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注意】求教,燕国督亢之地在哪儿 -- 闲云野熊

共:💬8 🌺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注意】求教,燕国督亢之地在哪儿

小时候看历史书一般都说督亢之地是某一个具体的地方,但具体何指并不确切,现在又有人说督亢是燕国土语,就是膏腴之地,并不实指某处,而是燕国所有好土地之意。不知此说确否。如不然,请教各位高人督亢之地在何处?燕国可有真正能被秦国看上眼的膏腴之地?

关键词(Tags): #先秦#战国#燕国#督亢
家园 【文摘】图穷匕见与督亢沃壤

[SIZE=3]图穷匕见与督亢沃壤[/SIZE]

李松欣

外链出处

" 风萧萧兮易水寒 ,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这是战国时期 , 荆柯奉燕太子丹之命 , 去秦国刺杀秦王途中行至易水河畔 , 从高渐离等身着白衣 , 头戴白冠送行人群中 , 合声唱起的一首慷慨悲歌,也是一首流传至今,几乎家喻户晓的千古绝唱。

如今南、中、北三条易水河,仍然流淌不息、沿岸人们仍传颂当今“荆轲刺秦”的许多传说、轶事和动听的故事。在今易州东南 25 公里的地方,是一支绵延百里的太行山余脉 , 史称 " 荆轲山 " 。辽代在山上建有圣塔院寺 , 院内有为纪念 " 荆轲刺秦 " 而修的荆轲塔八角造型 , 高十三层 ,24 米 , 砖石结构 , 底层有精雕细刻的花饰 , 每层八隅各有铎铃。塔前立有高大的 " 古义士荆轲里 " 碑。 每当人们途经山下 , 在远处便可遥望 “荆轲塔”和雄伟的 " 荆轲山 " 。那风吹铎铃发出的阵阵铃响 , 怎不让人发古思幽情 ? 请看唐代两位文豪的诗作 :

骆宾王 : 此地别燕丹 , 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 , 今日水犹寒。

柳宗元 : 朔风动易水 , 挥爵前长驱。函首致宿怨 , 献田开版图。

今人思古 , 情深意赅 , 荆轲的函内装上樊於期人头 , 更要带上 " 版图 " 去秦 , 方可一解秦王宿怨 , 二迎秦王心愿 , 受秦王接见。以图穷匕见达到刺秦王的目的。而在献田开版图中 , 要献哪里的田 ? 开哪里的版图 ? 这里的版图之田 , 因何秦王梦寐以求 ? 明孝宗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易水歌》中有 " 督亢图穷见宝刀 ,秦皇绕桂呼自逃。 " 句 , 而明代名家董其昌则在他的《督亢道中作》 诗中指出 " 沃壤长堤督亢图 " 。 《史记索引》 :" 督亢之田在燕 , 其良沃 , 欲献秦 , 故绘其图而献。 " 对这片肥沃的壤土秦王怎不求之若渴 ? 而督亢的范围 , 历来众说不一 : 有的说督亢并不沃美 , 如明代诗人袁中道《督亢道中作》称 :" 督亢如何称沃美 ?" 而是 " 千里飞沙草木黄 ", 这是燕王在骗秦王。督亢范围一说在今涿、 易、定兴县一带 , 另说东到今固安 , 北至涿、易 , 南至保定古城一带。

我认为 : 保定至涞、易、涿一带古称 " 燕地天府 ", 是因为这里有 " 群山两峙 , 众水东 " 之势 , 自古是 " 民物番庶 " 的地方。 早有 " 尧有天下 , 北至幽都 " 之说。据《宋史·何承拒屯田水利疏》载 :" 天禧末年 , 诸州屯田总四千二百余顷 , 河北岁收两万九干四百余石 , 而保州最多 , 逾其半焉。 " 足以说明当时保州 ( 今保定 ) 一带是多么富饶 , 史称保北的督亢地带为 " 沃壤 " 是不足为奇的。否则 , 如果荆柯拜秦王 , 携带的不是 " 沃壤督亢图 " 而是一张沙漠荒图 , 又怎能引秦王渴求 ? ( 李松欣 )

来源:保定日报

家园 多谢指教,但我以为文人墨客之辞不足为据

后面的考证也不足取,不可能以宋代的经济情况考证先秦的地理形势。

家园 补充一点

熊兄,也没什么干货可以提供,就搜点东西供参考。

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34.htm

【司马迁】《史记》

燕见秦且灭六国,秦兵临易水,◇集解徐广曰:“出涿郡故安也。”祸且至燕。太子丹阴养壮士二十人,使荆轲献督亢地图於秦,○索隐徐广云:“涿有督亢亭。”地理志属广阳。然督亢之田在燕东,甚良沃,欲献秦,故画其图而献焉。因袭刺秦王。秦王觉,杀轲,使将军王翦击燕。二十九年,秦攻拔我蓟,燕王亡,徙居辽东,斩丹以献秦。三十年,秦灭魏。

