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三国随章侃(连载) -- 沉睡的天空

共:💬334 🌺1404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3
下页 末页
家园 部分同意天空兄的观点

但是也有不同意见,赵云之所以被滞留在船上,主要是因为他没有张飞那样的杀气。曾经是杀猪出身的张飞一上船就一刀剁掉主使的周善,这实际上就是暗示孙夫人他是不惜撕破面子动武杀人也要抢回阿斗的,用一句话来说,就是眼里认得的是孙夫人,但是兵器却不认得。孙夫人虽然有武艺,但是此时手上并没有兵器,而且身边的使女都没有武艺。她没有硬到底的底牌这样一来孙夫人不得不软下来。

家园 :)谢谢海兄
家园 :)这个嘛

其实还是那个问题,张飞和赵云都是一流武将,赵云那七进七出那杀气也足啊,赵云为什么现在没张飞这样的杀气,还是地位问题,赵云不敢动手啊,他地位有限,比不过孙妹妹,万一翻脸,打是没问题啦,但是得罪了主母也是大罪啊,所以他不敢动粗,不但是他,换了其他人来也一样,只有张飞关羽两人没这样的顾忌。

家园 恩,刚刚看了原书,发现的确子龙和翼德对孙夫人称呼不同

看看他们两个对孙夫人的称呼:

子龙:

云插剑声喏曰:“主母欲何往?何故不令军师知会?”夫人曰:“我母亲病在危笃,无暇报知。”云曰:“主母探病,何故带小主人去?”夫人曰:“阿斗是吾子,留在荆州无人看觑。”云曰:“主母差矣!主人一生,只有这点骨血。小将在当阳长坂坡百万军中救出,今日夫人却欲抱将去,是何道理?”夫人怒曰:“量汝只是帐下一武夫,安敢管我家事!”云曰:“夫人要去便去,只留下小主人。”夫人喝曰:“汝半路辄入船中,必有反意!”云曰:“若不留下小主人,纵然万死,亦不敢放夫人去!”

翼德

张飞曰:“嫂嫂不以俺哥哥为重,私自归家,这便无礼。”夫人曰:“吾母病重,甚是危急,若等你哥哥回报,须误了我事。若你不放我回去,我情愿投江而死!”张飞与赵云商议:“若逼死夫人,非为臣下之道。只护着阿斗过船去罢。”乃谓夫人曰:“俺哥哥大汉皇叔,也不辱没嫂嫂。今日相别,若思哥哥恩义,早早回来。”

一个“主母”,一个“嫂嫂”,可见翼德和子龙跟孙夫人之间的关系亲疏确实有别。按说子龙跟孙夫人打交道的时间应该比翼德还要长,整个东吴招亲都参加了。但是无论是刘玄德还是孙夫人都是把他当作手下而不是亲戚看待的,所以子龙只敢称“主母”,自称“小将”。相反,翼德由于跟大耳朵的时间久,已经隐隐以家人自居,能够插手管耳朵家事,所以尽管很少跟孙夫人打交道,但是还是敢当面称呼“嫂嫂”而且杀人后直言斥责。这处描写虽然很小,但是可以看出子龙的地位并不等同于同为玄德兄弟的翼德,呜呼子龙!

家园 不指导孙尚香夫人是否曾经心仪子龙将军

这两人才是英雄美人,相得益彰。

孙尚香嫁给五十多岁的大耳贼,真是鲜花插在牛粪上了。

云曰:“夫人要去便去,只留下小主人。”夫人喝曰:“汝半路辄入船中,必有反意!”

怕是此刻夫人想说的是“汝半路辄入船中,必想调戏妾身!”

心里却暗暗盼着:Come on!

