面舰艇的最大航速通常在30节左右,但与速度达数马赫乃至十余马赫的弹道导弹相比,其机动力可以说很小,至少可以认为与用导弹打导弹的GMD计划相比,弹道导弹对海打击更为“理智”一些,而前者的开发已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或者说在基于打击水面目标而对弹道导弹进行的改进中所遇到的问题,大多数应该是具体细节技术的重组而不是整体技术水平的跃升。另外,与置身与陆上复杂地形甚至地下的“固定目标”相比,与背景反差强烈的水面目标显然更加易于被定位。最后,与可以分散布置的地面武器系统相比,水面舰艇是一个集成度及高的物理平台,这意味着此类目标对打击的承受能力要低于陆上武器系统——以一、两枚常规装药的导弹去瘫痪一个空军基地显然是难以想象的,但假如同样数量的火力被投送到一艘航母上,则可以很容易的使其丧失起降舰载机的能力。这里要注意的是,由于后一条,所以从系统的角度看,如果技术上可以将弹道导弹用于对海攻击,其效费比的问题并不是十分明显。

在弹道导弹攻击海上目标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对目标实施精确的侦察及定位,这是攻击活动目标的前提条件。

目前,对海上目标进行侦察定位的主要手段包括:海洋监视卫星、电子侦察卫星、成像侦察卫星、岸基超视距雷达、水下声呐基阵以及无人侦察机等。由于使用单一侦察手段不能满足作战要求,因此需要综合利用以上各种侦察手段,做到实时、准确地对目标进行监测和定位。

与通常意义上的战术弹道导弹相比,这一侦察、定位系统显然显得过于庞杂,而它的建立周期与所需资源也是巨大的——而从后面的讨论中,我们会发现从技术的角度看,这一体系的建立实际也是弹道导弹对海打击系统工程中,最为关键的问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系统应属于整个海洋作战大系统中的一项“公共投资”,换句话说,即便不去开发弹道导弹对海打击系统,也仍然需要建立这样的一套体系,无论是飞机、巡航导弹、潜艇或是其他火力投送平台,这一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弹道导弹系统的加入仅仅是可能需要在其中加装或改变若干接口系统,这对其整体效费比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通过多种海洋卫星所组成的星座,可完成对目标的侦察探测、识别和定位。但卫星系统的实时性还较差,无法完全满足战时需要,因此当进入作战状态时,通常要将卫星系统监测到的目标位置信息通过通讯卫星传递给超视距雷达及空中预警机系统,由其对目标进行全天候的跟踪监测,实时记录目标的运动信息。在准备发起攻击之前还需要结合卫星系统或无人侦察机等其他手段进一步给出目标的精确位置,以不断修正传给作战指挥中心的目标信息。与此同时,处于发射单元中的弹道导弹已经开始进行初始诸元装定,当最后的目标位置修正信息到达指挥中心后,立即传给发射单元,用于最后校正诸元,之后发射导弹。

从弹道导弹发射至落地,这期间必然存在一个时间差,相应的作为目标的水面舰艇就会存在一个逃逸区,以射程1500公里的弹道导弹为例,其全程飞行大约需耗时8-10分钟(从后面的讨论看,这个时间可能还会更长),这期间水面目标航速以30节计算,可直线运动3海里左右。因此,为保证导弹得以击中目标,需要在其飞行过程中对其弹道加以修正,这一点上弹道导弹与通常的超音速或亚音速反舰巡航导弹在技术本质上并无差别。反舰巡航导弹的飞行过程中存在中段制导,这一概念同样可以引入到弹道导弹攻舰的过程之中,在导弹再入大气层之前,需要对其弹道在高空先期加以修正,用以与末段制导效果累加,提高攻击精度。此前在诸如俄SS-27“白杨”这样的弹道导弹之上,已经开始使用机动变轨、跳跃式弹道等技术以使导弹完成外层空间的机动,当然,前者的机动动作是基于之前的即定程序做出的,其目的也在于对敌方拦截进行规避而非我们这里所讨论的弹道修正。除此之外,具前段时间的公开报道,我国在“神舟”飞船的实验飞行中也曾进行外空间机动变轨。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对中国而言,弹道导弹在外层空间进行可控机动技术上不会再存在所谓的“瓶颈”。

中段制导的主要问题在于弹道修正信息的来源,就笔者所知目前的解决方案有两种:由外界提供信息,即指令制导,这种制导方式便于简化导弹本身的系统,但也同时增加了对大系统的依赖程度,进而增加了攻击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第二种方法是由导弹自己携带如雷达这样的探测设备,在高空探测目标活动,为其弹道修正提供诸元,这样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导弹系统的复杂程度,降低导弹有效载荷,但在飞行过程中导弹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从整体大系统的角度看,在我军信息技术尚不十分发达的情况下后者可能更加易于实现。

经中段修正后,目标的逃逸范围会远小于最初估计的面积,而通过空气舵或微型火箭发动机对导弹在再入段实施控制,以及各种末段制导技术,如在冷战时期开发的“潘兴”导弹上就早已实用,目前在我军现役战术导弹上也已实现此类技术。因而和多数人的认识不同,在这一阶段所面对的技术问题其实并不是非常大。

当然,这仅仅是笔者个人的推测,除此之外尚有多种方式可以实现弹道导弹打击动态目标时的弹道修正。例如:可能对导弹不进行再入前的中段制导,而在再入大气层之后使弹头减速,从而实现弹道修正;或者在相关技术未完全实现,弹道末段弹道修正幅度有限,无法全部覆盖目标逃逸区的情况下,如果爆发战争,甚至可能依照目标的最大逃逸范围,以多枚导弹对其进行“精确火力覆盖”以作为应急措施……。总之,在技术上,就导弹本身而言,应该不存在技术“瓶颈”问题。

“杀手锏”?