http://www.tl5000.com/dlfw/sjz/014.htm

【郦道元】:水经注 卷十二 圣水、巨马水

又东南过容城县北,巨马水又东,郦亭沟水注之,水上承督亢沟水于逎县东,东南流,历紫渊东。余六世祖乐浪府君,自涿之先贤乡爰宅其阴,西带巨川,东翼兹水,枝流津通,缠络墟圃,匪直田渔之赡可怀,信为游神之胜处也。其水东南流,又名之为郦亭沟。其水又西南转,历大利亭南入巨马水。又东径容城县故城北。又东,督亢沟水注之,水上承涞水于涞谷,引之则长津委注,遏之则微川辍流,水德含和,变通在我。东南流径逎县北,又东径涿县郦亭楼桑里南,即刘备之旧里也。又东径督亢泽,泽苞方城县,县故属广阳,后隶于涿。《郡国志》曰:县有督亢亭。孙畅之《述画》有《督亢地图》,言燕太子丹使荆轲赍入秦,秦王杀轲,图亦绝灭。《地理书上古圣贤冢地记》曰,督亢地在涿郡。今故安县南有督亢陌,幽州南界也。《风俗通》曰:沆,漭也。言乎淫淫漭漭,无崖际也。沆泽之无水,斥卤之谓也。其水自泽枝分,东径涿县故城南,又东径汉侍中卢植墓南,又东,散为泽渚,督亢泽也。北屈注于桃水。督亢水又南,谓之白沟水,南径广阳亭西,而南合枝沟,沟水西受巨马河,东出为枝沟,又东注白沟,白沟又南,入于巨马河。巨马河又东南径益昌县,护淀水右注之,水上承护陂于临乡县故城西,东南径临乡城南,汉封广阳顷王千云为侯国。《地理风俗记》曰:方城南十里有临乡城,故县也。淀水又东南径益昌县故城西,南入巨马水。巨马水东径益昌县故城南,汉封广阳顷王子婴为侯国,王莽之有秩也。《地理风俗记》曰:方城县东八十里有益昌城,故县也。又东,八丈沟水注之,水出安次县东北平地,东南径安次城东,东南径泉州县故城西,又南,右合滹沱河枯沟,沟自安次西北,东径常道城东、安次县故城西,晋司空刘琨所守以拒石勒也。又东南至泉州县西南,东入八丈沟,又南入巨马河,乱流东注也。

http://www.gatzb.org/main.php?action=displaymore&s=32&p=1

1、“图穷匕见”与固安

据《战国策》和《史记》载,战国时,燕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王,轲奉燕督亢地图求见,藏匕首于地图中。秦王展图,图尽而匕首现。轲左手把秦王袖,右手持匕首刺之,不中被杀。这就是“图穷匕见”这一典故的来历。

其中,督亢地图指的是哪呢?在《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上注释的很详细。“督亢”,史记集解引刘向别录:“膏腴之地”。《水经注》有“督亢沟”,流经今河北省房山县、涿县、固安县、新城县各地。其地又有督亢亭。大抵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约当今涿县、定兴、新城、固安一带,地势平坦,多川渠,即战国时督亢之地。

史记集解又说:“然督亢之田在燕东,甚良沃,欲献秦,故画其图而献焉。徐文曰:“方城县有督亢亭。”司马彪郡国志曰:“方城有督亢亭。”固安,汉设方城县,隋开皇九年置固安县。据《固安县志》载,固安西,与涿县交界的宫村,曾有督亢亭。县南有督亢陌。固安,古称方城地、方城县,战国时属燕督亢之地。这是确凿无疑的。

由“图穷匕见”一典故的来历,可见固安县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土地肥沃。

家园 【文摘】督亢考

BBS 烟雨漓江站 - 人文艺术 - Reading版(进版画面|添加到收藏夹)

同主题阅读: [转帖]督亢考

【分页: 1 】

[本篇全文] [回复文章] [回信给作者] [本篇作者:enemy] [进入讨论区] [返回顶部] 1

发信人: enemy (朱六六), 信区: Reading

标 题: [转帖]督亢考

发信站: 烟雨漓江 BBS (Fri May 14 11:00:55 2004)

督亢考

作者:杨 浪

  距今2230年前(公元前227年),岁在甲戌,秦都长安的咸阳宫内发生了一件

惊天动地的事情。这一事件的影响所及,加速了秦王嬴政统一全国的步伐,6年之后,嬴

政即以“始皇帝”君临天下。但是这件事发生之后,在秦军兵马扫荡六合的过程中,这位

雄主却终生再也不敢接近与诸侯关系密切的人。又过了一百二十年,司马迁在为撰写《史

记》而搜集材料的时候,从搭救嬴政的御医夏无且有亲密过从的人口中得知了许多事件的

细节过程,以至这位后来同样名垂青史的太史公在以如缕的笔触细致描写过事件后,感慨

地说:这件事成或不成,它的意义都十分明显:为了不辱使命而名垂后世,干得可真是异

想天开!

  要说异想天开,这事从类型和影响上该可以与22个世纪后在美国发生的“9·11

”事件相比。同样以极少数的人阴谋策划,精心培育杀手,从细节上逐步推进;同样在当

时强势集团的核心区域成功实施;事件的背景同样涉及强权政治、文化冲突和经济储备。

两千年来,与事件相关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细节都在被人反复咀嚼,并且衍生了无尽的

文章以及不少的谜团。我现在做的,就是试图考证这一事件中的一件重要道具———一张

中国历史上最传奇、最血腥而且最神秘的地图,它叫做“督亢”。

  你肯定已经知道,我说的这件事就是“荆轲刺秦”。

  

  咸阳宫内的“9·11”事件

  

