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毒药版之刮骨疗毒 上 -- 萨苏

共:💬33 🌺3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毒药版之刮骨疗毒 上

“刮骨疗毒”这件事属于千古佳话,萨一直对此也没多想过,认识到老关中的这一箭很复杂,乃是和小魔女聊中药。

当年魔女是一个药师,出于职业习惯经常会鼓捣一些中药西药,首乌快克,弄得家里不是药香扑鼻就是让邻居小孩觉得这家和医院有关系不敢进门,当然更多的是纸上谈兵,有一回说起毒麻药来魔女讲中国古代没有禁毒的习惯,可能是中国古人神经都比较坚强,耐药力比较强的缘故,比如中药里面曼陀罗,乌头之类的,都是古代的毒品.

这么一说,萨忽然觉得乌头这词儿耳熟阿,仔细一想,对了,关公刮骨疗毒中的那一箭不就是乌头的毒么?

《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写道:“佗曰:此乃弩箭所伤,其中有乌头之药,直透入骨;若不早治,此臂无用矣。”此后就上演了刮骨疗毒的千古绝唱。这事儿并不是罗大嘴拿大伙儿开涮,陈寿的三国志里面也提到刮骨疗毒,只不过动手的是关羽军中的医生而已。

因为这个觉得有趣,把乌头药性细看一遍,顿时觉得从科学角度看关公的刮骨疗毒,里面大有文章,不过,演义里的华陀之医术,却多少有些颠三倒四。

乌头,属于多年生草本药物植物,含有剧毒乌头碱,只要零点几毫克就可以要人性命,涂抹在箭上就成为毒箭,古代通常用于狩猎,有野兽“中者立仆”的效果。说白了,这是一种生物碱毒剂。古代化学不发达,生物碱是常用的主要毒物,什么番木鳖,马钱子,都是剧毒,如果看《基督山伯爵》,会发现这些东西无论东西方想给谁来个暴毙都是通用的。乌头作为毒剂不但可以通过箭,还可以通过别的方式,我们邻居一位会推拿的研究员先生有几个弟子跟着学中医学大了,文革中为吓唬一位领导给他的生殖器上抹了乌头,告诉他不听话就不给解毒,回去以后领导那话儿肿成一尺多长萝卜粗细漆黑无比,吓得这位大人要多听话有多听话。。。

曹仁用乌头制造毒箭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而且效果应该很好,不过,咱们要说关羽还算是幸运的,同样是生物碱,要是曹仁用箭毒木造毒箭射老关,那就不是刮骨疗毒能解决的了,两者的作用机理不同,乌头是“中者立仆”,箭毒木则是“中者立毙”。

箭毒木,又名“见血封喉”,是我国古代云南等南方少数民族处死犯人的家伙,对付凶恶的野兽也常用此物制成毒箭,人称“七上八下九不活”,意思是中箭后野兽向坡上跑能跑七步,向下跑能跑八步,第九步必死无疑。它的毒性机理是造成凝血和心脏狂跳,但是这东西不能用来打猎,因为其毒入血,中箭的野兽如果人吃了也会死。《人猿泰山》里面提到泰山学黑人用毒箭射狮子来吃,那是想当然,真这样泰山不死也得半身不遂,可见其作者属于闭门造车。而乌头属于神经毒剂,多量摄入会造成人体神经系统紊乱,感觉和运动神经麻痹,中枢迷走神经兴奋,心律失常,所以中箭后的反应是“中者立仆”,而后才引发中枢神经兴奋,作用于心脏,造成死亡。看关公中箭后的表现,一个是“翻身落马”,你看他中了孟坦和庞德一箭都没有这个反应,这次显然不太正常,估计是运动神经麻痹,控制不住肌肉才从马上掉下来了,一个是“右臂青肿,不能运动”,那应该是中毒后肌肉强直的表现。换句话说关羽也跟被射中的动物一样来了个“中者立仆”了,但是没有“立毙”

关羽没有死,看来是毒剂没到致死量。

既然小曹造毒箭就是要取人性命,怎么关羽能够幸免呢?

[待续]

关键词(Tags): #关羽#毒药#乌头元宝推荐:无斋主人,
家园 抢沙发
家园 又有坑了

铺上一层花先

家园 晕啊~~~又掉新坑里了~~~

早晨才从小白鸽和小刀韩的坑里爬出来~~~~刚吃完午饭,一个没留神又掉进去了~~~我只能做在坑里哇哇哭了~~~~

家园 原来那个坑是这么回事……
家园 PFPF,这俩坑没填平兄弟您就爬得出来了?
家园 老萨说得有误

毒箭木的毒素如果我没记错应该是筒箭毒碱,也是神经毒素,从它的效果来看(中者立毙),应该是痉挛性的。只不过是效果很厉害的。要是凝血性的,不会发作这么快的,也不会引起心脏狂跳。同时如果引起心脏狂跳如果是对的,那就证明了它是一种痉挛性神经毒素。

无论痉挛性还是麻痹性的神经毒素,其致死原理都是窒息,所以如果当场用现代科技抢救,是可以救活的。甚至心跳呼吸停止了几分钟还可能有救。而凝血性毒素则不然,医生接到的病人可能还有一口气,但大量的血栓和内部毒物,已经使抢救失去意义了。

从刮骨疗毒这个事件上来看,关公中的应该是血液毒素,即凝血毒素。但是既然记载了乌头,就存在另一种可能,即古代毒剂制造的剂型不好,溶解分散的能力差。所以还有大量未播散的神经毒素在箭伤内,需要外科清创。

