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读《索拉里斯星》 -- 小满

共:💬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读《索拉里斯星》

处处充满不祥之兆。

这座曾经引发地球人无限探索兴趣的星球,在主人公凯尔文到达之时,笼罩着阴郁诡异的氛围。太空站里一片狼藉,死气沉沉,先期驻扎在那里的太空研究所所长吉巴里安不明所以地自杀了,一个陌生的黑女人依偎在他身边。为什么只有三个人的太空站中凭空多出了一个女人?吉巴里安怎么会在凯尔文到达之前半天自杀?而太空站的另外两个人——斯诺和萨多留斯一个闭而不见,一个惊慌失措,对初来乍到的同事不仅没有丝毫的欢迎之意,反而充满了戒备和防范。凯尔文急切地希望能从吉巴里安匆忙留下的字条中找出真相。但真相又是什么呢?

凯尔文感到深沉的孤独,有种被压垮的感觉,他犹如在一个陡坡上急剧地下滑,正面临着坠毁身亡的威胁。他多么希望这只是一场恶梦,只是可怕的幻象,然而更令人惊悚的事情还在后面。一觉醒来,凯尔文发现女友海若复活了。十年前,海若在和凯尔文争吵之后自杀身亡,而如今她就突然活生生的坐在面前。这真的是海若吗?她和那个黑女人一样都不应该出现在这里,为什么会出现呢?她从哪里来?来这里有什么目的?凯尔文感到不寒而栗,他试图赶走她,海若却犹如幽灵般,打不垮,驱不散,不断地重复出现。

《索拉里斯星》在故事伊始就展现给我们一幅幅令人惊怖的图景。一切都发生得太过诡异,既考验着凯尔文的心理承受力,也揪住了读者的心。读者不禁想问,这里究竟是哪里?索拉里斯上到底有何方神圣?他们想干什么?读者这样被揪着拽着一路读下去。

在接下来的叙述中,作者向我们展开了一幅人类探索索拉里斯星的画卷。索拉里斯星,一颗遥远太空的行星,唯一的“居民”是一个巨大的胶质“海洋”。“海洋”象一个巨兽,它在索拉里斯星球上创造出庞大的、具有鲜为人知的特征的神秘创造物。人类已经孜孜以求了一个多世纪,不仅诞生了索拉里斯学,和索拉里斯星探险相关的事件也层出不穷,各类文献可谓车载斗量。几代科学家狂热地希望和这个星球建立联系,然而来自地球的探险者发现,所有研究对理解索拉利斯的生物毫无用处,这个星球似乎对人类的无论善意的还是挑战性的刺激,都毫无反应,视而不见。越深入研究,越发现它深不可测。反倒是一批批的探险者在星球上失去了理智,有的甚至像吉巴里安一样选择了自杀。

那么,眼下的这一切会不会是来自索拉里斯星的阴谋?现在的事实好像是,我们的文明与其他文明发生了冲突,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人类当然要奋起抵抗,而且只有我们获得胜利才可能皆大欢喜。凯尔文也是抱着这种心态锲而不舍地开始追查,然而追查的结果却出乎所有人意料。

海若居然不是人,也不是某些特定的人的复制品,海若是凯尔文记忆的复制。无数被刻意隐藏、层层包裹在内心深处的记忆,或者痛苦,或者不堪,就这样被索拉里斯星复制了。而索拉里斯星的这个复制似乎没有任何恶意,复活的海若是那样无所居心、死心塌地地追随凯尔文,一切都仿佛是个善意的玩笑,却令凯尔文不断受到心灵的拷问,让他反思关于科学、关于人性、反思心灵的家园。海若最终在人类的“努力”下彻底离开消失了,但是凯尔文再也无法回到原先的家园。

真相在层层剥茧中显现出来。但是谁又能说这就是最后的真相呢?我们真的懂得作者到底要说什么了吗?

斯坦尼斯拉夫•莱姆不仅是天才的科幻小说作家,我认为他也是具有深刻洞察力的思想者。书中那些幽默而力透纸背的荒诞语言和荒诞情节,凯尔文大量的内心独白,为读者搭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思想平台,这样的描述应该说只是为了更好地反观我们的现实世界。看似“严肃的一本正经的”科学争论面对“非严肃的荒诞不经的”索拉里斯事件本身,就具有巨大的反讽性。作者醉翁之意还不完全在于此,他似乎更在意的是要通过一个镜子般的角色——索拉里斯星——来展示人性,促使我们反思对待科学、对待外太空生命,甚至对待自我的态度。凯尔文最后的选择,与其说在等待海若,不如说是等待记忆中最美好事物的归来。这就使得小说深具哲学探索的意味,使它最终成为一部里程碑式的科幻作品,而中文本的成功,也要归功于本书的译本采用的是作者独家授权并指定的德文版本,德文本基本保留了原作的风格,特别是大段大段的心理独白,让我们透过惊悚而不乏荒诞的情节,体会到一点文字背后的东西。

然而,当我以为我已经读懂了这个故事的时候,心中有个声音在说——不要太自以为是,就像我们曾经犯下的错误。

《索拉里斯星》商务印书馆2005年出版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