  “荆轲刺秦”发生的具体季节,史书上没说。不过我们从荆轲吟诵的“风萧萧兮易水

寒”可以判断,其动身的时候当在秋季。荆轲当时“就车而去”坐的是牛车,从河北北部

的易水到长安应该是沿太行山东麓南下,经中条山、伏牛山之间的黄河中游的河谷走廊,

西越风陵渡进入关中平原。这段路线按今天的路程也要超过900公里,估计在战国时期

至少要走一个月。所以荆轲应该在甲戌年尾或是乙亥年初入秦。刺秦发生之后,“秦王大

怒”,像两千年后的美国人打阿富汗一样,没过几个月便攻下恐怖分子集合的中心燕都蓟

城。都城失守以后,退守辽东的燕王姬喜把这位当年的拉登、自己的儿子姬丹杀头,想以

这颗人头献给秦王以摆脱自己的干系,然而人家老嬴不理那一套,五年之后还是把燕给灭

了。

  仔细想起来,同是强势的国家政权,秦国和后来的美国人有一样的安全防务隐患。一

是制度设计上的漏洞。就像中央情报局和机场安检的疏漏,秦国好像没有一个情报机关,

或者即使有也一样低能。明明太子丹“非法出境”回国,并且长期延揽各种存在不安定因

素的非主流人员,明明荆轲出发的时候已经搞得“地球人都知道”,“太子及宾客”又是

“皆白衣冠以送之”,又是祭祖又是唱歌,还有叫夏扶的人以身相送,竟然众目睽睽之下

,在荆轲出发的车前自刎。不知为了保守荆轲行动秘密而自裁的田光,九泉下知道老荆出

发时搞了这么张扬的送别大会会作何感想?可是这么大动静秦国的FBI愣是不知道。又加上

腐败分子秦王的办公厅主任蒙嘉。要不是他贪婪于荆轲送上的“千金之币物”,荆轲卷藏

的匕首本该是被检查出来的。还有宫廷内的保卫制度,秦法规定“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

寸之兵”,而殿外的士兵“非有诏召不得上”,所以嬴政居然被手持匕首的荆轲追得绕着

柱子狂逃了好一阵。要不是御医夏无且急中生智像扔手榴弹一样掷出药囊,使追击中的荆

轲受到干扰,老嬴怕也没有时间把跨剑甩到背上抽出来还击。

  荆轲得手的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揣度清楚了秦王的心理。“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

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以一颗人头的代价来换取老嬴的信任,再以富庶区域的版

图满足他扩张的贪婪,这一条人命加一块国土的钓饵,其肥硕,没有让你老嬴不上钩的道

理!

  好了,作了这么长的铺垫,该说到这张传奇的地图了。

  

  “秦王发图”

  

  且说荆轲和他的随从秦舞阳进得咸阳宫里,老荆在前捧着樊於期的人头,小秦在后端

着盛着督亢地图的匣盒,面对盛装朝服的秦王和两边的众多大臣,号称十三岁即杀过人的

小秦竟然害怕得浑身筛糠。荆轲镇定自若,回头对小秦笑笑,趋前向老嬴谢罪说:“这孩

子是北边蛮夷之地的下人,没见过天子,所以害怕,您别见怪。”老嬴倒没见怪,却也根

本没管老荆手上的人头,径直叫老荆:“你给我把小秦手上的地图拿来!”这是中国历史

上最具惊险性的一个场面,我们应该慢速地一帧一帧画面地看:只见老荆把人头交给旁人

,从还在发抖的小秦手里取过地图,一步步凑近老嬴。这时候嬴政的样子大概很像《智取

威虎山》里刚从胡彪手里拿到联络图的座山雕,从环境、情景和心态上都像,他眼睛发亮

,一把拿过图来。这图应该是一个卷轴,得横着拉开,所以才会有“秦王发图,图穷而匕

首见”一说。我小的时候看见文化大革命中的很多漫画,其中一幅画的是被丑化了的彭真

,因为他主持的“二月提纲”中有对学术批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要求,被认为是有

意包庇写了《海瑞罢官》的吴晗,漫画上的彭真就是在打开一幅写着“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的卷轴,到最后露出写着“包庇”的匕首,那画的标题就叫“图穷匕首见”。那年我十

一岁,第一次接触这个词儿,搞得印象很深,后来读《史记》才知道这词儿的出处在这

儿。  

回头再看这时候的老嬴,他横着拉开地图,荆轲此刻站在他的右侧,所以才能“左手

把秦王之袖”,此袖肯定是右边的袖子,“右手持匕首扌甚 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

而起,袖绝。”司马迁果然是千古第一史官,他知道历史往往是由细节组成的,而且他有

间接当事人的直接描述,所以这段描写整个像电影剧本一样,省了陈凯歌好多事!

  就在镜头里的这一瞬间,老荆左手一把抓住老嬴的袖子,右手抽出地图中的匕首直刺

秦王,因为地图长,而且老嬴身形宽大,这一下没有刺到,一直在贪婪地关注地图的老嬴

这时才惊见刺客就在身旁,他本能地抽身而起,老荆则刚好把人家的袖子切下来。这是历

史的关键时刻,也是历史偶然性的又一例证:荆轲刺杀秦王唯一可能得手的瞬间就是这一

刻:假如他的动作再快那么零点几秒,假如他的动作幅度再大那么几分,假如老嬴不是那

么肥硕,或者他的反应程度再慢那么几秒———这柄以百金购得并经过毒药淬炼的“徐夫

人匕首”,只要划过嬴政的身体,则“血濡缕,人无不立死”。就差那么几分!就差那么

几分!我们所经过的中国历史就成了如今这个样子!要不,还不知道是谁来统一中国,后

面的陈胜吴广不知该造谁的反,今天临潼的兵马俑咱们不知还能不能见到呢!

  历史当然无法假设。咸阳宫里解决恐怖分子的过程也是妇孺皆知了。不过我希望读者

像我一样注意到老嬴对这幅地图的特殊关注。请注意,这幅地图所包括的地域几乎就在今

日中国的首都,而且我并不认为这里是什么偶然的巧合;再而且关于这幅地图有着许多可

以言说的事情。

  

  “取舞阳所持地图!”