萨哥可以和你们家魔女讨论讨论我说的,看看有没有道理。我晚上也回家和俺老婆核对一下我的记忆。呵呵

家园 再有,这样的毒素是可以用来打猎的

无论神经毒素,还是凝血毒素,在生物体内分解都很快。而且多数无法被消化道吸收。如果猎人已经学会了用火就更安全了。

其实筒箭毒碱还不是最厉害的,南美的毒箭蛙才是真正的biggest 牛,猎人用树叶按住一只(不能直接用手接触,否则就立仆或者是立毙了),将吹箭的剪头在小蛤蟆身上蹭几下,就可以用来狩猎野猪。而且也是可以吃的。

家园 可能您说得对

因为兄弟没有实践过,是看傣族有关资料纸上谈兵,有误莫怪阿

家园 这是一份参考资料,您看看

http://64.233.167.104/search?q=cache:UKvWDQ8Fc0UJ:lyzny.hunan.gov.cn/jiandu.htm+%E7%AE%AD%E6%AF%92&hl=zh-CN

家园 现在我不能肯定那个是不是筒箭毒碱

晚上问问俺老婆再说。俺老婆是神经科医生,呵呵。

家园 【原创】毒药版之刮骨疗毒 下

我的推测关羽中箭不死的原因大概有几条,姑妄言之吧。

第一, 关羽体格特别好,对毒药抵抗能力强。。。这个证据不足,徐宁体格也够好,中了一药箭还不是死翘翘?

第二, 曹仁的箭有问题。这里面就比较复杂。

首先可能是曹仁的箭用的是川乌不是草乌,二者的区别是前者属于栽培,后者属于野生,考虑到曹仁是正规军,这箭是弓箭手用的,大量使用的兵器需要标准化,采用川乌比草乌的可能性更大,但是从毒性上来说,培植的玩意儿就不如野生的了,很可能配药的工匠弄混了两种药换算错了单位,关公因此幸免。

或者应该考虑曹仁的作战环境,当时关公水淹七军,围攻樊城,大雨下的荆州战船可以直接靠城垛子,很有可能曹仁的箭也让水给泡了,这样毒性自然减弱,而且箭给水泡了以后可能曹军要生火来烤,乌头碱遇热容易分解,现代用乌头制剂都是先煎制去毒性,这一烤估计毒性又小不少,射到关羽身上就效果差些当也正常。

第三, 可能是这一箭射得太巧了,箭镞整个钉到了关羽的臂骨上,这样大部分毒没发挥作用就被骨骼屏蔽了,未能进入血管和肌肉。好处是关公没有当场毙命,坏处呢?骨骼被毒剂污染,逐渐扩散释放,改慢性中毒了。所以无法痊愈。

我想这也就是华佗要给关羽刮骨的原因,所谓“若不早治,此臂无用矣”似乎有点儿不符合病症,最可怕的恐怕是慢性中毒最终可能还会达到致死量,即便达不到致死量,毒剂逐渐释放,箭伤的恢复就困难了。

关羽中箭后的表现有些失常 -- 众将入帐见关公。公问曰:“汝等来有何事?” – 主将中箭,大家来问候很正常,怎么会问“汝等来有何事?”看来关公思维有点儿混乱,随后又“大怒”,显示情绪不够稳定。从乌头的药理作用看,它可以引发中枢神经的异常兴奋,看来关公的情绪激动不全是性格使然,至少在药物的作用下变本加厉。刮骨的目的,就是清除骨骼上的留毒吧。

历史上是关公的军医给做的手术。这个其实更真实一些,那时候交通不便,华佗没有那么灵通的消息,只不过他确实做过关于乌头等药物的研究,据说著名的麻沸汤里面就有乌头的成分。关公的军医给他动手术应该有技术基础,中国自古南方比北方毒剂和用毒的水平更高,关羽的军医极可能来自蜀占荆州的湘西一带,后来为关羽报仇的作战序列中,就有这一带战斗力很强的武陵蛮,也就是苗族的祖先,苗人对蛊,毒的研究,应该是“世界先进水平”,给关羽看看毒箭不算希奇。顺便说一句当时另一个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毒药研究中心,应该是彝族系统的朵思王-孟获一支,三江城之战朵思王的乱箭蜀军“当者立毙”,只怕用的就是箭毒。他们对毒药武器的研究肯定在曹仁军的水平之上,因此几十年后阳平关蜀军的连弩毒箭才让司马师大开眼界,晕头转向。

不过,如果从乌头的毒性来说,刮骨疗毒关公的表现要打一点儿折扣,因为乌头对神经有麻痹的作用,关公神态自若一方面是神勇可嘉,还有一方面恐怕就是中的箭毒起到了一定的麻醉作用。

手术显然是成功的,手术后关羽的手臂曲伸自如,看来已经不受乌头毒剂的影响了。

最后说点儿蹊跷的事情,按照马王堆帛书和阜阳汉简,乌头虽然有毒,但是也有毒品的作用,当时被用作兴奋剂和春药,曹仁生得晚于马王堆墓葬时代,又是官宦子弟,如果对这种药物作用比较了解当不奇怪,那么,假如他是故意用这种箭射关羽又不射死,其用心就很可琢磨了。

阴险阿,曹子孝!

[完]

元宝推荐:萝伏,
家园 关羽中箭后没倒着走路就认便宜了

不过那种药只有西毒和洪教主才有生产能力

不过关羽情绪不定举止怪异倒像是中毒后果,也说不定是更年期。。。

家园 骨科主任和三腿幼童

http://www.peacehall.com/forum/qiwen/92.shtml

最新消息:幼童已出院.

家园 ~~老掉在萨挖的坑里有经验了~~随身携带出坑工具若干~~

木料~~斧头~~铁锹~~~等等一应俱全,我以为这样就可以在萨坑里出入自由了,可谁成想~~~这吃饭的时候我不能带着工具吧,得~~~又掉里面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