呵呵,游戏一番。

家园 【原创】三国随章侃 第二十九章 孙策之死的若干议题

三国随章侃 第二十九章 孙策之死的若干议题

(演义第二十九回 小霸王怒斩于吉 碧眼儿坐领江东)

本章江南小霸王孙策身亡,孙坚孙策父子都是汉末的良将,但是都先后早夭,到是不善战事的孙权得享高寿,实在可说是天命。

与孙坚只表现出他的善战和忠义不同,孙策不但善战,而且颇有政治韬略,少年早熟,为政也甚为老道,在孙家三父子中,以他最为全面,可说是汉末难得的人材,以项羽比之,并不委过,可这位小霸王却意外早夭,实在令人扼腕。而孙策之死,结合整个江东和中原局势来说,也颇有许多议题可说。

先说说郭嘉对于孙策之死的预言,鲁迅称演义中的诸葛亮“状多智而近妖”,只是在我看来,郭嘉才是真正的妖怪,鲁迅指的“状多智而近妖”是因为演义对诸葛亮的美化太过,大多数事迹都是虚构或者移花接木的,而郭嘉对于孙策之死的预言却是史载明言。

“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

说孙策轻而无备确实针对了孙策的弱点,但是直言孙策会死于刺客之手也未免太过神奇,一般谋士至多称死于小人之手便可算言中,而郭嘉却明言为刺客,而更令人称奇的便是孙策还真在之后不久遇刺,这也太过巧合,假如郭嘉不是未卜先知的妖怪,那就是运气太好了,或者,孙策的遇刺本就是曹操等人所策划的,郭嘉都称孙策易于行刺了,那假若曹操不利用这点做些什么,也太对不起郭嘉这位谋士了。而联想到行刺那三人是许贡的门客,而许贡便是因为亲近曹操而被孙策所杀,便不能不怀疑此事的背后是否有曹操的影子了。

自然,这只是猜测,即便时隔已经近二千年,我们无法穿越时空,凭借目前的史料,我们只能认为孙策的遇刺纯粹是偶然事件,而许贡门客刺杀孙策纯粹是为了其主尽忠。

说到许贡门客此事,其实刺客在古时颇为推崇,春秋战国时的要离专诸豫让等人都是赫赫有名的刺客,史家对其都予以相当的尊重,尤其如豫让之类在主公死后仍尽忠为主报仇的人,人们都视其为忠士,许贡门客也是如此,演义中便以诗对许贡门客予以赞颂。当时的看法有一定的准则,对事不对人,并没有严重个人的倾向。如智伯被赵襄子所杀,赵襄子乃是一代英主,智伯远不如之,但是对于为智伯报仇杀赵襄子的豫让,大家仍对其相当尊重,不因赵襄子的缘故而贬低之,对两个站在对立面的人,古人却能以他们的准则予以自己的尊重,反到是现代的一些舆论,非此即彼,只要站在对立面,便一切都是错的,没有准则,只有敌对,只有党争,这点上却远远不如古人了。

回到孙策的问题上来,之所以郭嘉会说到关于孙策的那件事,直接原因是因为当时曹操阵营担心孙策会乘曹操袁绍对峙偷袭许都,而且孙策也确实准备了此事,因为被许贡门客刺杀而终止。

可是,在我看来,孙策要夺许都,迎回汉帝,难度不小。一来若是要发兵偷袭,当做的隐秘事起突然才能一击成功,可孙策此动曹操阵营已经了如指掌,曹军做了准备,成功几率便少了大半。二来江东离许都甚远,远不如刘备在徐州和袁绍在冀州时,甚或曹操北进时刘备劝说刘表那次,在荆州的刘表比之江东的孙策也要近了许多。路上曹军即便没有大军,骚扰必然不断,孙策求的是汉帝,必然速速行军,到的许都,也成疲兵。三来,真若是得了汉帝,千里迢迢带回江东,风险也太大了,而在中原一带立都,那也并非易事。四来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孙策的江东根据地并不稳固。

其实,孙策要夺汉帝,机会并不大,即便成功,曹操到是八成要崩溃,但是得利最大者却是袁绍而非孙策,届时袁绍一统北方,孙策得了汉帝也无用处。不过孙策时时想着谋取中原,比之他弟弟孙权对中原兴趣不大,只想着把自己的老窝巩固扎实确实有着进取心多了,不过假若孙策守成一下,乘袁曹苦战,先攻略江淮徐州荆州一带,那反到是更可行了。