受某些媒体提法的影响,关于“弹道导弹打航母”的话题总会让人联想到这个词。关于“杀手锏”的最初出处笔者无从考证,但对其背后所掩藏的战术思想,这里有必要加以讨论。

第一,武器研发是基于攻防体系此消彼涨的基础之上的,一旦原有武器系统的各项技术指标提高到某一程度后,这一技术上的对抗就必然出现类似于战场上的那种胶着态势,例如一战中的堑壕战。而这往往就预示这新的作战方式或者说是武器体系的产生,这种突破并不绝对来源与技术水平的突破,也可以是思维上的突破,正如打破堑壕战僵局的坦克,就当时的技术水平,并非什么高技术,只是英国人最先想到了而已。

第二,在战争中,特别是面对强敌的战争中,我们总会自觉不自觉的去向往某种可以一招制敌的“神奇”手段,例如“神奇武器”。而之前的战争则验证了一旦当这种想法演变为在战术上企图单纯以某种“不对称”的手段打败对手的“一招鲜”思想,其后果对实施者往往是灾难性的。二战中,日军潜艇就曾企图对美军水面舰艇进行这种“绝对不对称”打击,在其付出惨重代价之后,所换来的仅仅是包括半死的“约可城”号在内屈指可数的战果,而德军对于“神奇武器”的痴迷更是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但无论是“虎”、“俾斯麦”还是“多拉”,最终都淹没在了盟军由大量“粗糙”武器所构成的洪流之中。抛开其中的战略因素,战争永远都是体系的对抗,任何武器都无法如我们所向往的那样神奇,单纯将战术需要的满足寄希望于某种死得武器上面,其本质与修长城、建马其诺防线并没有区别。

重新回到战术导弹对海攻击体系的讨论上。海上目标的攻防技术对抗中,也已经开始出现上文中所说的“僵局”。冷战期间前苏联在打击美军航母战斗群的想定中,强调的是以从多种平台上发射反舰巡航导弹,以大数量、多方向的方式“呛死”美军的防御体系。虽然战略目的不同,但从战术上说苏军对我军仍还有借鉴价值,而饱和攻击也是目前我军对海打击体系所强调的,这实际上就是一种“铁锤砸硬核桃”的思路,然而问题是现在及今后“核桃”变“硬”的速度正在快于“铁锤”——电子系统的发展与其他“硬”系统比存在明显的“时差”,其发展周期比其他技术要短的多,而这更有利于防御的一方。在苏军所处的冷战时期,这一问题尚不是十分突出,另一方面,其围绕以巡航导弹为火力投送平台而建立的对海打击体系在这期间业已趋于成熟,这应该也是苏军没有对弹道导弹对海打击功能进行开发的一个原因。而就中国而言,我军所拥有的传统对海打击体系与前苏联相比,并未有太多的突破,甚至尚显不足,而我军所面对的潜在对手的海上防御体系效能较之其冷战时期却已大幅提升。在这种情况下,新形式的对海火力投送平台的出现只是早晚的事情,而只是中国对它的需求要更迫切一些,因而如果是由中国率先进行这方面的研究,那也不足为奇。

大幅提高火力投送平台的机动力,可以说是打破这一技术胶着状态的途径之一,从各国对高超音速技术开发的日益看重,我们可以看出各国军方对这一途径也确实是认可的。从效果上说,弹道导弹是目前最为实用的高超音速火力投送平台,从上一节我们可以看出,实现弹道导弹对海打击关键在于海战场的建设,就平台本身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技术障碍。因而假使我军的确有这方面的研究,那从战术需求和技术操作上说,都是十分合理的,而且这因是对海打击系统的一种发展方向,而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应急方案(就目前公开的信息,实际上国外也在进行这一研究)。

另一方面,如果未来中国真的拥有了这样的一套体系,那肯定将大大提高打击效能,但也没必要对其过分的“神话”。首先,一种新的武器系统通常只会在它出现的初期由于技术上的优势或是“出乎对手意料”才可能出现绝对的“不可抗性”,之后必然会有抗衡的手段,从而进入新一轮的技术攻防对抗。在信息高度透明的今天,弹道导弹对海打击体系连“出人意料”也很难做到,相应的反制手段,如能束武器也不是什么摇摇无期的事情,而与之对应,各种诱饵、隐身等技术也或早或晚会应用到对海弹道导弹上面,从而将海战攻防对抗拉入到更加残酷的境地。其次,正如导弹没有取代飞机一样,由于弹道导弹在消费比和灵活性上的先天不足,弹道导弹对海打击体系也不太可能取代其他的火力投送平台,其在海战中的作用也许更像是现在陆战中空降兵——由空降兵对敌进行结构上的瘫痪,但对敌的歼灭或击溃仍是重装部队的事情,这其中,空降兵的作用在于提高了整体陆战体系的打击效能。而弹道导弹对海打击体系届时可能的作战模式是由弹道导弹扮演“揣门”的角色,当敌海上舰艇编队的防御体系在其首轮打击下变的不完整之后,由消费比更高的航空兵、潜艇甚至水面舰艇通过这个“攻击窗口”进行后续的“歼灭战”。

关键词(Tags): #弹道导弹#航母
家园 这篇文章好像以前有类似的转贴

因此回贴不够踊跃吧。

家园 不会这么巧吧????

此文小弟在《世界军事》4期才发出去,文章被编辑删改的太多,于是就把原文放的了河里。

关于导弹打航母,实际关键不在导弹本身,最关键的在于战场建设,把最近几年关于长波雷达,军事通讯等等方面的消息汇总起来,这一块的进程就能估计的差不多了。

家园 辛苦.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