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十一五计划是真的要大搞“新农村建设”了 -- 陈经

共:💬27 🌺19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十一五计划是真的要大搞“新农村建设”了

十一五计划是真的要大搞“新农村建设”了

十六届五中会会公报建议中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十一五规划也把建设新农村摆到了显要位置。除了司空见惯的口号性宣传,这一次有许多新的特点,值得人们关注,因此写个文章加以剖析。

一.“新农村建设”的背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似乎是林毅夫1999年最先在北大经济研究中心简报上提出来的。林的思路是,当时经济形势很严峻,生产过剩,通货紧缩,农民打工机会与收入都减少,乡镇企业破产。解决办法是,由政府组织在全国搞“自来水化、电气化、道路网化”为核心的新农村运动。

这个文章影响比较大,多家媒体炒了一阵子,在十五计划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施。农村电网建设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1998年开始的农村电网改造一期工程,搞了三年,投入1800多亿,并不算少。2002年开始二期工程,至2004年投入2884亿元,使用国债437亿元占国债总额十分之一。这绝对是下大本钱去搞,五年对农网的投入超过建国55年前50年投入的总和。取得的成效也很大,关系到2亿多农民。原先农民用不上电,电网落后,电价经常超过城市一倍以上。通过农网改造,这种局面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光电费下降就为农民带来350亿元的实质收益。因为发生在农村,城里人没有感受,所以人们对此关注不多。

十五期间另外一个重大成就是“农村公路建设”。一般人们对国家或者省市的高等级公路关注较多,明显感觉到出行快速方便多了。不久前我到安徽马鞍山市去,一路全是高速公路,以前要跑五六个小时路二个小时就到了。但是这在国家规划中是属于大动脉,农村公路就是毛细血管,同样重要。十五期间交通部搞了“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2003年至今,新建改造农村公路35.2万公里,超过前53年总和。占全国总数93%的63万个行政村通了公路,40多万个村通了沥青水泥路。52万个行政村开通了“农村班车”,这似乎是个新鲜事务。我这些年没有直观认识,不知道农民对这些公路的切身感受。以前农民要进城,一般是走不短的路到大路来搭车,或者直接走县城。现在从新闻里看,似乎是崭新的小巴士沿着漂亮的公路穿村而过,不知普及到了什么程度。从数字来看,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也许除了喜欢“农家乐”的城里人,也少有人注意到。

(另外,闲话几句中国外国的经济文章。林毅夫这个影响很大的文章发在北大的研究简报上,而不是外国杂志,这就和其它学科很不一样。中国的经济文章,如《中国工业经济》《经济研究》上面的论文,大都是一种“策论”的调调。说有这个那个问题,我有办法,希望中央采纳。而发表在外国的经济文章,即使是中国人写的,也有一种“唱衰”的味道。中国这个那个问题很严重,政府说慌了,中国会完蛋或者中国人会受苦,接着得出结论说,印度更好,中国增长势头总会完。可能这种文章容易发。所以,中国的经济文章很不一样,与其说是在研究经济不如说是在干经济,透着一种互动的意思,比较积极。所以注重实效,古怪的模型与数据处理这种花头较少,直直的就是讲道理,摆数据是为了讲道理,讲道理是为了用,为了有说服力还尽量讲得容易懂,真用得上的机会也很多。而外国关于中国的经济文章就是一种搞花头纯研究的架势,搞出各种古怪模型,数据处理复杂难懂,得出的结论违反直觉也不管(如饿死三千万,经济负增长,资本外逃每年上千亿美元),似乎是玩数据而不是讲道理。这我相当不喜欢,所以也对西方经济学家很不感冒。不过想想西方几万拿大钱搞经济的学者要发文章,这么搞也不奇怪。)