不过,孙策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要解决,也就是我上面说的第三点,江东根据地不稳固。后来演义中总称江东历经三世,又有地利,不可图之。其实江东真正算起也就孙策开始,孙坚虽然打下了孙家在江东的基础,但是真正将江东开拓为孙家的还是孙策这位二世,而孙策死的时候孙家的江东并不稳定,外部与孙策有杀父之仇的刘表占据荆州在江东上游,虎视耽耽,而陈登在北,也是一大障碍,没有除掉刘表陈登,何以北进?而更大的问题在内部:孙策得江东很大程度之上都是依赖着招降纳叛,和曹操不同,那些归附于他的势力还保留着相当的实力,其中包括那些江东世族土豪们,我们在第二十四章便已经说到,这些当地势力只对保护他们自己江东的利益有兴趣,对孙策的北进大计没有感觉,真要北进,孙策主要还要依靠自己的老部属如韩当等人,然而江东山越强盗横行,也需要信得过的人来防备之,假如孙策统军在江东还好说,假若孙策统大军在外,出了一点差错,江东就可能易主,而麻烦的是,孙策发觉有人挑战他的权威。

是谁呢,就是本章说到的于吉了,其实于吉这位道士并非纯粹是演义中杜撰的,历史上真有其人,演义中的部分事迹在江表传也有所记载,有史载中言,于吉曾著《太平青领书》在汉顺帝时献于宫中,被认为荒诞而不被信,而《太平青领书》后被太平道张角所利用,组建了太平道,是道教祖师之一,又有称在孙策之时,又有一个于吉(此时和汉顺帝时相差几十年,假若不是能活百岁还能到处乱跑的超级老寿星就是传道的人假借祖师之名)在江东传道,并以符水济世,这就是本章的主角了,其结局和演义一样,被孙策所杀。

孙策为什么要杀于吉这个道人?我们在第一章就已经说过,其实中国人并不是不信教,也不是不为宗教所狂,相反,一旦信教,中国人不比其他种族差些虔诚,之所以没西方和中东那般,是因为中国一直有大一统的政府,和宗教一直没有机会壮大。但是在东汉时期,太平道还是拉拢了许多忠心的信徒,导致了天下大乱,虽然太平道灭亡,而于吉自北方到江东而来,以符水治病,很快就吸引人大批人信教,即便是孙策军中也有大量的人信道,这样一来便直接威胁到孙策的地位,孙策之父孙坚本就是剿黄巾军的主力,孙策岂会不知道于吉的危害,便寻机杀了于吉。不然若被于吉壮大,那江东就无宁日了,这在之后有一例证,东晋五斗米道盛行,结果五斗米道发难,几将东晋朝廷覆灭,虽被刘裕平定,但是东晋也名存实亡了,孙策刚得江东,实力比之东晋如何,真要让于吉壮大,孙策就几无立锥之地了。

最后再说说孙策的遗嘱吧,大家对刘备的遗嘱兴趣多多,其实孙策的遗嘱更有意思,首先,我们常说的孙策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乃是演义杜撰,孙策并没说过此话,当时周瑜在外,孙策将孙权托付张昭辅政,(周瑜日后带兵奔丧,才与张昭一同辅政。)这自然是看上张昭在江东世族中的地位和威望了。而此时,他也对挺进中原失望了,你看他对张昭和孙权所说的话,丝毫不谈争霸,只求守江东而已。到不是因为雄心勃勃的他死前想通了,也不单是因为孙权的个性善于守成不易开拓,而更是因为他知道在张昭等人辅佐之下,江东得保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孙策死后,要稳定江东局势,孙权已经要绞尽脑汁,更别提北进之事了,而孙策这边的威胁解除,袁绍和曹操的大决战就要开始了。

元宝推荐:海天,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您看书可真细。

每章都能看出些门门道道。

说得还真贴切!

家园 写的好!

说到许贡门客此事,其实刺客在古时颇为推崇,春秋战国时的要离专诸豫让等人都是赫赫有名的刺客,史家对其都予以相当的尊重,尤其如豫让之类在主公死后仍尽忠为主报仇的人,人们都视其为忠士,许贡门客也是如此,演义中便以诗对许贡门客予以赞颂。当时的看法有一定的准则,对事不对人,并没有严重个人的倾向。如智伯被赵襄子所杀,赵襄子乃是一代英主,智伯远不如之,但是对于为智伯报仇杀赵襄子的豫让,大家仍对其相当尊重,不因赵襄子的缘故而贬低之,对两个站在对立面的人,古人却能以他们的准则予以自己的尊重,反到是现代的一些舆论,非此即彼,只要站在对立面,便一切都是错的,没有准则,只有敌对,只有党争,这点上却远远不如古人了。