  

  南北朝时裴马因的《史记集解》注督亢为“膏腴之地”。秦王政当然有道理为这块富

庶的地方而眼热,何况被刺未遂的这年他刚刚灭掉了韩国和赵国,正在兵临燕国的南部边

境易水之畔,有人把下一个作战目标的地图送来,实在是喜出望外的事。

  此前秦国的征城略地一直没有打到燕国,就老嬴那个低能的情报系统,再加上1800里

的距离,战略情报的缺乏一定会影响具体的战术行动。他兵临易水之畔而一直未敢北伐,

主要的原因恐怕不是担心自己的军事实力,而是搞不清未来战场的山川地貌兵要地志。

  秦军是从关中起家,开始都是向南、向东用兵,这两个方向的山势绝对高差不大,而

且呈东西长南北窄的态势,地障相对容易克服。在这个方向上的河川基本上是向东顺流而

下,地势随河流向下展开,这样的地形对大军突击形成的俯冲之势,对秦国以重骑兵为主

、步兵为辅的部队是再合适不过了。

  从后勤补给角度看,秦国以东地域的三河(河南、河内、河东)地区是中国黄河流域

农业文明的起源地,公元前6000年即已进入了农业社会。近代考古的河北武安磁山、河南

新郑裴李岗出土文物和仰韶文化、庙底沟文化、龙山文化遗存,都充分证明当地农业发展

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因此,秦国兵戎所向之处,既有望保证几十万大军粮草的供应,又极

大地充实了扩张后的秦国国力。

  但华北平原北部燕国所在的永定河、潮白河下游平原的情况稍有特殊。这里的早期农

业发展相对较缓慢,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只说燕“有鱼盐枣栗之饶”,并没有

强调粮食生产。说这时候的秦军驻兵易水,并非顾虑燕军的防御,是有后面的战事可证的

。你看,“咸阳宫的9·11事件”发生之后,老嬴“大怒,益发兵诣赵”,屯兵赵燕边境

的王翦遵旨开始发起攻击,到十月,就把燕国首都拿下来了,说明小丹和他的爸爸喜王训

练的那些勇士并不构成整体的防御实力。倒是拿下燕都后,秦军又花了五年时间才把退到

辽东的燕国灭掉,这恐怕又与克服辽西通道的地形不利和这一带后勤补给的困难有关。反

正到这时候,老嬴一统天下的战略目标肯定没变,他必须实际考虑的是几十万大军投入作

战每日必需的几十万斤粮草供应,且不说攻下赵国之后若冬春发兵正值青黄不接的季节

(请注意,攻下燕都正是十月),就是在收获季节,部队的后勤也得尽量就地补给,避免

长途输送。除了粮草还有地形:秦军抵达易水之畔,说明他已经沿太行山东麓克服了滏阳

河、滹沱河之间的众多横向河流,但继续从易水北向兵指燕都蓟城,还要面临拒马河、白

沟河、永定河、潮白河的众多河道,特别是后面两条河流正是华北平原北部最易泛滥的河

道,这对秦军的重骑兵行军肯定会构成障碍。

  正当此时,荆轲送来了易水以北燕国最富庶的督亢地区的地图,而老嬴则果然抛开樊

将军的人头不管,直呼“取舞阳所持地图!”

  督亢图,在最渴望它的人最需要时候,它出现了。

  

  “范阳郡有旧督亢渠”

  

  现在,我们该说到督亢这个地方了,不过先得搞清楚,这个词儿究竟是一个点,还是

一个面?关于督亢这个地方,实在是史不绝书,但在这个基本问题上竟然没说清楚。

  南北朝的《史记集解》说“方城县有督亢亭”,唐司马贞《史记索隐》重复一遍又指

出,其在“广阳国蓟县”。唐张守节著《史记正义》又提出“督亢坡在幽州范阳县东南十

里,今固安县南有督亢陌”。《辽史·地理志》说,“自雄州白沟驿渡河,四十里至新城

县,古督亢亭之地”。这里的“督亢亭”“督亢陌”“督亢坡”都是在地理上说的一个点

,不过详略有别。但是《隋书·食货志》说及“开幽州督亢旧陂”时,则是说的一条线的

水利工程了。唐杜佑修《通典·食货典》说得更具体:“范阳郡有旧督亢渠,径五十里。

渔阳燕郡有故戾陵诸堰,广袤三十里。皆废毁多时,莫能修复,水旱不调,人多饥馁。延

俊(时幽州刺史)自度水形营造,未几而就,溉田万余倾,为利十倍。”这里说到的“径

五十里”的督亢渠只可能是一个面,以干渠灌溉横径两里计算,径五十里也该是一百平方

里的一大片地区了。

  关于督亢究竟是多大一个地方的问题不是没有意义的,造成这个问题的直接原因是正

本《史记》中对督亢地名的注释,所以直到今天在一些相关市县的网站上还可以看到以督

亢亭、督亢春阴、督亢坡在本地而自许的相互矛盾的报道。其实督亢的地名肯定首先是一

个地域,然后再说在那么大片地方里,有几处附属建筑,都沾上这个有品牌的地名,按古

今中国人的心理,都不足怪。只是捋清楚这个事,至少在以后别再争出诸葛亮老家南阳在

哪儿的“学术”问题。

  关于督亢是一个区域而非一个点目标的学术要论,是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

图集》第一册中战国时期燕国的地图,其中“督亢”区域是在广阳郡方城和涿州之间一块

横径大约35公里的地域。另有1999年新版《辞海》注“督亢”为“今河北涿州市东、跨涿

州、高碑店、固安等市县。中有陂泽,周五十里,支渠四通,富灌溉之利。战国时为燕国

著名富饶地带。”这一文字表述与谭著相同。我们当然还可以《辞海》的“周五十里”证

《通典》的“径五十里”,并推论老嬴所瞩目的地图当然是燕国的一块土地,而不该是一

个小亭子的坐落及其公园平面图。要是那样,老荆背着几颗人头的代价送一张旅游点分布

图,岂不是太弱智了?