二.新农村建设对十一五规划的意义

十五期间,中国经济的主要事件是加入WTO进出口大幅增长,国际经济层面上许多重大事件引人关注,中国对国际经济的影响急剧膨胀。这方面人们发现了中国经济实力的实质变化,以至于忽视了农村发生的重大变化。当然,十五期间中国主要还是在搞城市经济,不能说把新农村建设放到了多重要的位置。对农村电网与道路的投入,虽然等于前五十多年的总和,只是说明以前的投入太少了。因此,这次十一五规划把新农村建设正式提出,可以期待更大的投入,彻底改变中国农村的面貌。

从林毅夫1999年的本意来说,搞新农村建设是用来摆脱经济困境的。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情况。从2002年开始,中国经济重新加速增长已有定论,可以算是摆脱了前一阶段增长下滑的局面。但没有人会说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功劳,尽管农网与道路改造投入前所未有的巨大,也没有引起太多关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显然是城市房地产热潮以及疯狂增长的出口贸易。这一阶段,人们对农村的关注仍然是三农问题,农民负担重生活苦等道德偏向的话题。

时间转到了2005年,这一轮经济增长似乎将要有一些麻烦了。其标志就在于房地产的全民疯狂开始退去,而进出口贸易摩擦急剧增多,石油铁矿石等资源问题越滚越大。从数据表面上看,出口仍然是30%以上的增长,贸易顺差直冲千亿美元超级强劲,房地产也并没有崩溃,泡沫到底有多少争论很多。但是人们觉得出口每年30%这样的增长趋势总有个头,虽然许多早期的预言(如2005年出口增速会下滑)没有兑现,但相信出口高速增长无法持续的人越来越多。因为30%绝对不正常,难以相象一直持续下去会如何。我的看法也是无法持续,但高速增长期会比一般人预想的维持得长一些。至于房地产,也难说得很。房价是稍调整后转头接着涨,还是就此价格不断下滑,没人说得清。这样,经济增长的两大动力虽然不是说立刻就有麻烦了,但总觉得有些担心。

这样的情况下,再把新农村建设拉出来就是顺理成章的了。从十五的投入来看,这次肯定是要大规模投入了。

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争议

对于新农村建设,也有一些理论争议。当然,把农村道路说成抽血机,好让外资更方便压榨农民获取中国资源,这种看法就没什么好说的了。或者说要保持少数民族地区独特文化不要去动,也没什么意思。

一种有影响的看法是,解决农民问题的主要办法是城市化,农民进城,新农村建设解决不了农民的根本问题。这样一种看法深入人心,影响并不小。从最根本的办法上来说,全国一半是农民,不搞城市化是没法搞,农民进城当然是应有之义。但只是这样简单理解问题,没法解决实际问题。城市化“解决”农村问题其实很多发展中国家都搞过,城市化率比中国高不少的穷国很多。朝鲜1989年城市化率就是70%。但是发展中国家一致的大问题是贫民窟。因为理想化空喊,搞表面上的全民平等,在农村搞土地私有,导致三分之一以上的农民失去土地,短期内涌入没有准备好或根本不打算准备的城市,结果必然是贫民窟。贫民窟一旦形成,就是大难题。里面政府没法管,就是黑社会管,黄赌毒极端发展,成为人间地狱。贫民窟占的一般都是河边、道口、铁路沿线等要地,要搞基础设施建设就非常麻烦。搞实业的资本一看这种情形根本不会来。象巴西这样条件还可以的国家,贫民窟里的人也是免费医疗,小孩免费教育,似乎不错。但这是表面文章,不解决贫民的生存状态,所谓的免费医疗与教育质量都很低。连印度都是全民免费医疗。所以我对形式主义的“全民免费医疗教育”根本没兴趣,实质生活状态才是应该关注的。