这段话说的有道理,每次看这段的时候还觉得罗贯中为什么赞扬这些门客,这回算是明白了,感谢沉睡的天空

家园 同意,cccfff兄和楼主各表一花
家园 未出十五,正好拜年。沉睡兄辛苦。
家园 :)喜欢琢磨而已
家园 【原创】三国随章侃 第三十章 官渡的偶然

三国随章侃 第三十章 官渡的偶然

(演义第三十回 战官渡本初败绩 劫乌巢孟德烧粮)

官渡之战乃是汉末乃至中国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官渡一战之后,曹操终于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在日后讨论袁曹时,我们常常说到袁绍与曹操的个人能力,以袁绍不如曹操,或者以荀彧的四胜和郭嘉的十胜作为例证。只是这些更多是因为曹操胜利而为之找的证据而已,假若袁绍胜利,相信我们也能看到史学家找出无数个证据来证明曹操的失败是必然的。自然,这也不能错怪史学家们,因为历史学往往就是一种寻找胜利秘密的学问,而实际上,历史充满着偶然,而官渡之战就是一个偶然事件。

要谈论官渡之战,先从双方战前的大环境来看,经过多年的征战,北方局势基本明朗,原来的吕布,袁术,公孙瓒等主要势力已经被歼灭,北方主要形成了以袁绍和曹操两大集团对峙的局面。而在这种情况之下,双方的实力对比最为重要,而以曹操与袁绍的实力对比来说,曹操明显不如袁绍。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明白实力的定义,虽然说领导者的个人能力也是实力的一部分,但是这种能力很难作为具体数字来体现,而且即便有这样的能力,也需要领土,军队,人口,粮草等物质来实施之,即便天纵奇材,没有实力也白搭,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世界上不乏天才被庸才打败的情况,并非智不如人,是力不如人也。所以在实力计算上,通常应该把领导人的个人才智忽略比较适当。况且,袁绍成为东汉末年的首屈一指的力量,除了他的家族之外,他的个人能力也发挥了作用,若说其不如曹操或许是,但是假若说他一无是处,就不妥当了。

同样的情况,荀彧的四胜说和郭嘉的十胜说我们除了对其中军队战斗力的评价可以借鉴之下,其他的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荀彧和郭嘉的这些说法更多是一种辩论技巧和对本方信心的鼓舞,但是假若因为这样就能够打败袁绍,那就大错特错了。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袁绍灭公孙瓒,夺得幽州大部,加上自己本就有的冀州,外加并州和青州部分,正所谓四州之地,其中以冀州实力最为雄厚,袁绍将自己的大本营经营多年,在东汉时期已经成为首屈一指的大州,曹操在得冀州后清查户口认为冀州仍然可得三十万众,这在战乱人口流失严重的东汉已经是相当惊人的数字了。而曹操方面,拥有兖州,豫州,徐州等地,这是东汉末年战乱的主要地区,几个地区甚至反复受到战火殃及,如曹操的大本营兖州在曹操与吕布拉锯时军队因缺粮而罢兵,军队都已经如此,平民可想而知。曹操即便兴屯田起了一定效果,但是比之袁绍还差了许多,在人口和军队数量,后勤补给程度上,袁绍比之曹操有相当大的优势,这袁曹双方都有着共识,所以袁绍方面的谋士田丰沮授都提到以消耗曹操民力为主的战略,而曹操视袁绍为第一大敌,其手下谋士在辩论时也对袁绍兵多将广这点予以承认。实力上的差距使得曹操面对袁绍要畏惧三分。

不单如此,在政治上曹操也没有太占优势,虽然挟天子令诸侯占了部分优势,但是正如我前几章所说,挟天子令诸侯只是令比自己弱小的势力和独立势力归顺行了方便,但是对于强大的对手来说,这点就毫无用处。袁绍对这个不喜欢的皇帝并不买帐,没有挟天子也建下了如此大的家业,挟天子来说,对袁绍并无作用。曹操一度是袁绍从属,之后又是长期的盟友,在联盟地位中也处于低一级的地位,连大将军之位也让给袁绍,对于袁绍,曹操在政治上也没有压倒性优势。