  督亢渠是水利系统,这里的“膏腴”与富庶,绝对与这些水利设施有关。

  督亢所处的地域在永定河流域的扇形冲击带,这里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利于植

物和植被生长。几十万年到几万年前,这里就有原始人类劳动生息,“北京猿人”“山顶

洞人”和前几天又挖出来的“东胡林人”都活动在这个区域。在距今八千年至五千年的新

石器时代后期,这一带像今天的神农架一样山林茂密,水草丰盛,气候适宜,使这里不但

是古人类的栖息地而且也是中国炎黄祖先的发祥地之一。据《史记》根据先民的传说记载

,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还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涿鹿和阪泉就在督亢

以北不远的永定河支流附近,到今天,在我收藏的北京军用地图上还可以找到这两个地名

。到商代,永定河边的房山琉璃河董家林已有城市存在,近代在此有重大的考古发现。这

里离此后的督亢不过道里之遥。周代继商之后,开始向北方开疆拓土,分封诸侯到燕与蓟

,燕城就在北京琉璃河附近。两千六百年前,燕灭蓟,并迁都蓟城,到了离今天北京城更

近点的莲花池一带,并成了北京建都最早的历史记载,现在那通立在西直门外的“蓟门烟

树”石碑还在叨扰着人们一边考证一边吵架呢。

  

----------------------------

2004-05-13 11:58:24 鲜花(0) 鸡蛋(0)

dongfangjing

等级:混的不错

发贴:415

经验:966

金钱:1728

注册:2003-06-02

第1楼

  燕国与燕都的发展开创了今天北京城的历史,以后的两千六百年间,城址位置变化

不大,只是后来每一次重新规划,都会把城市由西南向东北方向挪一挪。那只无形的把北

京城向东北推的手就是永定河。

  永定河古称浑河,它发源于燕山山脉,自西北向东南流出山口后在今北京大兴、房山

一带形成冲击平原。永定河河谷地带是华北平原北部通向北方的重要交通通道。由于这一

带人类活动的增加,无论是军事征伐还是采伐建筑材料,首先被利用的就是交通通道附近

的森林,于是永定河谷两岸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河流含沙量越来越大,所以它的老名“浑

河”应该算实事求是而现名则表达了人们的一种期待。永定河流入平原后淤积加快,河水

泛滥和河道改道也日趋频繁,由此使北京古城由房山、琉璃河一带一步步推向今天的坐落

  

  “膏腴之地”

  

  中国人的历史就是一部治水的历史,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农业社会,无论大禹还是毛

泽东都明白“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由于治水必须是全流域的大范围的治理,所以发展了

勘测技术和工程技术;又由于治水必须是大量人力有组织的投入,从而形成了最有效调动

人力资源的国家体制和政权体制。就这点道理,有一个叫魏德曼的西方人写过一本大部头

的东方学著作,说的就是这个事。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看中国早期国家的区域范围,大多

是与河流流域的范围重合的。

  在燕国这个地方,要治水,首先就要作好流经都城的永定河的这篇文章。这也算是存

在决定意识,没办法,谁当王都备不住。其实周武王灭纣以后封召公在这个边远地方的时

候,这里还不叫“燕”,而是叫“匽”,按甲骨文是有物质被一道环状堤堰挡住的样子,

所以在《周礼·天官》中“匽”是储存污水的坑洼的意思。你看,在北京当好领导的重要

事情就是管好那洼水,弄得今年我们从山西引来了几千万立方水,报纸上好一通折腾,大

家都挺当事。

  三千年前召公到这里上任的时候,他的地盘里肯定有不少坑坑洼洼的地方。上面说了

,永定河淤积加快,时常泛滥,而且河道变换。我收藏有1940年地质调查所作的《北京西

山地质志》,里面有一幅图对河道变迁就画的挺具体的。你再往下游看,这条河汇入海河

出海的那一段,进入平原以后的河流高差很小,再加上海潮顶托下泄不畅。就因为这,三

千年后林彪准备打平津战役的时候,顶了毛泽东,就是不打塘沽、汉沽,谁让那地方坑坑

洼洼,不利于部队作战来着。可当年的召公他躲不了,他的封地好赖都在这里。后来太史

公感慨地说:燕国北边有蛮貉的少数民族,对内挨着齐、晋,在强国之间周旋的它最为弱

小,而且几次几乎被灭掉,但是竟然存在了八九百岁,在姬周的分封诸国中最后一个消亡

,燕召公怕是没有想到的!

  然而感慨归感慨,燕国生存了这么久,除了养出了荆轲、田光这干敢玩命的人,必有

它别的道理。这道理就是水利!

  燕召公以后的地方领导人在那八百年里作了什么?现在的文献留下的很少。《史记·

燕召公世家》里几百个字匆匆忙忙地写几百年地方史,免不了尽是些某王卒,某王立,然

后就是国家关系中的几次大事,“食货”问题没能写到。这就留下一个谜团:督亢地区这

个两千多年前建造的那么重要的灌溉系统究竟是何人于何时修建的?

  从时间上推,这套水利系统实际运转的年代下限肯定在太子丹策划刺杀秦王之前。因

为连荆轲这样出生于齐国的游侠刺客都知道有“燕督亢地图”的存在。而上限则在姬召北

封之后,因为那时这里还叫“匽”。

  从现象上看,获得这张图并没有费什么功夫。在准备刺杀装备的整个过程中,司马迁

仔细地写了如何获得樊於期的人头,以及如何搜求得到“徐夫人匕首”的过程,唯独没说

督亢地图是从哪得到的。看起来,这张图就收藏在燕国的国家档案馆,甚至就在小丹召集

四方门客的燕下都武阳城里。

  尽管缺少直接材料,我分析,最有可能修建督亢灌溉系统的是燕昭王时期(公元前31

1年~前279年)。昭王恐怕算是燕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君主。他的父亲燕王哙在位时,发