如果要避免农民进城搞贫民窟,只能控制农民进城的速度,创造足够就业机会,配套基础设施搞好了慢慢来。就现在的经济规律来说,一年让二千万农民进城都是天大的难事,哪有那么多工作机会,也不能保证年年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所以,农民进城对大多数农民来说是短期指望不上的事。而且最终到底有多少农民能转移多少到城市,也难说,城市化进程可能会因为各种资源限制饱和停滞。一般估计两三亿农民要留在农村是至少的。而且现在6亿多农民就算以后一半能进城,也得在农村先住20到30年。那么这些人在农村的生活怎么办?怎么让他们过上现代生活?所以新农村建设从道义上讲也是必须要搞的。

另外一种看法是,新农村建设也不能解决农民的实质困难。一些学者认为,农民的问题是收入太低,新农村建设搞得再好,农民也没有购买力。农村有电有路有自来水了,他也没钱去改善生活,小孩上学生病养老照样成问题。所以根子还是要提高农民收入。这种看法应该说有一定道理,但是提高农民收入与新农村建设并不矛盾,可以齐头并进。一方面,新农村建设大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很多劳力,也可以就地取材地用很多当地资源,这就会创造很多就业机会。有了一定的基础设施以后,也可以发展出很多新的产业,即使是利用当地资源也有了可行性。没有基础设施,就算投钱扶贫也没法搞。当然,怎么样具体提高农民收入,还需要找办法,很多经济学家都在想具体办法,研究已经很深入了。但是新农村建设应该是正确的方向。

四.新农村建设的一些具体问题

经过5年多的实践,当初的“自来水化、电气化、道路网化”成了五通:“通水、通电、通公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标准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有些人说,中国是城市象发达国家,农村象非洲。要回击这种说法,就只有大搞新农村建设,彻底改变中国农村的面貌。而以中国的经济实力来说,完全有希望,这是中国与发展中国家本质的不同。

从资源角度来说,完全有希望。以土地资源来说,中国农村土地还没有私有化,现在在研究私有化的问题,这个过程中怎么把农村基础设施搞起来阻力并不算大,不象发展中国家基本私有化了却没有基础设施。通过搞基础设施,农民集中居住,甚至可以省下部分土地资源。江苏等较发达地区农村农民都住进漂亮的楼房里,省出的地搞工业,农民收入与生活环境都非常好。

大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正赶上中国钢铁水泥产量都创世界新纪录。每年3亿多吨钢,搞到4亿吨去不成问题,水泥也是10亿吨以上,都是世界新台阶。用到农村建设上正合适,不用靠别人。

对农民来说,这需要观念转变。以前农民稍有点子钱就建房,建一个大大的房子,两层或者三层,空荡荡的。我同学说他家建得“象座庙一样”。这实际上是一种浪费,不必这么大房子,到是应该把电气化自来水与电信搞好。是不是可以由政府或企业组织起来集中集约式建楼?甚至搞农村房地产市场?可以搞搞试点之类的探索一下。

农民收入问题,由于当地会有过得去的基础设施,出路会宽得多。当地生产的商品运得出来,技术与信息容易获得,不必非得跑出来打工。这就给农民一些机会。配套的是要给农民启动资金,就是要鼓励支持农民正当集资创业,也要让农村信用社等金融终端给农民贷款。中国农民只要有机会的,并不是甘于现状的。一些农村人整天聚赌,是因为没有机会。这方面经济学家(如温铁军)研究得相当深入。

政府的动向似乎是认真给农民减压,免农业税,减少各种费用,有了一些实质性的动作。继续从这个方向努力下去,多搞一些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应该有这个财力。

最大的麻烦似乎是地区不均。经济发达的地区自己就有财力搞好农村了,不好的地区还要继续压榨农民养官僚。这需要中央平衡地区利益,财政支出向落后地区倾斜一下。根据我对中央财政的观察,由于十五计划的超级成功,财政实力已经完全变样。对外使用财力已经是全球最阔的国家之一,只是怕外汇砸手里,不担心没钱用。对内,由于人太多,搞均富还不是时候,但集中力量办大事,无论多大的事都已经不成问题。全国城市与高速公路网这样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没有困难了,因为已经滚动发展滚起来了,地价越炒越高,各路资金抢着去搞。就是一些落后地区的城市,也有资金肯组织去搞。如果中央政府肯引入民间资金去搞这些稳当的建设,就会有很大的财力空出来搞新农村建设。西部大开发这样的项目资金肯定够。