而从周边来看,袁绍驱除公孙瓒周边没有大敌,北方匈奴与之交好,公孙度离之太远,主要面临曹操,而曹操则不同,四面环敌,袁术,吕布,张绣,张杨,刘表,刘备这些诸侯都先后是他的对手,就在曹操与袁绍对峙时期,在后方仍要担忧刘表是否会北上。

正因为处于多方的劣势之下,曹操才一直想着打破这样的态势,而在与袁绍结盟的同时,加紧攻伐其他势力,在灭了吕布和袁术这两个他与袁绍的共同敌人之后,曹操下一步的目标就是在袁绍之前将可能的敌人击败或收编。在这点上曹操做的相当的成功,张杨被其部将亲近曹操的杨丑所杀,而虽然杨丑又被亲近袁绍的眭固所杀,但是曹操派部将史涣击败眭固,收河东,外加他派钟繇入关中,抚镇马腾等人,西边便不用担心了。东南方向,上一章已经说到,孙策之死使得江东无心无力北向,而在荆州方向,他顺利再度收编张绣,不但壮大了自己的实力,又使刘表狐疑,在之后袁曹对峙中,刘表不帮助任何一方,而这就是曹操的胜利。这些问题,曹操政治手腕远多于军事用兵,而在政治手腕失败,如眭固一事,曹操能果断用兵,这样,曹操在袁曹对峙前,渐渐扳回了一些劣势,而袁绍方面,在曹操占据黎阳等地后,袁绍也准备出兵,这次出兵的决策受到了沮授等人的反对,引发了一次论战,很大程度就是因为曹操作好了对袁绍的整体防御准备,不过袁绍出兵的决策大体并非错误,沮授田丰等人也并非单纯的反对出兵,(之后田丰就劝说袁绍出兵许都)只是认为不合时机而已,这一定程度也说明了曹操战略的成功。袁绍和曹操开始对峙,但是一件突发事件改变了这种情况。

突发事件便是指的刘备在徐州再度自立,(演义中描写成刘备占据徐州后向袁绍求援导致袁曹战争,事实上并非如此,袁绍与曹操的战争爆发和刘备自立应该并无直接关系,甚至在刘备自立之前。)刘备在徐州的自立使得曹操原本相对安定的后方加入了一个钉子,曹操面临着两线作战的局面,这样一来对于袁绍便最为有利,假如他果断出兵的话,然而他并没有听从田丰的建议,这是他决策中第一次失败也可以说官渡决战前最大的一次。

随着刘备被击溃,曹操再度回到前线,与袁绍对峙,而随着颜良文丑先后的战败,袁曹两军开始了相持阶段,也就是这个时候,曹军开始出现危机。

袁军与曹军最大的区别便是袁军兵多,粮多,战斗力稍微不足,而曹军兵少,粮少,但有战斗力。而且曹操往往能聚集大军后对袁军一部进攻。袁绍在颜良文丑遭到失败后,明显放弃了分兵的打算,而率大军与曹操相持,这是相当明智的选择,此外,派遣刘备与刘辟等人联络,骚扰曹操的后方,应该说,袁绍这样的决策是比较得当的。曹操的特点便是放他一点空间便会找出一些机会来,之前沮授所提到的打持久战,派奇兵长期骚扰,消耗其粮虽然是好策,但是假若不给曹操压力,将其主力牵制在官渡一带,那很容易造成奇兵被曹操寻机歼灭的结果,而将曹操主力拉入消耗战中,再派兵骚扰效果好的多,也最适合发挥袁军的特点。曹操在拉锯战中陷入了苦境,三国志记载“太祖与绍相持日久,百姓疲乏,多叛应绍,军食乏。”这便是袁绍主动对峙的效果,在军粮匮乏的情况下,军心严重动摇,日后曹操在袁绍帐中发现无数曹军将领暗通袁绍的书信。(曹操仿光武故事将其全部烧毁。)连曹操本人信心也动摇了,试图后撤,但是在军心动摇的情况下后撤,很可能就是一个大溃败。到此时,袁绍可以说已经将之前的不利局面全部扭转过来,只要曹军一撤,袁军直追,很可能是个辉煌的大胜利。