生了齐国军队攻入燕都的大事,这一奇耻大辱使得昭王即位后立即开始励精图治。他首先

在故都西南百里的易水河边修建了燕下都武阳城,同时招贤纳士吊死问孤与民同甘共苦。

经过28年的蓄积砥砺,燕国财力逐步殷实,士卒乐于战斗。于是燕国联合赵、魏、韩、秦

、楚五国发兵,六国联军打败齐军,以后其他五国班师回国,独有燕军攻入齐都临淄。这

时候的燕国报了国都被破的大仇,掠夺了齐国八百年的积蓄,战功自春秋五霸以来所未有

,使天下为之震动。

  是什么力量使得燕国经过28年便国力殷实?殷实到足以使一个战败国迅速成为五霸之

首的战胜国?单靠报仇雪恨的政治动员是不够的,希特勒还搞了几条战列舰和几千架梅塞

施米特飞机呢!希特勒搞飞机军舰靠什么?靠他的重工业和机械加工工业。冷兵器时代的

燕昭王不用太复杂的加工工业,靠的是吃饱肚子的打刀剑的工匠和士兵,靠的是第一产业

的发展。所以说在那憋着一股劲儿要富国报仇的28年(前311~前284年)里,燕国实际上通

过修建督亢水利系统实现了一场农业革新,这场农业革新的意义同七八十年以后秦国发展

了关中地区农业的道理一样。按今天的发展理论来套,燕国的这次经济崛起一定始于他的

农业产业的革新。

  《辞海》注“督亢”的史料出处在哪里,我没有查到,不过它的编撰人员中有谭其骧

这样的历史地理学泰斗,必是有道理的。我作过一个简单的计算:如果以《辞海》的“周

五十里”计,做一条东西长20里,南北宽10里的区域,这块地方用公制市制换算下来有45

0万平方丈,再按今日的60平方丈一亩,扣去20%的“公摊面积”(用于村落、道路等等)

,就是6万亩有水利灌溉的良田,再以每亩扣除口粮后有余粮150斤,则6万亩一年的存粮就

是900万斤,假定在燕昭王崛起的28年里,这样的收成能有10年,燕国就能够积蓄4500吨粮

食,这批粮食用今天的5吨卡车拉,也得要900辆了!所以说,“督亢”由水利发展促进的

粮食生产是燕国迅速崛起最直接的原因。

  值得注意的还有燕下都的建立。为什么昭王建新都竟选择在靠近敌国边境的易水河畔

?北魏郦道元写《水经注》的时候采访当地老人说,因为燕昭王和太子丹既要延揽各地人

才,又不想让他们窥伺燕国的虚实,后人又有说是因为昭王想更加接近中原,以图报家国

之仇。这两个说法都有很大漏洞,从地理、逻辑和时间上都说不通。

  其实只要看一看谭先生的地图,你就能明白,督亢区域的东端,是地处商旅要路上的

广阳郡古城“方城”,督亢区域的西端就是燕国新的政治经济中心“武阳”,咱们办特区

的时候选“深圳”而没有选“东莞”,不就是因为它靠近香港嘛。所以说,本来在靠近敌

国的边境附近选址建都是最没道理的事,但有了重要的经济原因,就可以成立了。燕下都

选址最合理的原因就是因为它靠近“燕国的新兴农业产业开发区”———督亢!

  

  “自度水形营造”

  

  好了,就算燕下都选址要靠近督亢,可督亢这个“新兴农业开发区”又凭什么非坐落

在这里呢?

  唐杜佑在《通典·食货典》中有一句说到了关键,叫“自度水形营造”,隋朝的幽州

刺史裴延俊懂得这个道理,在他之前600年的燕昭王也会懂得这个道理。

  事实上,洪水泛滥造成人类生存环境的变迁,长期复杂的治水活动大大促进了中国人

地理知识和测绘技术的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把大禹治水当作真实的历史来看待了

。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在《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一书中指出:“考古工作证明,沿京汉线

与陇海线的邯郸——武功间至少有三处,在距今四五千年间发现过洪水的遗迹现象……与

传说《五帝本纪》后半的尧舜禹从洪水到治水,从治水不成功到成功的时期大致吻合。”

地图学家王红旗先生在查阅了大量典籍后也论述道:“我国最早的大规模地理考察测绘活

动正是发生在大禹治水时期,《山海经》《列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古籍均有记

载。在这次国土资源普查活动中,帝禹率环境资源大臣伯益、测绘工程师竖亥和大章对华

夏大地进行了有计划的考察工作,其成果及撰写出人类最早、信息最丰富的一部国土资源

白皮书《五藏山经》,内容包括南、西、北、东、中五大区域的447座山,以及相关的水系

258处、地望348处、矿物673处、植物525处、动物473处、人文活动场景95处。”

  有着前人的这些综合考察基础和实际治水经验,到燕昭王的这个时候,又有了富国雪

耻的强大政治动力,该做的就是具体的事了。很可能在昭王广为招贤纳士以至“士争趋燕

”的专家学者里,就有着策划并且指挥督亢工程的治水专家呢!