从种种迹象来看,中国农村的基础设施面貌大变没有本质的困难了。中国城市面貌的急剧变化已经成为现实,速度之快没有人能想到,连外国人也从怀疑到不得不接受。而农村的面貌变化也只是一个政策导向问题,国家有这个实力。我相信,2008年开奥运,十一五计划搞了三年,农村象非洲应该不会了。

至于中国的人均GDP当然仍是古怪地比不上很多生活条件比中国差很多的发展中国家,坏账也仍是多得让外国人总觉得中国人混不下去。这是因为中国喜欢造东西。

(完)

家园 花,亲眼所见,基础设施变化是不小。

去年回老家,看到乡间小道上奔跑着崭新的宇通客车,看着很有新气象。我二叔说班次很多,每天都有。车站就在村口,走两步就到,很方便。车上挂着牌子,直通许昌。

家园 水利不知道怎么样

但路确实修的比以前多且好.

家园 陈兄好文

新农村建设我觉得最怕搞成那种村村点火,乡乡帽烟的底效率方式,如果以3,5万规模的小城镇为中心,农业深加工为就业方式,进行教育,医疗,保险等综合起来的建设方法是否更好一些,只是这样投资会非常庞大,国力难以承受,如果以京广线以东先行一步,搞起来做个示范作用,效果会好一些

家园 喜欢这种不讲理论我能看明白点的经济文章:)

鼓起勇气跟出第一贴

今年五一期间,我和父母回了一趟四川老家,在绵阳地区的山里,从小生长在山东,这是我几乎二十年以来第一次回四川。

别的我不懂,只是想说说我感受到的一些吧

老家在山里,我记得小学二年级回老家的时候,我们在县城下了车,然后从早上一直走到晚上才走到奶奶家,现在车一直坐到村边,在公路上喊一嗓子,亲戚就出来接了

以前接到老家的来信,总是说交这款交那款的,现在的确没有什么提留了,在大娘家,听到广播喊人去领钱,大娘背了老大一个布兜去领了几十块钱回来,好像还不是一个人的,钱很少,大娘却很高兴,至少现在种地是国家给发钱而不是农民交钱了

用电现在也是普及了,只是电话还不太普及,有点能力的会用手机,虽然信号不太好,用电话的效果也很不好,不知道是为什么

住房的确像上面所说,盖个楼房,里面空荡荡的,只有最基本的家具

但是农村还是比我想象中艰难得多,很多亲戚穿着我们很久以前寄回去的衣服,大娘的房间里还挂着我高中时穿的棉袄

家里也没有什么吃的,每到一个亲戚家妈妈都要去集市上买很多的菜和肉,不然很多亲戚来了就没有吃的东西,做饭仍然用的是柴火,不过基本上每家都有液化气了,只是作为摆设可能更多一些,我发现用柴火做饭也很快的:)

我唯一很难忍受的就是没有自来水,也没有洗澡的设施,我爸说农村要么缺水,那么国家会来给你解决水的问题,要么水资源丰富,那么自己可以解决用水,就怕我老家那样,说没水还有,说有水还少,政府不管,每家一个水缸,自己找地方引水来用,卫生状况就不用说了,我回老家呆了5天,从第一天就开始不服水土,5天没有洗澡,浑身长满了红疙瘩,害怕长到脸上,5天就离开四川回家了,妈妈走的时候不住地掉眼泪我到现在还在内疚,希望明年可以带妈妈再回去一趟

家园 以前的说法

道路会侵蚀农地, 所以少建.

家园 陈兄好文

外国杂志倒不见得都是唱衰中国, 像中国热时说中国如何好的文章也很多. 只不过, 好像译者挑着翻, 老译一些唱衰的倒是.