然而,历史在这里转了一个弯,许攸因进言袁绍不从,(关于许攸的派偏师偷袭许都之事虽然是奇计,但是并不稳妥,偷袭许都必要分兵,分的太多只怕对曹操的对峙不利,分的太少打不下许都,反伤士气,假若胜负未显还可以试试,在如此大的优势之下到是不必行险。)而家人获罪下狱的情况下投奔曹操。其实此事也奇怪,许攸是袁绍的重要谋士,通晓大多数机密,居然能轻易到曹营而袁绍迟迟没有发觉,也太过大意了,这或许就是战争的戏剧性吧。

曹操在绝望之下,得到许攸指点,偷袭乌巢得手,而袁绍在此又犯了一个大错误,他不派主力救乌巢而是攻打曹操本营,结果乌巢被烧,曹操本营也没打下,军粮被烧一事导致了袁军的大内讧,张郃投降曹操,数万大军在粮食被烧,大将投敌的双重打击下军心严重动摇,曹操乘机进攻,袁绍军崩溃,袁绍在八百骑兵卫护下逃出。

官渡一战从袁绍占据绝对优势到崩溃只有一天时间,只因为一个谋士的逃离,只因为一个决断的错误,虽然我们可以找出如乌巢离本营太远等因素。但是在我看来,这只能说明战争的偶然性和戏剧性,在战争中,除了战略战术之外,运气这一因素真的是相当大的存在。

就在偶然的官渡之战结束后,曹操终于一反颓势,对袁绍占据了上方,不过,离真正的一统北方,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要走。

附:官渡的人数

官渡的双方人数一直是个谜,演义中数字那自然不可信,而史书上也找不到明确的数字,虽然有称袁绍率精卒十万,骑万匹,但是这是在袁绍正式进攻曹操发起的兵力,不代表这是官渡之战袁军兵力,而从官渡曹操坑杀七万袁军的记载来看,(坑杀对于曹操到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曹操连供应自己的粮食都没,根本无法收降,留下必然闹事,而放他们回去等于是帮袁绍马上恢复战斗力,那时袁绍再杀来曹军全部完蛋,所以只有坑杀一法,白起在长平之后坑杀赵军是一样的道理。)官渡袁绍军应该是在七万之上,十万之下。也有专家认为是五万左右。

而关键的是曹军的人数,曹军的人数是个谜,我们只知道曹操是以少胜多,但是具体是多少就不得而知,有说袁军是曹军的十倍,袁绍十万左右,那曹操大致数千人,并以三国志武帝本纪中“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为证。但是这可能性太小了,曹操起兵便有几千人马,入主兖州人马更壮,尤其收降几十万青州黄巾后,之后虽然连年征战,外加人口减少,粮食匮乏(这应该是曹操兵力减少的主要原因),但是作为仅次于袁绍的第二大势力,绝对不至于只有一万不到的地步,须知,荆州江东在大战时也能调集几万兵力,此时的曹操比他们应该不差。尤其不久前张绣还率众投降并加入了这次战役。另外,袁绍与曹操对峙后期发展是分营屯兵,袁绍连营数十里曹操与之相当。假如以十分之一的兵力,肯定无法办到,而且曹操在官渡接连用兵或者分兵,比如遣徐晃偷袭袁绍粮车,自己率军击败文丑,于禁就曾经率五千人出击,还要包括派遣曹仁攻打刘辟等人,尤其曹操最后率五千步骑偷袭乌巢,这必然是优中选优出的精兵,而同时剩余的兵力能抵挡袁绍军主力的冲击,也不至于太少,曹军在官渡战区动用的兵力肯定不止一万。

那“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是指什么呢?我认为这或许是某一个阶段曹操防御的兵力,曹操常常会分兵袭击,甚或如攻打刘备时那般快速行军来回,而且考虑到伤者如此之多,也可能是一次作战后紧接着便来防御袁军,而防御的袁军也是先头部队,并非全部部队,而到了筑营对峙后,双方的部队渐渐聚集到官渡,这才出现了袁绍被坑杀七万这样的数字。而与之对峙的曹操在官渡的兵力绝对不会太少,虽然战史上不乏以一对十的防御或者进攻的战例,但是那更多的是因为被迫的情况下,任何一个将领都希望带兵多多益善,曹操再托大也不至于就以这么少的军队来应付袁绍。