  现在,我们可以仔细地看一看督亢这个地方的“水形”了。

  从今天的地图上看,督亢区域内有三条主要河流,由东向西分别是永定河、白沟河和

拒马河。永定河从大兴、房山的冲击平原南下后在这里折头向东入海河干流;白沟河和拒

马河则基本向南进入白洋淀一带的低洼地区。从地质地形条件上看,白沟河和拒马河处在

太行山东麓向平原过度的平均海拔100~50米的过渡地带上,其河道相对稳定。由于其发源

的太行山东坡还是受季风影响,所以雨水的季节性强;上游纵深不大,因此径流量相对有

限;下游的白洋淀大坑不存在海潮顶托,所以下泄问题不大。而且它的上游区域人类活动

尚不频繁,植被破坏不会很大,因此这两条河道会相对稳定。

  问题还在于永定河。自第三纪以来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燕山和太行山加速上升,这

种地质构造运动,直到近、现代仍在不断进行。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作的《北京

及邻区地震目录汇编》记载,晋元康四年(公元294年)迄今的1600多年间,北京地区地震

180余次,其中5.5级(震中烈度7度)以上的破坏性地震9次。大约距今一万年前,永定河

出山口后从北京西北向东流,由于北部地层上升,使得永定河道逐渐向南摆动。距今八千

到五千年前,全球气候变暖,大约比今天年平均气温高三至五度。气候-植被-人类活动的

扩大,反过来又加速了植被破坏-河流泥沙增加-淤积加重的过程。所以这时的燕地应该有

不少的沼泽洼地,今天北京城内的海淀、昆明湖、积水潭、前后海、北中南三海、莲花池

一线应该就是远古洼地的痕迹。在永定河流域也是如此,所以司马迁写到这里的物产先说

的就是“鱼盐”,所以这里的古名叫做“匽”。

  凡事有弊必有其利。所有水利建设的原则就是利导和疏浚,筑坝蓄存水位以利导,然

后因水形疏浚以灌溉。今天的三峡大坝和2260年前李冰修都江堰都是一个原理。在两千年

前,要“自度水形营造”,首先盯着的肯定是地形便利、工程难度不很大的地方,只会把

三峡这么大的活儿留给今天的我们拿钢铁和混凝土去啃。无论李冰筑都江堰、还是西门豹

引漳溉田,都是在好干的地方动手。永定河上的这个地段也是如此,在督亢工程总体策划

会议上,燕昭王最可能提出的整体的规划,是在永定河东转(今大兴县南与固安县毗邻处

)的适当地段筑坝引水,再因地形向南偏西方向疏通既有的池沼洼淖,形成整体的灌溉系

统。即使有两千年来的淤积,从河道条件,地形倾斜以及现在都可以从地图上看到的渠网

条件看,这个方案都是可操作的。从工程实现的可能判断,五千年前的大禹已经做过这些

事,此后在北京区域有具体文字记载的,还有东汉时期渔阳太守张湛在顺义县境引白河水

开稻田1200顷,三国时期征北将军刘靖在石景山开戾陵堰引永定河于车箱渠,灌田200顷,

不久又从车箱渠引流注入鲍丘水(今白河),灌田万余顷。到隋朝裴延俊的时侯,又把“

径五十里”的旧督亢渠和“广袤三十里”的故戾陵堰重新整修。以后的北魏、北齐、唐代都在

原有的基础上整修过督亢陂、戾陵堰、车箱渠等水利工程。20个世

纪以来,这些工程就像一条脉络,给古老而又年轻的北京城注入了强大的生命活力。

  经过千年的淤积和人类活动的扩展,那个滋润了北京城市成长的“中有陂泽,周五十

里,支渠四通,富灌溉之利”的督亢如今我们已见不到了,但是近代在易县之南燕下都的

考古发掘中出土的大量铁器农具,证明了此地当年农业发展的较高水平,也从旁印证了燕

下都与督亢灌区的密切关系。今天,在易水河畔的燕下都遗址范围内,还能见到若干作为

“高台榭,美宫屋”基础的高台,其中最大的就是武阳台,正是在这座高台上,太子丹为

了让荆轲高兴,一刀剁下了美女的玉手!我在遐想,说不定哪座高台就是当年密藏过督亢

地图的燕国宫廷档案馆呢。

  

  督亢——中央要害之地

  

  现在,我们可以作一点有关文字学和地图学的训诂和考证了。

  从纯粹的字意上解,“督亢”这个名字有着令人不能忽视的意义。在字意上,“督”

为统帅、中央之意;“亢”为要害和高。再考甲骨金文,则“督”字的组合为大旗前有兵

士执戈,“亢”字的组合为高岗的图形加以特指。因此,“督亢”不是以山水形胜而名,

不是以史迹门望为名,而是以地望,以其在大环境中所处的重要位置而得名!

  看一看华北北部的地形图你就会明白,这里,西有太行山脉隔阻,东濒渤海,南达华

北平原乃至黄河下游的农业中心,北面是太行山余脉的西山、军都山围拢的半圆形山弯。

这里历史上就是中原民族和北方民族的接触地带。由于燕山南北的自然环境不同,对古代

部落民族的发展进化进程也有一定影响。燕山以南地区民族接近中原文化,很早就进入了

农业社会;燕山以北地区的民族则长期过着游牧生活。和平时期,这里是燕山南北物资和

文化的交流中心,战争时期,则是兵家必争之地。

  从交通上看,这一带是中原进入北方以及辽东地区的必经之地;从经济上看,继周代

向北方拓土以后,这里是林木、盐铁、马匹等资源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秦统一全国后大