家园 very good! thanks a lot! hope to see more...
家园 一朵鲜花送给爱洗澡的妹妹!
家园 【文摘】反方意见 来自华岳论坛

林毅夫的建设新农村方案是一个反动的将最后灭亡中国的计划

即将成为北大校长的林毅夫要走一条富农道路。

我看他还是坚持比较优势。继续按目前的加工业模式发展,从而增加民工数量,

减少农民数量。使农村人均土地拥有量发展到可以支持一个相当数量的乡村富农

阶级的程度。这个富农阶级的大多数最终是要起城市中产阶级的作用。

林校长不可能主动去支持什么集体化。他主张的仍然是富农经济的道路。是在原

有家庭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这个道路迟早还要涉及到一个土地私有

化的问题。他现在也不会去碰这个问题。但只要按这条路走下去,那些被培养起

来的新富农自己会提出这个问题。现在乡村不是没有新富农,只不过数量太少。

而且目前搞农业不挣钱,再加上土地承包制的限制,新富农不能进一步发展。这

些话林校长目前还不能明说。暂时只能拿“基础建设”来说事了。

如果原来的集体经济和乡镇企业不跨的话。增加“基础建设”确实会帮助农村经

济上一个台阶。但现在的小农经济是死狗扶不上墙。增加“基础建设”和农村经

济的进一步市场化,只会加速它的死亡。这就会为富农经济开辟道路。

富农经济属于资本主义经济。富农阶级最终要变成农业资产阶级。为了实现这个

转变。土地承包制肯定是要改的。当然不能一下动大手术。要一步一步来。现在

的所谓“土地流转”就是在做这个过渡。待一批手里有相当土地的富农产生后,

“改革土地制度,促进生产力发展”就名正严顺了。

 

当然人算不如天算,计划赶不上变化。如果最后产生的不是相当数量的富农,而

是一批大地主,大农场主,大农业资本家,也不是不可能。那就和城市改革差不

多了。还是要发愁“中产阶级不够”的。还是要发愁”如何扩大内需“的。

中国只要不发生政治革命,就不会去搞农村集体化。请各位死了这条心吧。

小元

家园 【文摘】反方意见2 来自华岳论坛

林毅夫的建设新农村的方案就是缺个核心!

建设新农村如果没有农村集体化作为基础,投入再多财政资源,要么是高投入低

成效;要么成为基层官员分账的大饼。中国“极度的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

农村必须搞集体制,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村人力资源团结奋斗的这个有利条件

下,才能建设好新农村,才能做到投入少,见效大和快!

可是林毅夫就是回避了这个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就是不敢事实就是的面对现实

,难道非等10以后,就是一个“医疗改革不成功”这样的结论一说了之的吗?

农村建设好基础设施,只是发挥农村购买力的条件,如果不能稳步提高农村的人

均收入,基础条件再好,也并不能增加购买力!

中国到底有几个十年可以走下去?!

再者怀疑林毅夫是否是隐藏在高层的“钱壮飞”?

家园 我得搞点人身攻击

自从我看了腐乳关于运十飞机的辩论以后,我对其逻辑能力就及其怀疑。运十达不到设计指标就应该下马,这种逻辑水平让我这个对飞机一窍不通的外行大倒胃口。

至于这篇转文,我说实话,感觉不知所云。不存在逻辑链条,只有指责。

家园 这篇文章是腐儒写的吗?签名是小元。

林毅夫这套新农村理论只不过是比较优势的农村版本,林毅夫是叛逃过来的台湾上尉。,的确让人怀疑他是不是第五纵队。

家园 麻烦您再看一下我的回文

我说腐乳的是运十的事情。

家园 陈兄,你在华岳挨了那么多板砖,为什么不辩解辩解

华岳的chenjing是不是你?

我的一点意见

http://www.cchere.com/article/55540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