曹军在官渡期间三国志虽然没有总兵力的详细描述,但是对于部分兵力却有着记载,其中于禁便记载至两次,一次是作为先锋。带二千人在延津防御,而曹操率主力至官渡,并于此时东征刘备,另一次是和乐进一起率领五千人主动出击,攻破袁绍的别营多处,之后回到官渡,而另外便是曹操两次用兵,一次延津不满六百骑破文丑,一次便是乌巢五千众。

先说曹操,陈寿在武帝本纪中写到破文丑时曹军“时骑不满六百”,但是这不满的六百骑并非指曹军只有六百人,而是指只有六百骑兵,正如所谓文丑所率的五六千兵也并非全是骑兵,如曹军探子所言:“骑稍多,步兵不可胜数。”可知文丑所率的也是以步兵为主,只是骑兵在前而已。

而乌巢的五千人我们已经分析过,这是曹军大致选出的精兵,因为是偷袭,重质不重量,不能太多,过多一来易被袁军看出问题,二来也妨碍机动性,正如李靖偷袭突厥只用三千骑兵,但是唐军主力为十几万之多,所以这五千人只能说是曹军的精干,但是绝非曹军的大部分主力,这样一来曹军的总数还是不得而知,只能得出绝对超过五千人这样的估计。

反倒是于禁的记载中更有价值,第一次于禁守延津,率众两千,而此后曹操率主力东征刘备,也就是此时袁绍拒绝了田丰的攻打许都计划,如此可知,此时袁军主力并没有对于禁展开进攻,记载中对于禁的进攻应该是袁绍部分部队的进攻而已,于禁的这两千部队更象一种牵制性的部队。

重点在于,第二次于禁攻打袁绍别营时,和乐进合兵有五千人之多,这是曹操攻打乌巢的兵力了,当时用兵的最大特点便是部将独立率军的人数绝对不可能带领超过主公的部队,换一种通俗的话说,主力是不可能由部将统领的,于禁虽然是曹操的心腹大将,但是也不可能率主力出击,这样来看,曹操能分出五千人给于禁,那自身至少在一万军以上,于禁随后便率军回到官渡和曹操合兵,这样来看,曹军总数至少在二万左右,这已经是相当保守的估计了。

元宝推荐:海天,
家园 三国演义是大毒草啊。

我听评书,以为袁绍真是黔之驴了。经兄分析才知道原来曹操胜得如此之艰苦。

无怪许攸在曹军入邺城时那么得意。

家园 再花

[QUOTE][/QUOTE]

当时的看法有一定的准则,对事不对人,并没有严重个人的倾向。如智伯被赵襄子所杀,赵襄子乃是一代英主,智伯远不如之,但是对于为智伯报仇杀赵襄子的豫让,大家仍对其相当尊重,不因赵襄子的缘故而贬低之,对两个站在对立面的人,古人却能以他们的准则予以自己的尊重,反到是现代的一些舆论,非此即彼,只要站在对立面,便一切都是错的,没有准则,只有敌对,只有党争,这点上却远远不如古人了。

这段分析很好.不过能做如此客观评价的,都必须置身事外才行.否则,因为自身的利益关系,卷入其中的话,那自能在其中一方拼命挣扎了.

家园 兵力的问题燕京晓林专门有文章分析过

他的观点是:

1 曹操有一定兵力,少于并不非常少于袁绍。但是曹操四面不安定,不能象袁绍那样集中使用。

2 袁绍对曹操后方组织过几次偷袭,都被曹操干净利落地收拾了,可见曹操在后方组织了强大机动兵力。第一线阻击袁绍的兵力并不多。《三国志武帝纪》中记载的仅仅是第一线双方对抗的兵力,因此才会看起来那么悬殊。

我觉得这个分析有道理。实际上对于弱小的一方,最担心的是后方不稳定顾此失彼,而并不十分担心正面(单方面)的压力。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就是因为“万夫”被限制在了一个方面,成了“添油”。曹操对于袁绍的偏师一概消灭,迫使袁绍集中兵力于正面而不敢分兵,已经是战略上的成功。曹操的成功虽然有偶然性,但是从战争进程看,确实是按照曹操的意图在进行的,获胜并不偶然。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