兴驰道,在这一带,便有从咸阳通今北京,并向东经遵化、山海关至辽东半岛;向东北经

古北口至承德;向西北居庸关至怀来、宣化的四条驰道。这些通过此地的驰道,构成了华

北北部对外交通的基础,并且一直沿袭到后世。秦驰道是在原来六国旧有道路系统的基础

上沟通、拓建的,要推论当年燕国的道路系统,则燕国上都和下都之间的联系以及秦的四

条驰道都必然经过“督亢”这个地段。可见此地之称为“中央、要害”不仅名至实归,实

在也昭示了一个未来大国之都的地望啊。

  荆轲献给老嬴的这张督亢地图咱们今天是无缘得见了,这张传奇般的地图被当作了行

刺装备,但它本来应该兼具一张“水利系统图”“军事道路图”“行政区划图”的综合作

用。我想,这张图的绘制者很可能是燕昭王招纳来的某位专家学者,这位学者在绘制中也

必定参考了前人的地图成果。

  这类成果是存在的。《吕氏春秋·先识篇》记载:“夏太史终古见桀迷惑,载其图法

奔商;商内史向挚见纣迷惑,载其图法奔周;晋太史屠黍见晋公骄无德义,以其图法归周

。”这帮图书馆长们看着老主子不好,就带着地图们见新主子去,看来这竟成了惯例。怪

不得老荆也要用这一手,不过老法新用,目的却是为骗过对方为老主子玩一趟命。倒是得

意了几代周王,各国历任图书馆长的叛逃,一定使得周朝图书馆的馆藏地图版本丰富,到

周武王封姬召先生作燕王的时候,一定会带几幅描绘那个坑坑洼洼的地方的图去,好让他

胸怀全国,也为八百年后画督亢图准备了一个祖本。 这么说就进了地图谱系的学问了。其

实中国制图的历史极其古老,有文献说埃及人在5000年前,古巴比伦人在4400年前也曾画

过地图,但涉及的地理范围都很小。前面征引的大禹作过的国土资源调查是5000~6000年前

。《尚书序》说:“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

,皆聚此书也。”《春秋左氏传》又说:“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即

谓上世帝王遗书也。”这就是说,到春秋的这个时候,楚国的倚相还能够读懂《九丘》这

本上古传下来的经济地理学专著。

  可惜这些上古地图都没能流传下来。原因也好理解,比如太子丹和老荆白白搭了好几

条人命送给人家的这幅“督亢地图”,在被王翦伐燕时好好利用了以后,一定收到了长安

秦宫,没过几十年,在项羽一把火烧了咸阳、阿房之后,怕是早已灰飞烟灭了。作为地图

收藏的爱好者,我们扼腕长叹,痛心疾首,毕竟这些好东西没留下来,就是没留下来!

  今天我们能够见到的最古老的地图就是长沙马王堆汉墓里出来的那幅湖南南部军事部

署图了。它的年代离荆轲卷匕首用的督亢图应该不到一百年,所以我们可以拿这幅图的样

子来遥想那幅传奇、血腥而又神秘的督亢图的大概样子——

  这是一幅横式地图。长宽大约1比2或1比2.5的规矩,大约35厘米宽,70~80厘米长。

不这样,老荆卷着的匕首一开始就会露出来了;再长,老嬴要全伸开胳膊展开,荆轲就应

该就势刺中嬴政的下腹,而不该只切下一只袖子。

  这是一幅丝或绢制的地图。2200年前中国丝织工艺已经成熟,而造纸业还要等一百年

才出现。

  这幅图上地望大概南至蓟都北京,北至下都武阳,西抵太行山,东迄海边,那时海河

入海的泥沙淤积还没到现在的深度,海岸线在今天的天津一线。

  因此,这幅图的比例尺大约在50万分之一到80万分之一间。但是由于这图是横式的,

所以南北的比例有可能小于东西的比例,好在作为一张综合地要图,这里东西间可表达的

地理要素还是挺多的。

  这幅图的图例和标绘方式,我们大概可以从那幅西汉的湖南图里看到:墨色,以波线

表示河流走向,以线条表示道路,以山形符号表示重要的山脉,以点的标记和方形标记表

示重要居住地和城池。重要的地点旁注地名、职官以及其他数据。

  这幅图的向度很可能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的。这样的向度在古地图中并不罕见,那幅

西汉图就是如此。距今400年前的郑和航海图更是把整个海图的向度沿着顺时针方向旋转。

在建立国家公认的统一制图标准前,制图的原则是以制图者或者用图者所在地与图上地域

的相互关系确定向度的。因为西汉图的拥有者居北面南,因此他的地图也是上南下北。这

幅督亢图应该是以国家的正朔蓟都为制图的站立点,所以这幅图很可能也是上南下北的。

  ——唉,这就是那幅让人不说不快,欲说还休,只能遥想,不可触摸的地图啊!这就

是那幅切下了田光、樊於期、夏扶、秦舞阳、荆轲的人头外加一只美女玉手和秦始皇衣袖

的地图啊!这就是那幅集水利系统图、军事部署图、燕地行政区划图于一身的地图啊!这

就是那幅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亚洲北部一次重要的农业革新成果的地图啊!这就是那幅记录

了如今的中国首都两千年前发展状态的地图啊!这就是那幅最终葬送了一个国家却加快了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步伐的地图啊!

  中国历史浩浩淼淼,这其中的一粒尘埃是一幅地图。这幅图叫做“督亢”。请注意,

“亢”在这里的正确读音应该作“gāng”,你,读对了吗?

  2003年11月10日完稿于香山

----------------------------

-- http://bbs.gxnu.edu.cn/upload/Art/1072027846_totoro.gif

我走啊走啊~~走在梦田……

※ 来源:.烟雨漓江 BBS http://bbs.gxnu.edu.cn [FROM: 202.193.1.251]

※ 修改:.enemy 於 May 14 11:04:11 2004 修改本文.[FROM: 202.193.1.251]

【分页: 1 】

后退 进入书海飘香讨论区 返回顶部

家园 这个题目我看过

等我回家查查书.

记得钱穆的史记地名考里有.

家园 ZT 钱穆先生在《史记地名考》

钱穆先生在《史记地名考》注“索隐 徐广元:涿有督亢亭,地理志属广阳,然督亢之田在燕东,甚良沃。案:《水经注》:都亢泽(燕?)方城县,汉方城县今河北固安县西南有方城村,或其故址。又《水经注》督亢地在涿郡故安县南,幽州南界。汉故安县今易县东南,《寰宇记》督亢陂跨连涿州新城之界。《唐书·地理志》,太平元年以故督亢地置新城县。”钱先生认为“据是则今涿县、定兴、新城、固安之间当属古督亢地。”

家园 大多猜测之词

古时所献的地图册薄和官印有点类似,主要还是象征意义,要说王翦等这张图才能进兵,恐怕也太搞笑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